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维进路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维进路在新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进路:加强思想引领、强化舆论引导、推进文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加强思想引领,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引领是根本。
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同时,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人才,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主流媒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舆论引导,拓展宣传渠道和覆盖面。
三、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共融。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总之,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入手,既要加强内部建设,又要加强外部合作与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对意识形态状况的分析报告
2024年对意识形态状况的分析报告1. 概述本报告对2024年的意识形态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旨在揭示各种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力。
报告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建议。
2. 政治意识形态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2024年我国继续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但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西方国家的干涉和抹黑。
3. 经济意识形态在经济意识形态方面,2024年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领域得到贯彻,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理念深入人心。
然而,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我国经济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4. 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2024年我国社会保持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网络空间治理成效显著,网络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社会不平等、人口老龄化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
5. 文化意识形态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然而,受到外部文化渗透和国内文化市场多元化的影响,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6. 意识形态安全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我国应继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1. 深化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加强舆论引导,壮大主流思想理论。
3.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坚决抵制外部错误思想渗透。
4.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人才。
7. 结论总体来看,2024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稳定,但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
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措施
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措施
一、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建立意识形态预警机制
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西方意识形态的动向和趋势,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立法和执法
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和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意识形态秩序。
五、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加大国际传播投入,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高国际传播质量和效果,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六、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提供有力支撑。
七、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要加强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国民对信息的判断和筛选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八、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和管理
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和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防止互联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渠道和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注。 ; 美 国学者詹 姆 斯 ・ 彼 得 拉斯 指 出 , 美 国 的文 化
产业 有两 个 目标 : 一个 是经 济 的 , 一个 是政 治 的 。经
的一个 基本 矛 盾 。总 之 , 学 界普 遍 认 为 文化 产 业 发 展与 意识形 态 安全 有 密 切联 系 , 一 个 国家 意识 形 态 的安 全度 与其 文化 产 业 发展 存 在 着 正 相关 关 系 , 意 识 形 态安 全 系数 随着 文 化 产业 实 力 的增强 而 提 高 ,
的观点 。王 永 贵等提 出要 把 “ 社 会 主 义文 化 产 业 发 展 作 为 当代 中国意 识 形 态建 设 的重 点来 抓 ” 。黄 旭
化 产业发 展路 径等 问题 尚缺 乏深 入 探 讨 , 本 文 拟对
此做 一探 讨 。
一
、
发展 文化 产 业 是维 护 意 识 形 态 安全 的 战 略
[ 作者简介 ] 曾荣平( 1 9 7 6一) , 男, 江西 宁都人 , 南 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 授 , 研 究方向为文化产 业; 侯 景娟 ( 1 9 7 8一) ,
女, 辽 宁西丰人 , 江西省《 老友》 杂志社编辑 。
43
市 场经 济取 向 的改 革 、 技 术 的快速进 步 、 人 世 的冲击 等 因素使 文化 产业 与 文 化事 业 比起 来 , 对 维 护意 识
选 择
在我国, 既相 互 区 别 又相 互 联 系 的文 化 事 业 与 文 化产 业共 同构筑 起 维 护 意 识形 态 安 全 的大 坝 , 但
东 则提 出了“ 文 化产 业 的发 展要 受 主 流 意识 形 态 的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 2 0
中国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
对中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建议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在宏观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制度,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在文化资源方面,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 文化资源,同时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现代化 转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和风险预警 ,保障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防止不良外来 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05
实证分析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 安全评价指标。
VS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文化部等相关政 府部门,以及国内外权威的文化产业研究 机构和学术文献。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和 挖掘,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分析方法
社会安全指标
包括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认知 度、文化产业的就业率、文 化产业的公益性等。
技术安全指标
包括文化产业技术的自主创 新能力和技术引进消化能力 、文化产业设施设备的先进 性和安全性等。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细化
文化产业的法律法 规体系完善程度
包括法律法规的覆盖程度、执法 力度、司法公正性等。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 财政投入和政策…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模型构建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化资源、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策环 境等。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程度。
模型应用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的应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产业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对文化产业安 全进行预警分析、为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同 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
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第一章介绍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在文化产业中,意识形态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政策制定、市场发展、文化创意等。
本文将围绕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展开探讨,重点探究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章意识形态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意识形态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政策制定者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也影响着整个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首先,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制定者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来影响制定出的政策。
一些政策可能因为政策制定者的某些传统观念或理念而产生不合理的部分。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因为过分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而对于某些具有商业性的文化产品进行不合理的限制,造成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阻。
其次,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政策实施的效果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在政策制定中,如果政策制定者忽视了文化因素,那么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很难得到良好的保障。
例如,2017年《冰雪奇缘》在中国上映时,由于政策限制,导致片方无法在中国推出2D版,使得电影的票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应该尽量避免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影响政策制定,保证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同时,在政策制定中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章意识形态对市场发展的影响市场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意识形态也会对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
在市场发展中,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市场的规模和结构上。
首先,意识形态影响市场规模。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导致某些类型的文化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市场推广,例如在某些因宗教信仰等原因禁止影视作品的国家,电影市场自然会受到限制。
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
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随着中国进步和发展,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是每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
本文从路径思考的角度,探讨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思路和措施。
一、理性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当前,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来文化观念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影响。
因此,应该在理性应对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切实做好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工作。
二、加强意识形态引导与传播在新时代,要提高广大群众的意识形态意识,增强全民参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国家意识形态,并且不断创新宣传手段。
加强理论研究,并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艺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文明。
三、发挥文化产业的功能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之一。
在新时代,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发挥文化产业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并为各种文艺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应该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遏制低俗文化、暴力恐怖以及涉及宗教极端化等行为,打击各种淫秽、邪教、邪说、封建迷信等恶劣现象,促进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与秩序。
四、强化法律保护和舆论引导体系作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法律保护和舆论引导体系的建设尤为关键。
要严格依法行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管理职权,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加强政策宣传,普及法制知识,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切实加强对恶意炒作、造谣传谣等不健康文化现象的打击力度。
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整合
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整合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概念,是指以文化为基础,运用艺术、知识等资源进行创造、加工、传播、消费的产业化过程。
这个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英国政府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后,文化产业迅速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和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了影视制作、音乐制作、出版业、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众多行业。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影响意识形态是指社会中的一套意念体系,包括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它具有传达和宣传各种价值观念、世界观和文化认同的功能。
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传都需要根据某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展开。
第三章: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整合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整合是指将文化产业中的各种艺术、知识等资源运用到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中来,以达到宣传、传播和强化这种意识形态的目的。
具体来说,这种整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在意识形态带来的影响下,文化产业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即将文化创意和意识形态中的理念和价值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
2. 文化产业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是文化产业整合意识形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营销策略的设计和执行,可以有效地将文化产品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达到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的目的。
3. 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
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应当注重企业道德、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表现,努力服务于弘扬正确的意识形态。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管理
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三元互动示意图
案例讨论
难忘今宵 春节联欢晚会的管理产业化 • 讨论题: • 1.中央电视台20多年成功举办春晚有哪些经验?分
析其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启示。 • 2.面对网络和新型媒体带来的压力,谈谈你对春晚
未来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
文化产业行政组织
• 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组织就是依法建立的政府管理文 化的机构和职能体系。
• 知识分子是具有阶级性与社会干预性的, 是实现思想文化领导权,即文 化霸权的力量。
文化霸权同时也必须属于经济的范畴,必须以领导集团在经济活动的 根本中心所执行的决定性职能为基础。因此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霸 权又是一项全面的统治工程,既是一个文化或政治的问题,也是一个 经济问题。
• 引发人们对大众文化作政治学层面的思考,因为大众文化在过去每每 被视为霸权产生和再生产的主要温床,成为统治集团的利益与被统治 集团的利益相互斗争与妥协的场所.
2.宣扬个人英雄主义 例:《007》系列、《黑客帝国》
3.永恒的主题——平等、民主、爱 例:《泰坦尼克号》
二、对各国人物的演绎
例:花木兰 ·形象的美国化 ·含义的美国化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们通常
以其优美的地域风光、华丽的特技、恢弘的场面、诱人的主流价值观 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国外观众。一方面,观众深受电影的影响 , 下意识 地认为美国文化优于自己的文化且认同、追随这一文化;另一方面, 美国电影中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因此,美国 文化借助电影这一工具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文化霸权的三个理论层面
• 市民社会
• 两个上层建筑“阶层”: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 “政治社会”或“国家”。
文化产业 安全
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浅析我国影视业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保护摘要: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在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
在“变与不变”中掌握好方向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地采取有力措施,把文化产业真正搞上去。
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
不以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为标准发展国家关系,成为许多国家的现实选择,也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选择。
两极对抗的意识形态战略转变为“文明的冲突”。
文化战略第一次从历史的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国家战略的一种存在方式,“软实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使文化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战略身份和地位,成为国家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文化产业影视业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主体前言:如果说一百年前是一个用坚船利炮进行武力侵略的帝国主义时代,那今天就是一个用文化进行文明侵略的“文化帝国主义时代”。
文化侵略对一个国家的危害远远大于经济上的掠夺,它损害的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精神,一个民族的存在之信念。
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到关注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再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纵观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到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其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例如:唱片业、影视业、出版业等等,下面就以影视业为例,来分析目前我雇佣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保护发展的对策,使之更好健康的发展,确保文化大国的地位。
首先,先分析就东亚范围来看,各国的文化产业(影视业)的发展。
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都在不断地寻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国。
由于该国拥有先进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极强,在新产品的研发上堪称一流,因而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游戏产业并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
日本的动漫业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着。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实力建设的 内容要求主要包括, 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灌输的表现形式, 着 让其深入人心 、 激励 人心 , 当代 中国马克 使
系建 设 , 断提 高 价值 导 向力 ; 力 推进 文 化 事 业 建设 , 断 提 思 主 义 有 效 地 被 广 大 人 民群 众 所 理 解 、 同 、 受 和 遵 行 , 不 着 不 认 接 并
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 不断提 高产业 转化为改造世 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
核心 竞 争 力 ; 力 弘扬 中华 传 统 文化 , 断提 高 民族 凝 聚 力 ; 着 不 着 2 有 利 于增 进主 流 意 识 形 态 的 引领 作 用
力拓展对外文化传播 , 不断提高中华文化 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
今 时代 ,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日益 重要 , 占据 了文 社会思潮 , 谁 控制和指 导整个社会意 识走 向, 维护和巩 固政治
化 发展 的制 高 点 ,谁 就 能 够 更 好 地 在 激 烈 的 国际 竞 争 中 掌 握 社 会 稳 定 的 思 想 基 础 。 社会 思 潮 是 意 识 形 七大报告明确提 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新论 认 同 。积 极 推 进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赋 予 其 鲜 明 的 断新要求 , 国家战略层面突 出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极端重 实践特色、 从 民族特色和 时代特 色, 大力开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略论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协调发展
略论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协调发展作者:揭晓来源:《理论导刊》2015年第12期摘要: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当今意识形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实践和政策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泛娱乐化、去意识形态化等现象暴露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的不足,迫切要求我们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使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促进。
关键词: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协调发展;传播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2-0099-03基金项目: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文化产业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协调发展研究”(15G27);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2015M571776);2014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GXM032)。
作者简介:揭晓(1976-),男,江西宁都人,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当今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实践和政策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观念和理论。
有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应远离政治,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管制和束缚。
[1]有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来抓。
[2]前者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割裂,把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后者虽然看到了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但又过分强调了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
这些强化或淡化某一方面的分析范式反映了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在当今时代突出的问题性和不同诉求,也凸显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因此,全面研究、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推动二者互动促进、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意识形态总结
2024年意识形态总结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4年,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下是对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总结。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加强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加强了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工作。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
同时,我们积极应对各种舆情挑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
三、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加强了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
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始终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任务。
加强了对网络文化、出版物、影视作品等的审查和管理,坚决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同时,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
五、强化网络空间治理针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开放性,我们加强了网络空间治理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互联网信息管理规定,规范了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加强了对自媒体、社交平台的监管力度,遏制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鼓励网络文明行为,提升了网络素养水平。
六、提高国际话语权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话语权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交流合作至关重要。
我们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明成果。
积极参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增强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一、本文概述《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文化软实力在现代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
文章首先概述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强调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非物质力量,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文章分析了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其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意识形态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安全又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共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涵与现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其独特魅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它涵盖了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交流与传播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体系。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即通过文化载体传播和推广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国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弘扬,如京剧、书法、中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
另一方面,我国现代文化创新成果丰硕,电影、音乐、美术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和人才。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领域国家安全工作计划
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产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文化领域国家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文化安全的良好氛围。
2. 加强文化领域安全风险防控,确保文化安全领域稳定发展。
3.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文化领域国际竞争力。
4. 完善文化领域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三、工作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文化安全意识(1)开展文化安全知识普及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2)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文化安全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关注文化安全领域动态。
(3)加强文化领域安全培训,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
2. 加强文化领域安全风险防控(1)建立健全文化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文化产品内容等进行全面排查。
(2)加强网络安全监管,防范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3)加强对文化领域重点项目的安全评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1)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2)推动文化产品创新,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完善文化领域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监管(1)修订完善文化领域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安全责任,为文化领域安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3)加强对文化领域重点领域的监管,确保文化领域安全。
四、组织实施1. 成立文化领域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
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的安全,而意识形态安全则是指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安全。
这两个方面的安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政治安全,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就会受到威胁,国家和民族就会面临危险。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国家思想文化的生命线。
没有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就会受到侵蚀,国家就会失去国家精神和国家认同,国家的凝聚力就会受到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就会受到威胁。
因此,保障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当前世界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政治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地区冲突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构成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着侵蚀和挑战。
各种错误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冲击,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迫在眉睫。
再次,保障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在国家层面,要加强政治体制建设,促进民主法治,加强国家安全和治理能力,确保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要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软实力,巩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层面,要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能力,加强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管理,确保社会稳定和安全。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首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意识形态阵地是指思想文化领域的舆论阵地,包括新闻媒体、网络空间、文化产业等。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就是要提升意识形态阵地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只有建设好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知识和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人们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增强人们的抵御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
只有加强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才能更好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再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监管。
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是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防范和打击各种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和威胁。
通过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违法违规的意识形态活动和行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安全。
只有加强了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才能更好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最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合作。
意识形态安全合作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和威胁。
通过意识形态安全合作,可以加强国际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只有加强了意识形态安全合作,才能更好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总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够共同守护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也确保每个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生活。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文创产品意识形态管理制度
文创产品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一、文化领导权:文化产业发展中主流意识形态责任提出的依据及其实质在内容上对文化进行理解,文化显然是由一套“主观意见”所构成的。
而这些意见的核心则表现为价值观,以此赋予各种事物本身所不具备的各种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思想文化都试图通过话语权的争夺得以建构社会性的话语、规范和制度,而各种文化形式自身也成为了话语权争夺的重要载体。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方面显现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以及话语权争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之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发挥提出了一系列永久性的命题:如何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如何借助各种文化形式更广泛地获得民众“自觉”的同意,如何在精神和道德领域主导?无疑,这种探究的实质则是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这一术语本身源自于俄国社会主义运动。
“普列汉诺夫和阿克雪里罗德在对俄国革命由工人阶级来担任未来领导这点进行战略性讨论时,首先使用了这一术语。
”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则对此概念做出了进一步阐释,并始终将文化领域上层建筑的自治和功效当作一个政治问题。
在葛兰西看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无法通过暴力夺权的运动战方式获取胜利,必须依靠出版社等市民机构通过文化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对现有文化加以改造,以此实现“集体意志”的同意,实现政治目的。
显然,葛兰西是在革命问题下呈现出这些市民社会机构“斗争利器”的一面,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批判在葛兰西那里是存而未决的。
而当资本主义历史进入扩张的最迅速和最繁荣阶段时,这些市民社会机构“经济效益”的另一面则成为显性问题。
由此,霍克海默以文化工业的描述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模式,威廉斯基于大众文化的合理和独特性而形成了文化研究学派,鲍德里亚以符号批判形成了消费主义分析模式。
而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之所有受到西方以及我国学者的青睐,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则在于奈通过这样温和而暧昧的概念使这些市民社会机构的“斗争利器”以及“经济效益”的两面得以“正当”、“令人信服”地结合,成为国家之间的重要战略问题。
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
加大。
同时,随着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制度的实施,文化产业的发
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
通过加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导,选拔培养更多的文艺青
年人才,通过大力扶持优秀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推进文化与经
济深度融合,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
提高文化产业整体的水平和影响力。
其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某些挑战。
在阵地管理制度下,文化产业需要增加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评估体系,坚定守住文化自主权,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保障文化产品的
质量和传播效应。
需要在秉持创新与保守两种观念之间找到一种平
衡点,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合适的路径。
因此,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既有机遇,
还有挑战。
在政府的引导下,文化产业需要自身加强综合实力,在
保护好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Research收稿日期:2016-12-15作者简介:范玉刚,男,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北京100091),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及文化产业等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范玉刚摘要:文化产业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载体,是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创新的基础和抓手,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力量支撑。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不仅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基础,而且还能够强化意识形态的时效性和影响的广延性。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强化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隐蔽性。
必须从根本上领会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化有效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生产、价值传播的一种主导方式。
只有依托健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传播、消费和弘扬的有效性;也只有在实践中积极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才能切实保障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并维护文化发展秩序,从而保障社会主流文化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意识形态;产业体系;话语权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2-0034-06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系列讲话中,进一步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新的时代语境下,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规律。
从全球变动不居的文化思潮的博弈态势来看,伴随着世界不确定、不稳定等因素增多,中华民族临近伟大复兴的历史拐点,现在到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时刻。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在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国际经验证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最有效载体。
例如,好莱坞被美国政要视为最好的美国“外交大使”。
由此,文化产业是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创新的基础和最好抓手,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力量支撑。
只有在实践中牢牢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才能切实保障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并维护文化发展秩序,从而保障社会主流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生产和价值传播的一种主导方式现实条件下,面对思想文化领域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需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管理机制。
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在涉及意识形态问题上,进一步统筹体制内与体制外,处理好文化繁荣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并协调其与文化包容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以及资产管理、行业自律等手段,确保党的领导和意志的贯彻,保障党委和党委职能部门对宣传文化工作的指导和主导,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面对当下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党管媒体、党管导向的制度要求亟需向新媒体领域延伸,进一步借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在新媒体向产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转型之际,拟采取双向介入以“特殊股”的方式增加主导部门的重大事项决策权与特别表决权。
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机制中,按照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这“两个所有”的要求,推动导向管理的相关制度覆盖新媒体领域,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扩张中,面对国有文化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探索跨所有制经营模式中,不断建立健全民营或境外资本介入传媒领域的防范机制和退出机制,构建非公有制传媒企业的内容导向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党和政府对资本监管的能力,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也是牢牢掌握文化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需要紧贴时代语境,不断更新文化观念提升管理的文化意识。
在思想观念上,要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来理解和领会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问题,既需要理论上的“明白”,制度政策上的给力,更需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并产生广泛的辐射力,积极正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问题。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化越来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环境。
面对多元化的文化竞争格局,只有通过有效供给社会主流文化产品,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想,才能增强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尤其把文化自信真正落到实处。
当下,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网络化、国际化、新媒体化的时代,网民代际化特征明显,例如80后、90后成为网络原住民,而60后、70后成为网络移民。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内容传播要有适合时代特征的话语表达方式,要把问题意识与话语表述方式统一起来,以思想传播的有效性解决现实性与价值性某种程度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从而避免社会主流价值观因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育而导致效果欠佳的弊端。
基于此,要对时代语境的变化有一种敏感意识和敏锐思维——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前提下,我们不能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否则有可能会陷入较为被动的局面。
由此,要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避免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沦落为自说自话,主流话语的“说法”和大众日常“活法”之间脱节。
近年来,科技与文化融合带来的过度娱乐化和文化失序等现象,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诸多困境,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基础。
当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而相应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价值含量未能相应提高,由此导致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过度娱乐化。
这种乱象体现了任性的“资本会说话”逻辑,不惟如此,高科技的“技术异化”、缺失伦理的“赢者通吃”的市场丛林法则、拜金主义和权力崇拜加剧了文化失序,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力量,使得商业力量对文化风尚的操控变得更容易。
我们一方面慨叹网络游戏产值的“突飞猛进”,一方面痛惜如此多的孩子沉迷网络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方面惊叹“网红经济”“网络直播”之炫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方面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和文化新业态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根基和执政资源,从而带来国家非传统文化安全问题。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与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是否健全无关,其实恰是产业发展体系割裂、产业链断裂,缺乏文化产业生态本身的自我纠偏和调节能力,缺乏整体性思考和系统性思维的局部“野蛮生长”所致。
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变动不居和政府管理思维的僵化与方式的滞后,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2017年第2期在观念上对文化产业的扭曲或者狭隘化理解。
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必须明白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生产和价值传播的主导方式,它在根本上就是文化的别称。
内容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产业的希望和情怀在文化本身,技术与金融只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依赖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健全。
另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创新语境下借势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建构影响意识形态精准传播的路径和方式。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新媒体等,都在分割着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整体性,这种碎片化的话语分割要求传播的精准化,这使得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健全愈发关联起来。
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及其细分市场,以及品牌影响和形象授权,在应对社会主流价值认同的离散性上愈发显现出其独特优势,也愈加彰显了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性。
当下,互联网思维及其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然解构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加速了信息的制造和流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社交方式,使得文化创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文化消费终端的数字化、便捷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为文化传播及社会主流价值传播创造了新的渠道、途径,反过来又对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手段。
只有把主流意识形态教化的内容转化为各种数字化产品,才更容易被年轻一代尤其是网络原住民所接受。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会被代代相传,才能温润现代人焦虑的心灵,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在消费文化盛行、消费意识形态蔓延的语境下,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使其旁落,至为重要。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和代际分化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特定人群、细分群体、细分市场,也就是说要把意识形态教化的内容悄无声息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牢牢抓住年轻人,以家庭情感为载体,使教化的内容与网络新一代形成情感共鸣,在广泛的文化认同中主动引领社会舆论,而不是被动式甚至隔靴搔痒式地应付。
作为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之一,可以借助连线上网等模式,以理论与现实的互动来有效应对“理论旋涡”,进而紧紧抓住“网生代”及其网络移民。
从舆论格局的变动来看,话语权建构必须和大众紧密相联,保持去中心化及去中介化、社群化、个性化等特点,必须在“网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学会“游泳”。
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要切合新一代的需求可以借助人格化传播,学会运用网络新形态。
例如,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国资小新”举办的央企“设擂比萌”等活动,就值得关注与借鉴。
这样可以实现从僵化的官话套话向人格化转型、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传播转型(渠道)、从自主传播向服务传播转型(功能)、从实体传播向实体传播与虚拟传播并重转型(主体),通过全媒体运营规划、统筹管理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支撑,实现话语传播载体的智能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与应用,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以数字技术推动的文化新业态竞相涌现。
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业态、新形态。
如“网红”与“网红”经济、视频与直播、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IP与泛娱乐、弹幕与B站、网剧与网络大电影、文化众筹众包与艺术众筹众包、跨境电商与世界电商贸易平台、微信公众号与手机栏目,以及企业运营的商业模式、不断“走出去”的国际文创投资等新的文化产业业态。
这些以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文化形式,与传统孤立的文化业态不同,文化新业态所具有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等特性,使其成为不断健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中的一个个赢利环节,这种业态的改变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与形式的升级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