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PAC理论 共65页
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
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PAC理论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
了解PAC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适宜的反应,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
标签:PAC理论;人际冲突;人际沟通;启示1 PAC理论概述PAC理论是加拿大的伯恩博士在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儿童自我状态(C)(见图1)。
PAC理论认为,人际沟通基本上有两种类型:(1)平行性沟通。
这种沟通是互补的,是人们预期的反应,可以使双方沟通顺畅,关系良好。
这样的交往有六种具体形式:P-P型、A-A型、C-C型、P-C型、P-A型、C-A 型。
(2)交叉性沟通。
这种沟通是交叉的,双方不能获得适当的反应或预期的反应,沟通信息会受到阻碍,故沟通会中断。
这样的交往有四种具体形式:AA-PC型、AA-CP型、PC-PC型、CP-CP型。
2 人际冲突的PAC归因人际冲突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沟通不足或不当,在人际沟通中,个体的三种不同心态所发出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与信息情感两个方面[见图2]。
P心态A心态C心态由图2可以看出,三种心态的信息内容都具有合理性,但三者的信息情感却各不相同,难免会产生人际冲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1)沟通过程中信息内容和信息情感出现偏差。
沟通过程中,传信者在发出信息时,不仅表达了相关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信息情感;对于接受者也是一样,不仅接受的是具体内容,而且也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一种情感。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中的“内容”和“情感”哪部分比较重要,对于沟通双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之间易出现偏差,故而使沟通得以持续进行。
(2)“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的出现。
即在人际沟通中,交往双方中有一方以不良P心态发出信息,另一方出现对应的不良P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P-P交往;之后,有一方中止P 心态,转到不良C心态,另一方也随之出现对应的不良C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C-C交往。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人际交往的P AC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 C分析。
“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运用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最新]
运用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第一节: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人际交往的信息分为两大部分:信息内容、传递人的情感P: parent P心态以P和优越感为标志A: adult A心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C: child C心态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也称任意心态人的三种心态以三种类型组合:1)三种心态分别独立存在,互不干扰。
2)两种心态重叠,第三种心态独立存在,如PA型表现为成见,AC型表现为妄想。
3)两种心态部分重叠,缺乏第三种心态。
如PA型表现为固执偏见,AC型表现为专横无度当两个人交流信息时会出现复杂多变的沟通心态。
PAC理论的优点:肯定了人际交往中心态起到重要作用。
缺点:太复杂、太理论化而缺乏操作性。
如“部分重叠”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在实际中,不能据此判断,也难分析出重叠程度。
1995年发展成《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内容:1、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受交往环境、氛围影响,都会产生一种情景心态,即没有预先约定的、受情景的特定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将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引导人们产生满足情景需要的动机,从而产生满足情景需要的行为。
这种情景心态的特点是引导性、调控性。
2、人际交往中,个体只具有三种交往心态,即P心态、A心态和C心态。
这三种不同心态发出的交往信息具有不同物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与信息情感两方面。
P心态发出的交往信息,其内容是具有合理性,即符合交往实际情况,但其情感却是命令式的,即给人以强烈的严格的要求,要求对方无条件地按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内容去做。
A心态发出的交往信息,其内容是具有合理性,即符合交往实际情况,但其情感是协商式的,即以征求意见的情感提出信息的内容,给人以一种较为民主的要求,要求对方考虑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内容,希望对方履行之。
3、C心态发出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任意性,即不是从交往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只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测、随间想象作为信息内容,其情感也是任意发挥的。
PAC人际交往理论
PAC理论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PAC人际交往理论PAC的应用交互作用的类型PAC人格结构理论的应用PAC人格结构理论与冲突的解决PAC人格结构理论的优点PAC分析理论的基本十种类型PAC人格结构理论应用意义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人际交往的PAC分析理论
三、人际交往的PAC分析理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固然是人际交往的驱动力,但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交往的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加拿大精神科医生柏恩博士在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从心理上分析人际交往这一复杂现象,提出了PAC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
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
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
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
根据PAC分析理论,人际交往存在着以下十种类型:(一)PP对PP型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武断,如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
”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二)AA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
浅析PAC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
浅析PAC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刘建宇TA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简称C、父母自我状态,简称P、成人自我状态,简称A。
即PAC理论。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是社会人,无法避免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所涉及的沟通就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对PAC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列举几种重要关系运用PAC理论进行解析;最后,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正确使用PAC理论。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个有关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理论,也被译为交互作用分析学1 PAC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伯恩认为人格由自我状态构成。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处于某种自我状态时,他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每一种变化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伯恩将其划分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而各种自我状态之间还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1.1 PAC理论的基本内容1.1.1 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的一般表现是:当一个人处于自我状态时,其行为、思想和情感都复制了其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
而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营养性父母自我状态和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
营养性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像妈妈一样的温暖、关心、爱护、照顾别人,给人无条件的关爱,但别人遇到困难就会站出来保护别人,给别人安抚,有深刻的同情心和包容精神。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总是试图要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喜欢教育、批评、教训和控制别人,喜欢替别人做主,强调责任感、良心,有严格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1.1.2 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自我状态中的第二种自我状态,其特点是:关心事实和数据,理性,注重选择,做决定时较为理性。
当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是针对此时此地的事情的反应,并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思考、评估、选择和做决定,总之,人在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是会表现出理性、精于算计、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总是试图客观搜集并存储各种资料,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然后按照逻辑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归类,并最终作出决策。
人际交往PAC理论
人际交往PAC理论人际交往PAC理论一、艾里克的人格结构的PAC理论将人分为三种心理状态:父母、成人、孩童。
P----权威、优越感、命令、指责、呵护 A----客观、理智、成熟、稳重 C----情绪化、任性、撒娇、服从二、怎样的人才是受欢迎的,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PAC三种状态都应该有,由于成人处事比较理智、成熟,因此,A的成分可以占大多数。
三、人际矛盾的解决举例一: 妻子:“现在该去收拾你的房间了。
” 丈夫:“烦死了,我现在不高兴收拾房间~” P P A A C C 交叉型交往不匹配改善策略 P P A A C C 平行交往匹配举例二: 甲:“请问,现在几点钟,” 乙:“不要打扰我,你自己去看钟嘛。
” P P A A C C 交叉型交往不匹配改善策略 PP A A C C 平行型交往匹配人际改善策略一与他人进行“平行型交往” 1(父母—父母(P—P) —“她应该为弟妹们做出榜样。
” —“显然她没有做到。
” P P A A C C 平行交往举例 13.儿童—儿童(C—C) —“我真喜欢吃…麦当劳?。
” —“我也是,我巴不得天天都去麦当劳。
” P P A A CC 4.儿童—父母(C—P) —“老师,我不太舒服,想早一点回家。
” —“回去吧,留下的功课我明天帮你补。
” P P A A C C 2.成人—成人(A—A) —“请问现在几点了,” —“我的表8点。
” P P A A C C 5.成人—父母(A—P) —“看电视影响学习,我以后不看了。
” —“那么,以后我不让你看电视了。
” PP A A C C 6.儿童—成人(C—A) —“这件事挺麻烦的。
” —“想想看,还有别的办法没有,” P P A A C C 7.父母—成人(P—A) —“别打扰我~我一定要在今晚看完这部录象片。
” —“好的。
” P P A A C C 人际改善策略一与他人进行“平行型交往” 避免交叉型交往交叉型交往举例—“现在几点钟了,” —“不要打扰我,你自己去看钟。
PAC人格结构理论:十种人际交往类型解析
PAC人格结构理论:十种人际交往类型解析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 Berne于19世纪50年代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 分析。
“P-A-C”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
人际关系分析(PAC)理论
人际关系分析(PAC)理论
人际交往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柏恩博士于1964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用以说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角色认知对交往类型的影响。
人际关系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三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三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
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
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
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
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PAC理论认为,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并不一致,而成人状态的思考和反应则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
因此,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
以上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个性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条件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人际沟通PAC》课件
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01
02
03
建立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助于建 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和持久性。
信息传递
人际沟通是信息传递的重 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工作 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表达
人际沟通是情感表达的重 要手段,有助于增进彼此 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缓解 矛盾和冲突。
人际沟通的障碍与解决策略
PAC分析
教师处在A(父母)位置,期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而学生处在C(儿童)位置,缺乏主动性和自信 心。
情境描述
某班级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讨论,导致课堂 氛围沉闷。
改善建议
教师和学生都应采取B(父母)位置,教师需鼓励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给予肯定和支持;学 生应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06 总结与展望
人际沟通的未来发展趋势
1 2 3
人工智能与人际沟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人际沟通 可能会更加智能化,例如利用AI进行情感分析、 智能客服等。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 显,未来将有更多研究关注如何克服文化差异,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积极倾听
在沟通中保持专注,理解 对方的观点和情感,避免 打断或提前做出判断。
反馈和澄清
通过反馈和提问,确保理 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和需求 ,避免误解。
情感感知
注意对方的情感变化,理 解其背后的需求和动机, 以建立更好的情感共鸣。
表达技巧
清晰明确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 模糊或复杂的措辞,确保信息传
亲子关系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可以通过PAC理论来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孩子。 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扮演照顾者(A)的角色,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当 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扮演权威(P)的角色,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人际关系PAC理论-精选文档共65页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人际关系PAC理论-精选文档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人际关系;PAC理论
2.语言表达:在音容语调上,表现为言谈速度较快,语气较严厉,且带
有命令的口吻。(“不应该”“绝对不可以”、“一定不准”“你必须”)
3.行为方面:凝视的眼神、叉腰伸指头,轻抚头顶、叮嘱备至等。
CP
(批评的父母)
控制、批评,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 一般以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
NP
(照顾的父母)
—“这次评优秀,可能有我吗?”
—“你学习退步那么多,还想评优秀!”
P A
P A
C
C
2.交叉型交往
(2)A——C —“你现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 —“得了,虚伪,假惺惺,搞什么形式主义!” —“这东西多少钱?” —“这关你什么事?”
P A
P A
C
C
2.交叉型交往
(3)P——C
—“去收拾好你的铺!”
PAC理论内容—C
儿童自我状态(C) —— 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可爱,一会儿发脾气,使人讨厌。 1.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畏缩,感情用事,激动愤怒。
雀跃欢呼、拍手叫好或逃避困难是儿童式自我的行为 举止。
2. 语言表达:总是“我猜想……”、“我不知
道……”语调比较急促,语气冲动,间或装腔撒娇, 或带有恳求与无助的味道。
成人自我状态(A)
A
(成人的自我)
理智的思考,多角度收集资料作为参考, 冷静的处理和决断。
2.
PAC理论内容—A
成人自我状态(A) 1.行为表现:待人接物较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2. 语言表达: 我个人的想法是 ……” 。音容语调不
急不慢,适当、温和。集中注意,紧闭嘴唇强 忍痛苦是成人式自我的行为举止。
2.适应的儿童(Adapted Child ego state,简称 AC)
人际沟通PAC
人际沟通的PAC理论
由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 P(parent)状态 A (adult) 状态 C(child) 状态
第一种形态:家长形态(Parent)——自以为是
概念:指模仿父母来的思想、态度、行为等,是个性中主管 个人见解、偏见、基本知识以及是非感的部分。
行为表现: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 语言表现:不像话,胡扯, 你必须……,你应该……,你 不 能……,真可怜,别担心、别害怕等; 非语言表现:皱眉,搓手,拍头;
行为表现: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语言表现:我猜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 非语言表现:笑,哭,恐惧,发脾气,噘嘴,咬指甲,吃手指;
➢例:冬天的夜晚,一醉汉睡在墙角
➢ 旁观者P:“不成体统,这么大年纪,喝多少都没分寸!” ➢ 旁观者A:“这么冷的天,如此下去会冻死的,还是通知警
我认为导致黑板报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几个我们三人不合拍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客观因素的制约也确实存在如时间太紧内容要求高等
沟通解密(一)——认识PAC
视频《变脸》欣赏
母:这个手机有点贵,要么换一个吧? T:我就要买那个手机,别的都不行!
师:最近成绩好像有点下滑 T: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时间都浪费了,必须抓紧时间 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了!
乙:我认为导致黑板报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几个,我们三人不合拍固然 是原因之一,但客观因素的制约也确实存在,如时间太紧,内容要求 高等。
丙:这次工作失败我感到非常难过,我希望你能再给我一个机会重搞 一次,我保证不会再使您失望了。
讨论
T分别是什么心态? 甲乙丙三个人是什么心态? 不同的心态有什么特点?语言上,表情上...
第二种状态:成人状态(Adult)——面对现实
人际关系PAC理论
孩子角色:PC理论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孩子作为被管理者需要接受 父母的指导和教育。
家庭关系:PC理论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
家庭氛围:PC理论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发 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发展:20世纪70年代PC理论逐渐被广 泛接受和应用
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咨询、组织管理 等
影响:对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 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状:PC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人际关系研究中。PC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自我认知与PC理论
YOUR LOGO
型
冲突解决: 在冲突中不 同PC类型的 人采取不同 的应对策略
父母型:倾 向于控制和 指导希望解
决问题
成人型:倾 向于理性和 客观寻求共
识
儿童型:倾 向于依赖和 逃避希望避
免冲突
应用:了解 对方的PC类 型有助于更 好地解决冲
突
团队建设与PC理论
PC理论:将人 的行为分为父 母、成人、儿
童三种类型
PC理论的三个要素:父母(Prent)、成人(dult)、儿童(Child)
父母:代表权威、控制、保护等行为模式
成人:代表理性、逻辑、客观等行为模式
儿童:代表依赖、冲动、情绪化等行为模式
PC理论的应用: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提高人际交 往能力
PC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 lbert Bndur提出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第一篇:人际交往的PAC理论人际交往的PAC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言表达:在音容语调上,表现为言谈速度较快,语气较严厉,且带
有命令的口吻。(“不应该”“绝对不可以”、“一定不准”“你必须”)
3.行为方面:凝视的眼神、叉腰伸指头,轻抚头顶、叮嘱备至等。
CP(批评的父母)
控制、批评,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 一般以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
NP(照顾的父母)
PAC理论内容—A
——对父母自我状态中的要求和儿童自我状态中 的需要进行调和的角色。
成人自我状态为父母自我状态中的说教增加了思维的成 分,
又为儿童自我状态增加了感知的概念。
批评的父母
C P ritical arent
成人
Adult
CP NP
A
照顾的父母
Nurturing Parent
自由的儿童
F C ree hild
决定爱的三种对话
心之助 卢悦
我们说每一句话时,背后都有着一张 说话的脸孔。
你用什么角色演戏,你就会拥有什么 角色的人生。
1.
PAC理论—三种人格状态
2.
PAC理论—情感交往类型
3.
PAC理论—应用改善
人格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 的特有模式,具有恒定的特点
行为 思想 情感
父母自我状态(P)
FC AC
顺从的儿童
A C dapted hild
只有P 好批判、道德要求高、高支配性、高权威性 没有P
只有A 客观尊重事实、冷漠沉闷、缺乏感情、没有活力 没有A
只有C 孩子气、拒绝长大、依赖、逃避责任、寻求照顾 没有C
23
CP:强烈语(你必须,一定,绝对,很 过分,很好);
NP:温柔语(你可以,觉得,有点); A : 平等语(我的想法,你觉得。); FC:自由语(我想要,你期待); AC: 需指引(我怎么样,你觉得呢)
N P
值
以下问题的回答,是用〇,不是用×,均不符用/。请尽量用〇或×来回答
A
值
以下问题的回答,是用〇,不是用×,均不符用/。请尽量用〇或×来回答
F C
值
以下问题的回答,是用〇,不是用×,均不符用/。请尽量用〇或×来回答
A C
值
统计上述单项的分值,每个(0)给2分,其余回答不给分。 在下表中,将各单项的分值在相应的纵轴上以圆点标出,然后把5个分值圆点连成线
1 既然医生说你没有问题,就不必瞎想。 2 现在医生都不认真,你再查一下,不怕 一万就怕万一。 3 你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对医生的检查你不相信, 你十分担心,
睡不好觉。
以下问题的回答,是用〇,不是用×,均不符用/。请尽量用〇或×来回答
C P
值
以下问题的回答,是用〇,不是用×,均不符用/。请尽量用〇或×来回答
FC(自由的儿童)
冲动、天真、充份表达感情。
AC(顺从的儿童)
为适应权威规定的标准,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更好, 养成的幼时习惯。
1.自然的儿童(Free Child ego state,简称 FC)
它存在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儿童“C”人格部份,反映 出其本能之需求、欲望、情感或行为来,直接真实的表 达自己的感觉,自然的情感反应,此种人格称之为“自 然的儿童”。有如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玩什么就玩 什么,想嘟噘起嘴巴就嘟得鼓鼓的,这一切几乎是受自 然率性、喜乐、直观的支配,且立即要求满足其感觉与 行为。
2.适应的儿童(Adapted Child ego state,简称 AC)
它存在于儿童时代受权威人物(如父母)的训练后,会 依照其被影响被教导的方式,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办,此 种人格称之为“适应的儿童”。
它会用脑筋察颜观色别人行为的意义及要求,知道什么 时候提出的要求最有效。此外,它如在日常生活中,受 到心灵的创伤经验,亦或受到别人的指责,它会调整自 己的行为,压抑自己的本能需求,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照顾及包容、倾听、褒奖人,具同情心
1.抚育性的父母(Nurturing Parent ego state,简称NP)
存有权威判断、优越、增强确定、关爱体谅、同情 照顾他人。当然,也有表现出不合理的溺爱,我们就称 之为溺爱的父母。
2.批评性的父母(Critical Parent ego state, 简称CP)
—— 从父母或父母形象方面吸收与内化的态度、思想 与情感。
成人自我状态(A)
——整合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C)
——儿童中典型的以及在成人中偶尔自发的幼稚而缺 乏理性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P)来自2. PAC理论内容—P
父母自我状态(P)
1.作风表现:统治人的、训斥人的以及其他权威式的作风。凭主观印象办事
2.
PAC理论—十种人交往类型
1、P——P型:
父母家长之间 2、A——A型:
最完善的交往类型; 3、C——C型:
儿童式交往;
成人自我状态(A)
A(成人的自我)
理智的思考,多角度收集资料作为参考, 冷静的处理和决断。
2. PAC理论内容—A
成人自我状态(A) 1.行为表现:待人接物较冷静,慎思明断,尊重
别人。
2.语言表达:我个人的想法是……”。音容语调
不急不慢,适当、温和。集中注意,紧闭嘴唇 强忍痛苦是成人式自我的行为举止。
存有批评命令、挑剔指责、纠正指挥别人等信息与
规范出现,会提醒自己及他人所犯的错,也会指责自己
或他人的不对,会批评指正自己或别人,如“应该…”、
“必须…”、“不能…”等,要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
做是不应该的。当然也有表现出偏执的看法和不合理的
苛责,或毒打小孩,我们就称之为偏执的父母。
儿童自我状态(C)
PAC理论内容—C
儿童自我状态(C)
—— 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可爱,一会儿发脾气,使人讨厌。
1.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畏缩,感情用事,激动愤
怒。雀跃欢呼、拍手叫好或逃避困难是儿童式自我的 行为举止。
2. 语言表达:总是“我猜想……”、“我不知
道……”语调比较急促,语气冲动,间或装腔撒娇, 或带有恳求与无助的味道。
P
偏见
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赏
A
必须经验快乐而非痛苦
不愉快全由外界环境所造成 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标准答案
C
缺乏目标 害怕失败 怕被拒绝 埋怨责怪 否定现实 半途而废 悲观未来 空想幻想
幻想
污染的后果: 我这几天失眠,情绪糟糕之极,我完了什么 都没了。心口隐隐发痛,我怀疑是心脏病, 但医生说没问题,可我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