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入土,目无余子-藏头诗
柴已入库藏头诗
柴已入库藏头诗摘要:1.柴已入库的历史背景2.藏头诗的定义和特点3.柴已入库的藏头诗创作过程4.柴已入库藏头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正文:柴已入库,这是一首描绘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嬴稷的历史事件的藏头诗。
诗中的“柴已入库”暗指嬴稷登基成为秦国国君的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还要探讨它的文学形式和艺术价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藏头诗的定义和特点。
藏头诗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它的特点是诗句的首字组成一个新的词语或者句子,这个词语或者句子通常与诗歌的主题或者内容密切相关。
这种形式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创作过藏头诗。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柴已入库的藏头诗创作过程。
这首诗的作者已无从考证,但从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来看,应该是一位熟悉当时政治局势的文人所作。
作者通过巧妙地将“柴已入库”这四个字安排在诗句的首位,既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又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揭秘的快感。
这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使得柴已入库的藏头诗成为了古代藏头诗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柴已入库藏头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创作手法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上。
首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藏头诗的形式,使得诗歌在表达主题的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性。
其次,诗中所描绘的嬴稷登基事件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这首诗在历史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柴已入库的藏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人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技巧。
余波未平,哭丧着脸-藏头诗
余波未平,哭丧着脸
余江上乘兴访之,波涛翻空杳无涘。
未知归日是何年,平地雄飞上九天。
哭送咸阳北原上,丧乘独归殊不易。
着尽短衣渴无水,脸边楚雨临风落。
余亦翱翔归玉京,波底上阳金碧明。
未明重绕主人屋,平生欲得山中住。
哭途阮籍谩无聊,丧车辚辚入秋草。
着地毵毵碍马行,脸腻香薰似有情。
余江上乘兴访之,波中万古生幽石。
未如生别之为难,平阳池馆枕秦川。
哭途阮籍谩无聊,丧车辚辚入秋草。
着地毵毵碍马行,脸腻香薰似有情。
余之瞻望心悠哉,波上芙蕖叶未开。
未死有酒且酣歌,平生欲献匡君策。
哭声訇天百鸟噪,丧车辚辚入秋草。
着地毵毵碍马行,脸腻香薰似有情。
余见僧繇性希奇,波面风生雨脚齐。
未有侬家一首诗,平时避暑拂虹霓。
哭向茅山虽未摧,丧乘独归殊不易。
着行排立向春风,脸红眉黛入时妆。
余今一日千回看,波分晚日见东山。
未减灵和殿里时,平生志业有谁知。
哭杀厨头阮步兵,丧车辚辚入秋草。
着地毵毵碍马行,脸腻香薰似有情。
中国古代的藏头诗
中国古代的藏头诗藏头诗是古代杂体诗中的一种。
藏头诗常见的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指律诗在最后一联才点明题意的一种写作手法。
明朝诗人梁桥曾写过《冰川诗式》,其中有这样一句:“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也就说,在诗的首联和中间的两联,加起来一共六句,一直都在说的是景色与感情,这首诗的意义一点也没有提到,一直到诗的最后一联才表达出题意。
第二种实际是“歇后诗”的一种相对应的称呼方式,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
明朝的徐师曾经写过文章《文体明辨》,仔细分析过离合诗中的附录藏头诗,“藏头诗则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
虽非离合,意亦近之,故取以附焉”。
第三种是将所说的事情放在每句诗的第一个字上,连起来读就能看出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在含义了,这种诗词形式在藏头诗当中是现在最常见的。
在张君秋先生演出的《望江亭》戏剧中,谭记儿与白士中的定情诗可以算是藏头诗中的代表之作。
谭记儿给初次见面的白士中写了一首诗: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
君能识破风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白士中读过诗以后惊讶万分,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女子不仅能作出一首这么好的诗,而且还把自己真挚的感情蕴含在这首诗当中,从每句诗的第一个字上一下字就能看出她心中的意思,“愿随君去”就是说愿意跟随他去任何地方,也就是以身相许之意。
他对这位才貌双全又多情的女子十分中意,于是和诗一首: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走天涯。
负却今朝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这也是一首藏头诗,前头的四个字是“当不负卿”,意思是我肯定不会辜负你,也就是“我会永远对你好”的意思。
古代的书写形式都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地去书写。
四个首字就要从右至左横着读出来,因此,这四个字是隐藏在这四句诗里的。
这么做通常是因为作诗者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才会用这样的形式隐晦地表达出来。
平时生活中不好意思开口的事情,除了感情的原因以外,还有的是因为政治原因,写诗的人不想让读诗的人马上读出自己隐藏的意思,就采用了藏头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