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冀教版语文五上《别董大》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感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朋友。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别董大》是一首描写诗人与友人离别情景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风景和表达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感慨。

2.2 教学重点:诗句的理解和朗读。

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杜甫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意义和离别的感受。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句的意境。

3.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2 学生文本分析的评价:评估学生对诗句结构和韵律的理解能力。

评价学生对诗句意象和情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友谊的价值观的表达。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友情和离别的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创作能力。

5.2 友情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友情活动,如小组讨论、分享友情故事等。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材料:提供《别董大》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理解和查阅。

提供诗人杜甫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别董大》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别董大》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别董大》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别董大》这个故事,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Step 2 阅读和理解(20分钟)1.让学生阅读故事《别董大》,并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学生自主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Step 3 分析和总结(20分钟)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对故事的总结。

Step 4 创作(30分钟)1.让学生以《别董大》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类似的故事。

2.学生可以选择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节,但要保证故事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3.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Step 5 展示和分享(20分钟)1.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向其他同学和教师展示自己的成果。

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扩展1.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并和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

2.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别董大》中的主题和意义。

3.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五、教学评估1.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

2.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反馈。

3.学生写下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过程。

六、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故事《别董大》及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或影片。

2.学生可以准备纸和笔进行自己的创作。

3.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七、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创作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别董大》 教学设计

《别董大》 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人背景。

(2)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3. 讲解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书写生字词。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 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3. 搜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生字词测试:通过书写和默写生字词,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行为反思:思考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别董大教学设计冀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古诗二首》别董大教学设计冀教版

《别董大》【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曛、知己、君”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这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别董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培养学生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名曲《送别》及有关课件。

文章:《一只蚂蚁》、《鸟的故事》、《扭转困境》 学生: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2.别。

都有不舍得意思,了解高适和董大。

3.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请补充课件预习问题。

2.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诗中董大虽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当时正沦落塞北。

这时高适与他境况相似,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两人相遇之后,意气投合,相见恨晚,但又不得不匆匆分手。

此诗就是在两人分别时所作。

3.熟读诗歌,学会停顿。

4.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①董大: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④莫愁:不要愁不要担心。

⑤知己:朋友。

⑥谁人:哪个人。

⑦君:你。

5.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三、再读诗歌,体会意境(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音乐等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

(2)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离别情境。

(2)引导学生谈论与朋友离别时的感受。

2. 朗读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比赛。

3. 解析诗文:(1)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4. 体会意境:(1)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

(2)教师引导讨论,进一步体会诗文意境。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中的生字词造句。

(2)邀请学生分享与朋友离别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文。

2. 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

3.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

(2)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3)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学生反馈:(1)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满意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友谊和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题目“别董大”的含义。

2.2 诗歌内容解析:解读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诗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讨论友谊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人高适和《别董大》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

4.2 作业与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的拓展:推荐其他有关友谊和离别的诗歌或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扩展阅读面。

5.2 创意表达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戏剧表演,发挥创造力。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友谊和离别的看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资料:采用官方推荐的小学语文教材,结合相关注释和译文。

收集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评论和解析,供教师参考。

6.2 教学工具与材料: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冀教版《别董大》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别董大》教学设计.doc

语文教案课题11古诗一首《别董大》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主备人教学过程个案一、导入板书课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二、出示目标1.学会“嚏”这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三、重点(考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理解内容.四、难点教学难点:有效的理解和想象诗情意境.五、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古诗,感悟诗情自学指导1: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上2一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注意字音和停顿3、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六、第二次“先学后教”一一反复品读,入境悟情自学指导2:个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2.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4.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小组学习、汇报展示5、学生比赛背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背.6、小结: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七、当堂训练(不低于15分钟)1、《别董大》作者是唐代诗人()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默与古诗:《》,,. -------------- , ------------------ !八、板书设计九、反思别董大高适写景:黄云白日□熏北风雪纷纷匚/景色萧瑟伤离别劝慰:莫愁无知己话语殷切暖人心天下谁人不识君。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设计精品实用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设计精品实用

《别董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1、作者和董大简介2、写作背景点拔: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二、自学指导(一)比正确朗读1、自由读古诗,不理解的地方可圈画出来。

2、朗读比赛,比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交流: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听录音、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三、自学指导(二)默读古诗并思考:1、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试着总结本诗的意思。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画出来。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1).(重点词语的理解。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板书:景)3).“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板书),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4).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4.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教案设计

《别董大》教案设计

《别董大》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

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

《别董大》是送别诗中的名篇,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却又雄浑的景象,景中寓情。

后两句语气雄壮,声势宏阔。

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真挚深沉,胸襟开阔,感人肺腑,写离别而一扫缠绵忧悒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境相媲美。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

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

通过对古诗的字、词、句的分析与思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并积累古诗名句的兴趣。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

【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读梳理感知寻疑、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谁能给大家背几首送别的诗?(生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作者)[通过背诵自己搜集的送别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学习课文2、读懂诗题,了解背景、生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时代背景和有关作者的资料)2、师:高适和董大是一对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读通读顺,整体把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别董大》,听后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2-3遍)(:出示全诗)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曛”,看他读准了没有?3、师: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学习古诗的方法,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学习方法指导)。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别董大》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

2.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理解和解读诗歌形象和情感描写。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情况,以及对李清照和其作品的了解。

Step 2:预读(10分钟)教师出示《别董大》的诗歌原文,请学生默读诗歌,并思考以下问题:1.董大是何人?他有什么特点?2.你认为诗歌中描绘的是什么场景?3.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合作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时尝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表达。

Step 4: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情感描写,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

Step 5:联想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你能联想到哪些近似的情感和人物形象?2.李清照通过诗歌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感受?3.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和情感?Step 6:表达分享(15分钟)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比如朗读、演讲或写作等。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回顾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描写。

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到家里,自行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短文分析该诗歌的主题、情感描写和语言特点。

六、拓展思考(15分钟)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拓展思考,探索类似主题和情感的文学作品或生活经历。

1. 同学们在分享的过程中,是否联想到了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情感和场景?请你举例说明,并谈谈这些作品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

《别董大》教学设计.doc

《别董大》教学设计.doc

《别董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别董大》教学设计.doc

《别董大》教学设计.doc

《别董大》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

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

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

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你爸爸妈妈的亲戚、朋友或同学要去外地,要出远门了,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2、这就是“送别”。

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

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

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情感。

(2)引导学生懂得友情、离别等人生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诗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别董大》,提问学生对“别”和“董大”的理解。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解释生僻字词。

(2)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4. 诗歌背诵:(1)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技巧。

(2)学生自主背诵,相互交流背诵心得。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的自然美和人生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友情、离别等人生道理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别董大》。

(2)写一篇关于《别董大》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别董大》与其他描写自然和友情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

2.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根据《别董大》的内容和意境,进行绘画、音乐或其他艺术创作,以此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别董大说课稿

别董大说课稿

《别董大》说课稿第1张幻灯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别董大》。

第2张幻灯片:说教材《别董大》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困境中的诗人高适送别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朋友董大所写的,但是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勉励朋友自信、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

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高适的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

第3张幻灯片: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让他们独立探究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4张幻灯片:说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1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初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作者豪迈的气概及乐观精神。

第5张幻灯片: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以读悟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第6张幻灯片:说教法1.诵读法 2.品味法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4、合作探讨。

第7张幻灯片: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激情导入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第8张幻灯片:环节二、知诗人,解试题。

1、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高适。

不足的教师补充。

2、董大:著名的琴师,最擅长七弦琴,但盛唐时盛行胡乐,因此他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便决定离开。

3、教师范读,再找一两个学生读,教师正音。

学生齐读,分小组赛读。

第9张幻灯片:环节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学: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和感受。

2、小组合作:在学习交流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3、集体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别董大》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董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董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期,盛行胡乐,喜欢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大因此受到冷落,很不得意。

而此时,高适也很不得志,30年漂泊在外,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相信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直面迷茫的人生,着实令人感动。

学情分析学生还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此时,学习这两首送别诗,显得更有意义。

学生在感受古人那诚挚、关切的深厚友情之时,会引发他们珍惜与同学、老师的情谊,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另外,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与积淀,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占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感悟的能力,因此,读通、读顺,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读懂诗意并不困难。

但是,作者在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时,却能以慷慨激昂的语言、乐观豪迈的情怀去激励董大,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课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学有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1. 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遵循诗文的阅读规律,加强整体综合的感知,整体人手,分句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2.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和训练。

在吟诵中品味语言、积累词语、想象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能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形成这种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生字“曛”的读音,并能够正确书写与运用。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别董大》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讲读课文中一首古诗。

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这首诗是高适有名的送别诗。

董大,即董庭兰,著名琴师。

送别诗大都凄清低回,这首诗一反悲酸之态,显出豪健之神。

一、二句写送别暗淡景色,黄云密布,天地昏暗,朔风怒吼,群雁乱飞。

三、四句忽然一转,"莫愁~~~识君",词意慷慨,既使人快慰,又使人鼓舞,于送别诗中独具一格。

人称"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

比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有感人力量。

诗中表现出来的昂扬、豪壮的气概是现代学生所缺失的。

因此,这是一篇“以诗育德,健全人格”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阅读三篇围绕主题的现代短文,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对话中,拉近时空距离,从而辅助学生对古诗的感知,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充分体现古诗的德育功能。

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
1、学会“曛、知己、君”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这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别董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4、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5、培养学生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名曲《送别》及有关课件。

文章:《一只蚂蚁》、《鸟的故事》、《扭转困境》
学生: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2、指名回答。

3、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
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1、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2、(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3、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4、过渡: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朱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别董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通读准)
2、播放名曲《送别》,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

3、自学古诗,想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4、小组交流:
(1)提出小组学习无法理解的疑问,一齐解决。

(2)交流自读的初步理解。

四、探究诗意,感悟诗境
1、简介背景: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2、理解文路: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3、深入探究: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

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

(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

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

(小组读、个别读)
过渡:读好后——(画雁)……?
4、感悟诗情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句子)
⑴大雁对北风说:。

⑵大雁对飞雪说:。

⑶大雁对自己说:。

⑷我想对大雁说:。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