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讲义
高中政治选修3 同步讲义 课时1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课时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程标准知能目标核心素养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1.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把握创新思维的产生条件。
2.理解创新思维的特征,明确创新思维的“新”的体现。
3.把握创新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精神:通过对创新思维内涵的理解、对创新思维产生条件的把握以及对创新思维特征的区分,培养科学精神。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1.定义: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条件(1)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
(2)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3.方式方法:创新思维中既有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1.特征(1)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
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
(3)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
2.创新思维的“新”的体现(1)思路新,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
(2)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
(3)结果新,创新思维的成果,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自我检测]1.判一判(1)创新思维不是思维的能动性的表现。
()提示:×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只要继承了前人、他人已有成果,就能实现创新。
()提示:×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3)创新思维与逻辑推导、逻辑分析是对立的。
()提示:×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
必修一政治所有讲义学案
必修一政治所有讲义学案概述这份学案主要总结必修一政治所有讲义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必修一政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与政治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必修一政治,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政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国家政治制度和组织的基本知识;-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分析国际关系并了解国际政治合作与竞争。
课程内容第一章: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国家经济管理的历史演变第二章:国家政治制度和组织- 国家政治制度的概念与分类- 各国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作用与影响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的内涵与要素- 不同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挑战第四章:政治参与与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 公民参与和社会公正的关系第五章: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国际关系理论和分析框架- 国际政治合作与竞争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确保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阅读课本和参考书,扩大对政治知识的了解;- 参加讨论和小组活动,交流思想和观点;- 做练题和模拟考试,巩固知识点和提高应试能力;- 关注新闻和时事,了解国内外政治动态。
总结通过研究必修一政治,学生将能够获得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思维能力,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
希望本讲义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有所帮助,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资料:- 《政治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导论》- 《国际政治学》。
政治学原理讲义
政治学原理讲义1~10章全一、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二、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
“善”可以分成多种:有个人之善,家庭和村落之善,还有集体(城邦或国家)之善。
研究个人之善的学问是伦理学;研究家庭或村落之善的是经济学;而研究集体或国家之善的是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根据他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所谓“正义”?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1)政治从业人员:社会需要职业政治家。
这样的政治家具有现代的政治理念,开放的胸襟和不断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引导国家不断进步的使命感和抱负,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有效的实施策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领导大众的智慧。
这样的政治家需要了解政治分析的原理,更需要掌握政治操作的原理;他不仅需要明白什么是“政治正义”,而且还需要懂得如何实现“政治正义”。
(2)政治学从业人员:社会也需要专业的政治学家。
这样的政治学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阐释和发展政治理念,推动关于政治的知识的进步,引导全社会深化政治认知,并能就实际的政策提供分析研究的成果。
高一政治必修一讲义
高一政治必修一讲义一、宪法和宪法原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总章程。
宪法具有以下特点:- 最高法律地位: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 法律的法律:宪法是最基本的法律,其他法律的效力都依赖于宪法。
- 具有约束力:宪法对国家机关、公民和法人都具有直接约束力,其规定必须得到遵守。
- 不可修改性:宪法的修改需要遵循特定的程序和条件,并且必须保持与宪法原则的一致性。
宪法原则是指体现在宪法中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其中包括:1.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 社会主义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 民主原则: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三者统一。
4. 法治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受法律约束。
5. 中国领导地位的宪法确定: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宪法将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原则。
二、国家机构和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制度主要包括:1. 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等。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国家最高权力。
3. 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组成,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4.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审判案件,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刑事案件和公益诉讼。
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我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高中政治研究的意义和要求高中政治研究的意义在于:1. 增强公民意识:通过研究政治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政治素养。
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政治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讲义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课标要求: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P4)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地位: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强调不能独立自主,被帝国主义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不断发展。
强调封建主义占主导,但是资本主义已经在发展。
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不是指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3)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内因:清王朝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②外因:西方一些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
③直接原因:西方列强入侵:184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基本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
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各帝国主义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的表现:政治压迫: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设立租界、领事裁判权等手段,干涉中国的内政,侵占了中国的领土,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剥夺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
高中政治必修4 同步讲义 第一单元 第三课 课时4 事物发展的状态
课时4事物发展的状态学习目标 1.结合典型事例,明确量变与质变的含义,知道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状态。
2.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坚持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一、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和呈现状态1.量变(1)含义: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呈现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2.质变(1)含义: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呈现状态: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议一议: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提示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一定的“度”,度是一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
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议一议: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的过程?提示从量变到质变并不意味着事物发展的终结,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圆圈式的循环。
三、方法论要求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错误倾向(1)一种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生物学中的“激变论”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2)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
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庸俗进化论”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纠正: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2.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选择性必修2第一课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三课时订约履约诚信为本考点2有约必守违约有责
考点2 有约必守违约有责1.合同(1)合同履行的原则①全面履行原则: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要求,正确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②诚信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③协作履行原则: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应积极配合。
(2)履行合同的关键:明确合同内容。
合同内容就是合同的条款,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的条款来体现。
合同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3)合同的变更: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
2.违约责任含义违约责任既是违约方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是法律给予守约方的救济。
限度依据民法典,对守约方的损害赔偿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承担方式①法律规定了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②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违约免责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根据这些情形对合同履行所造成的影响,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
②民法典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拓展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约时,根据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如果合同中有违约金的约定,守约方提出请求时,无须就损失的计算承担举证责任。
3.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保证义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
政治万能八法讲义
政治万能八法讲义
政治万能八法讲义是一种用以分析政治现象和进行政治思考的方法论,八个法则分别是:
1. 利益法则:政治是利益的博弈。
政治行为往往基于个人或团体的利益追求,因此理解各方利益是分析和预测政治行为的重要前提。
2. 权力法则:政治是权力的竞争。
权力确定着政治的规则和决策,因此研究权力结构和权力争夺是理解政治运作的核心。
3. 制度法则:政治是制度的体现。
制度是政治的基础,它规范着政治行为的方式和范围,因此分析政治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
4. 规则法则:政治是按规则运作的。
政治运作需要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它们限制和约束政治行为,确保政治的公正和可预测性。
5. 分析法则:政治是系统的。
政治现象具有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因此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内在逻辑。
6. 环境法则:政治是环境的产物。
政治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理解政治,需要考虑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7. 策略法则:政治是策略的竞争。
政治行为涉及一系列的策略
选择和决策,因此需要分析各方的策略动机和实施过程。
8. 变革法则:政治是变革的推动者。
政治行为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动,因此要理解政治,必须考虑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和作用。
这八个法则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政治现象,并引导我们进行政治思考和决策。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
思考题四
如何评估跨国公司在全球治理 中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01
《政治学导论》(杨光 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2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 方法》(张小劲、景跃 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3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著,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04
《全球化与政治发展》 (俞可平著,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THANK YOU
国家机构设置
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等,各机构间存
在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职权划分
不同国家机构具有不同的职权范围, 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确 保权力不被滥用。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在职权上既有 分工,也有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统 一和稳定。
立法机关组成与运作规则
立法机关组成
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或侵 犯公民权利。
司法机关审判制度及程序
司法机关组成
01
包括法院、检察院等,负责审判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
审判制度
02
实行独立审判、公开审判、合议制等原则,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和权威性。
审判程序
03
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和合法权益。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角色
国际组织类型
包括全球性国际组织和 区域性国际组织两大类。
国际组织职能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 发挥着协调者、监督者 和推动者等多重角色。
国际组织作用
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国际 规则、推动国际合作、 监督国际行为等方式, 促进全球治理的有效实 施。
当前全球性挑战及应对策略
人教版政治选修5讲义:专题2-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1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学习目标] 1.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2.理解民事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明确积极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
3.知道法律规定的追究民事责任的诉讼时效。
4.通过对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学习,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增强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初步树立民法精神。
一、民事法律关系就在身边1.民事法律关系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包含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1)民事主体: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它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
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等价有偿和对等互利的。
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
二、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1.民事权利的实现:民事权利的实现,除了必须具备法律依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实际行动。
2.公民依法维权意识增强: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各项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三、违反义务须承担法律责任1.我国法律保护各类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为了切实保障民事权利,法律对于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2.权利人在实现自己的权利,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民法对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判断(1)师生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2 同步讲义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合探究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目标 1.辨析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解析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一、市场机制有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市场角度: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
2.政府角度: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微观主体有活力1.企业内部: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
2.企业外部: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
三、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议题1: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情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备考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必修3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考点2法治政府
考点2 法治政府1.法治政府的内涵(1)含义: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足的政府。
(2)特征职能科学的政府①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需科学合理。
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疼惜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需担当的基本职能。
权责法定的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动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防止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执法严明的政府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开公正的政府全面推动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公正执法,将公允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
智能高效的政府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廉洁诚信的政府政府必需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政府要做到恳切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人民满足的政府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赐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华蜜,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确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允正义。
关联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联系《经济与社会》的相关学问,理解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的政府。
2.建设法治政府(1)要求①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2)意义①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主动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拓展区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1)区分:依法治国主体→广袤人民群众;依法执政主体→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主体→政府。
202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讲义
202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讲义第一课:共产主义新人——劳动与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根源一、人类的活动与社会发展1. 人类的活动与物质生产* 人类是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及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
* 劳动与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根源。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都是劳动的结果。
2. 物质生产和社会形态的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
* 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
二、共产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1. 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 共产主义是无阶级社会的最高阶段。
* 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满足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 共产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
* 共产主义的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和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了解人类的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理解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相互关系。
* 了解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高阶段的本质和特征。
四、课堂实施1. 教学方法* 演讲解说法* 图片、图表解说法2. 预阅读* 学生预《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关于社会发展的文章。
3. 课堂探究*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理解。
* 学生观看相关图表,了解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4. 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课堂讨论的重点内容。
* 引导学生总结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本质和特征。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的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究了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关系,并深入理解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实现条件、本质和特征。
下节课将继续研究共产主义的其他相关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课后作业*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 思考并写下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 准备课堂讨论中将要分享的观点和想法。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考点1价值与价值观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课标要求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2023全国卷甲,T222022浙江6月选考,T31①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判标准。
②科学精神:运用价值观的知识科学解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结合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解,科学评价社会中的不同观点;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③公共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主动为社会作贡献;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2湖北,T192020浙江7月选考,T2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2022湖北,T152021北京,T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2022全国卷乙,T232021江苏,T15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2022湖南,T162022广东,T142021全国卷甲,T21命题分析预测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高考高频考点。
命题常以人民群众奋斗的具体事例、革命先烈和模范人物的成功事例等为情境,结合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涉及。
2025年高考,可能会以希望工程、我国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的表现或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经历等为背景,综合考查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考点1价值与价值观1.人的价值(1)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含义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内容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政治学原理讲义
政治学原理讲义目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三、政治的作用第二节政治学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二、政治学的发展第三节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第一节政治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含义二、政治关系的特征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第二节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的含义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三、美国的政治结构第四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第三章政治制度第一节政治制度的含义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二、政治制度的作用三、影响政治的基本要素第二节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一、奴隶制政治制度二、封建制政治制度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政治利益分析第一节利益集团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二、利益集团第二节利益的表达方式一、对抗性的表达二、非对抗性的表达第三节利益综合一、利益综合的过程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政治平衡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概念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二、公共政策的特征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公共政策的规划二、公共政策的执行三、公共政策的评估第三节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第六章政治录用第一节政治录用的标准一、政治录用的含义二、政治录用的标准第二节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一、世袭制二、官吏选拔制度三、科举制度第三节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二、公务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第四节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第五节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一、社会性腐败二、政治性腐败第七章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第一节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四、政治舆论五、政治法律第二节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内容二、政治文化的功能三、政治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四、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五、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与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八章政治变迁与政治文明第一节政治变迁的思考:政治民主一、关于民主的理论二、民主的本质三、政治民主的基础四、民主的基本类型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第二节政治改良: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一、政治改革的含义二、政治改革的条件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第三节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一、政治革命的含义二、政治革命的条件三、政治革命的作用第四节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一、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二、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三、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五节政治发展与政治现化代: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二、政治发展的含义三、政治发展的目标四、政治发展的动力五、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六、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七、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八、政治合法性附录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恩格尔系数三、基尼系数四、现代化指标体系五、城镇化水平参考书目前言——政治科学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本书本书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部分,体现出我们的特色的内容主要在第五、九两章。
高中政治必修3 同步讲义课时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时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课标内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2.1列举宪法有关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了解发扬人民民主的意义和专政的任务。
2.明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理解发扬人民民主和坚持专政职能的原因。
3.明确国家职能的具体内容。
1.政治认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支持国家履行职能。
2.科学精神: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民主和专政。
一、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1.发扬人民民主的原因(1)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现实意义: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
2.坚持专政职能的原因(1)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2)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提醒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1.国家职能的表现(1)对内职能①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②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必修3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二课时公正司法与全民守法考点1公正司法
第二课时公正司法与全民守法课标要求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搜集材料,阐述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公正司法的内涵与表现①政治认同:认同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政策和措施。
②科学精神:理解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
③法治意识:坚定支持全面依法治国,树立法治意识。
④公共参与: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进公正司法的要求2023广东,T92019北京,T31全民守法的内涵、要求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命题分析预测高考对推进公正司法的要求的考查较多,以选择题为主。
2025年高考,可能会以《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在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方面的落实情况,或贴近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为情境,考查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内涵和推进要求,并与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等进行模块内综合考查;亦有可能与选必修2中诉讼、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等进行跨模块综合考查。
考点1公正司法1.公正司法的内涵(1)公正司法的含义和表现(2)地位: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拓展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司法公正包括结果公正和程序公正。
结果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2.推进公正司法的要求要求具体阐释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①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认定案件事实。
②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要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处理。
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
专升本政 治_讲义
专升本政治_讲义一、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对于准备专升本考试的同学来说,政治这门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我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政治学科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学习政治,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专升本政治考试的内容专升本政治考试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科的基础,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
我们需要理解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基本原理,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观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考试的重点之一。
我们要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理论。
同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等内容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让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前进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注重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
三、学习方法与策略1、建立知识框架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非常重要。
可以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再将每个部分进一步细分。
2、多做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发现不足之处。
同时,练习题还能够帮助我们熟悉考试的题型和命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可以选择历年真题、模拟试题等进行练习,并认真分析错题,总结经验。
3、关注时事热点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关注时事热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高中政治选修3 同步讲义 课时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课时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课程标准知能目标核心素养4.2了解发散思维中所采取的推测等方法;概括发散思维的特点;知道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功能。
1.理解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含义及必要性。
2.掌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3.把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辩证关系。
科学精神:通过对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辩证关系及其所采用的方法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
一、发散思维的方法1.发散思维的必要性: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
2.发散思维的含义: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3.思维发散的技法(1)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2)信息交合法: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4.发散思维的作用: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二、聚合思维的方法与功能1.聚合思维的必要性: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
2.聚合思维的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聚合思维的方法与重要功能: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它们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4.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关系(1)区别:在思维方向上,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聚合思维是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高中政治必修4 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课时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课时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习目标 1.理解并阐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够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结合当前实际,理解我们党和政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及哲学依据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想一想:你如何理解“实事求是”一词?提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想一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什么?提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从本本出发,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等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纠正: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纠正: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或者幻想的世界。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客观唯心主义。
纠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1.先写……认为:
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写出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
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
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
理。
)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第五、六步。
二、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观(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
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
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性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
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
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是
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认得精神是否愉悦,
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务的发展使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质量互变规律:①度的原理;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势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⑥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03、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
1.因素:人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三、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①宏观上学习哲学(章、节)
②微观上学习哲学(知识点,哲学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学习的要点有:概念;特征;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反对错误)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和B并列关系(40对):
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和B相互依存:A离不开B,B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的A,离开了B,A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
A和B相互渗透:A渗透着B,B渗透着A;
A和B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能转化成B,B也能转化成A。
(2)A和B从属关系(6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
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决定B(A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例子。
四、哲学的题型有三种
1.死记硬背的题目
2.哲学家命题或原话
3.情景型题目(例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