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愚公移山_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在古文阅读方面,重点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如愚公移山的起因、过程、结果等部分,强调古代文学的叙事特点。
-在生字词掌握方面,对重点词汇如“愚公”、“移山”、“盘石”等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并会正确运用。
-在主题思想探讨方面,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强调“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新课讲授环节,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学生们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也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看到他们积极讨论、分享观点,我感到很欣慰。
不过,我也意识到在小组讨论的引导上还有待加强。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偏离主题,或者讨论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我需要在提问和启发思考方面下更多的功夫,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讨论中获得收获。
4.主题思想:探讨文章传达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主题思想。
5.拓展: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道德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愚公移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使其能够领会古文的语言特点及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古文中的难点,比如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方法似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古文的语境和寓意。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古文的理解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愚公移山精神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挖掘,理解愚公移山所传达的精神实质。
-将愚公移山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举例解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愚公移山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体会不同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愚公移山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针对这一点,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的方向始终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在实践活动方面,角色扮演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了愚公与智叟对话中的人物性格和寓意。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文言文句式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大对学生文言文句式练习的力度,以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分析愚公形象,感悟故事寓意。
1.3掌握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理解课文。
2.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
1.2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
1.2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的了解。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大意。
3.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分析愚公形象4.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的形象特点。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的看法。
5.感悟故事寓意5.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寓意。
5.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学习文言文句式6.1教师讲解文言文句式特点。
6.2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7.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8.2学生完成作业: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详细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移山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寓言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探讨。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师提问:“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举例:“比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它的现代汉语意思是……”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式,尝试翻译。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生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掌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同学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同学自身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4、同学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5、教师检查同学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女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⑵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分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⑶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⑷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 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的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设想】1.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2.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必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3.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4.“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5.安排三课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2.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3.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先查词典,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
)4.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道理。
2.学会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获取文章的信息。
3.熟悉《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愚公移山》的情节和故事线。
2.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主题。
3.了解《愚公移山》所涉及的文化和地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1.分析《愚公移山》背后的哲学意义。
2.探讨《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先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2. 给出问题(10分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这背后有什么含义?2.愚公的坚持让我们想到了什么?3.故事中提到的《蟠桃园》、《西岳华山》是什么,有什么文化和地理知识含义?通过讲述故事和讨论问题,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并加深对文化和地理知识的了解。
3. 分组讨论(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一个问题:1.故事中的愚公对我们有哪些启示?2.故事中的山是实际的山吗?有什么特殊含义?每个小组要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故事《愚公移山》所表达的寓意,以及心灵鸡汤式的启示,如“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尽管不能改变外在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等等。
5. 作业(5分钟)布置以下作业:1.写一篇总结《愚公移山》的随笔(500字以上)。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蟠桃园》和《西岳华山》的文化知识,并写一篇短文介绍。
五、学习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评分。
2.作业评分。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情节、寓意、文化和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与同伴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表格版教案
22愚公移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策略方法
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列子及写作背景资料。
2.自学生字词:
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塞(sè)迂(yū)
荷(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ɡ)智叟(sǒu)
始龀(chèn)穷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
陇(lǒnɡ)朔(shu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
六、迁移拓展
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表现事物的特点。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教案).doc
22愚公移山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重点)知识与技能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①诵读法;②自主学习法;③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欣赏愚公不畏自然艰险,努力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与价值观第1课时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家及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教师点拨。
(1)一词多义且:A.年且.九十(将近)B.且.焉置土石(况且)(2)特殊句式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提问1: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提问2: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愚公移山
课题:22.愚公移山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掌握一些固定的文言句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重难点】1、重点词句的理解。
2、自读能力的培养。
【导学流程】1、新课导入2、文学常识。
3、重点字词4、朗读指导5、疏通文意一、基础感知1、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了解文学常识。
(1)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3、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 ) 惩( ) 塞( ) 迂( ) 荷( ) 箕畚( ) 孀.妻( )4、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 损.魁父之丘: 始龀..: 寒暑易.节: 固不可彻.: 何苦.不平:(2)通假字始一反焉。
通,解释:汝之不惠。
通,解释:(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之:出入之迂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汝之不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感其诚()其如土石何()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聚室而谋()而山不加增()于:达于汉阴()告之于帝()(4)古今异义阳古义:,今义:阴古义:,今义:指古义:,今义:曾古义:,今义:诸古义:,今义:荷古义:,今义:毛古义:,今义:息古义:,今义:虽古义:,今义:已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帝感其诚感:,毕力平险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5、朗读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1)惩山北之塞。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掌握“且、惩、迂、许、易、惠、厝”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重在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寓意,启迪智慧。
教学难点: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链接生活及现实意义。
【情境导入】(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做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甚矣,汝之不惠通假字为,同,始一反焉通假字为,同,(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 )出入之迂.也 A.曲折,绕远 B.迂腐 C.困难 (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直 (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同 C.答应 (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程序:1、导入,播放江涛歌曲《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2、同学们听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诸/渤海之尾(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3、同学们观看视频——理解文章的大意。
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同学们发言: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课文分析a、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2.愚公移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2.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三、简介《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 2.重点虚词的用法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八、分析人物形象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新疆第七师一二三团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愚公移山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创作背景:理解愚公移山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的艰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词语内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愚公”一词的双层含义,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还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可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顽固”可以解释为“不易改变,坚持己见”,并给出例句:“愚公的顽固让他决定要移山。”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应指出故事的高潮是愚公与智叟的辩论,结局是山被神灵移走,从而突出文章的寓意。
2.教学难点
-词语内涵: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丰富内涵,如“愚公”一词既指代主人公,也象征了一种精神。
-在句子解析方面,教师可通过拆分句子结构,解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意味着时间的无穷,而“山不加增”则是指自然界的恒定,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坚持移山的意义。
-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可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感受到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内化这一精神。
4.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领悟到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5.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形象描绘、寓意表达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得学生们更加投入,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学生辩论,培养个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ppt
五、归纳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与同桌讨论:你认为你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写篇300字的练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教师点拨。
(1)一词多义
且:A.年且.九十(将近)
B.且.焉置土石(况且)
(2)特殊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
提问1: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提问2: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提问3: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提问4: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目标导学三:比较探究,理解内涵
提问5: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
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三、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对比愚公目光远大
坚持不懈定能克服困难
智叟——目光短浅
第2课时
1.分析文章的对比、衬托手法。
(重难点)
2.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难点)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深入研究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提问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提问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目标导学二:辨析寓言,明确主旨
提问3: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板书设计
不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智叟笑而止之
有利条件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发展的观点
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
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