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禅——两岸禅者与音乐家的巅峰对话

合集下载

音乐漫谈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音乐漫谈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欣赏音乐的方式有聆听、体验和理解.() A:对 B:错答案:A2.音乐的主要要素有音、节奏、表演、旋律和声、曲式调性、音乐风格音乐织体。

() A:错 B:对答案:B3.音乐的轻柔和响亮就是力度、我们也称之为强和弱。

() A:错 B:对答案:B4.西方乐器通常分为六大类: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号、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电子乐器。

() A:对 B:错答案:A5.《动物狂欢节》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作品() A:对 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是()。

A:乔羽、聂耳 B:田汉、贺绿汀 C:田汉、聂耳 D:田汉、冼星海答案:C2.歌曲《送别》是下列哪部电影的插曲?() A:《渔光曲》 B:《红色娘子军》C:《上甘岭》 D:《城南旧事》答案:D3.《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的主题歌。

A:《风云儿女》 B:《上甘岭》 C:《闪闪的红星》 D:《城南旧事》答案:A4.爵士乐诞生于19世纪末的意大利佛罗伦萨。

() A:对 B:错答案:B5.《送别》曲式机构上属于单三段式用朴素的音调表现出人类内心最真诚的想法。

() A:错 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电影《卧虎藏龙》是侯孝贤导演执导的作品。

() A:对 B:错答案:B2.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表演和技术性元素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

它种以戏剧表演作为基础,音乐作为载体和表现手法,结合舞蹈、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呈现整体的舞台艺术效果组合而成。

() A:对 B:错答案:A3.歌舞片是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并且音乐配合歌词,极大的推动了剧情,发展了角色。

() A:错 B:对答案:B4.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世界知名爵士乐演奏家、歌唱家,他开创了个人即兴,扩展了小号在爵士乐中独奏的表达,推动爵士小号演奏职业化,是净化节奏概念、摒弃生硬钢琴模式的第一人。

是爵士乐史上永恒的灵魂人物。

()A:错 B:对答案:B5.《醉乡民谣》这部电影的主角原型是鲍勃·迪伦。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作者:谢忠军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08期田青先生是音乐学家,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并长期担任该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还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在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里,有宗教音乐的梵音遗响,有文人音乐的山水之音,有民间音乐的天籁不绝。

田青先生在讲学时,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三根柱子两层楼”。

所谓“三根柱子”,指儒释道;而“两层楼”,顶层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底层是以口头传承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青先生“三根柱子两层楼”之论的苦心在于,一方面,提醒大家“释”与“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儒”有着同等重要地位,是儒、释、道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此论将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智慧创造,敬奉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殿堂。

田青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艺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又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赞同把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并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交相辉映、碰撞激荡和流变转化,从而系统探析了中国传统音乐这座琼楼玉宇的山向、水脉、地基、梁架、榫卯,甚至捕捉了这座琼楼中那些微妙的响动。

田青先生与宗教音乐结缘,始于学生的疑问和几声鸟鸣。

1977年,他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开设被称为“没有音乐”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一名学生“我怎么能听到真正的唐代音乐”的疑问让田青先生沉思良久。

有一天,窗外传来几声鸟鸣,让他想起古印度佛教传说中能发出妙音的雪山神鸟“迦陵频伽”,由此想到天竺乐舞《迦陵频伽舞》传入中国唐朝时,名曰《婆罗门》,此后被唐明皇改成道教色彩的名字《霓裳羽衣舞》,由佛而道,改头换面,存世传世。

正是这几声“迦陵频伽”的鸣叫,让他突破了“《广陵散》于今绝矣”之类的成见定论,启迪他踏上去宗教音乐中寻找古乐遗音的“正信之途”。

此后他参五台、谒峨眉、拜九华、觐普陀、过秦岭、涉敦煌,造访前藏、后藏、安多、康巴数百所汉藏寺庙,寻找宗教音乐的根脉。

禅乐飘出莫高窟——谭盾的敦煌心路

禅乐飘出莫高窟——谭盾的敦煌心路

封面A物禅乐飘出旲局窟封面A物甸次上效煌,/m兑楼,仿佛能听到仙乐飘飘,矜隐竹观。

吋紫绕回旋,时音入耳际;既直指心M,亦沁入心扉。

“中国西域巨大的沙漠中,打个叫敦焯的地方,它在我的命里,它直吸引我……”,谭盾说。

悠悠仙乐天上来,四方歌舞嵌石窟。

敦煌壁画静态的乐舞图像是带有“声音”的,是古人用奇妙的画笔描镐/暗含奇妙动态的声ft,潭J•找*煌壁幽音乐的地阁,W圮将*煌壁画静态乐舞的胶片,借助他乐曲的“放映机”,释放效愧殖_所蕴妗的妙公声音。

笔触于此,不禁想起《长生殿》Yj■对《霓裳羽衣曲》的创作分“间乐”“制i?r’“舞盘”等精彩的分篇章描写,不得不佩服谭熵的w动和他^古人的暗合。

谭盾在莫高窟与‘敦煌女儿”樊锦诗交流探讨1979年,谭盾创作丫第•部交响乐作品《离骚》,2017年5JJ13日,谭盾的敦煌遗音“海上一天上一心上•丝绸之路”音乐会在lr海东方艺术屮心符浈,炔w r n:人的成功。

“三十八年过去,弹(谭)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r’,自1979年算至今日,正好£十八个春秋,敦煌遗音演飞灭,正是上九天揽月。

此词是由毛泽东主席所作,而毛泽东和谭盾是为N邑,谭盾早在1973年初敁荇乐天赋创作的处夂作,lUil:足《钞虬t主席》。

-切仿佛都是缘中的安排。

2002年,谭盾创作《地阁》,我曾跟谭质说,“地阁”首写字埒是“D T”,“谭盾”首写字母是“T D”,“D T”和“T D”是相互对称的。

如以中心为线相合,谭盾和地图是融为•体的,“地阁”中仃谭盾,谭盾的背影是“地阁”,这仿佛是前世的因缘,也仿佛是天生的孪生兄弟。

,晚的重头戏之一,即是《中国W族音乐地阁》,屮谭盾携手谭维维带来“四腔之歌”,即《高腔》《哭腔》《水腔》和《秦腔》,二“潭”映月般的配合,将h,场的演出推向丫高潮。

择乐会演出的,晚,我注意到上海夜空分外的晴朗,月分外的明,搭乘“飞天”音乐的翅膀,上九天何尝不能揽月。

乐器杂志 一9一《地图》是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宠儿,《地图》英文的 表述为m a p,其最后一个字母p的对称亦是d,替之相合即 是m a d,为痴迷意,谭盾对地图是极度的着迷,近似疯狂 的眷恋。

缠中说禅_周末音乐会

缠中说禅_周末音乐会

李彪-----------周末音樂會文集周末音乐会2!(舒伯特钢琴作品专场)舒伯特是歌曲之王,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钢琴伴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最关键的是,这个作用是平衡的,歌声和钢琴是平衡的,不像后来舒曼、沃尔夫等平衡感有点过。

贝多芬和舒伯特是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主义的最重要桥梁,贝多芬站在古典的殿堂打开了通向浪漫主义的门,而舒伯特开拓着浪漫主义的大路,但带着古典主义的光。

国内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用阴阳的概念来套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关系,但从舒伯特最后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要回归那古典的殿堂,因为只有在这古典主义的殿堂里,才可能成为音乐之王,古典主义之后的作曲家,即使如瓦格纳般,也只如一群流放的魂灵,他们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王。

青山原不动,白云任往还,这是古典主义的音乐,一切人类的苦难都在古典主义的光辉下升华。

而其后的音乐,只有音乐,是没有光的。

那种音乐可以表达人类一切的情感,但人类不光光是情感,人类是有光的。

其后的音乐家有的就这样沉沦下去,有的回首着,但回不去了,就像伊甸园回不去了。

可以断言,如果不是32岁不到就把世界给抛弃,舒伯特一定会站上古典殿堂的最高处,从某种意义上,舒伯特的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带着光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否还有,谁知道呢?但我们必须庆幸,因为世界毕竟有了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些带着光的音乐,也同样因为有了荷马、屈原、李白、莎士比亚、歌德这些带着光的诗歌,人类才变得有了点存在的必要。

那种光会吃喝拉撒、大炮飞机、卖身卖脑、利色权名的人类,还不如恐龙去了!无论贝多芬、舒伯特在浪漫主义的音乐形式中走得多远,他们的根还是古典主义的。

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主要在奏鸣曲方面开拓,而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价值,现在越来越显露,舒伯特是贝多芬后最大的钢琴奏鸣曲宗师,这一点是无疑的。

而舒伯特的价值还在于,他还开拓了像即兴曲、幻想曲等浪漫主义的钢琴形式,这里播放的是他的二套即兴曲以及《流浪者幻想曲》。

古琴禅音名曲欣赏100首

古琴禅音名曲欣赏100首

古琴禅音名曲欣赏100首禅音古琴曲以其深沉、清澈、虚无、静谧的特点而著称,它能够帮助人们感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使人们能够放松心情、净化心灵。

禅音古琴曲不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古琴禅音名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千年的美妙音乐,感受心灵的净化和放松。

第一首,酒狂《酒狂》是一首古琴禅音名曲,它源于宋代,曲调清新婉转,华美婉约,富有禅意。

它描绘了一个饮酒作乐、放浪形骸的形象,表现了古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活的享受。

这首曲子以其缠绵悠扬的旋律,令人仿佛置身于酒家之中,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醉酒快乐。

第二首,潇湘水云《潇湘水云》是一首以潇湘水域为题材的古琴禅音名曲,它描绘了潇湘水域的山清水秀、云淡风轻的美景,寄托了古人对家园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敬畏。

它以其舒缓悠扬的旋律,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

第三首,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富有南国风情的古琴禅音名曲,它富有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寄托了古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愁的思念。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情感,将人们引领到一个南国风光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家乡的情感。

第四首,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首描绘高山流水景致的古琴禅音名曲,它以其深邃、纯净的旋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高山流水画卷。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音符和清晰的音韵,仿佛使人们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力量和壮丽的景观。

第五首,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以沙漠为题材的古琴禅音名曲,它描绘了平沙落雁的壮美景象,表现了古人对大漠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敬仰。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音乐和奔放的节奏,勾勒出一幅大漠风光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一种无边无际和壮阔的气势。

第六首,夕阳箫鼓《夕阳箫鼓》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古琴禅音名曲,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魅力的音色,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这首曲子以其舒缓悠扬的音乐风格,勾勒出一幅夕阳下的箫鼓和舞蹈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温馨。

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对话

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对话

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对话作者:黎静豫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9期摘要: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佛教音乐深受现代多元化音乐的影响与冲击。

本文从音乐美学和佛教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结合美。

关键词:现代音乐佛教音乐音乐美学佛教美学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佛陀的智慧惠及着世界各地的众生,对指导人生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音乐学家称其为佛教音乐,梵呗佛乐是佛教音乐内容的中心。

它简约质朴,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是佛教给予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佛教历史文化之一的寺院梵呗,在今天深受着世俗音乐的影响。

现代多元化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和浸入了神圣的佛教音乐领地。

然而,这样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结合,不但没有使两败俱伤,反而凸显出更多与众不同的“音乐美”,并不失为一种新型的音乐方式,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与佛法的传播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要介绍的马丽《天籁妙音》专辑,是一张佛教音乐的光盘,旨在把佛教独特的魅力通过音乐向世人传达。

其中它包括11首歌曲,歌词多为各种著名经文和咒语,也有古代高僧大德以及其他人士作词或与之相结合,赋予现代音乐的编曲,由云南丽江纳西族歌手马丽运用多种唱法所演唱。

著名高僧大德仁增南嘉对此的评价为:“每一个音符传递的都是佛陀圆满智慧的教义,每一首歌曲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光明美好的佛教精神,旋律优美,曲调动听,仿若天籁妙音。

”笔者深受这张专辑的音乐所感动,由此从中探寻它的音乐美来感受它的魅力。

一、唱词美语言的发明为人类的交流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人类思想的载体与表情达意的工具。

而在本专辑的唱词里,无不彰显出浓浓的诗意和传递着深邃的情感。

该专辑的唱词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佛教经文或咒语组成,另一部分为古代高僧大德抑或其他人士所作,且其中不乏自创词与佛教经文相结合的歌曲,全都充满着多趣的特点。

琴瑟和鸣

琴瑟和鸣

琴瑟和鸣——沪太两地同台丝竹展演江南丝竹人才辈出历久弥新源远流长“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

”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太仓,地处娄江之东、长江入海口。

因河海漕运而崛起于宋元,繁荣于明淸,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拥有鳞萃比栉的“六国码头”盛誉,名闻遐迩。

因此,苏州周秦老师在江浙沪娄东雅集时说:“明代太仓,相当于今日之上海”。

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在此起锚,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壮举,载入文明煌煌巨册;江西南昌(豫章)魏良辅,在此创制了世界非遗文化“昆曲”(水磨腔);安徽寿县音乐家张野塘于此演化了“江南丝竹”;明首辅王锡爵创办了家乐班,首演弟子、江西抚州汤显祖的昆剧《牡丹亭》,数代后人坚持八十多年,为汤显祖的成名及首推中国“百戏之祖”昆剧,延伸成就了浓墨重彩的“娄东文化”,对中华文化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古代锦延至当代。

福地“金太仓”, 开明睿知,海纳百川,适合各种文化融合创新,梨园艺坛,群英芬芳。

拂去历史的封尘,展开历史的长卷,600多年前元至正年初,崑山州府设在太仓城厢镇(1314—1357),吸引了许多外籍人士奔赴“娄上”定居。

撰茜泾竹枝词的崇明人顾瑛(1310—1369),寓居太仓茜泾西(今浏家港),自制《金粟道人顾君墓志铭》称: “世居吴……开府于娄上……”,言词凿凿,—锤定音。

《钦定四库全书》介绍顾瑛生平说:“少轻财结客。

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与天下胜流相唱和….”“风流文采,倾动一时。

时人誉为东南俊士咸推其为文坛领袖。

玉山草堂雅集盛会,自至正初年到至正二十五年间,年年举办,月月觞咏,誉为‘不散的筵席’”。

“玉山草堂”主人顾瑛:“玉山复擘古阮,侪与胡琴丝竹并歌声,相为表里。

”说的是顾瑛擅长古阮弹奏。

倪大临《茜泾纪略》载:“倪瓒字元镇,号云林,高啟字建季,号青邱,柯九思字敬仲,杨维祯号铁崖。

元至正间,四公常雅集于顾仲瑛之玉山草堂。

”《太仓州志》载:“张彦才,善画像,杨维祯常住其家,为诗画交……”(张彦才,明太仓直塘南沙郡。

筝乐如诗,跨越千年的对话——古筝协奏曲《定风波》诗与乐的融合_林浦凤

筝乐如诗,跨越千年的对话——古筝协奏曲《定风波》诗与乐的融合_林浦凤

筝乐如诗,跨越千年的对话——古筝协奏曲《定风波》诗与乐的融合林浦凤摘 要: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是近年来颇受古筝演奏者喜爱的一首作品,其创作灵感源自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用词中的情绪脉络进行想象和构造,以借古抒怀的艺术手法,表达一种处变不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古筝曲《定风波》整体风格既有古筝艺术的传统音乐特色,又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情绪饱满,意蕴丰富,与苏轼的词意紧密结合,不仅形象刻画了词中之景,还深刻诠释了词中之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堪称古筝艺术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定风波》;古筝艺术;古典诗词;融合美 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11-05作者简介:林浦凤,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

近年来,在国家提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文艺界掀起一股挖掘、创作及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潮,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民族歌剧、舞剧、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合唱及声乐器乐等,其中以古典诗词为创作元素的佳作更是层出不穷,得到艺术家和观众的普遍关注和喜爱。

当音乐和诗词两者结合在一起,碰撞出的艺术火花和情感冲击美妙绝伦,超乎想象。

古筝具有天然美妙的音响,后汉刘熙在《释名》里描述:“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在众多民族乐器中,古筝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委婉动听,一弹一拨尽显典雅风范。

古筝艺术与诗词结合具有天然优势和极高的契合度,“诗”之情、“雅”之乐相得益彰。

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邓翊群的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就是以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下简称《定风波》)为灵感而创作的。

本文以古筝曲《定风波》为例,从苏词《定风波》的意境与内涵、古筝曲《定风波》分析、苏词《定风波》与古筝艺术的融合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古典诗词与古筝艺术融合的美学特质。

《人民音乐》总目录

《人民音乐》总目录

《人民音乐》总目录专稿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总目刘云山(1?6)胡振民(1?7)傅庚辰(1?9)赵季平(1?10)本刊记者张萌(1?11)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花絮(1?4)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副主席名单(1?1】)关于推举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届名誉主席和聘请顾问的决定(1?1】) 关于任命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届秘书长,副秘书长的决定(1?11)《人民音乐》荣获"新中国6o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1?44)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成立本刊讯(5-4)让世界歌剧历史丰碑镌刻上中国的名字——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成立仪式上的讲话金曼(5?27)阳春白雪和者El众——"第五届鼓浪屿钢琴节"展演综述本刊记者荣英涛(9?18)繁荣音乐评论促进音乐发展——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讲话王次熠(9?26)春华秋实开放共荣——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四届年会评述高拂晓(9?28) 聚八方宾朋迎7O华诞——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建院70年庆典搭建沟通平台共谋音乐教育发展大计——记中外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弘扬主旋律唱响新时代宋学军(12?6)宋学军王小夕(12?10)——"唱响中国"知名词曲作家创作推动会举行本刊特约记者郭娟(12?12)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为金钟喝彩塑世界品牌——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圆满落幕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名单倾听音乐界"两会"代表的声音北京现代音乐节展现时代的声音——2O1O年北京现代音乐节综述创作研究?乐海撷英钟文(1.46)(1.47)张蕾裴诺(4?25)浅议2l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作品创作说唱剧《解放》音乐解析文心弄"剑器"豪情起"龙舞"——从《剑舞》,《龙舞》看徐昌俊的音乐风格走进音乐分析学的时代——"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述评新思维新感知——从"2009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看电子音乐发展的新趋势第四届京,沪,闽音乐创作研讨会述要论王建民筝曲旋律的创造性杨正君(7?21)杨慧(1-27)王安潮(1.29)明言(1?48-)张巍(2?l8)秦毅(2?22)曾宪林(2?24)张珊(2-26)从《茶》,《门》和《秦始皇》看谭盾的歌剧创作理念东方中乐团首场民族交响音乐会述评为当代作证——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当代音乐周"述评评敖昌群《生命》交响曲关于音乐分析意义,方法,人才培养和文献引进的探讨品味不尽的红色经典故事——听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有感聆听和谐之音感受华夏巨变杨正君(2?29)王艺(2?32)杨和平(2?34)陈启云(3?12)杜晓十(3?25)左霞(3?28)——"我爱你中华——敖昌群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有感玄音(3?3O)关于在院校常规教学中融入"音乐分析学"理念的思考吴春福(3?32) 2009"帕拉天奴杯"第四届合唱及艺术歌曲比赛研讨会综述陈晶(3?34) 简单的悸论[意]斯特凡诺?爵瓦索尼黄建清,温德青译(3?37)歌剧《青春之歌》带来的喜满新颖(4?8)歌曲创作谈孟卫东(4?26)建设"中华乐派"任重道远——写在金湘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之后卞祖善(4?29)饱含真情品质高洁成熟自信——记作曲家金湘20o9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暨研讨会魏扬(4?32)当代新音乐的轨迹——杨立青的室内乐作品评析田艺苗(4?36)巴蜀神韵天府名家——聆听"天府之恋——张坚民族作品音乐会"印象刘再生(4?40) 弘扬华乐文化展示中华风韵一一听中央民族乐团"中华风韵"新春音乐会尹铁良(5?l1)朱践耳的交响乐创作蔡乔中(5?28)呼唤民族声乐作品的多样化——从"王志信现象"说起张敏(5?31)交响乐本土化探索半世纪国内外传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5O年池瑾瑕(5?34) 东西交融的气韵——陈晓勇钢琴作品《日记》的音乐与演奏常丽(6?10)体验真挚之情净化心灵之旅——徐振民小提琴协奏曲《音诗》创作特色贾国平(7?9)"徐振民交响乐作品研讨会"综述夏苒(7?12)秦文琛室内乐的创作特色安鲁新(7?14)徽风皖韵黄山黄梅——姚盛昌教授的交响曲《黄山?黄梅》评析程炳杰(7?18)音乐传递感恩舞蹈鼓舞奋进——四川音乐艺术家"5?l2"大地震两周年纪念赴京感恩系列活动综述雍敦全(8?7)大爱无疆——在"生命"交响音乐会座谈会上的发言卞祖善(8?10)2O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简析卢璐匡君(8?25) 古韵淳厚秦声幽怨——大提琴与钢琴《古?秦》解析李沙(8?32)为有奇香扑面来——评音乐剧《茉莉花》居其宏(9?22)琴声悠扬丝路音画——评努斯勒提?瓦吉丁《丝道幻影——小提琴作品8首》的艺术特色王宝龙(9?31)理念与技术的创新——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的创作特点分析王炫(9?34)用声音刻画脸谱—~评析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脸谱Ⅱ》徐玺宝(9.38)音乐纵横/,良采尝jPEOPLE'SMUSIC:2010?1291——我所希望并能给予的扎根中国文化"元传统"的清唱剧——瞿小松清唱剧《大劈棺》探析《人民音乐》对新中国交响事业发展贡献的历史回顾——写在纪念创刊6O周年之际聆听《绿色的呼唤》一一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印象给世界一个绿色的吻——一个西部作曲家的思考与情怀因坚韧而坚守由乐观升达观——听黄安伦作品音乐会的感悟透过秦咏诚的经典声乐作品看其创作风格无我之象与有我之境——朱婕的高胡与乐队《自梳女》朝鲜歌剧《红楼梦》带来的思考收获——广东省交响乐作品评奖印象谈谈舞剧《天山荚蓉》的音乐创作剑为我动乐为我心一一简析小提琴与钢琴《剑》创作与演奏特征客家文化的历史颂歌——舞剧《大围屋》音乐评析当代音乐家瞿小松(10?28)石一冰(10?3O)张慧张雯雯(1O?3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记音乐史学家汪毓和音乐学家,教育家汪毓和简历民族声乐理论探索者——记民族声乐教授丁雅贤海阔凭鱼跃——记指挥家,解放军军乐团团长于海技巧与风格的超越艺术与人格的完美——为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作序尊师楷模丰碑——记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他为祖国彻夜而歌——记作曲咏矗It东西湖梅兰婺江歌魔笛曲梆情——评詹永明笛子独奏音乐会借"世博"东风展国乐魅力一一访歌唱家宋祖英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记琵琶艺术家王范地先生岁月悠悠写华章——徐振民先生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徐振民作品年表呼唤时代的阳刚之气——访军旅指挥家郑健新疆民族音乐我的艺术毕命之魂——记维吾尔族音乐家努斯勒捉?瓦吉丁的音乐创作弓弦人生大爱情怀——贺王国潼从艺60周年,从教5O周年情系交响——记指挥大师韩中杰《偏套集》读后感言——简评《张非诗文辑录》"一个半"中国指挥家的世纪情缘让琵琶永恒的行走92/,良毫亲PEOPLE'SMUSIC2010?12李吉提(11.13)罗艺峰(11?18)宋璐璐(11?23)程龙(1】?26)程龙(11?30)王吉乐(1l?32)何平(11?34)王颖吴春福(12?l6)韩梅(12?25)胡艺芳(12?28)戴嘉枋(1?17)(1?23)沈尊光(1?24)俞峰(2?5)王次炯(3?5)朱昌耀(3?9)杨启舫(4?4)纪维剑张平(5?15)特约记者晓文(6?4)任宏(6?22)林育(7?5)f7?13,赵世民(8?4)何绍儒(9—4)牟典鹏(9?8)卞祖善(10?4)唐诃(10?8)陈孝英温欲耕(10?25)——听读吴玉霞清代占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之后的思考——专访三弦演奏家谈龙建表演艺术张振涛(11.4)本刊记者荣英涛(1】?9')看杭州爱乐乐团的崛起方舟(I.33)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张旭东(1?52) 永远年轻的乐团——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暨"红领巾乐队"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在京举行宋歌(1?56)大气开放响亮南昌——20o9第三届中国?南昌国际军乐节综述于海(2?37)纵意驰骋推陈出新——"戴亚笛子协奏曲音乐会"述评何宽钊(2?41)淡歌唱的"管道"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张莉[美]玛莎-诺(2?45) "相约台中一一第二届海峡两岸合唱节"纪行曹国梁(3?16) 春华秋实——观声乐教授,歌唱家马秋华教授从教3O年学生音乐会有感曾彤(3?20)"嘲闩"精神与"谈话"意识——观美国TCU室内乐团沈阳音乐会有感整体计算与局部计算的时间素描——电子音乐作品《阵》之时间逻辑与材料布局立足本土彰显特色——记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晋京演出座谈会本刊记者加尔西亚"声门冲击"学说的一些启示古词今曲铸国魂——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观后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审美阐释人声乐器特殊性的声学阐释声乐艺术中的个人演唱风格好哇!古稀歌声——听刘秉义天津音乐厅独唱音乐会有感反者道之动——论张佳林的钢琴伴奏艺术"七星"紫竹作龙吟一一评刘正国笛子作品暨刘氏七孔笛首演音乐会钢琴:现代音乐的实验场手风琴与20世纪【}】国音乐感动与感怀——听安如砺二胡艺术教学成果展演五十载春意盎然世博年申城同庆——"卜海之春"5O周年纪念活动综述"西子"情牵"巨人"丁京城乐坛奏华孝——评浙江交响乐团"春路雨添化"新春音乐会中国歌剧的难点哪里——从歌剧《西施》的演出说起新团队带来新《西施》半个世纪的灿烂——纪念"上海之春"创办.血十周年成就斐然任重道远——为中国爱乐成十周年而作论笛子演奏中的"沉"与"净"对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在2009年中国管乐周研讨会L的发言陶笛的世界:人人都足音乐家姜珊(3?40)李小兵(3?42)于庆新(4?l2)李凤莲(4?43)袁明(5?6)王次煸(5?7)吴静(5?62)陈自勤(5?66)管谨义(6?7)范立芝(6?17)唐朴林(6?2o)马莉(6?26)谭艺民(6?29)刘文金(6?57)王勇尹韶文(7?26)朱璐璐(7?29)石惟正(7?32)蒋力(7?34)陆在易(7?37)卞祖善(7?40)毛云岗(7?42)杨勇(7?44)张德俊L8?12)两岸同歌牵手心灵之旅——第三届海峡两岸(福州)合唱节圆满闭幕本刊特约记者国家大剧院乐团交响绽放——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如何塑造民族声乐的共性美和个性美感受低音的魅力——评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的歌剧演唱论歌曲风格的双重属性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展现——西藏爱乐乐团首次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展演侧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首次赴欧洲演出与交流张志英文明的冲突——中国手风琴多元化,民族化之路用音乐架起两岸友谊之桥——2O】0年海峡爱乐乐团巡演举办打造交响乐发展的新平台——访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联盟主席郭珊跨越平台攀登高峰乔译萱(8-16)刘小龙(8?l8)穆红(8?29)周静(8?36)周咏(8?38)银卓玛(9?12)史晓眉(9?I5)许键(9?41)庸若甫(10?16)亚太地区交响乐团本刊记者张萌(10?18)——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大提琴比赛评述探索创新发展——六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今昔谈中国大提琴音乐新【廿纪新成果的全面检阅与集中展示——2OlO"上海之春"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述评昆仑群山脚下的传奇音乐会情系交响——贺韩中杰90华诞暨从艺73周年专场音乐会本刊记者一位畿近歌唱艺术高峰的歌唱家~一曹秀美"上海夏季音乐节"独唱音乐会述评戏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一一以《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为例光彩夺目的小角色——《蝙蝠》中阿黛莉咏叹调的研究琴韵生辉色彩飞扬——198O一2O10年钢琴音色研究综述音乐构思与再现中的速度音教园地六十载耕耘腾喜庆甲子情桃李竞芳菲——西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综述瑞雪飘管弦大音满京城——记E海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大音之韵"音乐会邹文琴教学随想培养传统文化的记忆——韩国基础音乐教育掠影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后现代教育理念对l晤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音乐教育哲学的跨文化对话景作人(10?38)刘洋(1O?41)钱仁平(10?44)李瑾(11?20)严济颖(12?15)石惟正(12?20)朱国昌(12?38)张建成(12?41)史晓眉(1?36)伍维曦(1?40)惟正(1?58)金顺爱(1?60)李暑红(1?63)朱宁宁杨九华(1.66)——"2009中国广州-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音乐特长班与普通班学生音乐认知的差异比较延展鲁艺传统彰显沈音精神陈雅先(2?63)江娟娟(2?66)——评沈阳音乐学院"华彩金秋"音乐会观赛随笔——有感于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节比赛器乐专场音乐教育审美体验探析高师钢琴教学法课弹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的重组音乐专业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水平的研究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21世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写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成立lO周年多维音乐哲学流派思想下的音乐教育研究新课程音乐课标实验教材综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堂研讨会综述构建合理化高师钢琴技能体系的理论探索回应社会需求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借鉴反思提升创新——"2009武夷山?西方音乐学会综合性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暨讲习班"综述宋方方"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新思路带来新突破——项阳"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文化"课程之思考网络时代的音乐听觉训练建国6O年基础教育音乐课标的回顾与展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照下的民族音乐课程建构取向王赫秉承尚美创新校训再创川音明日辉煌——四川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综述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王丽娜唱好先要说好——声乐教学中"以说助唱"训练法的研究近代化历程中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材建设问题杨和平漫漫求索之路——国内音乐剧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及评论在对沈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我的教学理念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误读及理性思考哈尔滨2O世纪早期(俄侨)手风琴教育的探究音乐数字化对当下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影响——浅谈艺术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基于主体性目标体系的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研究——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桑海波(3?22)金奇(3?54)刘安乐(3?56)王昌逵(3?59)陈凌(4?60)蔡梦(4?63)俞人豪(5?19)黄颖仪(5?46)冯亚(5?50)施咏(5?54)杨相勇(5?56)李宗堂(5?59)宋蓓(6?32)邱桂香(6-36)朱洁琼(6?38)白晓炜(6?41)张晖(7?64)雷美琴(7?67)李婷婷(7?7O)宋康(8?21)郝玉珠(9?59)夏艳萍(9?62)宋莉(9?64)康啸(10?58)杨宝利(11?37)俞子正(11?4O)何艺宋立权(12?62)绍迅(12?64)尹爱青王稼之(12?67)乐海钩沉忆缪天瑞教授主编《音乐百科词典》中的治学思想和方法管谨义(2?11)勤奋好学的一生笔耕不辍的一生——怀念父亲缪天瑞林剑(2?15)深切的怀念——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与河南省越凋剧团的情缘舞台巨人——彭修文和他的民族管弦乐艺术罗云(2?48)/,良音.尝iPEOPLE'SMUSICf2010?1293 厚德载物乐者乐也——跟随温可铮先生学习的日子笙管箫埙寻墨迹真草隶篆听音律——缅怀民族管乐表演艺术家曹建国先生洒向人间都是爱——回忆母亲肖远肖远同志生平俄侨音乐家与工部局乐队交往历史新探研深事丰赡继往开泰来——第四届"马思聪学术研讨会"综述张鲁在延安时期的音乐生活与创作周总理和时乐潆的二三事古朴雅正气度非凡——琵琶演奏家程午加世纪传承教育爱——记吴漪曼教授试论郑声兴盛之因张美林(4?17)胡亮(4?58)陈滨滨陈其钢(5?22)(5?26)一首名曲的曲折生成史——《满江红》(怒发冲冠)现行曲谱的来历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述评做人至上事业至上学生至上——记首都师范大学吴铁英教授追思会一壁书卷两架素琴卅载育人三碟传世——怀念恩师吴铁英先生长期被忽略和低估的杰出音乐家张曙黄土高原上的音乐守望——作曲家,教育家饶余燕艺术肖像恩师吕骥学者长者开拓者——回忆我与吕骥同志交往的点点滴滴黄自的中国古诗词音乐创作沥血酬壮志深情忆故人——《李元庆纪念文集》首发式座谈会综述论李焕之作为历史人物研究的典型意义李焕之的中国古典器乐观北京历史上的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品玄饮韵听古琴——魏晋南北朝古琴音乐的审美转型你和你的旋律永在我心中——为纪念施光南诞辰7O周年而作从"时代歌手"到"人民音乐家"——为纪念施光南诞辰70周年,逝世20周年Ifli作知音良师益友——纪念曹正教授诞辰9O周年民族音乐程兴旺(5?40)李林(6?61)时昭晖(6?64)贾怡(7?53)陈晓雾(7?56)王百灵任飞(7?58)李冰(7?61)赵璐(8?46)蔡梦莽璋(8?49)"集成"与"集成后"守望者们的情怀——"屈家营音乐会"纪事艺术之花两岸共赏——海峡传统文化?北管音乐研讨会综述海南l临高渔歌的社会生态及音乐特点山西汾阳田村圣母庙壁画音乐图像考姚振华箜篌的新生陕北民歌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视野刀郎木卡姆的变异形态探析雅乐归故里遗音续千年94民采谗PEOPLE'SMUSIC『2010?12杨琼(8?52)向延生(9?44)崔兵(1o?12)孟于(10?47)陈自明(Io?50)任志宏(Io?53)李宏锋(10?56)蔡梦(11?42)曹国梁(11?45)盂维平(I1.48)田雅丽(11?51)洪如丁(12?44)明言(I2?46)高百坚(12?49)王耀华(1?70)乔建中(1?72)任飞(2李群山(2武丽敏崔君芝胡友笋滕祯54)56)6o)45)4851)——记"中日韩传统雅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关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运动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的互唤问题——兼谈民族音乐教育实践的良好契机从"边缘"到"中心"——谈《茉莉花》文化属性的蜕变二胡曲《病中吟》创作年代再探究大山的情韵——石占明和他演唱的左权民歌试谈陕西筝的学术地位——兼谈周延甲先生的独特贡献"梦寻北京,中国和世界的声音记忆"——记"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民族音乐学教学中说唱音乐分类新议从荤段子看民歌《集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缺失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琼中黎族民歌为例信手拈来皆成曲——谈孙文明二胡艺术的当代意义苏州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昆曲的生态性哺育——以《牡丹亭》为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非遗"保护中的"意识建构"问题关于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若于思考《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读后诸城琴派风格成因探析庙会民俗中的西安鼓乐的考察及功能分析求同存异"雅""傲"共赏田刚(4?46)蓝雪霏(4?48)胡小东(4?52)卫凌(4?55)乔建中(5?42)钱茸(5?44)卒刊记者张宁(6?13)齐江(6?44)胡小满(6.48)——给广东汉乐筝艺及《出水莲》提供一份教学参考明代弦索调的变异及其对剧唱的影响用音乐与世界对话——世博会与民族音乐文化之传播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的里程碑——《华乐大典?二胡卷》出版感言李清资(6?51)戚萌亚(6?54)冯智全(7?4"/)王华(7?50)曹章琼(8?40)黄虎(8?43)李德敬(9?46)丁静文茹(9?49)王蔚(9?52)李昕(9?56)袁勤(IO-22)朴东生乔建中杨光熊于庆新赵寒阳(1O?62)立派传宗论发展根深叶茂话二胡——"秦派二胡学术论坛"述评邵吉民(IO?64)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乔建中(Io?66)古韵长流永葆青春——"孟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傅利民翟静雅(10?68)民歌是什么——兼评"第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王桂芹(1卜54) "复活"的弦索——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印象"非遗"的视野苏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的哺育与保护略论现代传媒与传统音乐保护——从一个影视传播公司谈起泉州南音(弦管)二弦"原生态"留存与思考声音景观视角下的黔东南音乐音乐学探索谈谈音乐分析学的多元化建构20世纪作曲家个性化材料与音乐分析技法的适应性——以巴托克,朱践耳为例黄虎(11?56)杨曦帆(11?59)冯智全(12?52)柴广育(12?54)王萍萍(12?56)刘嵘(12?59)于润洋(1.12)王安国(I-14)基于临响倾听之上的音乐批评——和我的研究生讨论音乐批评问题乐评三分法及其实践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基于"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调查活虎巨象钝龟——科研成果三种类型特性概说中国音乐批评需要批判性文化反思精神认知美学理论视角下的音乐美学原理解读简论音乐的隐喻价值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沟通问题汉魏六朝琴赋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主体意识中国古代音乐"拍"的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音乐"拍"研究共享共建共存——"第五届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综述本刊记者谈学术着作翻译的学术性——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的翻译韩锺恩(1?74)傅显舟(1?77)宋蓓(I?80)蒲亨建(2?69)杨民康(2?72)胡晓伟(2?76)王炳社(2?80)项阳(3?74)万志全(3?78)廖家骅(4?66)郭林(4?69)荣英涛(4?74)王秀萍(4?76)"移风易俗,奠善于乐"的音乐美学渊源考杨辉(6?66)音乐创作表演学科的学术性认知——兼谈我国音乐学学科设置与学位体系构想贾达群(6?70) 作曲家音乐创作的社会性问题探讨李劲松(7?73)2009年国内部分钢琴研究综述李佳(7?77)什么是现代音乐——现代音乐漫谈之一徐昌俊(7.80)解读李渔"变死音为活曲"的美学内涵黄彦(7.83)乐由心生心随声动——2009年音乐治疗危机干预国际论坛暨首届学术年会会议侧记杜青青(8?55)师心独见炳千秋——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剖析赵梅枝(9?67)现代,对于传统是一种机遇——从"机遇"说到"视频音乐志"立项伍国栋(9?70)论审美心理在歌剧接受美学中的表现与建构王保荣(9?74) 试论"古典跨界"现象曹锡严昕(10?84)论司马迁的音乐思想陈四海董菲(10?88)意识形态宣传对美感经验的征用——论瓦格纳的一段着名乐曲在电影中的运用邓双林(1O?92) 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罗小平(12.84)环球采风纷呈学术续延盛会恩泽学界——"第八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论加纳作曲家曼纽尔?吉玛?拉比的钢琴作品一一《莲花》样性,民主,对话:ISME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主题——玛丽?麦卡锡(MarieMcCarthy)教授访谈录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印度电影音乐的文化认同承载历史回溯辉煌徐元勇(1?83)谢佳音(1?86)蔡丽红(2?82.)宋蕾(3?62)——记意大利博洛尼亚爱乐学院对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刘欣尹爱青(3?66)成就斐然仍需努力——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研究述评王岩(3?68)理查?施特劳斯《四首最后的歌》创作特征解析马玉峰(3?71) 积淀丰厚明星闪亮——第九届全国小提琴比赛决赛综述景作人(4?21)数字化背景下的日本音乐市场彦芳梅维维(4?79)在西方歌剧为蓝本的历史中反思——从《夕鹤》创生看日本对西方歌剧的接受。

从《敦煌·慈悲颂》中探寻国风文创

从《敦煌·慈悲颂》中探寻国风文创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从《敦煌-慈悲颂》中探寻国风文创王瑞雪西北师范大学摘要:《敦煌•慈悲颂》,一个有关佛教的慈悲故事,从"因果”到"涅槃”这一过程引发观众深思。

从世界巡演到回归祖国,谭盾将独特的东方美学展现于世界,同时也让更多国人发掘藏匿在我们的文化里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敦煌•慈悲颂》谭盾文化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55-03一、《敦煌•慈悲颂》概述谭盾,当代杰出华人指挥、作曲家。

谭盾多次前往敦煌考察,历时六年创作交响乐《敦煌•慈悲颂》,分为六个乐章,用音乐与文化结合出的慈悲故事将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2018年,《敦煌•慈悲颂》在德国完成世界首演。

自《敦煌•慈悲颂》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多个城市舞台上演。

即使人们不了解敦煌历史,但音乐是相通的。

演出让观众对音乐产生共鸣,无论他们来自哪里,讲何种语言,都会在音乐中找到深刻认同感。

在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的故事中,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音乐、文化、历史引导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

谭盾将《敦煌•慈悲颂》进行世界巡回演出这一做法,不但响应了“走出去”的战略,也顺应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思路。

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国人加深对敦煌莫高窟的理解。

2020年,《敦煌•慈悲颂》由国内知名演唱家联袂上海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演出中献演。

《德累斯顿日报》对谭盾创作的这首交响乐予以高度评价:“它像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音乐的故事如风暴般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敦煌•慈悲颂》集中国故事与国学文化于一身,创造性的进行文化输出,在西方交响乐与敦煌古乐的结合下,让音乐更具独特优势。

听着乐曲,音乐中紧凑的节奏带领观众穿越到200年前,进入一个从未到达过的文明世界。

二、《敦煌•慈悲颂》乐章简析第一乐章《菩提树下》,通过故事与音乐的结合,交响乐团生动演绎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将听众带入敦煌文化和禅宗美学中。

音乐产业何以赋能文旅经济——2022_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综述

音乐产业何以赋能文旅经济——2022_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综述

音乐产业何以赋能文旅经济——2022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综述林步艳摘 要: 2022年7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台湾艺术家音乐交流协会、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召开,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绕音乐产业前沿的理论与实践、两岸音乐文化的交融发展、区域音乐产业发展、非遗音乐保护等论题进行了探讨。

来自两岸音乐界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相聚云端,为音乐产业赋能文旅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产业;文旅经济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09-25作者简介:林步艳,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艺苑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出版编辑。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文化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抚慰心灵、愉悦精神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1]97近年来,音乐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被广泛认同。

福建音乐产业历来以唱片行业、音乐发行出版产业与现场表演产业三种传统音乐产业为主,但尚未形成规模,发展较为缓慢,产业化特征不明显。

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音乐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如何找到福建特色的音乐文化符号,为地方音乐产业打上独有的标签,如何让音乐产业赋能文旅经济发展,迎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了需要挖掘和深耕的命题。

2022年7月29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台湾艺术家音乐交流协会、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2022年“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论坛”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召开。

论坛以“新时代两岸音乐教育·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为主题,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现代音乐的生产制作与产业发展、音乐功能与音乐产业发展、区域音乐产业发展、传统音乐(非遗音乐)的传承保护、数字音乐平台建设与作用、音乐教育链对接音乐产业链等论题。

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禅

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禅

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禅"窦连秀(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音乐系,山东东昌252000)摘要:本文从现当代三个音乐家的作品入手。

即作曲家何训田、谭盾和与美国的约翰凯奇,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禅味禅意。

并通过分析其中的自然、语言、境界。

展现禅宗美学思想对现当代音乐艺术的影响。

同时,也对现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禅宗美学进行一些阐释。

关键词:何训田谭盾约翰凯奇禅。

音乐艺术与宗教的相互比附和相互影响。

在各自的发展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

这种亲密关系逐渐淡薄.而音乐与禅的相互融合则成为不可多见的现象。

禅宗作为一种宗教是佛教在传人中国后本土化的产物.“老庄的养生论与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儒家的积极人世与反身而诚的道德修养。

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与民众的宗教信仰,这一切与经过般若学和涅椠学改造过的禅学相汇合.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风”。

(D正是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的追求自由与超越的特性,与禅宗美学追求“空无”的审美境界。

使二者的融合具备了基础条件。

作曲家何训田应杭州雷峰塔的重建之请以著名的佛学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题材,创作出《波罗密多》。

宗教与音乐的结合古而有之,一个当代音乐家运用宗教题材来创作音乐却不多见。

这似乎不难理解。

在当今的中国流行音乐中,一些有所先觉的音乐创作人已经开始尝试摆脱西方音乐的园囿,在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对话中.积极运用中国古艺术应该由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所组成。

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里有一种精神激流,它们从艺术家的气质中直接看到典型人物的气质特征。

并以此对所有人作出判断.断定他们具有多少艺术的东西。

在这些前提下.同艺术的任何交往——把艺术家、商人、出版家、评论家、科学家、收藏家,或者仅仅只不过是爱好者等等.都有可能作为他们合伙经营并有艺术行当的执照。

维护一种自我价值状态。

保护和维护艺术信仰.保持对艺术作品的崇敬和维护是对艺术信仰的正统表达。

无论人们对艺术崇拜的普遍有效性的需要有多么强烈,现今艺术家的孤僻和艺术家是在一种孤独的不为人理解的情况下工作.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艺术面对的是许多可用不同的兴趣、倾向、反省能力及对现实的接近程度来划分的观众阶层。

古琴与禅的对话

古琴与禅的对话

金锁震 而蛟 龙走
下 指清风
平淡
心 超物外


音 合 自然
微妙难 言

月落关 山而悲猿号

云破楚天而孤鹤唳



有会心
江广流
弄竹催 花 乍寒 发外
8


晓烟风 送
而 夜光
奇从 正 出


虚 就 实来


吴声 清婉

如长

绵 延 徐逝

有 国 士 之 风 ; 蜀 声躁 急

雪其燥 气


释其竞 心



意无止境



雅中

云 烟气息氤氲 于七 弦
是雅 集之 辈


落指便

有俗

故 战 国便 有 郑 音 ; 俗 中有 雅

故 明清


起 无 限潇 洒 而 无 烟 火


黄 帝 轩 辕 裂制 枯 桐

而 备潇湘
高 中有 低


故 稽 康捡
广陵

流 芳震 旦 五 千 年 制 心 绝欲 导 邪 归 正 然则
渊深在 中


清光

若急 浪奔 雷 亦

时之 俊

乐 以 五 音 传其神


暑可变也

虚堂凝雪

寒可 回也



此 音 无 穷尽

无 方体
而 由心 生
为德 之 符

台湾“禅和乐”艺术风格的嬗变

台湾“禅和乐”艺术风格的嬗变

台湾“禅和乐”艺术风格的嬗变作者:袁野璐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3期[内容提要]禅和乐是禅和派道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1949年随福州移民传入台湾,发展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其组织形式由最初的业余性宗教文娱组织“斗堂”,发展成为职业化宗教团体“道经团”。

转型过程中,禅和派仪式功能由“自娱”向“实用”转变,伴随着仪式而生的禅和乐也经历了艺术风格的嬗变。

文章将斗堂和道经团仪式中使用的禅和乐风格分别进行描述与分析,并从不同角度探讨禅和乐艺术风格的转变方式。

[关键词]禅和乐;艺术风格;风格嬗变;道教音乐;台湾“二战”后,台湾兴起了一个新的道派组织,人称“禅和派”。

禅和派以仪式中演唱和演奏的“禅和乐”而得名,由福州斗堂发展而来,随着大陆移民传入台湾,原本仅在福州籍精英阶层移民中流传。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传入台湾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

一、斗堂“禅和乐”的艺术风格斗堂原本是清末民初在福州城内兴起的,以道教“拜斗”仪式为核心,以演唱、演奏“禅和曲”为主要内容,以教化、社交、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业余性宗教文娱组织,由文人、商贾、政要等精英阶层人士组成。

20世纪50年代,这些福州地方精英移民入台,按照福州旧俗重组斗堂,演奏演唱禅和乐。

董德平《牌板子下子孙的消闲组合》一文中提到:组织初期,重视组员身份,过去有此一说,即斗堂份子中多为牌板下之子孙(“牌板”系指有功名之府第,其厅堂中挂有进士、文魁、举人之类横匾而言)[1]。

从社会阶层来看,斗堂成员属于士大夫文人阶层,斗堂的音乐生活中,无论是仪式形式,还是仪式音乐,也是堂友们好友相聚、打发时间、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故而斗堂音乐也凸显出带有文人“重自娱”的审美情趣。

而通过结合理查德·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的仪式“效力”理论分析,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看到台湾斗堂禅和乐的娱乐属性。

该理论提到,仪式(宗教)与戏剧(艺术)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目的是在于产生效力(实用性),还是用来娱乐。

二胡与交响共奏中国旋律

二胡与交响共奏中国旋律

二胡与交响共奏中国旋律作者:徐乐娜来源:《音乐爱好者》2019年第12期大概十年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的一本《说话之道》一度引起热议。

它让人猛然意识到,“说话”原来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但其实,“对话”要比“说话”更需要智慧。

“对话”的媒介不局限于语言或文字,“对话”的对象也不限于人。

2019年12月9日晚,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的“中国旋律·二胡与交响的对话”,便是由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发起,力邀青年指挥家林大叶与杭州爱乐乐团共同演绎的一场有趣“对话”。

是的,音乐会名称中的“二胡”与“交响”是最显而易见的对话双方。

前者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最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自千年前的唐代不断演变流传至今,依然是国民的最爱。

后者的真正形成亦有几百年历史,起源于欧洲,却风靡于世界。

如果算到清末“新军”的军乐队,交响乐在中国也算得上有近两百年历史了。

这两者之间,表面看是中西的对话,是独众的对话;而其背后,亦是张扬与平衡和谐的音色对话,是中国传统音乐横向线性思维与西方音乐纵向立体思维的理念对话,更是彰显个性与相互成就的文化对话。

01周湘林02林大叶03王建民04杭州爱乐在本场音乐会中,这些对话皆在“协奏”中不断进行。

从杨立青《悲歌》中的“江河水”,到周湘林《天马》与王建民《第五二胡狂想曲》中的哈萨克族、蒙古族音乐,再到《中国畅想曲第五号》中的乡间歌谣,一曲曲中国旋律通过二胡与交响乐队的协奏,焕发出新声。

细细琢磨音乐会的曲目便不难发现,四首作品虽同为优秀当代作曲家近二三十年来的新作,却依稀反映出现代以来二胡音乐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上半场以作曲家杨立青创作于1991年的《悲歌》开篇,既是对经典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致敬,也是对二胡经典曲目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这首当年的新作也已成为了音乐会上常演的二胡曲目。

仅这一曲便可见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的洞见与用心。

下半场的《天马》和《第五二胡狂想曲》皆为近五年的新作。

丝路回声·乐人谈

丝路回声·乐人谈

MUSIC TALK音乐坛外谈 2023年7月14日晚,“对话莫奈”琵琶组曲音乐会在杭州运河大剧院首演,十首以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为题的乐曲清新悦耳,为这个夏天涂抹了奇异的色彩。

这套作品以全新的姿态跨越了古今、中外、雅俗、视听。

带着好奇,我采访了这场音乐会的主创人员和演奏家们:策划吴伟伟,作曲刘冬,琵琶演奏李跞,大提琴演奏刘嘉麒,钢琴演奏鞠小夫。

李鹏程:当初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和莫奈对话?吴伟伟:我们的创意是从琵琶丝路回声·乐人谈Echoes from Silk Road · Discourse on Musicians年轻人的琵琶新音乐: “对话莫奈”演后谈文字_李鹏程Young People’s Pipa Music: After “With Monet”Premiere“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是永恒流动的河川。

这无形的声音汇入文人的诗词里、藏经洞的壁画上、音乐家的歌声中。

在当今世界各地,很多音乐家依旧传唱着关于丝路的音乐,以开放的姿态跨越古今、东西、雅俗之间的藩篱,源自不同地域的声音就这样神奇地融入各类当代音乐风格。

我的脚步和耳朵曾一次次在陌生的世界流连忘返,故于此“丝路回声”专栏分享所见所闻,在“逍遥游”“乐人谈”“十问”三个板块中,见证“丝绸之路”的精神和声音在当代的无限延伸。

这一抹新鲜的色彩和你处于同一时空,或许在未来某个奇妙的时刻,你会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听见他们在永恒歌唱。

“对话莫奈”音乐会演后谈2023.09开始的,李跞和我们共同发起了一个琵琶音乐会项目,为国乐和琵琶演奏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去了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采风,最终选定了艺术品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莫奈主题,将莫奈的十幅画作以流动景观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让琵琶与其他乐器以及艺术品产生化学反应,让观众感受到音画交织,找到一种更符合当前演出市场需求的“对话”方式。

李鹏程:将琵琶、大提琴与钢琴放在一起的编制很少见,它与我们常听到的古典三重奏、爵士三重奏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刘冬:这种三重奏介于古典和爵士之间,既兼顾了古典三重奏严谨的音色呈现方式,又有爵士三重奏自由且激进的演奏方式。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引言•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文化内涵•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发展变革•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现状与展望•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引言01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旋律和演唱方式,成为了台湾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

独特韵律这种音乐文化融合了台湾原住民音乐、福建闽南音乐、客家音乐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台湾多元文化的魅力。

多元文化融合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概述战后时期,台湾禅和派道经团经历了重建和复兴,音乐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随着台湾社会的变迁,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与当代音乐元素融合。

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影响战后复兴通过对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民间音乐传统,维护台湾文化多样性。

传承与保护尽管有关台湾民间音乐的研究丰富,但针对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有助于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填补研究空白通过对这一音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可以促进台湾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促进文化交流研究目的与意义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文化内涵02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哲学思想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强调通过音乐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体现出“禅定”的哲学境界。

自然与和谐音乐创作中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道教中强调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禅和派道经团音乐融入了大量道教音乐元素,如法器的运用、道教经典的吟唱等,显示出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

道教音乐元素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名称即体现出佛教禅宗的影响,音乐中常融入禅宗的诵经、念佛等元素,突显佛教禅宗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禅宗影响禅和派道经团音乐与道教、佛教的关联文化传承禅和派道经团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道教、佛教文化内涵,通过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相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

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汇报人:2023-12-29•引言•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历史背景•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变化目录•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现代意义•结论01引言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是台湾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然而,对于这种文化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研究背景通过对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形成、发展和影响,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范围本研究将涵盖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历史背景、音乐风格、表演形式、传承方式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深度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文化的实际情况。

同时,还将运用音乐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研究范围和方法02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历史背景禅和派道经团的起源和发展禅和派道经团起源于中国道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表演形式。

在台湾,禅和派道经团的音乐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台湾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和派道经团音乐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融合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音乐艺术。

其音乐风格独特,以清净、淡雅、空灵、超脱为主要特点,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特点禅和派道经团音乐在台湾的地位和影响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在台湾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03战后台湾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禅和派道经团音乐开始重视对传统音乐的挖掘和整理,力求保持本土音乐的特色。

社会变革的推动战后台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禅和派道经团音乐的变革,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

吹禅仓桥容堂的尺八故事

吹禅仓桥容堂的尺八故事

吹禅——倉橋容堂的尺八故事倉橋容堂“吹禅”独奏音乐会巡演地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民艺馆报告厅上海半度雨棚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1号楼1楼苏州本色美术馆苏州市吴中区通达路219号汕头汕头大学体育园吹禅文:倉橋容堂译:穆谦倉橋容堂尺八最初来源于唐代的中国。

当时日本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从中国接受了佛教、汉字以及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日本雅乐也在这个时代出现,其乐队编制包括尺八、琵琶和日本筝。

但在十一世纪末,尺八被从雅乐团中去掉。

据说,十世纪的时候,中国僧人受邀到日本向当地僧人传授尺八。

他们发现,这件深奥的乐器可以帮助年轻僧人练习冥想所需要的呼吸技巧。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僧人们以诵经替代了尺八。

虽然尺八从雅乐团中消失,贵族和僧人们仍在演奏它,猿乐(能乐的前身)表演中也使用尺八。

那时的尺八叫做一節切。

雅乐团里使用的尺八为六孔,而一節切为五孔。

在江户时代(1603-1867),和平的社会环境使得日本发展出了包括茶道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

从中国的三弦发展而来的三味线在歌舞伎、木偶戏、艺伎表演中使用,成了武士阶层和商人阶层最喜爱的乐器。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日本的音乐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

例如,原先以细竹茎制作的尺八开始以更粗重的竹子制作,并发展成了现在的形状。

一种由三件乐器演奏的室内乐体裁“三曲”也开始出现,还有一种“地歌”风格,改编自三味线的曲目,开始由筝演奏,后来也被胡弓采用。

在江户时代,只有虚无僧演奏尺八。

这些游方僧人属于日本禅宗的一派普化宗,他们在行乞时口吹尺八,头戴蔺笠,以象征弃绝物质和自我。

这一派据说由德川幕府于十七世纪建立。

那时,普化宗在全日本有大约三十座寺庙,每一座都有自己的尺八风格。

十八世纪的时候,坐落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的普化宗头寺一月寺的僧人黒沢琴古将三十六首曲子编订为本曲,作为琴古流的基本曲目,并开始向普化宗之外的大众传授尺八。

如今,这一流派被视为尺八的传统派。

江户时代的浪人,也就是没有师傅的武士,有时假扮成虚无僧并作为间谍为将军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