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九章)
• 女性获得了地位和资源会发生什么?
• 在美国社会中,与无控制力的女性相比,富有和具有高社会地位的女性同样对年纪 较大、地位较高的男性表现出兴趣。
4.友谊和吸引的影响因素
4.5关系 中的回报
4.4喜欢那些喜 欢我们的人
4.1接近性
4.友谊和吸引 的影响因素
4.2外表吸引力
4.3相似性和互补性
4.友谊和吸引的影响因素
2.归属与友谊的目的
• (1)获得社会支持
•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他人提供的情感、物质或信息上 的帮助。
• (2)获得信息
• 朋友或熟人是潜在有用的事实、想法或者其他选择的重要来源。
• (3)获得地位
• 群体中的社会地位与“你认识谁”相联系。
• (4)物质利益的交换
3.浪漫关系的目标
• 男性对生殖资源的偏好
• 男性则显示出一种更为复杂的趋势:年纪较大的男性会被年轻女性吸引,二十几岁 的男性喜欢与自己年纪相当的女性,十几岁的男孩会被年纪稍老点的女性吸引。
• 女性向后代提供直接的生理资源——在身体里孕育他们、照顾他们,并在随后的几 年里向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年龄和容貌是一位女性健康和生育能力的标志。
4.2 外表吸引力 (2)匹配现象 梁锦松与伏明霞:相爱只是因为喜欢 一个是中国的跳水皇后,一个是香港财政司司长。提起老公,伏明霞的言语中满是 赞赏,“我以前除了跳水什么都不懂,而他有学问,经历多,优雅有礼貌,内涵又 丰富,是个真正的绅士。和他一起我每天都在成长、都有收获。”
4.友谊和吸引的影响因素
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 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4.友谊和吸引的影响因素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2008.4)18.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称为() A.认同B,顺从C,合群D.从众 (2007.7)7.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 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A.越高B.越低C.不变D.难以确定 (2006.7)15,由于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观念或 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 A.依从B.服从C.社会惰化D,从众 (2008.7论述)32.试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2009.4)14,学生服从教师,病人服从医生等服从行为, 可以用来解释的原因是() A.责任转移B.合法权力C.从众行为D.群体思维 (2006.4 简答)简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2.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 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 群体思维。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二)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得越来越重要。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远亲不如近邻”
(2008.4 论述)3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 条件。 (2006.4) 1 8.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 重大事件的看法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在 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这符合下列影响人 际吸引的哪一个条件() A.熟悉性B.接近性 C.相似性D.互补性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第九章 人际吸引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深圳教师资格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优秀课件

深圳教师资格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优秀课件

(一)本能
➢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 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二)合群需要
➢ 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 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 沙赫特实验
(三)自我肯定需要
➢ 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因为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同时 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否合 适
➢ 2、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 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 (1)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 (2)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 ➢ (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 ➢ (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发送信息然后根据对方反应调整自己
➢ 沟通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 ➢ 广义
➢ 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 流。
➢ 狭义
➢ 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 互作用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 1、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 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 持动态的平衡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 莫雷诺认为,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 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 为。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三种需要与主动性和被动性共同构成六种基 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主动性
被动性
包容需要
主动与人交往 期待与人交往
支配需要
控制别人
期待被人控制
情感需要
主动示好
期待他人的情 感表达
(二)社会交换理论
霍斯曼提出。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 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 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 换。
种基本类型,划分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 为模式; 三种基本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 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 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 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 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 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 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 情感联系的需要。
(6)人际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表露 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 息。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 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但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需要与期待不同 时,这时,则倾向于喜欢那些行为及其角色 相符合的人,即那些可以与自己互补的人。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 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
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 过程。包括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 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 体空间和表情等。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1)表情。不同种族的人群对面部表情的 识别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 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 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二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二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4、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足的;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 (2009.7)12.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 相互作用过程是()
▪ A.信息传播 ▪ B.人际沟通 ▪ C.人际吸引 ▪ D.人际关系 ▪ (2009.4 名词解释)言语沟通
▪ (2008.4 名词解释)非言语沟通
▪ (2009.4 简答)身体语言的分类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要。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 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 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 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 ✓ 需要满足的功能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二)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 得越来越重要。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远亲不如近邻”
▪ (2008.4 论述)3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 条件。
2.社会惰化
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 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 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原因:社会评价的作用;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 景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九章 人际关系

1.恐惧与亲和需要 沙赫特经典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 斯坦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呆在一 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也不让其他人 进入。最后,有两人应聘参加实验。实验结果是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只呆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出 来了,另一个人呆了8天。这个呆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让我在里面再多呆一分钟, 我就要发疯了。”
(六)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 阿伦森和兰迪实验:受到夸赞和喜欢的被试都倾向于仍然选择原来的伙伴,而受到抱怨和拒 绝的被试倾向于拒绝原来的搭档。 此外,阿伦森还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 象喜欢程度最高。
(三)外表吸引力
1.外表吸引力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斯特1996以明尼苏达大学新生为对象举行电脑舞会由电脑随机安排舞伴 不得交换中间休息时填写一个问卷以了解每个人对其舞伴的印象得出的结论是对方被喜欢以 至想进一步与其约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外表条件。 外貌甚至影响选举结果。 西格尔实验发现有魅力的女性比无魅力的女性更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
第四节 爱情
一、爱情的含义 (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鲁宾认为,爱情和喜欢是相互密切相关但是又各不相同 的情感。爱情的三个主题包括依恋、 关怀和奉献、信任。爱情有较多的幻想,爱情是狂热而激烈的,爱情往往和性欲有关,爱情 具有占有性和排他性。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1.爱情的行为。斯文森区分出了七种爱情行为(1)口头表述(2)身体语言(3)自我暴露 (4)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感情(5)有形的爱情表征(6)无形的爱情表征(7)容忍缺陷
三、公平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 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双方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基本 是相同的,此时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快乐的。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原因3、克服寂寞
寂寞: 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
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适感。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原因3、克服寂寞
寂寞分类: 情绪性的寂寞: 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而引起
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 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团体归属感时
产生的寂寞。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沙赫特·斯坦利的实验
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请人到一 个小房间去住。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 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也 不让其他人进入,营造了一个真正的“贫 乏环境”。
有5人应聘参加实验,结果:1人只呆 了20分钟就出来了;2个人呆了两天;最 长1个人呆了8天,这个人出来以后说: “如果让我在里面再多呆一分钟,我就要 发疯了。”
• 量表解释
• 0~8分 :说明你在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 少。你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关 心别人,你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愿意 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喜欢你。而且你能 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许多乐趣。
• 9~14分 :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 困扰。你的人缘一般。
• 15~28分 :你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 扰较严重;你不善于交谈,可能性格孤僻 或者自高自大。
A、是这样的 A/ 1;
B、不是这样 社会B心/0理学之9 人际关系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 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ppt课件
平稳、宁静 无需求 可共享
• 喜欢是爱情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3、促进密切关系的因素:
(1)依恋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依恋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依恋类型:----安全型
A.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任他们, 或者让他们信任,这真是世界上最开心 的事情了,我不担心会被抛弃,因为这 很少(或几乎不)会发生,我也不害怕 别人亲近我,我觉得那是他们信任我、 依赖我的表示。
• 长子女和独生子女表现出较强的亲和需求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原因2、人际关系的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霍斯曼) 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
6 种重要报酬(魏斯,1974):
依恋(父母、配偶、亲密朋友); 社会融合(同事、朋友等) 价值确定;照顾他人(被需要); 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医生、老师、朋友)
本章重点
• 人际关系的含义 • 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 曝光效应 得失效应 • 自我暴露 •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 亲密关系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
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 系。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亲和需要与恐惧、焦虑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
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 用铁丝做了一个代母,胸前有一
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又用绒布做 了一个代母。
“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 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 奶水的母亲……”。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沙赫特·斯坦利的实验
社会心理学之9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简版) 第九章 人际关系s

社会心理学(简版) 第九章 人际关系s

爱情三角理论(R.Sternberg,1988)
喜欢
亲密
浪漫爱
完美爱情
伙伴爱
迷恋
激情
愚蠢爱
承诺 空洞爱
第四节 人际沟通
• • • • • 一、人际沟通概述 二、人际沟通的基本过程及要素 三、人际沟通的特点 四、人际沟通网络 五、人际沟通的改善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 狭义:人与人之间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相 互交流信息的过程.
• 相互依赖模型
(G. Levinger & G. Snoek,1972) (莱文格和斯诺克)
随着相互依赖的增加,
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 相互作用水平递增。
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
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 际关系的指标。
五、人际关系的理论
•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 • 公平理论
第二节
– 个人性 – 直接性可感性 – 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 亲和需要 • 人际关系的报酬
– 社会交换理论 – 人际关系能给个体提供6种重要报酬 (R.Weiss, 1974)
• • • • • • 依恋 社会融合 价值确定 可靠同盟感 得到指导 照顾他人的机会
三、人际关系的状态
人际吸引
•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三、爱情*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互惠原则 • 得失原则 • 联结原则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 • • • • • 仪表 熟识性 邻近性 相似性与互补性 互惠 个性品质 自我暴露
曝光效应
• 曝光效应: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 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又称单纯接触效应 (mere exposure effect)。 • 查荣克等(R. S. Zajonc et al.,1968)的 实验

人际关系心理学(09专业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09专业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意义:●人类的结群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主观角度:人类的一种机能;客观角度:人类存在的方式。

人际交往的价值:●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交往: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等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个体依社会需要选择、建立、发展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现状反映了个体社会需要的满足状态。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注意阶段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

●接触阶段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

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自我肯定的需要
社会学家库利: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从 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
镜像自我: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 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 使个体能从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从 而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兹(1958)个体的基本 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 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 他人的行为。
2、社会影响
社会助长 社会惰化 去个性化 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从众和服从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 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 象
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 群体中的成员每个人付出的努力回避个 体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 影响
1)本能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 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 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母婴关系是人类个体最早形成的社会性 交往
2)合群需要
沙赫特,合群需要 当个体缺乏对环境
的了解和把握,心 情紧张、恐惧时, 他们倾向于寻求和 他人在一起。 当个体忧虑时,他 们倾向于独处。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求 包容的需求 支配的需求 情感的需求
包容需要
个人能被他人认同接纳,在群体情境中 产生归属的需求,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 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又称之为归属需要。
包容需要的满足与否
1.缺乏包容需要的人生活较为封闭,通
常选择独处,内倾、退缩、避免与他人 建立关系。与其它人保持一定距离。
持久性较高 口头沟通:信息提供者背景资料丰富,对目
标靶的影响力相对较高
2、非言语沟通
在人获得信息总量中, 词语信息——7% 声音信息——38% 非言语信息——55%
非言语沟通:指说与写之外的信息传递, 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 和表情等。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表情 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
3、人际吸引的条件
相似性与互补性:类似态度和价值观 个人品质:内在特质和辐射效应
短文的客观
作者的外表吸引力
质量 有魅力 控制组 无魅力
好 不好
6.7
6.6
5.9
5.2
4.7
2.7
总计
6.0
5.5
4.3
总计
6.4 4.2
接近性和熟悉性:时空上接近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会影响的 集合体
1.服从性(waiver):倾向于谦逊、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在与他人交往时拒绝权力和责任。
2.专制性(autocrat):好支配、控制
他人,喜欢最高的权力地位。
3.民主型(democrat):根据情况适当
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能顺从上 级,亦能自己掌权。
情感需要
是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 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的需要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人际沟通: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 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狭义上的沟 通概念。
沟通的功能: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 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 行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 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
1、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 障碍和沟通背景
1.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态度冷漠。表
面上很友好,却与人保持一定的情绪距离。
2.超个人行为:希望与他人有密切的情绪联系
并试图建立这种关系,态度积极热情地想与每 个人建 立亲密关系。但情感也不易专注,较 不易获得交心的情感。
3.适度个人行为:关系密切与否都能恰当地看
待自己。依据情况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也可 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2.过度包容需要满足的人生活中常需要
同伴,无法忍受孤独,经常向外与他人 进行接触、吸引他人注意。
3.适度包容需求满足的人,随着情境的
变化而决定自己是否参与群体,可以一 人独处,也可以参与活动以满足归属的 需求。
支配需要
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 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 际关系的需要。
2、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1958)认为人际互动过 程中,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个人 所付出的行为为了获得报酬和逃避惩罚, 降低付出的代价和提高回收利益的方式 去行动,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 的收益。
社会交换的不仅是物质交换,还包括了 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交换, 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群体的主要功能
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 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群体的一般特性
群体规范: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成 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
群体规范的作用:比较和评价,给成员提供认知标 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使他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以作为成员们彼此 认同的一句。
群体凝聚力:
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群 体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 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正向力量:人际吸引、使成员留在群体中、 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性力量: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的更高代 价、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它群体,不得不坚 持留在原群体中。
群体中的角色 群体中的领导:环形、链型、轮型
注意点
信息源:权威性、经验、信赖特征等 信息:中等程度信息量,言语/非言语 通道:主要是视听渠道 目标靶:信息接收者
2、人际沟通的类型
言语沟通:采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 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 的过程
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书面沟通:不受时空限制,沟通的准确性和
节、情感表露 服饰 讲话风格 人际空间
不同民族表情的判断的一致性
表情 的 种 类愉 厌 惊 悲 愤 恐 快恶奇 哀 怒惧
判 断 者
巴西人 (N=4
9
0)
98 57
5 7
9 9
6 0
7
美国人 (N=9
9
9)
99 72
8 5
6 4
8 7
5
阿根廷人 9 9 9 7 9 5
眼神作用: 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