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3)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4)意义: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1)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外部:苏联的经验(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这些企业分布在东北地区;原因是:①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③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3)“一五”计划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1)改造对象:农业、手工业、工商业(2)基本途径和方式: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现状的矛盾。

(根据矛盾提出主要任务)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坚持下来。

2、失误(1).总路线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①指导思想:1958年总路线②内容: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
经济建设 的方针: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总路线
2、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 (2)内容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返回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 (1953——1956年)
1、内容
⑴农业 ⑵手工业 ——参加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2、表现
㈡、“一五计划” (1953——1957)
1、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2、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3、任务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三大改造 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等。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毛泽东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 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 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
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 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 一个新的世界!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思考: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③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 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3.国民经济的调整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1)目的: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③成就:
想一想
A.“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侧重于什么方面?建设的 重点放在什么行业上? 重工业 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东北地区
C.“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 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毛泽东:“中国解放
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
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 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 很穷,一穷二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
结他这样说的原因及其采
取的对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考点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注意高考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二.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1952)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国民经济的起步(1953-1956)①起步标志——“一五计划”(1953-——1957)A.背景: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B.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C.内容(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D.成就:①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E.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1953-1956):A.状况:1953 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工商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工商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消失。

B.内容: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三大改造中最具创造性的措施)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 年)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2)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

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诗词导入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3 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3 课件(人教版必修2)
——
F 探究:此图表反映出在1956---1966的十年建设 g 大庆 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乌鲁木齐 包头钢铁公司 h 大港油田 兰新铁路 提示: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 北京 天津 包头
东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大庆油田
探究:结合下词分析在调整国民经济之后, 上海 武汉 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会一帆风顺?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 进程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学史实A到B段时间是在1950年——1957年之间。 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1953年开展 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化的目标,促进 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1973年
1975年
1976年 返回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此时的主要矛盾怎样才能解决? 主要任务怎样才能完成?
提示:发展生产力 非阶级斗争
探究:为发展生产力八大坚持了怎样的方针? 提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强调平衡, 不搞冒进
返回
9000万吨
探究: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 大 跃 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进 时 3000万吨 期 违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 的 1070万吨 800万吨 535万吨 炼 钢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指 标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国家性质的变化。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三大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错误,片面强调“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经济建设中发动了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政治领域则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的,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

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

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 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正确: 中共八大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记一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结构填一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题术语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辨一辨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4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项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1、一五计划2、三大改造3、中共八大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点分析一: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条件:(1)政治上:人民政权得到巩固;(2)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建国前三年国民经济建设);、时间:至3、基本任务:①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特点:①优先发展业;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并举。

5、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分析二:三大改造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2、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3、概况:(1)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走集体化道路;(2)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高潮。

4、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制,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意义:(1)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政治上: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分析三: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

2、背景: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3、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4、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和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

考点分析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2)原因: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①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②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11课笔记

11课笔记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2)措施:①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

(3)结果:经济恢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1957)优先发展重工业(鞍钢、一汽、沈机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现实原因: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③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原因:①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②工业基础好③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3. 三大改造(1953—1956)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方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土地私有→土地集体所有)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赎买。

③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1956):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现状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③评价:正确分析,成功探索,但并未坚持。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左”倾错误)3.大跃进(1958):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和农业,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制定赶英超美的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①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片面追求速度,急于求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11年考试说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课前预习案】一、“一五”计划时间; ; 背景:基本任务:成就:影响: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三、中共八大背景:意义: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背景: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原因:评价:【课后复习案】1、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表明党A、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确立了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2.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 20世纪50年代初B. 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初期D. 20世纪70年代末3.右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4.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

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

据你推测,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 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5.1956年至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是: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说课稿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说课稿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 11 课。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承接上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所经历的发展和曲折。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背景、成就以及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从而认识到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对于抽象的经济概念和复杂的历史背景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掌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2)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合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合版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增强国防的需要(50年10月——53夏抗美援朝战争) ③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3.
思考:一五时期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地理分 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
• (2012· 海南卷历史· 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 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 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 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严峻形势: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严重堵塞;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收刮、战争破坏 措施:①农村新解放区土改(1950——1952年底);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0年) ③合理调整工商业;(1951) ④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失误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 ②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③ 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个人专断作风 滋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 析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②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2010年上海卷25)20世纪50年代初, 中国面临的艰苦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 能造纸,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 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转变这 一状态,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行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课时教案
课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2011年月日执行时间:20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第一目: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2)国民经济的恢复
(3)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教学(后记)后思:
批注
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出现了“浮夸风”泛滥的现象,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5.( ·承德高一检测)下图:一心一意搞生产,欢欢喜喜吃 饱饭,横批——吃饭不要钱。这种现象出现在( )
A.期
【解析】选C。本题通过对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化 时期“一大二公”特征的识记理解。题干中的“吃饭不要 钱”这一现象反映了人民公社大搞“共产风”的“左”倾 表现。
(2)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1.( ·河南学业水平测试)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
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四幅历史图片及下列材 料。 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都不能造。”
探究分析: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多年战争的破坏。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 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 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 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探究分析: (1)八大的正确决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意义何在? 提示: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 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改造的必要性:私有制占多数,不符 合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目的: 适应工业化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农业--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参加手工业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工业化开辟 了道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存在的问题
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是…… 在农业合作化后期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 改造后期 , 急躁和粗糙 ( 急于求成 ) 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 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 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
1952年产量 比1949增加 比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棉 钢
原油
1.639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44万吨
49% 193% 754% 272%
9.3% 53% 46.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与发达国家差 距巨大。 2、成就:1952年,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 3、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三)
成功探索
——国民经济的调整(60年代)
(1)内容: 1960年底,提出“八字方针”(农村开始)
(2)结果: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经 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评价: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但未从思想上 清算“左”倾错误。
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影响: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 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 这能算大跃进么?”……“一九五八年炼出来
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背景: (1)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 (2)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 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 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 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 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 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与发达国家差 距巨大。 原因(P50):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长期 的战争的破坏。
①重工业基础差; ②增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经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背景: 2、任务:一化三改造 3、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主要分布在东北)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三)
成功探索
——国民经济的调整(60年代)
(1)内容: 1960年底,提出“八字方针”(农村开始)
(2)结果: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经济 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①工业基础好; ②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③离苏近,易于接受苏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背景: 2、任务:一化三改造 3、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主要分布在东北)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 评价: 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愿望;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助长“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大跃进运动:毛泽东等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高速度(生产力) (2)人民公社化运动:毛泽东等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 作化程度越高,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能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红线字:“超过英 国,不是十五年, 也不是七年,只需 两到三年,两年是 可能的。这里主要 是钢。”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一)
成功探索
——中共 “八大”(1956年)
1、背景: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②“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验教训; 2、内容: 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提出当前主要任务; 3、评价: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但未坚持。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画中诗: 稻子玉米搭彩门, 悟空说是南天门, 社员高坐哈哈笑, 这是俺们幸福门。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66 爆发
71 周恩来主持工作 73 国民经济复苏
思考:周、邓整顿措施为 什么难以取得根本成效? 客观:“四人帮”的干扰 和破坏 主观:党的基本路线和经 济指导思想没有转变
75 邓小平全面整顿(回升)
76 邓小平再次被打倒(陷入混乱)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
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被炸毁的广州珠江桥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 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 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 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 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 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 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 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1、经济建设必须以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3、正确分析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文革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背景: (1)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 (2)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任务:一化三改造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