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针灸,作为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其作用机理,却并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楚。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中医针灸疗法背后的神秘机制。

要理解针灸的作用机理,首先得从人体的经络系统说起。

经络就像是人体内部的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运行不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针灸所选取的穴位,正是分布在这些经络之上的关键点。

当针灸针刺激穴位时,就如同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设置了一个交通信号,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

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针灸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

穴位所在的部位往往富含神经末梢,当针刺入穴位时,会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这些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些信号会被整合和处理,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镇痛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

针灸还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当人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来对抗病原体。

针灸的刺激可以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体液调节方面,针灸可以影响体内各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

同时,针灸还能够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针灸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当针灸刺激穴位时,会引起局部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液流量,从而为组织和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疾病的康复。

针灸对于身体的调节作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同的穴位组合和刺激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疾病,针灸师可能会选择一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穴位进行刺激;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则可能会选取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调理。

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针灸特色之经络辨证

针灸特色之经络辨证

针灸特色之经络辨证【摘要】:在中医辨证理论中,经络辨证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辨证是指应用经络学说理论,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以辨明疾病发生的脏、腑、经,从而明确病机、病性、病因的辨证方法。

经络辨证有其特定的理论构架与体系,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特别对针灸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现就经络辨证在中医针灸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络辨证针灸经络学说是我国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发现和总结出来的, 大量临床事实证明, 沿十四经脉及各穴位加以物理刺激, 能对疾病起一定的调节乃至治疗作用。

我国古人将经络学说的机理概括为:“行血气, 营阴阳, 调虚实, 应天道, 决生死”。

经络辨证,最早见于《帛书·经脉篇》,是一种基于经络学说,通过分析临床体征、症状,辨明疾病发生的脏、腑、经,从而明确病机、病性、病因的辨证方法。

历代医家对经络辨证法的应用都较多,但尚未形成一套明确而系统的论述。

经络辨证在中医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对针灸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辨经脉病证1.1“是动病”与“所生病”:在《灵枢》经脉篇中,将各经脉病候划分为了“所生”、“是动”两类,但关于二者的本质,历代医家一直都颇具争议。

后来有学者指出“是动病”是位于四肢十二经脉脉口的脉诊病候。

在“经络”这一概念出现后,就使用了各经脉脉口穴位名进行经络命名,将脉口的诊脉病候作为相应的经脉病候,称为“是动病”。

“所生病”,是指沿经脉循行线路发生的病证,所以其病候为病证所在的经脉,选择本经穴位可治疗相应的病候表现。

比如:胸满、烦心、喘喝、上气、咳等症状,都为肺经病证,均可取肺经腧穴进行治疗。

“所生病”、“是动病”可分别根据经脉循行取穴、本经原穴进行治疗,二者在证侯本质、证侯表现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尽管都可以选择本经穴位进行治疗,但又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灵活选用。

1.2奇经八脉:奇经共包括8条经脉:阳跷、阳维、阴跷、阴维、带、冲、任、督。

经筋辨治论证方法

经筋辨治论证方法

针灸学经筋辨证论治方法长圆针疗法关节痹痛是常见病,关节炎是头号致残疾病。

全世界有3.55亿人患有各种关节疾病,在中国的患者估计超过一亿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

关节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约为60至80%,致残率高达53%。

关节疾病如此猖厥是与对本病的诊治存在误区分不开的。

西医强调关节软骨损伤而导致疼痛,多针对软骨治疗,或手术处理,止痛效果并不可靠。

传统中医多强调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用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治疗,虽多有效,但难治愈纠其原因,本病疼痛多是由经筋长期、反复损伤所致,是经筋病,故西医治骨,中医调经络都难以取效。

经筋基本概念与内涵“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

明·张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早于张介宾而著《黄帝内经太素》的隋·杨上善,更不把经筋与经脉混谈,并分立卷宗。

经筋与经脉各有其解剖实体与规律,它们有着质的区别。

㈠经筋与肌学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

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

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

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

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骨骼肌跨关节附丽于两骨端(称筋结点),其收缩所产生的力常集中两附丽点处,非生理性牵拉也加害于此,造成损伤,形成病理性痛点,称结筋点。

反复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如此反复则形成“横络”卡压经脉,令之不通而涩渗、为沫,引起顽固痹痛而有病灶特性,故又可称之为结筋病灶点。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㈡经筋与韧带学《素问·痿论》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

束者约束也,束骨即指骨的关节联结问题,涉及的是解剖学的韧带学内容。

关节的主要组织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关节盂缘等这都属于经筋学的范畴,同样,在关节韧带等受到非生理性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即韧带在骨骼的附丽点,可出现结筋病灶点。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经络辩证是由中医理论演化而来的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的《内经》和《难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经络辩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分析病人的体征、脉象、舌诊等资料,寻找病因、病机,以达到辨证准确、治疗疾病有效的目的。

经络辩证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络系统作为人体的传导系统,承担着营养物质、气血、水分等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经络辨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压痛等指标,判断病人的经络状况,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

2.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资料,以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从而判断病人的体质、机能状态,并找出病变的病因、病机。

3.辩证是为了治疗,辨证论治是经络辩证的核心内容,通过辩证的方法找出病因、病机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经络辩证根据病因和病机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阻滞型:以气滞、血瘀、湿浊等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活血化瘀、祛湿通络的方法,改善气血循环,恢复经络的通畅。

2.虚损型:以气虚、阳虚、阴虚等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失养,气血不足,导致疲倦、乏力、萎缩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益气固卫、温阳补虚的方法,增强体质,修复经络的功能。

3.痰湿型:以痰浊、湿浊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堵塞,痰湿积聚,导致水肿、体重增加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祛痰散湿、通络化湿的方法,清除体内的湿气,恢复经络的通畅。

4.寒热型:以寒邪、热邪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失和,寒邪入侵,导致寒凝、血瘀等症状,或是热邪内侵,导致发热、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方法,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一例针灸引发的可视的经络现象

一例针灸引发的可视的经络现象

一例针灸引发的可视的经络现象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狭义上的穴位都分布于经络之上,分布于人的身体各处。

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经络在传统医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也时常提及经络。

经络在普通民众的眼中,是一种很玄乎的东西。

在解刨学研究中,经络也是不可见。

不过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经络是确实存在的,但其存在形式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9月28日小编学医过程中,偶遇一例可视经络现象,该同学用针刺“手三里穴”后,皮肤表面沿“手阳明大肠经”出现一条明显的红线。

红线从针刺处开始延伸到手腕“阳溪穴”附近结束,红线并伴有皮肤突起。

该同学约11时10分针刺“手三里穴”,针刺后皮肤迅速出现带状突起,并伴有红线。

11时20分左右拔除针灸针,后约一个小时红线及带状皮肤突起完全消失。

^针刺后约3分钟,可见明显红线及皮肤突起。

^拔除针灸针后约3分钟,红线开始消散。

^拔除针灸针后约半个小时,红线隐约可见。

这种经络的可视现象十分罕见,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数千年的经验科学——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的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医学不分国界,希望中医能和现代医学更好更和谐的发展,相辅相成造福人类。

原标题:人体经络可以被看到?实拍针灸皮肤出现红线
原作者:李羿鹏
来源:神秘网。

胡大夫谈针灸疗法的经络辨证系列(五)——针灸与经络辨证之施治

胡大夫谈针灸疗法的经络辨证系列(五)——针灸与经络辨证之施治

针一得 ”法 ,不仅是重点讲某一穴治
疗 某一病 ,更是 贺老多年 的临床探 索最 后沉淀 的临证精 华。我们 临床 医生 应用 时不 能 偷 取 捷 径 ,不 加任 何 辨 证 与 诊 察 。笔者 曾听某位 老师讲过 ,“ 医者定患 者定 ” ,大概就是此意 。
北 京 中 日友好 医院针 灸科胥 荣东 医 生提 出 ,对教 材中 “ 阿是穴 ”传 统解 法 的质疑 ,他提 到阿是穴 不是 既无 具体 名 称 ,又无 固定位 置的经外 点 ,阿是 穴 的
经 脉 之 小 大 …… 可 为 量 度 乎 ? 岐 伯 答 日 :其可为 度量者 ,取其 中度也 ,不 甚 脱 肉而血气 不衰也 。若失度 之人 ,消瘦
笔者 在临床 中发现 ,刺血疗 法配合
针刺疗 法在治疗 某类疾病 时能起 到效如 桴鼓 的作 用 ,笔 者往 往用 刺 血拔罐 法 , 或者 直接刺络放 血 。施 治的病种 可以考 虑急性 阳证 ,如 发热大椎 刺血 ,带状疱
以及 如 何 协 调各 兵 种 。接 下 来 定 经定 穴 ,就 是 在各 兵 种 中确 定 哪个 师 团( 何
经) 、哪 几员大将来统领 的问题 。再下来
揣 穴 施 治
范 围也 大 于压 痛 点 ;其 是 根 据 特殊 的 取 穴方 法 ,即用 “ 阿 是 之 法 ” 所取 的

就是和选 中将领商讨作 战问题( 揣穴) , 做
的 结 节 等 ,常能 取 得 佳 效 。
邪 ,使 机体恢复 健康 。反之 ,如 果医生
不是认 真负责地 进行辨证 论治 ,盲 目地
在 这里 ,作个 比喻会更 形象 。医生
好 比总指 挥官 ,治疗如 同战场作 战。之
瞎扎一气 ,不仅 与病无益 ,反而会 损伤 病人 的元 气 ,影 响病 的治 疗 。 ”贺 老 的

针灸常用的辨证方法:经络辨证

针灸常用的辨证方法:经络辨证

针灸常用的辨证方法:经络辨证经络辨证《素问·调经论》说:“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经络之病,皆有虚实”,又说:“经络支节,各生虚实”,“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说明经络病变,不仅有虚有实,而且也累及内脏器官等,出现各种不同症状,反映出虚、实、寒、热等不同证候,为针灸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经络的虚证,可由经络本身的气血不足,经气虚陷而成;或由脏腑的气血不足,影响到所属经络而成。

单纯经络病的虚证,因气血不荣,而出现本经循行部位发生麻木不仁、萎废不用等。

经络的实证,则因经络气血阻滞,经气运行不畅,如六淫之邪外袭,内伤七情,气机郁塞,痰瘀互阻等而成。

其临床表现为沿经络所过之处肿胀、疼痛或灼热等症状。

若累及脏腑时,则出现所属脏腑各种证候(参看脏腑辨证)。

兹就《灵枢·经脉》所载各经病候,择要分别为虚寒证(包括虚证与寒证)和实热证(包括实证与热证)两类介绍如下,供临床辨证时参考。

(一)手太阴肺经(1)虚寒证:少气不足以息(本经气虚宗气不足),小便数而欠,溺色变(肺为水之上源),遗矢无度(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足所致),肩背痛、寒(肺脏附丽于背),臑臂内前廉痛而厥冷(本经所过)。

(2)实热证:肺胀膨膨然(肺气壅阻),气喘,咳嗽(肺失肃降),烦心,口渴(肺热伤津),缺盆中痛,交叉两手按于胸中目瞀(肺胀喘咳之重症),掌中热(本经有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1)虚寒证:寒慄不复(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表阳不足故寒慄),鼽(本经之脉上挟鼻孔,有寒则流清涕)。

(2)实热证:颈肿,脉所过者热肿,齿痛,目黄,口干,衄,喉痒(皆本经有热),肩前臂痛,大指次指不用(本经经气阻滞)。

(三)足阳明胃经(1)虚寒证:胀满(胃阳不振),善呻、数欠、颜黑(肾主呻,主欠,肾水色黑,肾水偏盛,反侮胃土),大腹水肿(土虚不能制水),鼽,身以前皆寒慄(本经有寒)。

(2)实热证:消谷善饥(胃火偏炽),喉痒(阳明邪热上攻),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狂症,温淫汗出,溺色黄(皆阳明热盛),心欲动(气火有余,上扰心神),身以前皆热,颈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附皆痛,中趾不用,(皆本经循行部位)。

胡大夫谈针灸疗法的经络辨证(一)——针刺治疗落枕

胡大夫谈针灸疗法的经络辨证(一)——针刺治疗落枕
便 、验 、 廉 ” 特 点 的针 灸 在 广 阔的 农 村 医疗 界 遍 地 开 花 ,针 灸 成 了 当 时 赤 脚 医 生 治 病 救 人 的 一 种 重 要 手段 。 当
临床 中 ,单 单督脉病 者较少 ,而一侧疼
痛或有压痛者病在少 阳经 。 定穴 位 确 定 了所 病经络后 ,我们
们 ,仍然希望采用花钱 少、疗效 高的手
段 防 治 疾病 。开展 针 灸治 疗 不 需要 高精 尖 的仪 器设 备 ,一根 银 针 ,一段 灸 条 ,
就 能 解 决一 些 医疗上 的 实际 问题 。
上两 经哪条经 的病 ,才能定穴 ,后溪穴 为手太 阳,束骨穴 为足太 阳。 病 少阳经的落枕 主要是侧项部疼痛
是病 太 阳经 落枕 的首 选 ,但太 阳经也有
手 足两者 。严格地说 ,手太 阳经 的落 枕 症状 落在颈 项部后外 侧 ,并牵 涉耳后 或 肩胛 ;而足 太 阳经 落枕应是更 在后项 部 正 中的位置 ,可能会 牵扯到后 头部 ,或
项 背 。 所 以 ,在 经 络 诊 查 后 ,确 定 是 以
编辑 :张 丽敏
E - ma i l :z l ms q y s @1 2 6 . c o n r
岐黄讲堂
胡大夫谈针灸疗法的经络辨证( 一 )
— —
针 刺治疗落枕
胡昱
▲1 0 0 7 0 0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 门诊部
往往是 局部红外 线 T D P烤灯 、拔罐 ,然 后 局 部 阿是 穴 针 剌 , 以及 常 规 针 刺 大
当 中国中 医科 学 院 中医门诊 部 胡 昱 医师得 知本刊 读者有 增加针 灸治 疗
知 识 方 面 内容 学 习 的诉 求 时 , 她 主 动

第十一讲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第十一讲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第十一讲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目录体验——中医入门之道第一讲初识中医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一)关于人体的生理(二)关于人体的病(三)关于治疗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三)自学与求师的关系第二讲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一、体验阴阳五行(一)体验阴阳(二)细说阴阳(三)体验五行(四)细说五行二、阴阳五行与中医学(一)阴阳五行与人体(二)阴阳五行与疾病第三讲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一、脏腑(一)五脏(二)六腑二、气血第四讲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一、对正气的解说二、对邪气的解说(一)外感之邪(二)内生之邪三、正邪之争四、关于体质第五讲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一、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四)望态(五)望舌二、闻诊三、问诊(一)系统问诊(二)特定问诊四、切诊(一)脉诊的基础知识(二)中医诊脉,诊什么(三)脉诊的意义(四)如何诊脉第六讲中医辨证之谜——八纲脏腑第七讲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第八讲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第九讲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第十讲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第十一讲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第十二讲再识中医附录A 自学之入门必读附录B 辨证练习参考答案附录C 网友学习感言后记第十一讲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海在形态上与江河不同,在性质上也与之有异。

简单的说,江河之性,更重视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海之性,更强调同区域内的协调一致。

举例来说,上游水源受到污染,下游的水质必然不纯;下游水行受阻,上游的河水就容易泛滥。

海则不同,东海有东海的水质特点,南海有南海的石油矿产,再远到大西洋,北冰洋,差异就更加显著。

人体内的经络也是同样的道理。

十二经脉像十二条江河,发端于四肢末端,流至肘膝关节即汇流入海。

那么入海后的经脉,在诊治疾病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分布于四肢末端的十二经脉用以诊治疾病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经络不是谜(揭秘古代针灸智慧之一)

经络不是谜(揭秘古代针灸智慧之一)

经络不是谜(揭秘古代针灸智慧之一)与千年传统中医一路走来的国人,每谈起针灸。

总是马上与经络(脉)挂钩,多会提起分布于体表的那14条经脉。

每条经脉有许多穴位,针灸就是通过刺激它们发生治疗效应的。

所以,是否相信身体里有经络存在,便成了国人是否相信针灸可以镇痛或治病的前提。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自上一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多少研究者前赴后继地探索经络的实质,尽管结论已很明确,即不存在现代解剖所熟知的那些体表组织(神经、血管、肌肉、皮肤、筋膜等)之外的特异“经络”管道,但至今还有人锲而不舍,最近那项“喝茶证明经络存在”的研究(如下图)就是其代表之一。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在探索经络实质上纠缠不休,因为不论您是否相信经络具有实体管道,都可以理解针灸治病的机制。

而且,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早已对经脉(经络)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只不过没有被后人引起足够重视而已。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下图是我们根据《内经》描述而提出来的一个中医经典认知的躯体智慧模型。

它汇集了《内经》时代有关人体内脏(五脏六腑)与躯体(皮脉肉筋骨五体)的解剖、生理学认知。

该系统由“气血”充盈(“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的各个子系统组成,五脏六腑是其内核,皮脉肉筋骨五体是其躯壳。

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分别用虚线箭头(主)或空心箭头(合或表里)表示。

这些联系的途径在《内经》中被表述为使五脏六腑“相合”、“内属脏腑,外联肢节”并且“气血以流”经络体系(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与十五络脉)。

对于经络为什么会出现在体表一定部位及有何意义,《内经》也有明确的表述。

《灵枢·经脉》在介绍“十二经脉”每条经脉循行路线后都有“是动则病......是主x所生病者”这样的描述。

“是动则病”,陈述了十二经脉的出现,是在疾病发生时出现的病理现象,或者说“病理反射区”。

换言之,“机体发生病理改变时,相应的体表会出现以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为主的病理学改变”,这不仅是各种反映点或穴位的形成机制,也是十二经脉的形成机制。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随着中医针灸的逐渐发展,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经络辨证思想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经络辨证思想的应用对于提高针灸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探讨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经络辨证思想的基本概念经络辨证思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指通过观察病情,辨别病因病机,判断病情所在,然后对病情进行针灸治疗。

经络辨证思想认为人体有经络,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流动的通道,它连接着脏腑、气血、阴阳等重要的生理组织。

在疾病发生时,经络会受到影响,气血运行受阻,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灸治疗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个体化治疗经络辨证思想认为每个人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是不同的,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必须进行个体化的施治。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经络和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寒痹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温经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气滞血瘀的患者,可以选择疏通经络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个体化的施治,可以更好地调理人体的气血,促进身体的康复。

2. 提高治疗效果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意义还体现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在针灸治疗中,经络是针灸的主要作用通路,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直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通过辨证治疗,可以找出病情的所在,进而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这对于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等疾病来说,尤为重要,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3. 预防疾病复发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意义还在于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息息相关。

在针灸治疗中要注重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式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经络辨证思想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指导针灸的具体操作和提高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进行详细的思考和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针灸的发展和提高其临床疗效。

一、经络辨证思想的内涵经络辨证思想是针灸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包括了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经络学说是指人体经络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主要包括经络的起止、循行、分布以及相互联系等内容。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确定病证的病机和病情特点,从而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经络辨证思想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治疗,重视个体差异,注重因时制宜,强调针灸疗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二、经络辨证思想对针灸临床疗效的作用1. 指导针灸操作经络辨证思想对针灸操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根据经络学说,针灸师可以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经络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对病情的辨证分型,针灸师可以确定适宜的穴位和操作方法,提高针灸的针对性和疗效。

2. 个性化治疗经络辨证思想强调个性化治疗,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针灸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病证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保证针灸疗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从而提高疗效。

3. 调节气血根据经络学说,人体的气血运行在经络中,任何疾病都与气血运行有关。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气血,达到疏通经络、协调气血的目的,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健康恢复。

4. 辩证施治经络辨证思想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辨证分型,选取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手法和穴位的选择。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抓住病情的脉络,提高针灸的疗效。

三、提高现代针灸临床疗效的思考1. 深入挖掘经络学说在现代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各种新技术手段对经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经络的分布、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等方面的研究,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治疗方法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穴位理论和治疗方法。

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然而,想要正确地辨识穴位并进行有效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治疗方法。

一、穴位辨识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体外部表现来辨识穴位。

这包括肤色、斑点、肌肉形态等方面的观察。

例如,面色苍白常见于肺经病变,面色红润则可能意味着心经病变。

2. 望闻问切法: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辨识穴位。

望是通过观察舌苔、脉象等来辨识;闻是通过听诊肺音、心音等来辨识;问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和体验来辨识;切是通过按压穴位来判断其敏感度和反应情况。

3. 穴位复合法:根据多种辨识方法的综合结果来确定穴位。

如经络穴位辨识中,常常结合经络走向、配穴规律等一起进行判断。

二、穴位治疗方法1. 刺灸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刺灸可以使用针刺、火炙等方式,具体选择方法需要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来确定。

2. 推拿法:通过按摩和推拿穴位来调理经络,舒筋活血,消除疲劳和疼痛。

推拿可以选择局部按摩或全身推拿,根据具体需要来决定。

3. 艾灸法:使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来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活血祛湿、理气止痛的效果。

艾灸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寒湿病证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4. 电针法:通过在穴位上施加微弱电流来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电针具有刺激强度可控、定位准确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神经性疼痛和肌肉萎缩的治疗。

5. 穴位贴敷法:将药物贴敷在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穴位贴敷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湿热病证等的治疗。

三、注意事项1. 穴位的刺激力度要适中,不可过强或过弱。

过强的刺激可能会导致穴位出血或其他不适,过弱的刺激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 不同疾病和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经络辨证思想是中医传统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疾病诊治的理论基础。

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经络辨证思想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经络辨证思想经络辨证思想是中医经典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传送气血的通道,而人体内部的诸多病状则是因为这些通道出现了“瘀滞”,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疾病。

因此,中医针灸通过调节经络,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气血、舒缓人体疼痛的目的。

1. 针刺穴位能够调节经络内部的气血,改善机能针刺能够刺激人体穴位,进而疏通人体经脉,调节人体的机能。

针刺穴位能够改善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例如,针灸治疗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颈椎病等,通过刺激体上穴、大喜穴、百会穴等,调节人体内部的机能,缓解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针刺穴位能够改善人体局部血液循环针刺穴位不仅能够改善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还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例如,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时,可以刺激阳关、足三里穴等穴位,改善病区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经络辨证思想能够减轻压力针灸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身体疼痛,还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在经络辨证思想下,针灸治疗可以刺激体内的特定穴位,缓解患者的紧张感,促进患者的放松,从而减轻疾病对患者心理的负面影响。

4. 经络辨证思想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经络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针灸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还能够增强患者对针灸治疗的信心。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络辨证思想,把针灸技术应用到患者身上,这可以增强患者对针灸治疗的理解和认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三、结论经络辨证思想是中医针灸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灸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络辨证思想,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调整人体的机能,达到治疗慢性疾病、减轻疼痛、缓解心理压力等多种效果。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

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

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

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

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

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

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

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

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

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

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

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

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

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

何新:我针灸后身体的经络显现

何新:我针灸后身体的经络显现

何新:我针灸后身体的经络显现(本文发表于2014-07-22)伪科学理论反对中医体系,特别否认人体经络的存在。

我于2013年春患MG(重症肌无力),此病国际公认为不治之症。

但是本人于此年7月赴吉林延吉马文环医生的诊所治疗,经过马大夫使用药物及梅花针疗法历时3个月的治疗,危重病情初步痊愈。

在针灸治疗中,亲身体验到人体经络通道的存在。

我治疗后,身体曾经清楚显现出中医经络学所说的任督二脉。

我治疗中经梅花针长期叩击后,前身显现出经络的任脈紫色线:后身显现出督脈紫色线:【任脈与督脉简介】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中存在特殊的营气通道称作经络。

经络最重要的两大主脈即贯穿前后人体的任督两脉。

中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

任、督二脉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

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

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轟動國内外,原來是中醫“經絡”,3月27日,美國科學家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中發表論文,宣布發現了人體内一個未知的“新器官”,充满流體的“間質组織”,他們利用最新技術發現了一條“流動流體的高速公路”。

這一新聞發佈后,引起轟動,美國所有主流媒體,科技媒體全部為之振奮,國内媒體也進行了相関跟進報道。

以紐约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新發现的質液网络遍布全身,它們所處的位置有:皮膚表層下方:沿著消化道,肺和泌尿系统,圍绕動脉,静脉和肌肉之間的筋膜。

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中醫的人體‘’經絡‘’。

研究人員解釋稱,長期以來,科學家在解剖過程中,無意識地破壞了間質組織的结構,當其中的液體被排空,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它們僅是一層简單的结缔组織,因此,人們從未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

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

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

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

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

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

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

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

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

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

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

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

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

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

循经上按,在小腿内侧中部足太阴与足少阴经之间,有一明显硬结,按之胀痛。

乃以15寸毫针,于硬结处上下通导,再以皮内针一枚,刺入局部埋针。

针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

傍晚时水疱已塌陷,次日清晨水疱完全消失。

无疾按:此例属典型的经络辨治验案。

西医瞧来,此当属真菌感染类疾病,治疗当以抗生素类对抗,以杀灭病菌。

但此病初起,邪势较猛,又尚未糜溃;外用药无用武之地,内服药则效缓难耐。

按中药治疗思路,此湿邪下趋,法当渗利。

但药物作用于全身,对此局部迅猛之邪,的确欲速而不达。

如果此时心中怀有经络辨证的思路,尝试从经络角度去认识此病,就可以很轻松地获效了。

首先天在长夏,湿气当令。

人受气于天地,与天地之气时时相通。

且无疾体质偏于气阴皆不足,内有湿象。

今外内湿邪相感,因成此疾。

湿性重浊趋下,所谓“水往低处流”。

人体从而因势利导,希望将水湿邪气从足排出。

但外内之湿合而力大,正气不足以将湿邪完全排出体外,邪至中途而止,水湿停聚,滞留经脉。

邪气不出,将藏身何处呢?实践表明,何处不足,邪气就会流向何处。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无疾平素脾肾即有不足象,今邪趋之处,正在两经间,恰与病机相合。

循经上求,两经间得触硬结,即就是江河壅闭之症结所在。

至此则诊断已明。

正气本欲驱邪外出,只因邪气稽留经脉而成结聚之势,方致邪留不去。

故治疗之法,重在以针疏导,决口泄洪。

只需将结聚打开,恢复河道通畅,正气即可推动邪气外出,一泻千里。

另,泄洪排邪瞧似简单,其实同样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解结之后,若能辅以皮内微针,缓缓助正推动之力,方可速收全功。

病案2女,42岁。

3年前之盛夏,患者与无疾一起坐火车前往内蒙古公干。

由于在北京感受暑湿邪气,患者凌晨突发急性胃肠炎,腹中绞痛,腹泻不止,呕吐数次。

天微明时唤起无疾为之诊治。

诊见面色倦怠,乏力懒言,舌苔有黄腻象。

此病在肠腑,经属阳明,暑湿为患,亟当驱邪宁正。

沿足三里穴以下按循,在上巨虚穴附近得一明显压痛点,刺之。

再于腹部肚脐两侧之天枢穴行针,患者谓:针下呈线状向下放射,腹痛立止。

留针5分钟。

针后患者又行腹泻呕吐各一次,即止。

下火车后还须8小时左右汽车路程,起伏颠簸较甚。

无疾间以手指按压患者内关穴,一路平安无事。

无疾按:病案1为典型的经脉病,毫针善调经脉之气,对此类病症自然疗效显著。

其实对于脏腑病症,针刺的效果同样十分满意。

此例属急性胃肠腑病,又发生在特殊的环境中(火车上),手边无药,更显针刺疗法之便捷优势。

此例案中,湿热之邪困阻胃肠。

邪气为患,正气即欲逐邪外出,故而上吐下泻。

但所感邪气来势较猛,一次吐泻尚无法完全达到逐邪目的,故见反复再三。

现在的问题就是,邪气几经吐泻,已经衰其大半。

但正气在逐邪过程中,同样经受了较大的损耗。

这些英勇的战士,一心奋力抗邪,却忽视了自身的安危。

因为吐泻的过程,并不仅就是单纯的逐邪。

湿热之邪委身于人体水谷津液之中,逐邪必然导致大量阴津的损失;同时,要驱逐盘踞体内的邪气,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气。

当正气大虚之时,又经常会发生一种变化:正气变得异常敏感。

譬如一个人屡次受到她人的攻击,伤痕累累。

出于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此后这人对敌人的警惕性会异常提高,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全副武装来备战,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的举动。

这种现象出现在急性胃肠病患者身上,就就是吐泻不止。

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就是神病的一种表现。

此时最需要的,只就是有朋友站在身边,轻轻的拍下肩膀,说一声:“兄弟,太累了,歇一歇,放松一下吧。

”当此之时,医生面对的问题有二:一就是驱逐未尽之邪,二就是安抚过劳之正。

针足阳明之应与天枢穴,其旨即在解胃肠之结,抚胃肠之正。

按当前公众对于针灸的认识,针灸最擅长的,不过就是医治中风后的偏瘫,及面瘫口眼歪斜。

再深入了解一些,会认为针刺取效很快,对于一些急性病症,如上面两则医案中提到的,或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就是对于一些急性疼痛性疾病。

那么对于慢性顽固性的病症,针刺的疗效又会怎样呢?病案3女,33岁。

产后腰痛8年。

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盆腔炎。

屡经中药、针灸治疗,疗效不理想。

无疾诊时见:腰骶部正中酸痛,压痛明显。

腰痛晨起时最重,自感僵硬,翻身困难,弯腰困难,行走困难。

腰部喜温喜按,艾灸后觉舒适。

白带量多,浑浊不清,气味不甚。

大便长期不成形。

夜尿2~3次。

夜寐可,食欲可,月经常后期三四日,有血块。

舌淡,苔薄白,有齿痕。

无疾按:此例病情比较复杂,虚实兼备。

脾肾阳气不足,下焦又有湿邪为患。

以温健脾肾,利湿活血方药治疗数月,有效但始终无法满意。

改以针灸治疗后,医生皆以病位在腰,直属督脉与足太阳经,关乎足少阴经。

从此三经考虑,每取穴肾俞、委中、太溪及局部阿就是穴等,针后疼痛即减轻,但不数日病情依旧。

后再经针刀、膏药外敷、刺血、艾灸等方法治疗,收效皆不满意。

无疾这里提示一点:在诊治一些病情相对复杂的疾病时,应用经络理论进行辨证,不能把思路严格地局限在经络循行的框架内。

人体就是一个整体,一个脏腑的问题,可以影响到其她的脏腑;一条经脉的病症,也可以造成其她经脉的病症。

继续讲此案的诊治过程。

鉴于此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较为复杂,无疾对患者十二经脉(如上讲所讲的部分)进行全面的按压检查(可谓之经脉体检法)。

经查,患者出现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足三阴经与手太阴经。

足三阴中,尤以足太阴为甚。

结合患者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腹泻、夜尿频,舌淡,有齿痕,此患者证属比较典型的脾肾阳虚。

正气亏损,寒湿邪气长期稽留体内,气血壅滞,而成此患。

此时治疗,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对正气的扶助。

故以补中益气丸与艾附暖宫丸二药,日服两次以培补正气之根基。

同时于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处行针刺补法;腹上中脘、天枢等穴见硬结处针刺以通达肠腑;对足太阴经脉硬结处通行疏导以利邪;并于腕骨穴、中渚穴、合谷穴等处一边针刺,一边嘱患者活动腰部,令人体在运动中完成自我调整,以令正气复位,而腰间邪气无处容身。

经针三次后,患者腰痛即大减,自诉晨起腰痛若失,活动自如。

在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还会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就是关于辨证体系。

无疾前面从四诊到辨证,以及后面的中药、方剂与医案部分,都就是以脏腑辨证的思路从一贯穿而成的。

到了针灸部分,大家如果留心,或许会发现一些变化。

这里强调的,往往不就是患者病症就是虚在气还就是血?就是寒邪停聚,还就是湿邪不化?取而代之者,就是病在何经?针灸辨证体系的问题,就是无疾自读大学起,一直感到十分困惑的一个问题。

课本上所讲的辨证方法,似乎与中医脏腑辨证无异。

但临床所见,针灸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却很少有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作的。

针灸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病从何来呢?究竟怎样的一种方法,才就是可以对针灸临床发挥切实指导意义的辨证方法呢?下面就是无疾对既往一则病例作出的详细分析,对照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两种不同的方法。

涉及内容专业性较强,读到此案的各位朋友,不妨据己之所需,拿来主义。

病案4李某,女,50岁。

主诉:舌痛10年。

现病史:1996年开始,自觉舌尖疼痛,至夜及安静时加重。

当时未予重视。

近3年来,舌痛逐渐加重,位置走串不定,影响睡眠。

经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灼口综合征”,予止痛喷剂,疼痛暂时缓解,但停药即作。

后经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既往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1983年生产后,曾患下肢静脉炎,经中药治疗痊愈。

刻下症见:舌烧灼样疼痛,舌尖尤甚,舌体、颊内侧、上颌部走串样疼痛;疼痛在安静时及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疼痛得饮食可缓解。

患者身体偏胖,性急易怒。

饮食可,大便不成形,时间不规律,可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夜寐不安。

目干涩,耳鸣。

脉两关上滑,尺沉。

舌淡白,苔白腻,舌尖部略红,未见糜烂及出血点。

以下试从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两个角度,对上述病例进行分析。

1、经络辨证分析将《内经》中涉及的所有与舌相关的经络内容总结后发现,与舌发生联系的经络包括:足太阴经、足少阴经与手少阴络三条经络。

三者在循行方面与舌的联系,按《灵枢·经脉》篇原文记载如下:足太阴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阴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从三条经文的记载来瞧,足太阴经直接与舌本相连,散布于舌下,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足少阴经主要分布在舌的两侧;以上两条经脉的主干均止于舌。

手少阴络则就是在循行过程中联系到舌,止点在于目系。

接下来,在主病方面:足太阴经“就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足少阴经“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手少阴络主病“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分析三条经文可以发现:足太阴经所主的与舌相关的病症,与经络循行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舌本自身的病变;足少阴经所主病症,则与肾脏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而手少阴络主病更趋向于舌在发音方面的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