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8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 平均数(1课时)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教案新人教版
平均数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课题: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90页例1.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手拿8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请大家帮忙想一想,要怎样分?学生发表意见后顺势导入课题,板书:平均数(1)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
提问: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他们收集的瓶子一样多吗?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4+12+11+15)÷4=52÷4=133.教师小结;13就是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了13 个。
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先求出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想一想:为什么会是平均分成4份呢?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第90-92页的例1、例2.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正确的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两杯水)现在一个杯子里面的水是600克,另一个杯子里面的的水是400克,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分一下,使两个杯子里面的水一样多。
请5个同学上前,他们分别拿1个、2个、4个、5个杯子,然后请他们想办法让每个人手中的杯子数目一样。
2、感知学生动手解决,交流解决的方法教师提问:现在两个杯子里面的水一样多了都是500克,每个人手中的杯子都是3个,那么这个500克和3个是他们的什么数呢?师:像这样把几个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探求新知教学例1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正在收集矿泉水瓶,小红收集了14,小兰12,小亮11,小明15。
小明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四个人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哦,他是把小红多出来的一个移到小兰这里,小明多的这两个移到小丽这里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同样多,都是13个。
也就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平均了,13就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是不是这一小组的每个人实际都收集了13瓶呢?不是。
13只是14、12、11、1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里面有比13大的,如(14、15),有比13小的,如(11、12),13只是代表了这一组同学的总体水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教案
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P87例1,完成P88“做一做”,P89~P90“练习二十二”第1、2、5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分别装水400g和600g的一模一样的杯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学情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以下两种办法:预设1:将装600g水的杯子里的水倒100g到装400g水的杯子里。
预设2:先将水合起来再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7的主题图。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导入新课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姓名。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示范教学设计
1.《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8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让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为了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小队。
环保小队的同学们正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呢!课件出示: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的最多,谁的最少。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只选择“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展示即可。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1.尝试解决问题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学习任务一】。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解答情况。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师: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预设: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样来的?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小结:把多的补给少的,使每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师: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收集到的实际数量吗?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人真正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而是代表4个人的总体水平。
方法二: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预设:还可以先把该小队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量求出来,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教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1.加强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
2.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遇到的困难,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绘制技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和表示数据点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举例和演示,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有所改善。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使得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充满信心。
(2)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可能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如何表示数据点等细节存在困惑。
举例: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应选择适当的刻度,使得条形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出数据的差异。
(3)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分析数据,如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判断数据的分布情况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第一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教学目标、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240÷60=420÷7=50÷30=54÷9=960÷6=88÷8=76÷4=85÷5=810÷9=(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号笔筒有()支铅笔2号笔筒有()支铅笔3号笔筒有()支铅笔4号笔筒有()支铅笔5号笔筒有()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课上尝试小研究研究一: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姓名投中个数张华8个王云7个李英6个赵明7个第二组姓名投中个数刘杰9个杨立8个孙梅5个王丽3个丁鹏5个.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研究二: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数量(个).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算一算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提示: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最终的小组意见,最后小组长确定好发言顺序。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能够理解和绘制条形统计图。
3.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如何正确绘制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2.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绘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平均数(20分钟)1.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和技巧。
3.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与同学讨论答案。
3. 学习条形统计图(20分钟)1.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绘制和标注条形统计图。
3.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分析结果。
4. 实战演练(15分钟)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答案。
5. 总结(10分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掌握。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相关练习。
2.自行寻找一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七、教学反思针对今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求法:总和÷个数=平均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是否掌握,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1)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解读。
本章内容是学生继三年级学习统计图之后,对统计知识进一步的拓展。
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统计图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求平均数和绘制条形统计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在求平均数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平均数的定义,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熟练求解平均数。
2.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
2.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方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绘制和解读条形统计图。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教学素材,如PPT、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合作学习小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一家四口的体重分别是40kg、35kg、45kg、38kg,请问这一家四口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举例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如“小明一家四口的平均体重是多少?”的求解过程。
部编人教版四数下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 平均数(1)(教案)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1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第1课时平均数(1)……………………………………………………………1课时第2课时平均数(2)……………………………………………………………1课时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活动课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平均数(1)2【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学设计 (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平均数”为主题,通过引入平均分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和理解平均数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练习题和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分水果、分零食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关于平均数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如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求出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含义、求法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本章内容是学生继三年级学习了统计图的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深入探究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阶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对统计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求平均数和绘制条形统计图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平均数的求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困难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能够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求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内涵。
2.运用实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和材料,方便学生绘制。
3.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店的销售统计图、学校的成绩统计图等,引导学生回顾统计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如给出一组数据:1,2,3,4,5,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互相交流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来分析数据,作出简单的决策。
教学内容包括:-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 能够阅读和理解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平均数信息。
4. 初步感知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并能用平均数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提取平均数信息。
-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关系及其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条形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示例。
-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实践和巩固知识。
- 计算器或计算工具,用于辅助计算平均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结合条形统计图进行示例说明。
3. 演示:通过具体数据集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展示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平均数信息。
4. 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5. 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步骤和示例,以及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可以使用图表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概念和步骤,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分析条形统计图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用算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3.教辅资料:平均数的例题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举例法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班级的身高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
第二步:讲解1.准确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配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归纳总结1.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2.思考并整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引入相关拓展知识。
以上即为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平均数》教学设计(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平均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逐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找出平均数。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水果分摊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场景中的平均数。
让学生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求解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均数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与求法。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2.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
二、学习新课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出示教材第90页例1)
(1)读情景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明确:①已知: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纯净水瓶。
②所求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明确:“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纯净水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
也就是把收集的纯净水瓶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3)求平均数的方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法(用代替纯净水瓶)。
(方法二)公式法。
①教师分析算法:要使每个人的纯净水瓶数量同样多,可以先把小队收集的纯净水瓶的总数量求出来,再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
因此可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得平均数,即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②学生自主解答。
(14+12+11+15)÷4=13
2.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个队的成绩好?(出示教材第91页例2)
(1)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明确:①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②所求的问题: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2)“哪个队的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明确: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强调:①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②比较平均成绩,实际上就是比较“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
相当与所有男生踢的一样多,所有女生也踢的一样多,这样用一个男生成绩与一个女生成绩比较,结果公平。
(3)解决问题。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
=76÷4
=19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4)教师归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
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第1题:(8+6+9+8+14)÷5=9(本)
第2题:平均身高:(139+140+135+138+139+137)÷6=138(cm)
平均体重:(34+38+35+34+36+33)÷6=35(kg)
2.完成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二”第1、3、4、5题。
第1题:
一二三四五六日平均最高气温/℃21 21 22 24 22 21 23 22
最低气温/℃10 10 12 12 11 11 11 11 记录本地一周气温略。
第3题:(1)(2)(3)
第4题:100÷4=25(个)
110÷5=22(个)
25>22
第一小组的成绩好些。
第5题:(8+12+11+9+10)÷5=10(个)
四、课堂小结
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是什么?怎样求平均数?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
(2)“先合后分”计算: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例1:(14+12+11+15)÷4
=52÷4
=13
答:平均每人收集13个纯净水瓶。
例2: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教学反思
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中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引导学生在分纯净水瓶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升华点,探究新知,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整合。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教学新知识时,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纯净水瓶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踢毽比赛构建新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生活和数学的密切关系。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典例】甲、乙、丙、丁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算了四次,得到以下四个数:45,60,65,70,问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题意,把得到的四个平均数都乘3,然后相加,就相当于把甲、乙、丙、丁四个数都加了3遍,所以用此和除以3,就是原来四个数的和,再除以4就是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解答:(45×3+60×3+65×3+70×3)÷3÷4=60
答: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60。
相关知识阅读
巧算平均数
刘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
前进小学8个班去帮助农民摘豆角,每个班摘豆角的重量分
别是:55千克、50千克、48千克、54千克、49千克、53千克、54千克、53千克。
问平均每班摘豆角多少千克?“看谁算得快。
”刘老师鼓励说。
于丰很快举手回答:“平均每班摘52千克。
”
刘老师点头说:“你能把计算的方法说一说吗?”
于丰说:“求平均数有个窍门,就是先在这些数中确定一个基准数。
比如,这道题就是以50为基准数。
然后把5个班分别比基准数多出的千克数加起来,并从中减去剩下那2个班比基准数少的千克数,所得的数除以8,商再加上基准数,就是所求平均数。
”
刘老师高兴地说:“很好,于丰的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给一个名字叫做‘减少加多法’。
做的时候可以这样:先选好基准数50,然后从前往后看,多的数前写上加,少的数前写上减,也就是:5+0-2+4-l+3+4+3=16(千克),16÷8=2(千克),50+2=52(千克),这就是平均每班摘的重量。
这样求平均数速度快,计算量小,是一种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