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监测规范

合集下载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院感监测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立的一套监测和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医院感染相关的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一、监测目标和内容院感监测制度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发生率监测:对医院内各科室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2. 病原菌监测:对院内感染相关的病原菌进行监测,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3. 感染预警监测:对医院内可能存在的感染预警信号进行监测,例如突发性感染暴发、多发性感染等。

4. 感染控制措施监测:对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二、监测方法和流程院感监测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方法和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收集:医院感染监测员负责收集和记录与感染相关的数据,包括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感染预警信号等。

2. 数据分析:监测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感染趋势分析、病原菌分布分析、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分析等。

3. 数据报告:监测员根据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向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进行定期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数据反馈:监测报告中包括针对感染问题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反馈并采纳合理建议。

三、监测质量控制为确保院感监测制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监测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训和教育:对医院感染监测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监测技能和专业知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标准化操作: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3. 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准确性、报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

4.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纠正和改进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质量。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院感监测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及时掌握和评估院内感染状况,采取的一套规范化的监测和管理程序。

院感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和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监测目标和内容院感监测制度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了解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源监测:对医疗机构内各种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因素进行监测,如病人、医护人员、设备、环境等。

2. 感染病例监测:对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的部位、感染类型、感染菌种等。

3. 感染率监测:对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监测,包括感染率的总体情况、不同科室的感染率、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率等。

4. 感染控制措施监测:对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二、监测方法和周期院感监测制度可以采用定点监测和定时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定点监测是指在特定的科室或者区域进行监测,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定时监测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监测,如每月、每季度、每年等。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病例回顾法: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病例进行回顾,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 现场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手卫生情况等。

3. 数据统计法:通过采集和统计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如感染病例数、感染率等。

监测周期普通根据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根据感染风险的高低、资源的可行性等因素进行调整。

三、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监测结果的分析是院感监测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院内感染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1. 监测结果的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布规律等。

2. 问题识别和解决: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加强手卫生培训、改进环境卫生等。

院感监测SOP

院感监测SOP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医疗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 需定期对院内感染相关的各项 目进行监测,并及时发现院内感染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为采取控制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二、: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需做院感监测的项目包括空气培养,手卫生,一次性物品细菌培养, 无菌物品培养,高压锅灭菌效果生物监测,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紫外线灭菌效果监测。

1、层流手术室定义不同级别的层流手术室,其空气洁净度标准不同1) . 百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 颗 (或者每升空气中≤3.5 颗) 。

可做关节置换、器官移植、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等手术。

(本院无)2) . 千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 颗(或者每升空气中≤35 颗)。

本院有 1 间手术室,作为Ⅰ类切口无菌手术,如整形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等手术。

3) . 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0 颗(或者每升空气中≤350 颗)。

本院有 7 间手术室,作为Ⅱ类切口,如单睑、鞍鼻等手术。

4) . 十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00 颗 (或者每升空气中 ≤3500 颗)。

本院有 5 间手术室,作为Ⅲ类切口手术。

5) . 洁净辅助用房:本院为万级和 10 万级。

2、洁净手术室、洁净辅助用房要求表 1. 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注:本院手术室等级为Ⅱ、Ⅲ、Ⅳ级。

沉 降 法 手 术 区0.2 个/30min · Φ 90 皿(5 个/m 3) 0.75 个/30min · Φ 90 皿(25 个/m 3 ) 2 个/30min · Φ 90 皿(75 个/m 3 )细菌最大平均浓度 周 边 区 0.4 个/30min ·Φ 90 皿(10 个/m 3 ) 1.5 个/30min ·Φ 90 皿(50 个/m 3 ) 4 个/30min · Φ 90 皿(150 个/m 3 )5 个/ 30min · Φ 90 皿(175 个/m 3 ) 空气洁净度级别手术区100 级1000 级10000 级周边区1000 级10000 级 100000 级300000 级物体表面最大染菌密度(个/cm 2 )5555 手术室名称特 别 洁 净 手 术 室标 准 洁 净 手 术 室一 般 洁 净 手 术 室 准 洁 净 手 术 室等级ⅠⅡⅢⅣ表 2. 洁净辅助用房的等级标准1)设备材料: 90mm 培养皿,普通培养基, 37℃温箱. 2)采样时间:洁净手术室房间清洁并搽拭消毒后状态,然后进行测试,室内应无工作人员。

院感检查标准

院感检查标准

院感检查标准一、引言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医疗操作、医疗设备或者医务人员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院感检查是评估医疗机构院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和评估医疗机构的院感管理措施和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二、检查范围院感检查应覆盖医疗机构内所有科室和病区,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室、ICU、感染科、儿科、产科、内科、外科等。

三、检查内容1. 院感管理制度和政策-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院感管理制度和政策,并对其进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 检查院感管理制度和政策是否包括院感防控的各个环节,如感染预防、手卫生、环境清洁等。

2. 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检查医务人员是否接受了院感防控的培训和教育,并对其进行评估。

- 检查医务人员是否了解院感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规范,如手卫生操作规范、消毒灭菌操作规范等。

3. 患者感染情况监测-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建立了患者感染情况监测制度,并对其进行评估。

-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告患者的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4. 环境清洁和消毒- 检查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和消毒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

-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按照像关规范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操作,如手术室的清洁消毒、病房的定期清洁等。

5. 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检查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

- 检查医疗机构是否建立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并按照规定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消毒。

6. 手卫生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 检查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操作先后是否进行手卫生,并对其进行评估。

- 检查医务人员是否按照手卫生操作规范正确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剂。

7. 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检查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是否采取感染预防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估。

- 检查医务人员是否按照感染预防措施进行操作,如佩戴手套、戴口罩等。

8. 患者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检查医务人员在对有传染病或者潜在传染风险的患者进行护理时是否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估。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院感监测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监测体系和操作规范。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一、院感监测的目的和意义院感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流行趋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通过院感监测,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改善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二、院感监测的内容和指标1. 院内感染发生率监测:监测各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源性感染等。

2. 病原微生物监测:监测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和耐药性情况,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3. 感染相关手术操作监测:监测手术操作中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因素,如手术切口消毒、手术器械消毒等。

4. 患者感染源监测:监测院内感染的患者感染源,如患者本身、医务人员、环境等。

5. 感染控制措施监测:监测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如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三、院感监测的流程和要求1. 数据收集:医疗机构应建立院感监测的数据收集系统,包括病历、实验室检测结果、手卫生记录等。

相关数据应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

2. 数据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院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和趋势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反馈和沟通: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医务人员和管理层反馈院感监测结果,提醒注意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及时沟通解决存在的问题。

4. 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根据监测结果,不断改进院感监测制度和操作规范,提高感染控制水平,降低感染发生率。

四、院感监测的责任和要求1. 医务人员责任:医务人员应按照院感监测制度和操作规范,正确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灭菌等。

同时,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院感监测工作,及时上报感染情况和异常事件。

2. 管理层责任:医疗机构管理层应重视院感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管理层应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院感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处理操作规范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处理操作规范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处理操作规范一、目的和原则:1.监测感染病例的发生和流行趋势,及时掌握感染病例的情况,采取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2.依法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医院的商业机密。

3.通过监测研究和处理,改进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

二、监测病例的范围和标准:1.监测感染病例的范围包括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2.感染病例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的具体监测要求进行分类和标准化。

3.监测病例的数据应包括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感染发生时间、感染部位、细菌检测结果等。

三、监测方法和流程:1.医护人员应熟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标准和流程,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病例监测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监测的技能和意识。

3.制定感染病例监测的表格和报告模板,方便医护人员记录和上报各类感染病例。

四、感染病例处理的原则和方法:1.对感染病例要及早隔离、诊治,避免交叉感染。

2.根据感染病例的种类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3.对于聚集性感染病例,要及时报告给卫生部门,并配合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4.加强感染病例的后续管理,及时评估疗效和预防复发。

五、感染病例数据的管理和保密:1.感染病例的数据要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保密,严禁泄露个人隐私。

2.感染病例的数据应及时归档和备份,以备需要时进行查询和使用。

3.感染病例数据的统计分析要以匿名方式进行,确保个人信息的保密和安全。

六、感染病例监测的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1.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按照计划进行改进。

七、感染病例处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1.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统筹和指导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处理工作。

2.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总结: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处理操作规范,对于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医院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明确监测的范围和标准,规定监测方法和流程,加强病例的处理和管理,保护患者隐私和医院的商业机密,定期评估和改进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术语和定义(一)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三)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四)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五)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七)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八)规定日剂量频数(DDD 频数)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三、监测的管理与要求(一)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二)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因各种原于是感染的病例。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的五个部份,包括感染源监测、感染预警、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数据分析和感染管理。

一、感染源监测:1.1 病原体监测:通过对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中的病原体进行采样和检测,了解院感的病原体种类和分布情况。

1.2 患者感染监测:对院内感染患者进行监测,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程度等,以及感染与医疗操作的关联性。

1.3 医务人员感染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程度等,以及感染与工作环境的关联性。

二、感染预警:2.1 感染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操作、病房环境等因素,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高风险患者。

2.2 感染预警指标:制定感染预警指标,包括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手术切口状况等,当指标超过一定阈值时触发预警。

2.3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感染预警系统,将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感染控制与预防:3.1 感染控制措施:制定和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3.2 医疗操作规范:建立医疗操作规范,包括手术操作、导管留置、药物使用等,规范医疗行为,减少院感的发生。

3.3 感染预防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培训,提高其对院感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感染的发生。

四、感染数据分析:4.1 数据采集与整理:对院感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包括感染病例数、感染率、感染部位等,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系统。

4.2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发现感染的趋势和规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改进。

4.3 数据共享与交流: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流,借鉴其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院感监测和控制水平。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

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全院综合性监测方法的四个部份,包括感染源监测、感染传播监测、感染发生监测和感染控制效果监测。

一、感染源监测:1.1 患者感染源监测: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等样本的采集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感染源。

1.2 医务人员感染源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血液、鼻咽部、手部等样本的采集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抗体水平等,可以及时发现医务人员的感染源。

1.3 环境感染源监测: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包括空气、水源、医疗设备等的采样和细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细菌浓度等,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潜在感染源。

二、感染传播监测:2.1 接触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接触传播途径的监测,包括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与环境之间的接触,可以及时发现感染传播的风险。

2.2 空气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包括细菌、真菌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空气中的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呼吸道病原体等,可以及时发现空气传播的潜在风险。

2.3 水源传播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水源中微生物的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水源中的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肠道病原体等,可以及时发现水源传播的潜在风险。

三、感染发生监测:3.1 感染发生率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的高发区域和高发病种,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3.2 感染病原体监测:通过对医院内感染病原体的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的采样和培养,以及对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如耐药基因等,可以及时发现感染病原体的变化趋势,指导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59300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59300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二、术语和定义(一)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三)全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四)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五)抗菌药物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七)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八)规定日剂量频数(DDD 频数)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三、监测的管理与要求(一)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二)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院感监测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监测体系和操作规范。

下面是院感监测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一、引言院感监测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的监测和控制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对院内感染的监测、分析、报告和控制能够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

二、监测目标1. 确定监测的对象: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等。

2. 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医院感染的类型和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如手术部位感染率、血流感染率等。

三、监测内容1. 院内感染监测:监测医院内各科室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2. 医疗设备监测:监测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情况,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

3. 医务人员监测:监测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情况,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和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

四、监测方法1. 数据采集: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和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

3. 数据报告:定期向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五、监测频率1. 院内感染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对疑似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

2. 医疗设备监测: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对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情况进行检查。

3. 医务人员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穿戴防护用品情况进行检查。

六、监测结果的应用1. 监测结果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问题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确保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经验总结:定期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七、监测评估1. 定期评估:每年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监测规范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1.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当纳入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二、监测目的2.1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2.2 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环境中的污染源,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2.3 评估消毒灭菌效果,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三、监测范围3.1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灭菌内镜、消毒内镜、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等的监测。

3.2 重点部门包括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等。

四、监测要求4.1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

4.2 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4.3 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4.4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4.5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五、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5.1 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5.2 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5.3 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等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

六、监测方法6.1 采样方法应按照《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6.2 检验方法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

院感监测与报告制度

院感监测与报告制度

院感监测与报告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了保障医院内部环境的卫生安全,规范院感监测与报告工作的开展,提高院感防备和掌控水平,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部门和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辅佑襄助人员等。

第三条术语定义•院感:医院感染,指在医院环境中被医疗人员、患者或其他人群感染的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

•监测:对医院院感情况进行系统的察看、测定、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报告:将监测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后,向相关部门或管理人员汇报的过程。

第二章院感监测第四条监测内容医院依照规定,对以下内容进行监测: 1. 医院环境:包含手术室、病房、门诊等区域的卫生情况。

2. 患者感染情况:对患者进行院感感染监测,统计感染率和感染种类。

3. 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对医务人员进行院感感染监测,统计感染率和感染种类。

4. 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对住院患者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监测,统计感染率和感染种类。

第五条监测方法1.定期巡查:医院设立院感监测小组,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巡查,确保环境卫生实现规定标准。

2.文书记录:医务人员对患者感染情况、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时上报给院感监测小组。

3.试验室检验:对患者标本进行手记,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敏感性。

第六条监测要求1.监测工作要全面、准确及时,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监测人员应严格依照监测方法进行操作,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监测结果要及时进行统计和分析,订立相关的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七条监测报告1.医院院感监测小组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并进行报告。

2.监测报告要包含监测结果、监测时间、监测区域、监测方法等内容。

3.监测报告由院感监测小组向院长办公室和医务部负责人报告。

第三章院感报告第八条报告时限监测结果应在监测完成后的48小时内上报给院感监测小组,并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报告。

院感日常监测的管理制度

院感日常监测的管理制度

院感日常监测的管理制度一、概述院感日常监测是指通过对医疗机构内各种院内感染的监测和调查,以及对院内感染风险因素的评价,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院感日常监测的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院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医疗机构的院感防控水平。

二、监测范围院感日常监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院内感染的监测和调查;2. 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3. 空气、水质和环境卫生监测;4. 医疗废物处理的监测;5.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分析和总结。

三、监测方法院感日常监测应当采取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对院内感染病例进行追踪调查;2. 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空气、水质等进行监测;3. 对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

四、监测内容1. 院内感染病例的监测和调查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2. 医疗器械、设备的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内容应当包括消毒灭菌程序的执行、消毒灭菌剂的浓度和有效期等;3. 空气、水质和环境卫生监测内容应当包括空气、水质、环境卫生指标的监测数据;4.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分析和总结内容应当包括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感染类型的占比、感染风险因素的分析等。

五、监测程序1. 院感日常监测的程序应当规范和完善,包括监测对象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监测内容的确定、监测时间的安排、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监测结果的评价和报告等环节;2. 具体监测程序应当由院感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向全院公布,确保全院人员能够了解和遵守监测程序。

六、数据记录和管理1. 监测数据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记录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 监测数据的管理应当采取电子化方式,方便统计分析和查询。

七、监测结果的评价和报告1. 监测结果应当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具体的数据依据;2. 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向院内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通报,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一、背景介绍院感监测是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系统、定期、全面的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医疗机构的院感控制水平,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的内容及标准。

二、院感监测内容1. 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通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医院感染发生率。

监测的指标包括医院感染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

2. 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监测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3. 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监测通过对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

监测的风险因素包括手术操作、使用医疗器械、抗生素使用、病房环境等。

4.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执行情况监测对医疗机构内的医务人员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措施的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的内容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使用无菌操作等。

5.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的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的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人员等。

6. 医院感染处理情况监测对医院感染病例的处理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的内容包括治疗措施、病情转归、并发症等。

三、院感监测标准1. 监测方法院感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方法进行,包括病例调查、病原学检测、数据统计等。

监测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监测周期院感监测应定期进行,普通为每月、每季度或者每年一次。

监测周期的选择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特点和院感风险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3. 监测样本院感监测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包括各科室、各年龄段、各病种的患者。

样本的选择应遵循随机抽样原则,确保样本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4. 监测指标院感监测的指标应包括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体分布情况、风险因素分析、预防措施执行情况、知识培训情况和处理情况等。

监测指标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定。

5. 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院感监测的结果应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编制监测报告。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一、背景介绍院感监测是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的内容和标准格式。

二、院感监测的内容1. 感染部位监测:对医疗机构内各科室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监测,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监测的方法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

2. 病原体监测:对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进行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监测的方法可以通过培养、PCR等份子生物学技术进行。

3.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对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剂量等。

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4. 感染控制措施监测:对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器械消毒等。

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5. 感染相关事件监测: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感染相关事件进行监测,包括医源性感染、医疗器械相关感染等。

监测的方法可以通过事件报告系统、医疗事故调查等途径进行。

三、院感监测的标准格式1. 标题:院感监测报告2. 报告时间:报告的时间范围,普通为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

3. 监测内容:a. 感染部位监测结果:列出各个科室的感染部位监测数据,包括发病人数、感染率等。

b. 病原体监测结果:列出各种病原体的监测数据,包括检出率、耐药情况等。

c.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结果:列出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使用剂量等。

d. 感染控制措施监测结果:列出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手卫生合格率、环境清洁合格率等。

e. 感染相关事件监测结果:列出发生的感染相关事件的数量和类型,包括医源性感染、医疗器械相关感染等。

4. 结论和建议:根据监测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包括加强感染控制措施、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等。

5. 签名和日期:监测报告的编制人员和编制日期。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一、背景介绍院感监测是指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的内容和标准格式。

二、院感监测内容1. 感染事件监测感染事件监测是院感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对医院内各科室、病房、手术室等区域的感染事件进行监测和记录。

感染事件可以分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AI)和社区获得性感染(CAI)两类。

2. 感染指标监测感染指标监测是对医院内感染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医院院感管理的效果。

常见的感染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耐药菌监测等。

3. 感染控制措施监测感染控制措施监测是对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内容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使用抗生素合理性等方面。

4. 医院内感染风险评估医院内感染风险评估是对医院内各个环节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感染风险、医务人员感染风险、环境感染风险等。

5. 数据收集和分析院感监测的关键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及时收集各类感染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制定对策和评估效果。

三、标准格式的文本院感监测报告一般采用标准格式,包括以下内容:1. 报告标题:院感监测报告2. 报告时间:报告的时间范围,一般为一个月或一个季度。

3. 报告目的:明确报告的目的,例如评估院感控制措施的效果、发现感染事件的趋势等。

4. 数据来源:说明数据的来源,例如医院内部的感染监测系统、实地调查等。

5. 监测内容:详细列出监测的内容,包括感染事件监测、感染指标监测、感染控制措施监测等。

6.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包括感染事件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等。

7. 结果总结: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和取得的成效。

8. 建议和措施: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提高院感控制的效果。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院感监测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和管理的一套制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一、院感监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院感监测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评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类型,提供数据支持,指导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二、监测内容和指标院感监测制度的监测内容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常见的院感指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等。

三、监测流程和方法1. 数据收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感染相关指标等。

数据可以通过电子病历、实验室报告、手术报告等途径进行收集。

2. 数据录入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录入和分析,以便得出感染发生率和趋势等信息。

可以使用专业的院感监测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结果报告:医疗机构应定期生成监测结果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通报。

报告内容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监测结果的应用监测结果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科学依据,指导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

通过分析监测结果,可以发现感染高发部位和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以用于评估医疗机构的院感管理水平,为医疗质量评估和改进提供依据。

五、质量控制和改进院感监测制度应作为医疗机构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机制,定期进行监测结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同时,还应加强院感培训和宣教,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和操作技能。

六、保密和隐私保护在院感监测过程中,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监测结果应仅用于医疗质量管理和改进,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总结:院感监测制度是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和分析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趋势,可以指导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

院感监测制度院感监测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在医院内部建立的一套监测和管理机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监测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背景介绍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在医院内部感染的疾病。

院感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感,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院感监测制度。

二、监测目标院感监测制度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监测医院内的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院感事件,降低院感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监测内容1. 院感事件监测:对医院内发生的院感事件进行监测,包括感染类型、发生部位、病原微生物等信息的采集和记录。

2. 感染指标监测:监测医院内各种感染指标,如手术部位感染率、血流感染率、尿路感染率等,以评估院感控制效果。

3. 医疗器械消毒监测:监测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合格率达到标准要求。

4. 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监测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包括手卫生操作的正确性和频率等。

5. 环境卫生监测:监测医院内各个区域的环境卫生情况,包括空气质量、表面清洁度等。

四、监测方法1. 数据采集:通过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纸质记录等方式采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和趋势,为院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报告发布:定期发布院感监测报告,向医务人员和管理层通报院感情况和控制效果,促进院感工作的持续改进。

五、监测评估1. 效果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比对,评估院感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2. 质量评估:对院感监测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估,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监测结果应用1. 决策支持:监测结果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包括资源配置、感染控制策略等方面。

2. 教育培训:根据监测结果,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

院感监测内容一、背景介绍院感监测是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旨在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院感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感染指标、监测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二、感染指标1. 医院感染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发生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常用的医院感染率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率、血液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等。

2. 感染部位: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医院感染分为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不同类型。

3. 病原体分布:对医院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病原体的感染情况,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三、监测方法1. 主动监测:通过定期对医院内患者进行随访或检验等方式,主动发现和记录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2. 被动监测:通过医院内已有的信息系统、病案系统等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

3. 环境监测:对医院内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包括空气、水质、手术器械等,以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对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感染发生的时间、患者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体等。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感染率的计算、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病原体的比例等,以便发现感染的规律和趋势。

五、监测结果和应对措施1. 监测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监测报告,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 应对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包括加强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六、质量管理1. 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监测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测意识和能力。

2. 定期评估:对医院院感监测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检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七、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经过监测和分析发现,可能是手术室环境清洁不到位导致的。

医院采取加强清洁消毒措施,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期限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3术语和定义3. 1 医院感染监测no socomial in fecti on surveilla nee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ee per patient-day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 3 全院综合性监测hospital-wide surveillanee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 4 目标性监测target surveillanee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 5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咲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3. 6 抗菌药物使用率usage rate of antibiotic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3. 7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dose of antibiotic use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3. 8 规定日剂量频数(DDD频数)number of Defined Daily Dose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4监测的管理与要求4. 1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4. 2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4. 3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报告表见附录A。

4. 3. 1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h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 )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4. 3. 2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进行报告:a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 3. 3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4. 4 医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

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4. 5 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a )新建或示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

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b )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c )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4. 6 人员与设施4. 6. 1 人员要求医院应按每200张〜25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专职人员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

4.(3. 2设施要求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5监测5.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5.全院综合性监测, 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1 . 15.目标性监测1 . 21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5. 1 .2.5. 1 .2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D进行。

2 .5. 1 . 2. 3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E进行。

5. 1. 2. 4 细菌耐药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

5. 2 医院感染调查方法5. 2 . 1 患病率调查,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病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G进行。

5. 2 . 2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帮助了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H 进行。

5. 3 监测信息的收集5. 3 . 1 宜主动收集资料。

|5. 3 . 2 患者感染信息的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5. 3 . 3 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5. 3 . 4 收集和登记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附录A(规范性附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初次□订正A. 1 开始时间: _______________ 年_______ 月________ 日*至____________ 年_______ 月________ 日A . 2 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院(妇幼保健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房(病区)A . 3 感染初步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院感染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 4 可能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医院感染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5 累计患者数: ______________ 例,*感染患者数: _____________ 例A. 6 患者感染预后情况:痊愈_______________ 例,正在治疗 __________ 例,病危 __________ 例,亡____________ 例A. 7可能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血液体液(医疗器械(侵入性操作)()、不明()、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8 可能感染源:患者、医务人员、医疗器械、医院环境、食物、药物、探视者、陪护者、感染源不明。

感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9 感染患者主要相同临床症状:A. 10 医院环境卫生学主要监测结果:A. 11感染患者主要影像学检查结果(X光、CT、MRI、B超):A. 12感染患者主要病原学检查结果(涂片革兰染色、培养、病毒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查结果、同源性检查结果等):A. 13暴发的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暴发开始时间、地点、罹患情况、主要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查处置经过与效果、暴发原因初步分析、*需要总结的经验等):八*传播报告单位: 填表人: 报告日详细通讯地址与邮政编码:填表注意事项:分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请标明并逐项填写,带暴发事件的*号的内容供订正报告时填写。

详细描述本表不够时可另附纸填写。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院综合性监测B. 1监测对象住院患者(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时可包括岀院后一定时期内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B. 2监测内容(最小数据量要求)B. 2 . 1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年龄、入院日期、岀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污染切口)。

B. 2 . 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不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B. 2 . 3监测月份患者岀院情况:按科室记录岀院人数,按疾病分类记录岀院人数,按高危疾病记录岀院人数,按科室和手术切口类型记录岀院人数;或者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B. 3监测方法宜采用主动监测,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

B. 3 . 1各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工程师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B. 3 . 2各医院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付诸实施。

B. 3 . 3专职人员应以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医院感染病例。

B . 3. 4医院感染资料的来源,包括以患者为基础和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基础的信息。

B . 4资料分析B. 4 . 1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例次)数X 100% (式B. 1)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观察观察危险人群人数以同期岀院人数替代。

B. 4 . 2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观察期间内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X 1000%。

(式B. 2)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B. 5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和上月医院感染发病率资料,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岀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