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报纸副刊的作为
【作文范文】浅谈碎片化阅读
【作文范文】浅谈碎片化阅读曾几何时,越来越少的人会在闲暇时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了。
在这个浮躁的信息化时代,更多人想要关注的,或许是娱乐圈的劲爆头条,或许是感人肺腑的心灵鸡汤,或许是“激励人心”的成功学,也或许是流传很广的搞笑段子。
不知不觉中,“碎片化阅读”这个行为已经充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一放学,便拿出手机刷起名人的微博;一边做作业一边翻看朋友圈正在被疯狂转发的文章;茶余饭后再读读网络小说。
经历了一整天的忙碌,人们已经不愿花费精力去读有深度的文学作品。
取而代之的,还是碎片化——于是,人们开始普遍用看热闹的眼光去审视一篇碎片化的文章。
“碎片化写作”的确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却也的的确确把文学所具有的思想“碎片化”了。
一本经过一代代人们检视过的著作,其必定有一套完备的体系,一副细致的架构,一种明朗的思想。
这样的一本著作,表达给读者的思想一定存有自己精辟且深刻的看法,也同样还给了读者思索的空间。
但是如果再加搞“碎片化写作”,人们可以把这种直观不费力的写作当做玩乐而非自学,更加不可能将回去思索更深层的内容,只停滞不前于文字表面的认知。
换言之,“碎片化写作”已经抹杀了写作的意义。
“碎片化阅读”是互联网进步的一大产物,可同样对真正的经典作品说了“再见”。
以前的散文的美的底蕴,成为了今天的“美文美句”,被普遍用作朋友圈的配文;以前的议论著作的宏大思想,成为了今天所谓的心灵鸡汤、成功学说,被无数青年复制到个性签名,但也未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因为你没有亲自斟酌;以前古人斗诗会兴致正好处博君一笑,现在一群人围坐在桌前刷着手机互相讲着低俗的段子,越是低俗越是能引人发笑。
为何我们这个年代已经几乎没有鲁迅这样的文学家了?答案是:阅读被碎片化了,写作也要通过碎片化来迎合大众的口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你可以悄悄辨认出,图书馆里的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更多了,替代了真正的文学;作者栏里,渐渐发生了演员、歌星的名字,除了那些网络博主的笔名,替代了我们熟识的文学家。
碎片化阅读的意义与价值作文
碎片化阅读的意义与价值作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一切都变得匆匆忙忙。
阅读,也从曾经的静心品茗,变成了如今的快餐式“享用”——碎片化阅读应运而生。
说起碎片化阅读,我就想起前阵子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挤上了早高峰的地铁。
车厢里人挨着人,几乎没有一点儿空隙,连转身都困难。
就在我被挤得有些烦躁的时候,目光突然被旁边一个姑娘手中的手机屏幕吸引了过去。
她正专注地看着一篇短文,脸上的表情随着文字的内容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浅笑。
我不禁在心里嘀咕:“这短短的几分钟,能看出个啥来?”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
当我在这拥挤不堪、充满各种嘈杂声音的车厢里,感觉时间无比漫长时,那个姑娘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短暂地逃离了这令人不适的环境。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碎片化阅读的看法。
过去,我总是觉得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太过零散,没办法让人深入思考,没什么太大的价值。
可那一刻,我看到了它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宁静和充实。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平常工作忙得晕头转向,回到家累得只想瘫在床上。
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厚厚的书,简直成了一种奢望。
但碎片化阅读不一样,等公交的几分钟,排队买饭的十几分钟,甚至是上厕所的那一小会儿,都能掏出手机看上几段有意思的文字。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等电梯的时候,随手点开了一篇关于植物养护的小文章。
就那么短短几百字,却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原来,我一直养不好家里的那盆绿萝,是因为浇水太频繁了。
文章里说,绿萝其实不需要太多水,“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才能让它茁壮成长。
就这么一个小知识点,让我后来成功把那盆绿萝养得生机勃勃。
还有一次,在午休的间隙,我刷到了一篇介绍某个古镇的短文。
里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镇的石板路、街边的小吃摊,还有那充满岁月痕迹的老房子。
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古朴。
以至于那个周末,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那个古镇,亲身体验了一番文中所描绘的美好。
《碎片化阅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状态。
如今,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信息再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爆炸”的信息“碎片”。
我们有太多的媒介资源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制造速度早已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于是信息的“冗余”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
它给当代人造成的困扰比之信息困乏有过之而无不及。
信息以排山倒海、无限量递增的速度把现代人淹没,一个信息严重超载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时代正在开启。
当人们以有限的精力不断地“超支”处理无限的信息时,注意力难免会被分散。
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
信息的严重过载,而人们精力的有限,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这个“分”新“秒”异的时代步伐——而这一切,就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
碎片化阅读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意义价值:它单位信息量大,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耗时少,效率高,可以使人们轻松获取大量信息。
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网络电子终端,海量信息便唾手可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它可以快捷、及时、交互、充分地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
这些是传统纸质严肃深阅读很难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时代阅读新风尚。
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碎片化阅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形成思维惰性,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历史感逐渐消退。
王蒙曾感慨:“虽然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
网络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讨论、思维变得普泛化、浅薄化、零碎化、快餐化,成了无中心、无目标、无深思熟虑的‘三无’浏览。
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辩论赛作文
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辩论赛作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于碎片化阅读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可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呀!正方观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
他们觉得,碎片化阅读就像一场及时雨,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随时随地为我们解渴。
比如说,在等公交、坐地铁的那几分钟,掏出手机就能读上几篇短文,了解一下时事新闻、有趣的知识,这不是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嘛!而且,现在的碎片化阅读内容丰富多样,天文地理、娱乐八卦,啥都有,满足了大家不同的兴趣爱好,就像一个知识大超市,任你挑选。
反方呢,可不同意啦!他们觉得碎片化阅读就像零食,吃多了没营养。
因为这些零碎的信息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读了半天可能只是知道个皮毛,没法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
而且,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分心,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最后啥也没记住。
正方一听,立刻反驳。
他们说,虽然碎片化阅读可能不够深入,但它能激发我们对某些领域的兴趣呀。
比如说,你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宇宙探索的短文,觉得很有意思,说不定就会去深入研究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呢。
而且,谁说零碎时间就不能积累知识啦?积少成多,水滴还能石穿呢!反方也不甘示弱,指出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养成浮躁的阅读习惯,难以静下心来读一本完整的书,思考能力也会下降。
正方又回应道,这可不能怪碎片化阅读呀。
就像刀可以用来切菜,也能用来伤人,但不能说刀不好呀。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利用它。
如果能合理安排,把碎片化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一个补充渠道,不是很好吗?这场辩论赛真是精彩绝伦,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
在我看来呢,碎片化阅读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它,还是要静下心来,读一些有深度的书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所以呀,不管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的深度阅读,都有它们的价值,就看我们怎么去把握和平衡啦!。
围绕碎片化阅读这一话题,自拟作文
围绕碎片化阅读这一话题,自拟作文篇一:化碎为整当下,碎片化阅读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处身其中的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每天每天,我们都在接受着往来不绝的信息的冲击,而完整的、深入的、丰富的“深度阅读”,正在与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做斗争。
当深思熟虑、严肃理性沦为鸡零狗碎、东拼西凑的碎片时,阅读的本质便发生了扭曲,我觉得,这是阅读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我们群体的悲哀。
碎片化的阅读,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网络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用简化了的语言阐述了更大的信息量,我们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
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
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的弊端。
其实,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
萨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
是的,完整、深入、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
而碎片化的阅读,最终只会让我们的思想成为风中的柳絮,碎片化的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更不必说灵魂的净化和提升。
碎片化阅读不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个体精神碎片化的困境。
当整片美文被撕扯成碎片,当断章取义引发越来越多的误会和矛盾,当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渗入到了人的思想,于是,我们的生存语境便成为一地鸡毛,杂乱无章。
我们对长篇巨著和深邃哲理的理解感到无力,对功利与平等的渴望令人奋不顾身投身于成功学的罗网。
于是,教授为官、文坛出位,文化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警告人类:我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的确,碎片化的阅读表面上看起来提高了我们的阅读量,但也正是这碎片化阅读碎片化了我们。
“我们真正感到悲哀的,不是因为不会笑与不会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笑与为什么不再思考。
”在面对碎片化阅读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为时代文化的失落与精神文明的失陷敲响警钟。
发挥报纸副刊在全民阅读中的独特作用
此新 闻全面 、准确 、及 时地抓住 了影响山西经济发
展 的难题 ,反映 了山西省委 、省政府的发展思路 , 展现 了山西省在实 现崛起 中的变化。这条消息由于 题材重大 、切中时弊 、内涵深刻 ,语言精炼 ,突出 了细 节力度 ,电视新 闻元 素运 用恰 当被 评为 2 0 07 年度全 国电视新闻一等奖 。
准确 。
电视新 闻稿是配合新闻图像播 出、供播音员播 息 的群众语 言 。群众语 言来 源于广泛 的社 会生活 ,
炼 ,语 言创 新 ,追求 “ 语不 惊人死不休 ”的效果 。
通俗易懂 ,形象贴切 ,琅琅上 口,招人喜爱 。鲁迅 就 曾主张 : “ 从活人嘴上 ,采取有生命 的词儿 ,搬
到纸上来 。 。为 了使 人人都听懂新 闻 、爱听新 闻 , ” 我 们有必 要在写 新 闻报 道 时 ,多采 用那 些贴 近实
音的文字稿 。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 ,构成呈现在
观众 面前 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 闻。所以 ,电 视新 闻稿 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 的艺术 ,也是一
际 ,贴 近群众 ,贴近生活的语言 ,选择 “ 有生命 的
新闻记 者在 “ 永不满足”精神的驱使下 ,通过 实践再实践 ,在实践 中不断提高 ,才能具有新 闻敏
感 ,做到题材选择 、画面构思 、构 图、语言阐述 的 独到之处 ,抓 住新 闻的 “ 点” 焦 ,深刻 反映 出鲜 明 独特 的个性 ,达到点石成金 的效果 。口
・
3 8・
般情况下 ,创造性运用诸如散文式 、剧本式 、摘要 式 、对话式等新式结构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 。另外 ,记者在新 闻写作时 ,除 了要注意新闻语 言 的准确 、简明 、通俗外 ,还应注意新闻语 言的锤
报纸副刊对文学复兴的作用
满 足 他 们 所 需 的 文 学 快 餐 。 过 快 餐 的 熏 通 陶. 使其 成 为 高一 层 次 的读 者 。 体来 说 , 具
对 于具 有 一 定 层 次 的 日报 , 以 通 过 经 常 可 发 一 些 名 家 的 随 笔 、 一定 深 度 的 文 学 评 有
说 是 报 纸 的 灵 魂 .这 也 成 为 吸 引 高 端 读 者 . 向普 罗 大众 提供 文学 作 品 传 播 新 思 并 想的主要功 臣。这种现 象一直持续 到 2 0
世纪 8 0年 代 末 9 0年 代 初 。
论 ,甚 至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作 品 的 大 篇 幅 译 介 . 提 升 副 刊 的 品 位 。 足 较 高 层 次 读 来 满 者 对 副 刊 的要 求 。 而 以 生 活 、 闲 为 主 的 消
晚 报 类 副 刊 . 则 以 趣 味性 和 生 活 行 为 主
接 近 现 实 . 现 现 实 的 倾 向 明显 , 构 的 表 虚
只 注重 情 感 表 达 的 “ 文 艺 内 容 ” 少 ; 纯 减 副
结下 了不 解 之 缘 。 迅 的 《 Q 正 传 》 是 鲁 阿 就
最 先 在 《 报 》 刊 上 发 表 出来 的 , 沫 若 晨 副 郭 的 二部 曲 《 灭 》 《 摇 》 《 求 》 也 是 幻 、动 和 追 ,
者 眼 球 的 , 时 报 纸 周 期 短 的 特 点 , 求 同 要 报 纸 副 刊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对 文 学 信 息 的 快 速 传 递 以 及对 文 学 意 识 和 趣 味 的 普 及 、 培
养 . 把 对 文 学 具 有 更 高要 求 的 读 者 介 绍 它 到他 们 所 需 的 源 头— — 文 学 刊 物 和 书 籍 , 同时 ,它 还要 把 更 广 泛 的 读 者 吸 引 过 来 ,
对碎片化阅读的看法
对碎片化阅读的看法近几年,新兴的互联网科技把我们拖入了一个快节奏的时代。
为了满足社会对科技革新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被推出,让人们能够及时接收一切信息可以算是一个好事。
但是,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个副作用:兴起了碎片化阅读(Fragmented Reading)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碎片化阅读指的是把阅读时间划分得极度短暂,浏览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只是以直接的眼神冲浪了信息网络,而不是仔细阅读,消化和思考每一处内容。
从学术角度来看,碎片化阅读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社会阅读能力。
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思维,增长趣味,对付对生活、社会有深刻的理解。
而碎片化阅读,却惩罚了那些热爱长篇大论的读者,使他们无法得到全面的理解原文的精髓。
虽然无法知道未来的结果,但是从现在的走势来看,碎片化阅读可能会影响到后来者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使之受到抑制。
然而,碎片化阅读也有其积极作用。
碎片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信息,搜集有价值的内容,了解社会热点,掌握时代潮流。
因此,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被用于具有指导性的阅读,可以祭出适当的碎片化阅读来增强分析把握信息的能力,用于具有分析性的阅读。
归根结底,碎片化阅读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理性阅读,以及如何将碎片化阅读与长篇大论结合起来。
就像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学习是一个分步式过程,然而却必须从头开始仔细推敲,让自己能够深度阅读”。
因此,要实现理性阅读,我们需要以尽量少的时间为前提,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以某种方式整合碎片化阅读和长篇大论,把握文章的精髓,积累更多的知识。
综上,碎片化阅读其实有着双重面貌,可以实现快速搜集和掌握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时积累一定的知识,增强理解能力。
但是,在实践中,要确保碎片化阅读的效率和有效性,更要注重理性阅读,提升阅读能力,注重文字精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新时代新青年新媒体【浅析副刊“没落”时代党报副刊的发展】
《新时代新青年新媒体【浅析副刊“没落”时代党报副刊的发展】》“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主要看副刊。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份报纸要想吸引大众的眼球,不仅要凭借优秀的新闻报道,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的副刊是否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一、副刊的发展状况中国报纸的副刊从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百年风雨,而且已经摆脱了最初从属于新闻纸的地位,从通俗的文艺性副刊转变为了适应读者多样化需求的独具特色与活力的综合性副刊。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市场经济的确立,报业竞争激烈展开,受众意识的强化及其心理的转变,报业为了适应读者需要,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
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为代表的全国数十家党委机关报,从改革开放的大势着眼,掀起了“改版”热潮,一方面调整、巩固、加强了原有的副刊版面,另一方面推出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专刊、特刊、周刊乃至半月版式的副刊。
在这一过程中,副刊在理念、内容、形态以及数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副刊一般是指报纸上专门刊登文艺作品、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现代的副刊一般是指报纸上除了新闻、言论、广告外的所有内容的综合性副刊,其中,专周刊也属于这个范围内。
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借助副刊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参与,推动和加深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也就成为报纸副刊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
二、党报副刊面临的困境(一)其它媒介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报界的竞争更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媒体上看,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媒体单一”到“媒体丰富”再到“媒体过剩”的转变。
现在社会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手机,众多媒体是铺天盖地,如此众多的媒体,无疑给人们造成了“信息过剩”。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新闻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强调,而作为与新闻正刊相对的副刊,却备受质疑,从切切实实的“减副”风潮,到关于“终结副刊”的讨论,副刊在承受新闻正刊所遭遇的挑战同时,也遭受了来自新闻正刊的挤压。
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一种通过手机、电子书、计算机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这种阅读模式的最大受众是与电子产品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的广大青年群体。
碎片化阅读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趋势,它不可避免的参与塑造了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广大青年的认知机制。
关于“碎片化”一词,源于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
也有人将“碎片化”译为片断化。
最早见于2O世纪80年代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当中。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理论家杰姆逊曾有言:“如今,各个社会层面成了‘文化移人’,在这个充满奇观、形象或海市蜃楼的社会里,一切都终于成了文化的——上至上层建筑的各个平面.下至经济基础的各种机制。
‘文化’本体的制品已成了日常生活随意偶然的经验本身。
”他还进一步指出,后现代文化包括电视、电影、广告、建筑、小说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其首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零散化。
之后该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以及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
在当下,碎片化已经成为大众社会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恰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所言:“‘碎片化’表现在传播领域,一方面指传统媒体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指新兴媒体的勃兴,媒介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及表达意见的多元— 1 ———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临的语境。
”碎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入、多元利益和意见的产生,并不只是简单的、深与浅的范畴争论,而是人们从字面上对概念本身的误读与理解上有所偏差。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形式。
即在纸质媒介独领风骚时期。
人们利用上下班乘车、餐前饭后、休闲娱乐之余的碎片化时间,通过报纸、杂志所进行的碎片化内容的阅读习惯;二是指人们通过手机浏览新闻信息及各种资讯,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订阅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话题以及下载一些阅读类APP(应用程序)、购买电子图书等所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碎片化阅读时代报纸副刊的作为
碎片化阅读时代报纸副刊的作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线性阅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碎片化的阅读需求。
如今,人们更愿意选择碎片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这也给报纸副刊提出了挑战,因为报纸副刊往往是以一定主题为单位,集中报道多篇文章,需要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阅读。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副刊还有哪些作为呢?1. 提供思想交流平台报纸副刊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等,可以提供一个思想交流平台,让读者了解不同领域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拓宽眼界。
同时,副刊还可以承担些思想探索的功能,提出新的议题,对于热点事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和分析,引导读者深度思考。
2. 推动社会进步报纸副刊出版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度和思想性,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
副刊还可以通过独立的调查和报道,揭露社会的弊端和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3. 聚焦当下热点报纸副刊可以聚焦当下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引导公众了解不同角度的观点和评论,提供一个全面、多元的信息来源。
同时,副刊还可以通过对当下热点问题的深度分析和思考,探索与解决方案,给公众提供参考。
4. 增强文化底蕴报纸副刊涉及多个领域,尤其是文化领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国内外文化动态、文化趋势和文化背景,增强文化底蕴。
副刊可以推出一些有深度的文化报道和文化评论,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文化现象和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5. 激励大众阅读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一般都是有一定阅读量的。
读者可以通过副刊了解当下热点、文化动态等等,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新知识和新观点,这一切都能够激励读者更加热衷于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领域。
6. 作为广告营销平台报纸副刊也可以作为广告营销平台,在吸引读者的同时帮助商家进行宣传推销。
报纸副刊的图文广告、专题广告等等,可以帮助商家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当然,这也需要副刊的广告具有可读性和可重读性,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碎片化阅读 申论作文
碎片化阅读申论作文篇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阅读快餐”》碎片化阅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就像我上次在公交车上看到的那样,周围的人基本都在拿着手机看各种东西。
一个年轻人,戴着耳机,眼睛紧紧盯着手机屏幕,手指不停地滑动。
我偷偷瞄了一眼,他在看一篇很短的娱乐八卦文章,标题特别吸引人,什么明星的惊天秘密之类的。
估计也就看了一两分钟,他就划走,开始看另一个搞笑小视频了。
现在的碎片化阅读就跟这个差不多。
各种资讯平台、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大量短小精悍的内容。
这有点像吃快餐,简单、方便、迅速。
人们利用等车、坐电梯、吃饭的零碎时间就能获取信息。
可是这也有问题。
那年轻人看了那么多八卦和小视频,估计下车就忘得差不多了。
这些碎片化的内容通常缺乏深度,看的时候哈哈一乐或者惊讶一下就过去了。
不像以前我们读一本完整的书,能沉浸在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知识体系里。
比如说我读《三国演义》,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到后面的赤壁之战,再到三国鼎立,整个故事连贯起来看,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谋略,那是一种完整的、有深度的体验。
而碎片化阅读就很难有这种效果。
我们在碎片化阅读时,往往只是在表面上获得一些零散的信息碎片,难以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
这就像收集了一堆拼图碎片,却没有耐心把它们拼成完整的图,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碎片变得毫无价值,淹没在更多新的碎片之中。
篇二《碎片化阅读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碎片化阅读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各种小玩意的集市。
前几天我在一个社交平台上闲逛,就像是逛集市的人一样。
平台上那是各种各样内容都有,一会儿是养生小贴士,说什么每天吃个苹果就能不生病;一会儿又跳到电商促销广告,大大的红色字体写着半价抢购。
还有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文,什么“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这种。
我看到很多人在其中晕头转向,被这些碎片化内容牵着走。
有的文章标题起得特别夸张,就是为了吸引人点进去。
我一个朋友就经常这样,他有次告诉我,他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就在那刷这些小短文。
报纸副刊写作的常识和技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份随机抽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一张报纸的关心80%左右是因为新闻,同时,接近60%的人对报纸副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资讯方面的问题感兴趣[1],“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对报纸副刊功能形象的表述。
传统媒体要想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读者群,就必须推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优秀副刊作品。
对于副刊作者来说,如何才能写出让编辑眼前一亮符合报纸刊发要求的优秀作品,不仅需要有天赋和热情,更需要研究报纸的风格,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副刊写作的常识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从当今社会形态观之,情况也是如此[2]。
由此来看,不管时代怎么改变,副刊对一张报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作品对于副刊来说尤为关键,创作优秀副刊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一)导向正确副刊,通过传播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为读者奉献高雅优质的精神食粮,继而增强报纸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要尽量书写能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成就,展现崭新精神面貌、健康生活,书写大好河山,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等选题的作品,主题内容要符合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导向不正确的投稿,即使文字再优美,写作再有技巧,也是不会被刊发的。
比如,有作者给我们投来一篇思念女儿的亲情散文,真情流露,文字感人。
但由于此文提到疫情期间,作者偷偷跑到女儿所在的城市,这一行为违反了疫情防控规定,稿件不可能被刊发。
再比如,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你再写在田野里挖洞用树叶烧红薯,野外烧烤等有关的主题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二)找准风格报纸副刊形式多样,我们常见的有,综合性副刊以刊发随笔、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为主,配发书法,摄影作品,以达到图文并茂,美化版面的效果,带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也有一些专业性或者专题性副刊,以某一固定领域读者为主要对象,刊登专业性较强的稿件,比如家庭教育、职场、育儿健康等;还有一种理论、学术性副刊,如史学、经济与管理副刊等。
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小作文
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小作文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就像一阵风,不知不觉地吹进了我们的生活。
说起碎片化阅读,我就想起了前阵子的一次经历。
那天我坐地铁去办事,一进车厢,好家伙,几乎每个人都捧着手机,低着头,眼睛紧盯着屏幕。
有的在刷新闻,有的在看小说,还有的在浏览各种社交媒体。
我旁边的一位大哥,站得摇摇晃晃,还不忘一只手扶着把手,一只手不停地滑动屏幕,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就只剩下他和手机里的那些文字。
我好奇地瞄了一眼他的手机,发现他正在看一篇关于健康养生的短文,大概也就几百字。
每隔一会儿,他就会切换到另一个页面,看看别的内容。
我忍不住想,这短短几分钟里,他能真正吸收多少有用的信息呢?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
有时候,工作累了,我也会拿起手机,随便翻翻公众号文章或者微博动态。
往往是看了一篇没看完,又被另一篇吸引过去,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好像看了不少东西,但仔细回想,又说不出到底记住了啥。
就拿我上次看的一篇讲历史故事的短文来说吧。
文章大概讲了某个朝代的一位皇帝的轶事,写得倒是挺有趣,语言也轻松幽默。
可问题是,篇幅太短,根本没法深入地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政治局势以及这位皇帝的功过是非。
我刚对这个故事有点兴趣,它就结束了,感觉就像吃了一口美味的食物,还没尝出味道就没了。
碎片化阅读吧,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便利。
比如等公交、坐地铁的那十几分钟,甚至是上厕所的几分钟,都能掏出手机看两眼,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获取一些信息。
而且内容丰富多样,想看啥都有,满足了我们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但仔细想想,它也有不少问题。
因为内容简短,很多时候都是浅尝辄止,没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就好比搭积木,碎片化阅读给我们的是一堆零散的小木块,而不是一整套完整的积木模型。
而且,由于信息太多太杂,我们很容易被一些标题党或者不实的内容误导。
还有啊,长期进行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不集中。
就像我,读一篇长点的文章,读着读着就走神了,想着赶紧看完去看下一篇。
碎片化时代--作文
碎片化时代随着电视频道的日益增多,广告媒体开始复兴,报纸版面的无限扩张,专业杂志的层出不穷,手机推送的接二连三,我们的生活被分割成了细碎的时间段。
碎片化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碎片化时代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阅读载体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书,平板电脑,手机,让你随时随地感受文字的魅力。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便在这步履匆忙的时代中显露无疑。
碎片化阅读让人们纷纷抛却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此,再也不会有在夜雨声中端坐读书的确幸,再也不会有一字一句斟酌回味的畅快,人们开始淡忘品味一本纸质书籍的快乐,那指尖摩挲于书页的触感,都已慢慢离我们而去。
每个人都顺应着时代的改变,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碎片化阅读,选择了快。
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生活的完整性,让人们在无休止的打断和继续中苦苦挣扎。
零散、繁多,正是碎片化最典型的特征。
新闻推送的接二连三,断章取义的频频出现,夺人眼球的标题和配图数不胜数,网络媒体写作的碎片化在迎合大众阅读喜好的同时,媒体人的初心早已不复存在。
信息的准确、完整、客观,在碎片化时代的冲刷下,所剩无几。
真假新闻难辨,朋友圈谣言四起,碎片化阅读让人们丧失了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乌合之众的增多,使得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幕后操手更是如鱼得水,肆意妄为。
碎片化阅读最终将导致人们思维的敦化和心态的改变。
人们总是毫不费力地获取最简洁的信息,长此以往,便丧失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的惰性。
人们总是想着去获取,而不是去创造。
每一次即将完成的思维训练,总在一瞬间被终结,正如那些永远都无法清空的待办事项,刺眼地显现在人们眼中,任由人们内心的焦虑更胜,从此生活只剩下眼前的苟且。
在碎片化时代中,务必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活习惯。
在这凌乱中寻觅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完整。
报纸副刊对文学复兴的作用
报纸副刊对⽂学复兴的作⽤2019-09-29报纸副刊的兴盛起于上个世纪初叶,对于中国现代⽂学⽽⾔,⼀开始就跟副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最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出来的,郭沫若的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也是在报纸的约稿下才写成的。
冰⼼的《寄⼩读者》、夏衍的《包⾝⼯》、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沁园春·雪》等都是在报纸副刊上⾸发的。
⽽副刊也因为⽂学这种有巨⼤精神⼒量的⽂体⽀持,⼀下⼦成长为报纸最光彩夺⽬的组成部分,甚⾄说是报纸的灵魂,这也成为吸引⾼端读者,并向普罗⼤众提供⽂学作品传播新思想的主要功⾂。
这种现象⼀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90年代初开始,⽂学副刊不再风光,报纸副刊随着泛娱乐化的蔓延及影视⽹络这些⾼科技的冲击,报纸⽂学副刊开始⾛向衰落。
传统⽂学副刊的衰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代⽂学的衰落。
报纸⽂艺副刊介⼊⽂学的⽣产,颠覆了中国⽂学传统的流通⽅式,使⽂学不再是少数⼈垄断的专利,⽽被纳⼊了公众参与的“公共”舆论空间,因此它对⽂学的变⾰是全⽅位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传统报纸⼀般认为,传统的⽂学副刊有较为固定的样式,⼀般以散⽂、⼩说为主,其作者多为⽂艺界⼈⼠,反映知识分⼦的⽣活和情感;担负着⽤⽂学作品对百姓进⾏宣传教育的任务,注重“⽂以载道”,有很强的启蒙⾊彩和说教意味,⼀般篇幅较长。
报载⼩说适应报纸每⽇出版,⾯向⼤众读者,它改变了中国⼩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法,简化了创作过程,采⽤了边写作边发表的新⽅法。
现代杂⽂是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的⽂艺性论⽂,由于它篇幅短⼩,⾔简意赅,⼜具有形式多样、记叙活泼、富有杀伤⼒等其他⽂体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被视为⽂艺副刊的灵魂。
⽽当今中国社会,⽼百姓的⽣活节奏加快,阅读报纸的时间和耐⼼⾮常有限,⽼百姓更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部分⼈阅读⽂学副刊,既不是为了接受教育,也不是为了提⾼⽂学素养,⽽是希望得到放松和娱乐,从沉重的⼯作压⼒和⽣活压⼒中暂时解脱出来。
浅析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
浅析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已经从原来的纸质文本阅读转变为数字文本阅读,并且阅读的方式也由过去的集中式阅读转变为碎片化阅读,这对我们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是增强了人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速度,如今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设备获取海量的信息,这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各种类似于微博、新闻客户端、论坛等的平台,我们可以很快速地了解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一段文章、一则新闻、一张图片或一条视频,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构成了我们日常的信息流,使我们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有利于我们更加广泛地获取信息,拓宽我们的视野。
其次,在碎片化阅读的模式下,对于读者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考验,人们不再是像在传统纸质阅读中在单一领域深入阅读,而是除了能迅速掌握信息,还要通过碎片化阅读,学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各种杂糅的信息,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甚至采取相应的行动。
碎片化阅读使得我们的阅读时间更加高度利用,但也对我们的注意力和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者,碎片化阅读也使得我们对于文本信息的深入阅读能力有所下降,我们浏览的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但我们却友善于表面式的浏览,仅仅停留在某个关键词或者标题,几乎不再像过去那样深入思考每一段文字的含义,这使得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有所下降。
另外,碎片化阅读过度追求快速抓取信息,关注量,往往被所浏览文本中存在的广告或短视频等浅薄而引导性的内容所迷惑,更加缺乏主动性地深入思考、持续关注专业领域、形成对于学科的代入感,对于人类大量传统的优良文化传承形成形成颇大考验。
总之,在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模式下,信息量巨大,信息获取速度极快,但我们需要用更加深刻的认识去面对碎片化阅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以及挑战,争取克服它带来的弊端,最终达到信息获取与深层思考相互结合,协同发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阅读需求,使得我们的信息传递更加富有价值和深度。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作文900字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作文900字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的高科技产品日益流行,碎片化阅读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开始慢慢普及。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它是指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网络等媒介,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一种阅读模式。
比如,看微信朋友圈、刷微博等。
而人们以前看的报纸、杂志等,也可以算是碎片化阅读。
关于碎片化阅读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们总是总是争论不休。
我们先来讲讲利。
首先,在信息化社会,每天的新信息层出不穷。
相比从前的阅读模式,碎片化阅读的普及能让更多人同时了解所有的知识信息。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
其次,碎片化阅读可以使阅读的难度降低,使读者更加轻松。
最后,能够充分利用休息时间。
在生活节奏越发加快的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出现解决这一问题。
等车、排队的空闲时间,可以被用来阅读,这不仅节约了我们的宝贵时间,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自古以来,人们的愿望就是博览群书,知识面广阔,并且能够精通。
但在如今的社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知识太多了,而且每一门的内容都很多,人的精力却只有这么点。
此外,生活节奏加快的如今,人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学透一门知识的时间都少之又少。
这时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体现了出来。
在任何休息的时间都能阅读,不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报纸期刊,随手一翻就有许多信息映入眼帘,娱乐、科技、社交,所有方面的内容都一网打尽,为人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但是,不可避免的,碎片化阅读也有一定的劣势。
比如,知识博而不精,惰性思维的产生等等。
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会让人们停止思考,以致无法理清逻辑,甚至没有了自我的思考。
又或者说,碎片化阅读降低了阅读的质量,失去了阅读意义和价值。
一时间,众说纷云。
人们在享受碎片化阅读的同时,也在思考这种阅读方式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究竟是节约了时间,还是混乱了思考。
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
事物都是这样,永远拥有着两面性。
没有人能准确地给一个事物定性。
但我们可以尽量发挥它的优势,来为我们人类带来便捷。
中小学浅谈碎片化阅读作文精选
有关“碎片化”,360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
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
最早接触到这个词汇,可能是来自老师或者家长的教导,“要珍惜时间,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背诵古诗和英语单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碎片化”成为了许多名词的定语,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逐渐构成了生活的主体。
我于碎片化的购物、社交并不熟悉,但是对于碎片化的阅读,还是有一些可以谈的东西。
有人说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智能工具是碎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我觉得这是不可否认的。
工具的发明和创造,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特征。
人们因工具的诞生而得以摆脱一些繁重的劳务,而工具的应用和普及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踏上一班地铁,最先看到的是什么?大部分时候,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头顶,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低头盯着一方散发着荧光的屏幕,有打游戏看视频的,而更多的则是阅读书籍或者浏览新闻。
对于碎片化阅读,人们所持的态度总是褒贬不一的。
坦白的说,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纸质阅读的地位作文或多或少都有些下降,一是因为的确有它的不方便之处,二是因为时间的碎片化以及对于智能工具的依赖感。
智能化的普及,使我们能立刻得到需要的信息、书籍,也能共享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它方便了我们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也使阅读成为了公众都能享受的活动。
但同时就像有句话所说“正因为来得容易,所以让人变得无法珍惜。
”很少会有人拿大片的时间来阅读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
他们只是利用类似上下班途中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来读一些“东西”,然而凭借这一小段时间又能记得多少好的东西呢?我自认为是一个“大部分”的碎片化阅读者,有时手机里也会存着一些网络写手创作的有意思的故事或是散文,在路上、等待的时间里看看,权当娱乐。
但我从来不会在下载一些经典名著,因为那些书才是真正值得一页页翻阅着细细品味的,触及纸张上的油墨,会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那份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地 墨 守 成 规 。没 有 任 何 突破 。 我
才 可 以 给 纸 媒 更 大 的 读 者 空 间 。 阅读
市 场 目前 已 条 分 缕 析 了 。我 们 不 要 祈
们 不能 不面对 这样 一个 现 实 , 因 为 报
纸 副刊 缺乏题 材 的 “ 宽度 ” , 我 们 副 刊
作 品 的选择 空 间正在 逐渐 失去 张力 . 副 刊 作 品对 读 者 的 吸 引 力 日渐 式 微 。
传 播 技 巧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碎 片化 阅读 时代 报纸 副刊 的作 为
◎ 韩 永 强 张 婷 婷 杨 婧
碎 片 化 阅读 已 然 成 为 当 下 阅 读 的
囿 固 了副 刊 的 天 地 ,让 副 刊 失 却 了更 为广 阔 的表达 空 间 , 而 我 们 副 刊 编 辑
很 多 人 藉 此 以 为 我 们 的 阅 读 进 入 了
“ 全 民手机 化 ” 或者“ 碎 片化 ” 时代 , 更 有 甚者 认 为我们 的平 面 阅读 、 深 度 阅 读 从此进入 了“ 衰 亡期” 。 于 是 很 多平
样说并 没有贬低散 文等传统文体 的意
思 ,而 是 长 期 以 来 我 们 一 大 批 作 者 甚 至作 家 , 为 了迎 合 副 刊 的价 值 取 向 , 在 按 照 传 统 副 刊 的 表 达 方 式 为 副 刊 精 心
纸 副 刊 在 碎 片 化 阅 读 时 代 的 作 为 充 满信心 。 “ 宽度和深度 ” 既 然 成 为 因应 碎 片
作 品评 选 ,韩 永 强 连 续 五 年 出任 副 刊 作 品评 审工作 . 除 了 江 浙 广 东 的 报 纸
在 报送 作 品时突 破定 式 , 按 照 中 国 报
俗 的泡沫淹没 掉了 。
讯” 、 “ 特稿 ” 等“ 泛 文艺性 ” 副 刊 作 品 的
好 稿 评 定 工 作 。遗 憾 的 是 很 多 副 刊 工
轶 闻等 等 。这 些 被 阅 读 对 象 本 身 特 性
作 者 并 没 有 引 起 重 视 ,依 然 遵 循 着 传 统 的“ 几大件 ” 报 送 参 评 作 品 。 由 中 国
地 市 报 研 究 会 主 办 的 报 纸 副 刊 年 度 好
毋 容 讳 言 ,报 纸 副 刊 作 为报 纸 的 重 要组 成部 分 , 与“ 新 闻” 怎 么 也 脱 不 了干系 。 报 纸 的要 义 当 然 是 新 闻 当 家 。 但 是 因 为 出版 周 期 的 局 限 . 纸媒 的“ 新
求 所有 的读 者都 会关 注 阅读 的宽度 ,
但 是 一 定 有很 大 一 部 分 读 者 极 为关 注阅读 的宽度 。 而 这些“ 宽度” 的表达 .
的 内涵 和 外 延 做 出 新 的 诠 释 。 要 处 理
好“ 宽度 ” . 我 们 的 副 刊 作 品 就 要 从 传 统的 “ 诗 歌” 、 “ 散 文” 、 “ 随笔 ” 、 “ 小说 ”
至 也 是 不 可 或 缺 的应 对 。 但 是 , 只要
我们 静下 心来 做一 些调 查 , 透 过 现 象
境 可能 更加 唯美 了 , 那些 被我 们 的作
者 反 复 表 达 过 的 物 象 可 能 花 样 翻 新 得 斑斓 无 限了 。 但 是 绝 大 多 数 作 品 只
看本质 . 就会 发现 , 那 些 时 尚 的 阅 读 群 体 更 多 地 集 中在 一 定 的 年 龄 段 。他 们 的 阅 读 取 向 更 多 的 关 注 点 是 即 时 新
闻” 在 当下 总 会 遇 到 时 空 限 制 速朽 ” 特 点 的 新 闻 ,显 然 已 不 是 纸 媒 今 天 孜 孜 以 求 的重点 了。 增 加 报 纸 阅读 的 “ 宽度 ” ,
的局限, 使 其 具 有 不可 恒 久 、 不 可 咀 嚼、 寻 味 等 缺 陷 。 还 有 更 多 的 阅 读 群 体 .依 然 在 追 求 阅 读 的 宽 度 和 深 度 。 厘 清 了这 些现 象 , 我 们 就 有 理 由 为 报
们 的 选 稿 原 则 不 期 然 间 让 我 们 的 副 刊 作 品 丢 失 了最 为 宝 贵 的 “ 深度” 。 这
时 尚 ,这 是 一 个 不 争 的事 实 。 很 多 时
候、 很 多 场 合 都 可 以看 见 捧 着 手 机 , 忘 我 地进 入一 种 阅读状 态 的芸芸 众生 。
右 的 表 达 空 间里 ,我 们 的 作 品语 言 可
年 前 就 意 识 到 了副 刊 必 须 突 破 传 统 模 式 .在 历 年 的 年 度 评 奖 活 动 中进 行 了
导 向 性 引 导 ,除 了 评 选 “ 散文” 、 “ 杂
能 越来 越精致 了 , 那 些 花 前 月 下 的 意
纸 副刊 研究会 的模式 报送 了 “ 泛 文 艺
性” 副刊作 品参评 , 其 他 报 纸 几 乎 年 复
一
化 阅读 的手 段 , 即要 求 在 当 下 对 报 纸
副 刊作 品提 出更高 的写 作要 求 , 同 时 也 要 求 我 们 报 纸 副 刊 工 作 者 对 报 纸
副 刊 的定位有 新 的见解 . 对 报 纸 副 刊
面媒体纷纷 集结人力 、 物力 , 以重 金 打
造“ 全媒 体 ” 或者 “ 新 媒体 ” , 以 其 追 随 时 尚, 适应变革 。这一切无可 厚非 , 甚
等传统 的“ 几 大件 ” 的 定 式 思 维 中 跳 了
出 来 。 中 国 报 纸 副 刊 研 究 会 其 实 很 多
量 身 定 做 副 刊 作 品 。 在 副 刊 两 千 字 左
闻 , 抑或新的时尚 , 乃 至八 卦 、 趣事 、
文” 、 “ 随笔 ” 等 比较 纯 粹 的 文 学 作 品 之 外, 特 别注 意对 “ 文艺 特写 ” 、 “ 文 艺 通
能是“ 烂 花渐 欲迷 人 眼” , 而 支 撑 作 品 的深度 却被 忽视 了 , 被“ 花 样” 或 者 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