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给学生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给学生一个物品分割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哪些可能的分割方式,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2. 引导提问: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找出不同的策略。
3.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形法、实验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组织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问题,交流思路。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作为一门抽象严密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问题或情境出发,产生多种可能性、推断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它不仅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还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设计课堂活动、引导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兴趣和鼓励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设计课堂活动1.创设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散思考。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有5根铅笔,你有3根铅笔,我们一共有多少根铅笔?此时,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如将两个数进行相加(5+3=8),或者将其中一个数加另一个数的倍数(3+3+2=8),甚至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运算符或方法进行解答。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
2.美丽的错误。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当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耐心引导他们思考错误的原因,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乘法概念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一道较为复杂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尝试解答,即使答案错误也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从错误中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二、引导问题提出1.激发好奇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数列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每天的存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他存了一周,一共存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多元化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体验到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1.质疑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能够超越常规思维方式,往广泛、多样和创新的方向拓展。
培养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原理和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发学生兴趣并激发问题解决的欲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供多样化的解决路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方法。
他们可以提供一些与传统方法不同的解决路径,鼓励学生尝试。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形、符号或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经验。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问题意识、提供多样化的解决路径、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多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找到解题的多种途径,并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可以多解,也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形、实物、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借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展示解题过程来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引导,让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让他们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或者模拟来解决。
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探索,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挑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反对意见时,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和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和挑战,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五、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研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发散思维指的是能够主动思
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且思维的延伸不受限制的一种能力。
下面我将从问题导入、多解策略、创新思维等方面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问题导入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起
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关于数学的谜题问题,鼓
励学生思考并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促使
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多解策略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寻找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个简单的题目是:从数字1到100,选择某些数字
进行相加,使得结果为50。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如1+2+3+…+24,或
3+4+5+…+15,或10+20+30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多种解决方法,还
可以锻炼他们寻找规律和思维延伸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发散思维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数学问题,鼓
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正方形的蛋糕,需要将
其切成7块,并且每块都是相等的,请你设计一种切割方案。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
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如平分切割、特殊形状切割等等。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殊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机器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主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五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课中,我出示了“甲乙两班共有学生109人,甲班男生占6/11,乙班女生占4/9,两班的男生共有多少人?”两班各有多少人不知道,按照常规的解法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帮助学生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甲班人数一定是11的倍数,乙班的人数一定是9的倍数就能用排列的方法得出109=55+54。
这样54×(1-4/9)+55×6/11=60(人)。
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生不断的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以从几方向来看,从而是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求。
2.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发展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而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下面就几个方面从实际教学中进行探究。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启发和交互式学习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发地深入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发掘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教授小学生几何知识时,常常采用绘画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绘制图形,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几何规律和特性。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学生学习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并提出问题:面积可以是无限大吗?换个单位,面积的大小是否改变呢?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并通过实验、测量、比较等方法一步步解决问题,进而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学生写作数学报告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有趣的假设和问题,通过实证和论证得到结论。
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能力。
比如,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评估问题,学生可以运用图形法、估算法、分解法、逆向思维法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多元化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思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样至关重要。
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的思维能够超越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能够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他们具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3.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创造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做出有趣的想法,还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1.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注重数学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数学是一门需要交流和讨论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开拓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4. 提倡多解、多路径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倡多解、多路径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路径,增加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重要。
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考方式,而是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下面将从问题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问题设置问题设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决路径。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既不能太简单,失去思考的意义,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生畏。
1. 制造问题的情境可以通过制造情境或者故事情节的方式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一个故事情节来描述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这样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提出多解问题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刻意设计一些可以有多种解法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3. 融入创意因素在问题设置中,可以融入一些创意因素,让学生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者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答案。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二、教学方法除了问题设置,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
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1.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创新和发散性思维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数学作为一门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学科,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而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孩子们接触数学的起点,更是发展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课堂设计1.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放、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多个答案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2.引入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数学谜题,让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索找到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3.鼓励学生思维跳跃发散性思维强调的是非线性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跳出传统模式,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跳跃性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发散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培养他们寻找不同的思考路径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1.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特点和关系,通过观察和发现,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总结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解决课堂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数学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怕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发散性尤为重要。
一个拥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材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性,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材料。
传统的教科书和习题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引入更多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数学教材。
例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题目、数学拓展书籍等,这些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不同难度的挑战,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
2.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问题解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性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探究和问题解决。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过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需要机械地做题和记忆,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调查、探索解决方法,并与同学分享归纳出的规律。
这样的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离不开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难题,鼓励他们通过不同的思路思考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激发创新思维。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乐于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毕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试错。
4.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培养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的运用。
教师可以运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辅材料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数学教学工具和技术,例如数学软件、互动白板、数学游戏等,这些工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为发散性思维对于数学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到多种答案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上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1. 培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和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教授同一个数学概念。
这样,学生就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处理问题,并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2. 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涉及各种不同的数学概念,同时也应该包含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同时也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思考和探索。
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并从中尝试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解决更具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创造性的数学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能力数学思维发散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能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发散能力。
1. 培养观察力观察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重要基础。
通过观察,小学生可以发现数学问题中隐藏的规律和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鼓励他们观察并找出共同点和差异,让他们思考这些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2. 引导提问提问是培养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道数学题,然后引导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这个问题有其他解法吗?”、“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情境?”等等。
通过提问,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3. 进行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培养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学材料,让他们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然后分享自己的发现。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是培养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必要条件。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解决。
问题可以涉及不同的数学概念和技巧,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培养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意和合理运用教具,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超市购物,让他们计算价格和找零钱,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
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概念出发,自主地进行思考、
联想、推理、扩展,寻找其他解决方法,尝试新的思路和想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创
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设计、教师引导和课堂活动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
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道拆分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何用最少的步骤拆分数字?”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各种拆分方式,并帮助他们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已有的解题思路,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
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活动,
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合,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交流和合作,
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
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点或者一个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推理等方式形成各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几种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1.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并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发现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讲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提出一个数学难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考路径,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3.开展数学思维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思维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学生需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线索,最终找到迷宫的出口。
4.鼓励学生提出解题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并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同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组织数学思维交流: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不同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
6.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7.提供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表观点,互相启发。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言:发散性思维是指一种能够从一个问题或一个点出发,探索多种可能性,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其整个学习过程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思考的欲望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是否感兴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之处。
2. 布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3.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概念。
为了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
1. 在数学问题中加入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场景,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以下是几个可以尝试的具体方法:1. 问题导向的教学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一起探索解决方法。
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3. 游戏化教学法:将课堂变成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发散性思维。
4. 难题挑战:布置一些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解决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信:1.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不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然而,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自由地产生新的想法、提出新的问题、寻找新的方法并得到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他们有若干个苹果,每天都会吃掉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知道每天吃掉的数量和最后剩下的数量,如何推算出最开始有多少个苹果。
三、启发思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提问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刺激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例如,在讲解乘法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一个苹果价值5元,你要买2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2.真实生活情境案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购物的情境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价格之间的关系,解决购买问题。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建立问题墙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或者墙壁的一部分,专门贴上问题供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可以是数学题目或者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或者下课后,主动去思考问题并记录自己的答案,然后和同学一起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和创意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他们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师的角度,介绍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陷入固定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只注重单一的解决方法。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思考空间。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或者让学生自己发明一个数学定理等等。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且要求他们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策略。
多元化思考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考,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表、制作模型、进行演算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和同学一起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想法。
这样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观察和发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机会,让他们仔细观察问题的各个方面,并且从中发现规律和联系。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通过实践和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的实践让学生能够开放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思考,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创新和思考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创新,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且习惯于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思考能力,这是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最佳时机。
以下是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问题引导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实验。
在教学形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cm,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
在教学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
发散思维需要通过实践和实践来培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习和总结知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发散思维需要通过集体智慧和交流来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思考和解决方法。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从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竞争。
发散思维需要通过挑战和竞争来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并鼓励学生赛出高低。
在竞争和挑战中,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发散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提供适当的挑战和竞争,帮助他们发展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指不拘一格的思考方式,即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开放性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路径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数学中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一、多样化的问题设置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多样化的问题,深入学生的思维内核,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可以提出多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比较各个问题的异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
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因此,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和策略,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解决一个几何问题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使用逆向思维,即从给定的结论出发,逆向推导出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放性的讨论和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
通过开放性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获取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种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思维的多元性发展。
四、挑战性的问题和游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游戏和问题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数学游戏中,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游戏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
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进行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而发散思维则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
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一.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6,第二根截去1/6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
”有的学生说:“不一定。
”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并说明为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
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1/2等于1/3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大于1/2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小于1/2米,所以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就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转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
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
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
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
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
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又如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个显著形式。
逆向就是反着原来的或规定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框架和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示范的影响下,让学生养成对问题加以引伸和推进的良好习惯,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一题多解
提倡一题多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相关知识相互沟通,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甲绳长米,乙绳长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
如:(+)÷2 ()÷2+ ()÷2 ÷2+÷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
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以点带面。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了这样一题“发散思维训练”: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①. 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吃了几分之几,谁吃的多为什么
③. 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这一练习充分挖掘了题目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
就人文精神来讲,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一题多议
有的题目,是同一个式子,有不同的表述意义:例如:算式56÷7,就有许多种表述。
1、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2、56里包含几个7 3、7除56,所得的商是多少4、56是7的几倍
5、7与一个数的乘积是56,求这个数
6、多少个7相加的和是56
7、我有56块糖,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多少块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式子的意思了。
(四)、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不同结构应用题解答的训练。
通常采用题组进行训练。
例如:1、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还剩几米2、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米,还剩几米
题组中的两题的情境相同,结构相似,数据也基本相同,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比较、分析,才能发现它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