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2013.7月整理最新第十章城镇化

合集下载

城镇化的含义名词解释

城镇化的含义名词解释

城镇化的含义名词解释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趋向城市,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城镇化的含义不仅仅是人口流动的现象,还涉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型等方面。

首先,城镇化反映了人口流动和定位的转变。

在农村地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导致了农民流动的需求。

传统的农村经济难以满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的需求,而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因此,很多农民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结构。

其次,城镇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与改善。

随着人口的流入,城市需要建设更多的住房、道路、交通设施、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基础设施设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同时,城市还需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外,城镇化还带来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得城市的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

这不仅推动了城市工业、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金流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城镇化还促使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为生,而是通过外出务工和创业等方式多元化就业和发展。

此外,城镇化还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民进入城市后,享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和文化娱乐活动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此外,城市还有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居民的学习和知识水平提升。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以及农村经济结构向城市化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

它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变革的重要方面。

内涵人口的迁移与聚集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与聚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农村,选择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

人口的迁移与聚集带来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也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经济结构的转变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经济结构逐渐向城市化经济结构转变。

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减少,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

城镇化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也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城市内部的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设施得到了改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也得到了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会服务的提升城镇化带来了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也得到了改善。

人们可以享受到更方便、更多样化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城镇化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推动了社会进步。

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特点得以交流和融合。

城市成为了多元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形式和思想观念在城市中碰撞和融合,推动了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带来了人口迁移与聚集、经济结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社会服务的提升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人口的合理迁移安排、城市基础设施的健全建设、社会服务的均等供给以及文化创新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城市化、社会知识和媒介近几十年来,全球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城市转型,这些变化已逐渐成为今天社会学理论中的热点话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城市化、社会知识以及媒介三个方面,探讨这些变革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并试图呈现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认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持续数十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迁移,而这种人口迁移引起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内,为了适应更多的人口,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中,房屋、道路、交通系统、商业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规划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化已经取代了农村化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它既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文明的必经之路。

城市化的变革带来了人口的密集化,耗尽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造成了城市的环境破坏。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民俗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城市化中的移动还带来了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二、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是指社会对于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包含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

社会知识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知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是社会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过程,而且受到了城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使得社会知识变得复杂而多样。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现代社会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更多的依赖于抽象理论和知名的思想体系。

教育社会学城镇化

教育社会学城镇化

教育社会学城镇化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它被广泛认为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同时,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育社会学对城镇化和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1. 城镇化的定义和特征城镇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它是一个历史演进的结果,与城市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城镇化的关键特征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多样性。

2. 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对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创造了更多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其次,城镇化带来了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城市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同时也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

3. 城市教育的特点城市教育有着与农村教育不同的特点。

首先,城市教育有着更多的资源和条件,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教育质量。

其次,城市教育覆盖的范围更广,更为多样化,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层次和形式。

最后,城市教育更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和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才能和个性发展。

4. 城镇化对教育的挑战城镇化对教育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城市教育面临着师资、课程和教学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其次,城市教育还存在着大班额、升学竞争等问题,这些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

最后,城市教育往往存在着过度竞争和压力,容易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严重的心理问题。

5. 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应对城镇化和教育发展的挑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鼓励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步提高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水平。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最后,建立更为有效的评价和监管机制,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结论城镇化和教育社会学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教育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教育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寻求更为优质和公正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社会进步水平。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考点手册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考点手册

2021年-2022年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城镇化
考点38 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1.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

2.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镇化。

3.【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考点39 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与城镇化的类型
1.滞后城镇化。

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

2.低度城镇化。

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

考点40 世界城市和世界城市群★★
1.【城市群】又称“都市圈”、“都市带”、“都市丛”、“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考点考点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考点人的城市集聚区。

考点41 中国城镇化进程★★
1.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平稳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加速发展阶段。

1。

第10章城镇化

第10章城镇化

五、世界城市群
• (一)城市群概念:又称 “城市圈”“都市 带”“都市丛”“大都市 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 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 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50人 的城市集聚区。 • 琼•戈特曼提出
(二)分类:
• 规模和层次角度:超级城市群(顶级、特 级、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 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三 级城市群(小型城市群) • 从形态和结构角度:星系城市群、带状城 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 从中心城市角度: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 群、多核城市群。
1B 2C 3A
• 4、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同心圆理论的 提出者是 • A.伯吉斯 B.霍伊特 • C.林顿 D.哈里斯 • 5、在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中,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被称为 • A.墨印模式 B.北欧模式 • C.欧美模式 D.南美模式 • 6、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被 称为 • A.过度城镇化 B.滞后城镇化 • C.同步城镇化 D.低度城镇化 •
7D 8C 9B
• • • • 34.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A.北欧模式 B.南美模式 C.墨印镇化 (1)同步城镇化 (2)过度城镇化 (3)滞后城镇化 (4)低度城镇化 (5)逆城镇化
1、如何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 ①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第10章
城镇化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特征 • (一)概念:也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 们向城市聚集,社会功能、生活方式、文 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 融合的过程。 • (二)世界城镇化的演进模式 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 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的城镇化
• (三)战后世界城镇化的特征: (1)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超过部分发达 国家 (2)出现“世界城市”和“世界群” (3)知识经济、信息等提升城市内涵 (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进步及 扩散 (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 程 (6)发展中国家成为城镇化主体,城镇化 仍以乡村向城镇移民为主

《城市化》 讲义

《城市化》 讲义

《城市化》讲义一、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功能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城市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密度逐渐增大。

其次,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原本的农田、荒地被开发建设成新的城区。

再者,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工业、服务业为主。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交通、通信、水电、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在古代,城市就已经存在,但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一些城市逐渐成为了经济中心。

工业革命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工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住房拥挤、公共卫生等问题。

到了现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不仅是经济中心,还是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中心。

同时,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也更加科学合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

经济方面,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工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中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人才、信息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社会方面,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中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加丰富,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文化方面,城市化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欣赏文化艺术的场所。

自考社会学概论课程第十十一十二章

自考社会学概论课程第十十一十二章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1.中国的三大城市群(识记)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 市群
2.中国城市群演进中的主要问题(常考,易出简答、材料 ) (1)行政干预过高,市场机制不完善 (2)受行政体制束缚,求大求全 (3)原有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拉动作用有限 (4)大中小城市少,城乡缺乏连接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1、城市群概念: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 概念:(识记)又称“城市圈”“都市带”“都市丛 ”“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 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2、城市群分类
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划分为超级城市群(顶级城市群 、特级城市群、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 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 小型城市群)等。 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 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等。 从中心城市的角度,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 核城市群。
社会学概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第九章 社区与社区发展 第十章 城镇化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的城镇化。 (2)过度城镇化 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作化和
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城镇化。 (3)滞后城镇化 指城镇化水平落后工作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城镇化 。
(4)低度城镇化
指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
(5)逆城镇化
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 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的城镇化。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文档资料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文档资料

2.社会变迁特点
必然性——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的一种必然的现象;
前进性——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是揭示社会变迁总 趋势的范畴。
非直线式——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式的,有曲折, 呈波浪式的态势。
全面性——涉及社会的各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国体——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倒退: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已经达 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 原因——战争、天灾或其他不可测事件引起。是 一种暂时的现象,往往发生在新生力量成长时期 和新生的社会结构刚刚诞生时期。
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社会变迁可分为社会改 革与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 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过程。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是有意识的 短期内就见效的一种社会变迁。
开始阶段——18C中~19C70s:西方殖民引起反 控制斗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
起飞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19C70s~20C60s:全球交往增多、 相互依存提高;多元化倾向发展
增强阶段——20C60s:全球意识增强;全球性 机构和运动大增;呈全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局 面;国际体系趋向多元化。
2.当前全球化表现
政治——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 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 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文化——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 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 与融合的机遇。
2)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于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在这个秩序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损害。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城镇化(自考2012版)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城镇化(自考2012版)
第十章 城镇化
•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 •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特征 • (一)概念:也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们向城市聚 集,社会功能、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 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 (二)世界城镇化的演进模式 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 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的城镇化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
•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领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城镇化开始起步 • 民国时期城镇化的特征(领会) (1)商业化高于工业化,集中于沿海 (2)大城市少,发展畸形 (3)城市道路设施及其落后 (4)城乡对立,沿海和内地对立
• 二、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平稳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77),大起大落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加速发展阶段 • 第三阶段加速发展的条件 (1)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释放 (3)乡镇企业发展 (4)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 (5)城市扩大和升级(6)户籍制度有序改革 (7)传统文化观念变化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 镇的建设
• 一、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 1.大中城市论 2.均衡发展论,又称城市体系网络论 3.多元模式论 4.小城镇重点论 • 二、中国城镇化的方针
• 三、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 (1)中国小城镇的地位(p205) 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一方面它从城市引 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使得小城镇成为 工业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载体;另一方面,它作为农村 的区域中心,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 村生活方式,传输了城市文明,对改变农民观念,统 筹城乡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前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并在城市中进行居住、工作和社交的过程。

本文将从概念和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对城市化进行简述。

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的过程,这种流动通常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而城市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因此,城市化可以看作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人口流动现象。

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还包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型过程,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结构的转变、人口分布的调整等。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城市化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力机制的驱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城市化动力机制:1. 就业机会城市地区通常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人们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就业来提高自身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2. 社会福利城市地区拥有更完善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设施,吸引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城市的教育系统和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3. 城市化的经济效益城市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城市化,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此外,城市地区的市场规模更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市场份额。

4.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地区推动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动力机制。

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自考社会学概论课程第十、十一、十二章

自考社会学概论课程第十、十一、十二章
一、社会不平等(识记) 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美国学者赫 勒)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1.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两性的突出的区别: ①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优于男性 ; ②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则不如男性 ; ③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 ④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 ⑤在竟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 ⑥在记忆和观察方面男性则较女性逊色。
第一节 城镇化概述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识记)也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们向城市 聚集,社会功能、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 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的过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 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 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 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 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领会)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5)城市群理论。 (6)城乡融合区。 (识记)

中心城市主体及周边一起形成了“扩展大都市区”。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领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城镇化开始起步。 中国城镇化的“推-拉”理论检验; 民国时期城镇化的特征(领会) (1)商业化高于工业化,集中于沿海 (2)大城市少,发展畸形 (3)城市道路设施及其落后 (4)城乡对立,沿海和内地对立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1.中国的三大城市群(识记)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 市群 2.中国城市群演进中的主要问题(常考,易出简答、材料 ) (1)行政干预过高,市场机制不完善 (2)受行政体制束缚,求大求全 (3)原有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拉动作用有限 (4)大中小城市少,城乡缺乏连接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社会学城市化进程

社会学城市化进程

社会学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明显趋势。

传统的农村社会逐渐向城市社会转变,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空间逐渐扩大,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角度下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对我们社会的影响。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1.1 城市化的概念和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社会等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和服务业,城市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的中心,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1.2 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城市化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形成了城市人口的集聚效应。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再次,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最后,城市化对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城市化的原因和动力2.1 经济因素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和发展空间。

2.2 政策因素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和规划也对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为城市化提供条件和动力。

2.3 社会因素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多样化,城市的社会网络和资源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的影响3.1 经济影响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专业化。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人口消费能力提高等积极影响。

3.2 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城市化促进了社会分工和职业专业化,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频繁,社会关系的变动和拓展。

城市化还加强了城市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城镇化是指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一般而言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其中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因此国际上普遍认同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水平,我国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过程早已结束,但城市化却方兴未艾,城市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出现了众多的“城市丛林”,如纽约、东京、伦敦等,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和扩散效应引起的。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之中,世界城市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制定相应的城市化战略,为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加快世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不懈努力。

城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们逐渐走向定居点,也就是城市,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食物)和工作需求(住房)得到满足。

这个概念就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兹涅茨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又增加了休闲、娱乐、交通等新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大城市迅速崛起,城市周边形成了大量的小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生活在城市里。

城镇化具有很多特点:首先,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二是乡村地区人口的比例下降,城镇地区人口的比例上升;三是城镇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表现出城市化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走城乡统筹的道路,尤其是发展小城镇要避免“摊大饼式”的盲目发展,注意城镇体系内各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镇间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从而推动整个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知识清单

《城镇化》知识清单

《城镇化》知识清单一、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也叫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就像我老家村子里的好多年轻人,都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慢慢地就有不少人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了。

这就是城镇化在我们身边最直观的体现。

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呢。

人口城镇化:这是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里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比如说,我有个亲戚,以前在村里种地,后来听说城市里工作机会多,就进城到一个工厂打工了。

一开始他只是一个人在城里,过年还会回村。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把老婆孩子都接到城里了,这就是人口城镇化的一个小例子。

土地城镇化: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原来城市周边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开发成城市用地。

像我去过的一个城市,以前城市边缘都是农田,几年后再去,那里已经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宽阔的马路。

经济城镇化:城市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和升级。

从传统的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服务业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举个例子,在一些小县城,以前可能就只有一些小作坊式的工厂,现在慢慢发展起了电商产业,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城镇化的表现。

社会城镇化:城市里的社会服务、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以前农村人到城市里,可能对垃圾分类、乘坐地铁等事情都不熟悉,但随着在城市生活时间变长,就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社会城镇化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二、城镇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贡献在农村,如果农业生产发展得好,有了剩余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这些就会成为城镇化的推动力量。

比如说,一个村庄里的农业技术提高了,以前需要100个人种地才能养活全村人,现在只需要50个人就够了。

那剩下的50个人就可以到城市里去寻找其他的发展机会。

2、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就像一对好兄弟。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会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到城市工厂打工的亲戚,他就是被工业发展所吸引。

【10城镇化】社会学导论 林光耀

【10城镇化】社会学导论 林光耀
农村人口过剩
社会学导论
1、城镇化 类型
1、同步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欧美 2、过度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拉美 3、滞后城镇化
4、低度城镇化 5、逆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落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与城市病采取措施限制城镇化,中国
市区人口郊区化、卫星城市布局分散化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城镇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linguangyao@
林光耀
社会学导论
1、城镇化 定义
Ubanization
也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 能向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 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 的过程
社会学导论
1、城镇化 两方面的意义
1、城市有机体的发展
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导论
2、中国城镇化 三大城市群
1、长三角城市群 2、珠三角城市群
3、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
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导论
Q&A
第十章 城镇化2014年源自月2日社会学导论新城市涌现、城市人口增长
2、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向外传播
社会学导论
1、城镇化 两方面的意义
1、城市有机体的发展
新城市涌现、城市人口增长
2、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向外传播
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导论
1、城镇化 两种模式
1、欧美模式 2、墨印模式
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产业革命引导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 工业化快于城镇化
政治主导型城镇化 摆脱殖民主义,希望尽快发展经济 工业化远落后于城镇化
社会学导论
1、城镇化 特征
1、进程速度加快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超过部分发达国家

社会学概论—10社区与城市化

社会学概论—10社区与城市化
社会学概论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郭星华 教授
第十章 社区与城市化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 体” 二、社区的类型 纵向角度,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传统社区、 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横向划分:法定的社区、自然的社区、专能的 社区、精神社区 空间特征:城市社区、农村社区 三、社区研究方法

第五节 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虚拟社区

一、虚拟社区的涵义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 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四、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几点思考

10社会学概论—城镇化

10社会学概论—城镇化

10社会学概论—城镇化第一篇:10社会学概论—城镇化第十章城镇化第一节城镇化概述1、城镇化(名词解释)亦称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是城市接近、融合的过程。

2、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和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

3、当代城镇化特征:(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3)城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4、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代表人物雷文斯坦在“人口迁移的规律”中提出。

美国人口学家唐纳德·博格从运动学角度对雷文斯坦的推一拉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推-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形成的合力理论。

5、城镇化类型: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

P191-1926、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P193-1947、世界城市群:人口规模2500 万以上和每平方米密度超过 250 人的城市集聚区。

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

P1948、城市群分类规模角度--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

形态角度-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中心城市角度-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核城市群。

P1959、城市群研究(田园城市-霍华德、组合城市-格迪斯、区域整体发展理论-芒福德、城市集中发展理论-柯布西耶、城市群理论-戈特曼、城市融合区-麦吉)p195-196第二节中国城镇化进程1、中国城镇化三阶段:平稳起步阶段(1949-1957);大起大落阶段(1958-1977);加速发展阶段(1978至今)p197-198;2、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2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非农职业;○3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开拓了新途径;○4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劳动力转移机会;○5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6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7文化观念变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

第十章 城镇化

第十章 城镇化

第十章城镇化第十章城镇化第一节城镇化概述城镇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形态日益演进的过程,城镇化有不同的范畴。

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蛮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方面是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在社会中作用的提高,新城市的涌现和城市人口中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诸多因素在社会特别是农村的传播,新式城市居民的增多及其市民角色的确立。

城市人口数量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以及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一直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但这是量的,较为直观的一面,城镇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质的,深层的变化,即内涵的成长,个体的市民角色的确立及其文明素质的提高,以及城乡协调发展与融合,量的指标是平面的,质的指标是立体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对城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10世纪中时,英国的产业革命进程带动了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乡村,迁入城镇和城市。

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其起始和演进是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

另一种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镇化,由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希望尽快发展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向发展工业和少数城市倾斜,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增的典型的无工业化的城镇化,是与西欧资本主义城镇化截然相反的低水准的城镇化、(三)当代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是世界社会文化变迁的突出体现,不是时期有所不同,战后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速度,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百入了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其城镇化仍以乡村城市移民为主,城镇化的乡村城镇化,但又是以城乡以及城市相互接触,融合为前景的,城镇化的这些特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产生某些质的差别。

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学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学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学分析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进行深入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和影响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等。

但是,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矛盾等。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加速,城乡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这些变化都对城市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变迁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消失,城市文化逐渐形成。

城市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创新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冲突、文化自卑等。

城市化进程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问题。

四、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变,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变化、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宜居性。

六、结论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我们需要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生;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城鎮化
第一节城镇化概述
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城镇化
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二)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
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
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城镇化,其起始和演进是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

瑞士。

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英美日大中城市为主德国、荷兰、奥地利中小城市
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城镇化(低水平)
三)当代城镇化特征:战后城镇化特征是:进程速度加快 .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世界城市”和“城市群” .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不断创新提高了城镇化内含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再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得主体,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二、世界城镇化得“推一拉”理论
城镇化发轫于世纪中叶,世纪末英国世纪末英国雷文斯坦提出改理论
三、城镇化类型
根据城镇化发展水平:初步、中等、成熟、高度
根据经济体制:计划型和市场型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
1.同步城镇化:英国圈地异地、美国自由迁移、德国容克买办
2.过度城镇化:墨西哥、巴西
3.滞后城镇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4.低度城镇化:非洲,亚洲
5.逆城城镇化:美国
四、世界城市
第一层: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第二层:区域性国际城市:巴黎、香港
第三层:国家性国际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
五、世界城市群
一)城市群概念
又叫都市圈都市带都市层大都市连绵区指人口规模万以上人口密度大于每平公里人的城市集聚区。

戈特曼提出
二)城市群分类
1.规模和层次角度:超级城市群(顶级、特级、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
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小型城市群)
2.从形态和结构角度: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葡萄串城市群
3.从中心城市角度:单核、双核、多核。

三)城市群研究
1.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明天。

通过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2.组合城市英国格迪斯床在“城市学”《进化中的城市、、、、》
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美国芒福德
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法国柯布西耶
5.城市群理论初戈特曼发表《城市群。

美国海岸的城市化》
6.城市融合区:麦吉印尼泰国印度中国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的类型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
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二、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稳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大起大落
第三阶段(至今)加速发展阶段
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六五:上海为中心长三角经济区规划以山西为中心内蒙古西陕北宁夏豫西的煤炭开启了中国城市群的集群规划和建设序幕。

七五八五:技术协作区联合体
九五:提出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跨省市的经济区划主张,
十五: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首次提出城市密集区概念
十一五:城市群作为推动城镇化主体形态
十二五: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进一步确定城市群在城乡协调发展中主导作用。

中国学术界关注城市群末初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火车头”
中国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人为因素大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二、受限于现行行政体制三、人口经济总量比重不高拉动经济发展力度有限
四、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大中小城市比较少缺乏中间环节五、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

第三节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一、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
1.大中城市论
2.均衡发展论(城市体系网络论)
3.多元模式论
4.小城镇重点论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
二、中国城镇化方针
三、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十一五規劃给城镇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2.规模适度
3.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4.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A.建立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B.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C.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征服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基金
投入小城镇的开发
D.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
E.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要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F.加强区民素质教育。

使其适用城镇文化,承担起城镇建设者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