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话中方言的构词材料看地区传统文化--以西南官话区为例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所以,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
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少数民族的语言就不说了。
即使汉语中也有多种方言,最主要的当然是以京腔为主的北方方言,即现在的普通话。
其他的主要方言如粤语、闽南语,从北方方言派生出来的西南(云贵川)方言,湖南的湘方言和江西的赣方言。
此外还有客家话、福州话、潮州话、温州话等次方言。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开放的环境下,方言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不会讲方言,即使会讲方言也仅限于在家乡。
同时,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方言的普及与方言文化的纯正。
很多人并不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研究
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研究湘西凤凰方言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凤凰县特有的一种方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特点和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本文将就湘西凤凰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地域文化进行研究。
一、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特点1. 词汇的音韵特点湘西凤凰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在声母方面,凤凰方言和普通话一样包含了21个声母,但在发音上有一些差异,比如“粽”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是/zòng/,而在凤凰方言中是/zong/。
在韵母方面,凤凰方言和普通话相比,韵母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普通话的韵母,还有特有的韵母,如“夲”、“居”、“秋”等。
在声调方面,凤凰方言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相比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来说声调较多,表现出了其独特的音韵特点。
凤凰方言的词汇词义十分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古老词汇和民间用语,这些词汇在其他方言中可能已经很少使用,但在凤凰方言中却依然保留并且得到传承。
“耍”在普通话中是指玩耍的意思,而在凤凰方言中,除了指玩耍外,还有出去走动、外出兜风等意思,这体现了凤凰方言的独特词汇特点。
凤凰方言中还存在许多地域特有的词汇,如“嘎”指鸡,这些词汇反映了凤凰方言丰富的地域文化。
凤凰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代词、数词等方面。
在词序方面,凤凰方言与普通话一样都是以主谓宾的顺序构成句子,但在使用上有所灵活,比如“吃饭了没有?”在普通话中是一个疑问句,而在凤凰方言中可以是一个祈使句。
在代词方面,凤凰方言的代词较为丰富,除了普通话中的代词外,还有一些特有的代词,如“倪”、“娼”等。
在数词方面,凤凰方言的数词也有一定的特点,如“幌”、“拗”等,并且在使用上也有一些差异,如“六”在普通话中发音/lìu/,而在凤凰方言中发音/liu/。
这些语法特点凸显了凤凰方言的独特魅力。
1. 方言与地理环境凤凰县地处湖南西南部,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分布广泛,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研究
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研究湘西凤凰方言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凤凰县所使用的一种方言,它源于古代楚文化的传承和凤凰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
通过对湘西凤凰方言的地域文化研究,可以了解到凤凰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凤凰地区的历史背景对方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凤凰地区作为湖南省湘西地区的一部分,是古代楚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
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凤凰地区是楚文化的辐射区域之一,许多楚文化的影响都可以在凤凰方言中找到。
在凤凰方言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使用,这与楚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凤凰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对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凤凰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山区,地势险要,山河壮丽。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凤凰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交流不频繁,导致了方言的形成和保存。
凤凰方言中有许多地方口音和词汇的使用,这反映了凤凰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对方言的影响。
凤凰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深深地融入到方言中。
凤凰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例如苗族的芦笙舞、土家族的纳鹊活动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为凤凰方言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说法,还使得凤凰方言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感。
在凤凰方言中,有许多刻画民俗活动的词汇,如“芦笙”、“纳鹊”,这些词汇充分展现了凤凰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凤凰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也对方言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凤凰地区的居民多信仰土地神、山神等宗教,这些宗教信仰在方言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凤凰方言中,有许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词汇和说法,如“土地公”、“山仙”,这些词汇反映了凤凰地区居民对宗教的崇拜和信仰。
作文:“方言与普通话”构思立意及范文(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很多方言中的语汇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
而推广普通话,能方便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交流,是国家战略。
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需要深入思考。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如果呼唤和称谓变成了矫情,如果口语都变成了书面语,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致独特的文化风情。
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现实性。
材料中“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虽非热点,但却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化现实类话题,立意时不可想象或推断,思考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举例或叙事的素材应来源于现实。
2.思辨性。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感受与思考既要考虑到推广普通话的大政方针,又要顾及方言消亡带来的负面影响,“求得平衡”就是思考二者的辩证关系,切不可只顾及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3.情感性。
材料第一段叙述较为客观,第2段叙述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尤其是任务指令中“方言消亡的尴尬”,更表明立意时应倾向于保护方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
开放性1.“你有怎样的感触”,可结合自己现实生活的经历与思考来立意,特别是小时随赴异地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长大后因户口又回家乡读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这方面感触更深,思考更有厚度,而且这部分学生比例不小。
2.“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致独特的文化风情。
”材料中的这些句子以及“活化石”、“京腔京韵自多情”“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灵活精当引用,启发学生在思考议论的同时,也可以有恰当的抒情,诗句的引用,本次作文更具文采。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
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李如龙一、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课题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从中国现代语言学兴起时就受到关注了。
现在看到的最早为汉语方言区的是章太炎(1900:《訄书》),他是中国传统小学到现代语言学转折发展中的大家,他的《新方言》是继承扬雄《方言》传统的两千年后的力作。
稍后的黎锦熙、赵元任、李方桂等都为此做过努力。
为什么关于方言的分区会得到第一代语言家们的关注呢?从客观上说,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在悠久的历史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征战、分合、流徙、移垦,却又未曾分裂为不同的国家,反倒是诸多民族相互融合,民族间还形成了统一的书面共通语,然而在口语中则存在着品种繁多,差别巨大的方言。
十里异音,一地多语的现象,随处可见。
现代语言学从古代语文学的书斋里解放出来,致力于现实生活的语言研究,学者自然要关注方言的研究。
究竟汉语有多少种方言,这是人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便是“方言研究必从分区开始”的道理。
然而殊异的方言区古已有之,何以先前就不关注呢?这便是学者们的主观意识所使然。
汉代之后的语文学,以书面语为正,以古代语为雅,方言口语不过是粗鄙的俚俗,自不足论。
没有学术观念的变革,人们是不会关注方言的。
经过百年的实践,随着方言调查研究的不断广泛和深入的开展,学者们对汉语方言的分区也进行了反复的修订,每次修订都标志着研究水平的提高。
可见,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的思考和修正是方言调查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为汉语方言分区,自然不只是为了回答“汉语有多少种方言”的问题,换言之,并非为分区而分区。
方言之间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方言的分区是就方言差异进行比较和归类,这正是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本任务。
因此,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研究的总结和检验。
有时,基于同样的方言事实,可以得出关于方言分区的不同结论,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方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也由于不同的语言的方言及其与通语的关系有不同的状况。
例如差异多少才算是不同的方言,乃至算是不同的语言,这就必须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点来考虑。
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研究
湘西凤凰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研究湘西凤凰方言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所使用的一种地方方言。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凤凰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围绕湘西凤凰方言的词汇展开地域文化研究,探讨方言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
一、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1. 方言词汇的地域特色湘西凤凰方言的词汇在发音、意义等方面与标准汉语有着较大差异,其中不少词汇是当地特有的,反映了凤凰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尖尖”(意为蚊子)、“蚰蜒”(意为蛐蛐)等词汇在标准汉语中并无对应,体现了凤凰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认知和表达方式。
2. 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湘西凤凰方言的词汇中融入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了凤凰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情感表达。
“晏晏”(意为宽敞)、“睏睏”(意为睡觉)等词汇在形式上多为叠词,表达出凤凰人对生活环境和情感体验的细腻感受,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3. 方言词汇的社会功能湘西凤凰方言的词汇除了作为语言工具,还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能够传递社会信息、维系社会关系和构建社会认同。
凤凰人常用“嗯哼”(意为对)来表示肯定或答应,这一词汇在凤凰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和交际功能,成为当地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方言词汇与当地生活方式1. 方言词汇与传统习俗湘西凤凰人民的生活方式深受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影响,而方言词汇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五谷豆”(意为粮食)、“为郡”(意为亲戚)、“麂包子”(意为馒头)等词汇反映了凤凰人的饮食习惯、亲情观念和家庭生活,与当地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
2. 方言词汇与宗教信仰凤凰地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而方言词汇中也蕴含了相应的宗教文化元素。
“怹”(意为神灵)、“拈怙”(意为祈福)、“逍”(意为净化)等词汇反映了凤凰人对神灵、仪式和灵魂的理解与追求,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 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 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 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 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 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 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 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 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 饮茶不同于北方的 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汉语方言的分区(最终定稿)
汉语方言的分区(最终定稿)第一篇:汉语方言的分区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通行于某一地域的语言(或称地理方言)。
方言又是与民族共同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不同分支。
普通话的发展比方言要快,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
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也有一定差异。
汉语方言分歧严重。
造成各地方言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山川地理阻隔,交通不便、政治区划造成的向心力和封闭性;人口流动、迁徙等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我国汉语方言复杂、分歧严重的现实。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我国汉语方言作了比校细致的划分,这里作扼要介绍。
.汉语方言的十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区也称官话区。
北方方言是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包括云南、贵、四川三省及重庆市的广大地域。
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强,各地方言可以通行。
(2)晋语区晋语分布在我国山西省境内及相邻的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域。
晋语区虽然地处我国北方,但还保留着带喉塞音尾的入声,因而与周边的北方方言(官话)有明显区别。
(3)吴语区吴语分布在江苏省东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及相邻的赣东北、闽北地域。
(4)徽语区徽语分布在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东北等地域。
(5)赣语区赣语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南省东部和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以及安徽省南部、福建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6)湘语区湘语分布在湖南省中部湘江、资水、沅江流域,以及湘江上游广西的东北角等地狱。
(7)闽语区闽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三省的大部分地域,以及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一带地域。
(8)粤语区粤语分布在广东、广西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域。
(9)平话区广西中部一带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之间的交通要道一带地域。
(10)客家话区客家话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等地域,比较集中的是广东省东部、中部,福建省西部和江西省南部。
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方言词汇现象及高校普通话教学——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涪 陵 方 言 与普 通 话 动 词差 异 较 大 。 1 涪 陵方 言 使 用 的动 词 与 普 通 话 的动 词 相 同 , 但 词 义 .
母鸡
纸钱
鸡母
钱 纸
比普通 话宽泛 。有 时方言 中一个 词可 以表达普通 话的好几
个词 的意 思 。例 如
1 物 量 词 : 有 些 名 词 、动 词 与 什 么 样 的量 词 搭 配 , 涪 . 唤 、 命 令 、雇 、 被 ”等 义 项 ,涪 陵话 分 别 以 “ ( 个 车 陵 话与普通话有 很大区别 。重庆 人在普通话水平测 试时不 喊 喊 来 ) 、准 、 请 、遭 ”等 词 表 达 。 能 及时将方言量 词转换成普通话 量词 的表达方 式,会留下 3 普 通 话 有 动 词 重 叠 式 ,重 叠 式 的 动 词 : 有 尝 试 的 很 重 的 方 音 , 甚 至 会 让 人 听 不 懂 。例 如 : 普通 话 中 “ ( . 大多 那 含 义 。涪 陵方 言 的动词 一般 不重 叠 ,动词 加 “ 下 [i 一 y h ' 或 “ 哈 儿 ”表 示 尝 试 或短 暂 动 作 。例 如 : a ]' 哈
重庆话 九寨沟值得去看一下
刚吃 完饭 ,你 出去 转 一 下嘛 。
样 ) 一 种 人 ” , 涪 陵 话 说 “ ( 样 ) 一 号 人 。 下 面 列 举 一 部 分 一 一
普通话 九寨沟值得去看看
刚 吃 完饭 ,你 出去 转 转 吧 。
有代表性的涪陵话物量词
例 词 烟 普 通话 表 达 ( )支 ~ 一 涪 陵话 表 达 ( )杆 ~ 一
人还是要经常活动一下身体 才好。人还是要经常活动活动身体才好。 这件事先讨论 一下再说。 你等我一哈哈 儿 这件事先讨论讨论再说 。 你等等我。
漫说西南官话里的方言字(中)
漫说西南官话里的方言字(中)西南官话,也称上江官话,即长江上游地区的方言,与之对应的是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我所在的成都是主要的西南官话区域,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对当地的语言交流基本没什么障碍,想来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因此我把一些常见的方言字列举出来,能找到对应的正字是最好不过了,算是给我的一点收获和日后的念想吧。
1. 睩本义是眼睛转动,方言里表示瞪大眼睛看,读作“lù”。
例如:你睩眉鼓眼地盯着我看,是啷个意思嘛?2. 鬏字典和方言里都是指头发盘成的结,是约定俗成的通用语,读作“jiōu”。
例如:小姑娘的头顶上扎成了两个小鬏鬏,可爱得很。
3.异体字,《字海》解释是响和叫的意思,方言里的意思差别不大,一般用来形容小孩子哭声大或叫声大,读作“ǎng”。
例如:小家伙饿了,趴在床边,又开始ang嘴了。
4.异体字,《汉典》里解释:方言,瘦小的意思。
读音为“léng“和”lāng“,流传到现在,第一个读音已经消失,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第二个读音“lāng”。
例如:你个lang筋筋样子,连个女人的力气大都冇得。
5. 㮟方言用语,主要有两个读音:①读作“kā“当动词时,表示插入,塞入之意,例如:要按顺序一个一个来,不许㮟队。
当名词时,表示角落、缝隙之意,例如:去把那㮟㮟角角的垃圾倒了。
②读作“niǎn“同“碾“,磨㮟,石磨的意思。
在乐山有一道美食叫“㮟饼“,这里读作”kā“,就是把各种蔬菜、肉和调料拌匀夹在饼里的吃法,类似于陕西的肉夹馍或锅盔。
通常在寒冷的季节里,来个㮟饼,就着一碗酸辣粉或豆腐脑儿,那叫一个过瘾,舒坦!6.生僻字,读作“bán“,方言里表示”挣扎,蹦跶“的意思。
另外,在鄂西北地区,还表示人摔倒之意。
例如:鱼在案板上ban来ban去,差点掉到地上了。
路上结冰了,一不小心ban了一跤。
7.生僻字,《字海》里有收录,读作“piāo“,意思是行走轻捷。
在方言里,读作”biāo“,表示急速或快速地跑。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一、本文概述《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是一篇全面、系统地探讨西南官话在过去六十年间演变与现状的学术性文章。
西南官话,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方言,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其地域分布广泛,使用人口众多,西南官话在汉语方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首先对西南官话的历史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概述,梳理了西南官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内的变化情况。
接着,文章重点回顾了六十年来对西南官话进行的各项调查和研究工作,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对西南官话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还对西南官话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指出了西南官话在现代化、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中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如语言接触、语言保持、语言传承等。
文章还提出了针对西南官话研究的未来展望和建议,旨在推动西南官话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贡献力量。
《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是一篇兼具历史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文章,旨在通过回顾和总结过去六十年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西南官话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西南官话的历史演变西南官话,作为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历史演变过程充满了丰富而复杂的特点。
自明清时期开始,大量北方移民进入西南地区,带来了中原的语音、词汇和文化,与原有的南方语言发生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话。
明朝初年,为稳定西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开发边疆,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安徽等地,他们带来的北方语言特点逐渐与当地的南方语言融合。
这种语言接触导致了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变化,为西南官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代,西南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融合。
特别是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使得大量湖北、湖南的移民进入四川,他们的语言与四川原有的语言相互影响,形成了今天四川地区独特的西南官话。
最成功的汉语方言——“西南官话”
最成功的汉语方言——“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在华分布地大物博的古代中国各地都生活了很多人,随着历史的变迁,各地人口流动,加上地形地势的影响,让汉族分散在了中国各地。
而这些不同地方的人在时间的流逝中,各自交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
这就形成了今天汉语的各大方言。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而在某些比较复杂的方言区,又再次划分了方言片(又叫次方言)。
而西南官方就是北方方言下面的次方言,北方方言又是汉语,而在汉语上面又还有语族,语族上面还有语系。
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
方言分布西南官话是明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那批移民和明清各处移民融合形成的方言。
元末中国大乱,战争颇多,四川、湖广等地是主战场,导致民不聊生,人口锐减。
明代为了填补这些地方的空缺就开始大量移民。
在与西南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加上来自江南、湖广、江西等地的移民的不断融合中,明代西南官话就已经形成。
明朝正统年间的《韵略易通》就反映了通行于西南的读书音已与官话有明显的差异。
这个时候西南官话已经开始形成。
湖广填四川西南官话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市,此外广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市区及东南亚北部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西南官话也叫上江官话。
其特点主要就是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
西南官话分片西南官话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9个省市,下分6个片22个小片,544个县市区主要分为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桂柳片,使用范围非常广。
西南官话古入声并没有发生分化,整体保留或者说整体混入了其他方言的调(主要是混入了阳平)。
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完整的。
比如四川话和重庆话中,入声整体上混入了阳平;仁富小片入声整体上派入了去声;雅棉小片入声整体上派入了阴平;岷江小片中整体上保留了入声,部分地区甚至还保留了塞音韵尾。
从普通话中方言的构词材料看地区传统文化
从普通话中方言的构词材料看地区传统文化关键词:普通话西南官话构词材料传统文化作为北方方言四个次方言之一,西南官话受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影响,汇合了南北诸省籍移民方言,同时也保留了古代汉语的部分特点,具有自己的特点。
西南官话不仅使用范围广泛,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其中已被普通话吸收的部分构词材料突出地体现了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根据对《现代汉语大词典》、《四川方言词典》、《蜀语》、《辞源》、《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的语料的整理和归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发掘西南官话词汇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除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以外,由于历史融合因素,西南地区的方言与近代两次大规模移民浪潮直接有关:一次是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一次是明清之际,来自湖南湘语区的大规模移民,今天人们常说的“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是指清初的大移民。
所以,西南官话也分布于湖北大部分、湖南西北角等;由于地缘因素,西南官话还分布于广西西北角。
时至今日,在与其他方言的接触过程中,西南官话的使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二、构词材料的构成形式被普通话吸收的西南地区的方言构词材料,构成形式丰富多样,多为词根,能够与其他的词组合成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我们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六个方言构词材料进行重点分析:(一)“坝”,名词性词根语素。
(1)加上名词后缀成词,如“坝子”;(2)与词根组合成词,如“晒坝”(晒东西的平地)、“平坝”、“院坝”,“坝”还可以通过重叠构成重叠词,即“坝坝”。
(二)“场”,名词性词根语素。
(1)与名词性词根组合成词,如“乡场”、“场镇”;体现行政建制,成为场名,如“万年场”。
(2)与动词性词根搭配,如“赶场”。
(三)“肉”,名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
(1)作为名词性语素时,可单用,专指猪肉;(2)作为形容词性语素时,可单用,如“很肉”。
(四)“●”,形容词性语素。
(1)可单用,如“好●”;(2)与同义形容词性语素搭配组合成词,如“●和”、“●软”。
汉语方言趣谈论文1
汉语方言趣谈论文1我的母语我的家乡在重庆市,是它范围内很小的一个县——荣昌县。
不用说,我的母语就是重庆话,也就是重庆方言。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汉语方言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广的方言,它的人口占整个官话人口的1/3,并且相当于湘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合。
同时,西南官话的语音系统即使在官话中也是最简单的,除了浊音清化这一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西南官话不分平舌音翘舌音,不分f和h,不分n和l,韵母没有-m,同时不分ing和in、eng和en,没有入声,但入声字绝大多数派入阳平调,分类简单,不似北京官话入派三声般复杂而混乱。
重庆方言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现代重庆话产生于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
各地来到四川等地的百姓通过交流,逐渐地形成了一种以湖广话为主的四川话。
经过历史的发展,在清代和民国初期,这种四川话逐渐地受到了北方话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官话。
在抗日战争和“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江浙移民又把自己的方言带入了重庆话,丰富了重庆方言。
重庆话又称重庆言子。
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展言子在重庆民间有悠久的历史。
老百姓们工作劳动之余,常以幽默诙谐的展言子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有些内容形式都很精彩的言子经过一代代口头流传,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长盛不衰。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许多言子也被不断修改着,新的言子也不断被创造出来。
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
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
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
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西南官话的语用特点
西南官话的语用特点
《西南官话的语用特点》
西南官话是中国南方一种普通话方言,它以重音和轻音、结构、句型、语法特点为主要特色。
首先,西南官话重音主要集中在辅音上,比较轻薄的声调,发音时较为柔和,而且发音较快,朗朗上口,易于理解。
其次,西南官话的结构特点是句子比较简短,重复使用的词汇较少,句子结构比较紧凑,比较容易理解。
最后,西南官话的语法特点是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语法规则比较清晰,语法结构比较简单,容易上手。
西南官话的语用特点是重音、结构、句型、语法简洁明了,容易上手,容易理解,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语言。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发展的如此壮大?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发展的如此壮大?说西南官话之前,先来说几句官话(即北方话、官话方言)。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主体为北方汉语,是中国传统七大方言之一(其他六种为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语、赣语)。
官话是汉语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在北方分布以外,也同时分布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
在官话下面,又可分为北方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南方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八大片。
附图,官话方言(北方话)使用者分布图西南官话的分布西南官话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以及临近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西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
此外,邻近云南的缅甸东北部自治特区(果敢、佤邦、勐拉)等地也使用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
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超过2亿,约占中国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整个官话区人口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湘语、赣语、粤语、闽语人口的总和,西南官话中最大的分支四川话的使用人口都超过1.2亿。
此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西南官话分为成渝、灌赤、黔北、昆贵、滇西、鄂北、武天、岑江、黔南、湘南、桂柳、常鹤等十二片。
附图,西南官话在中国的分布西南官话的形成有学者认为西南官话与另一种南方官话:即江淮官话同源,而西南官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
所以在民国时期,上江官话一直被认为是与粤语、吴语等并列的汉语大语言区,而非官话的分支,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划入官话。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元朝之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原移民有很大的关联,成渝片四川话与湖北话音系产生分化的年代都至少可以上溯至明朝,因而西南官话的形成年代应当更早。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如此强势?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如此强势?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如此强势?在大多数汉语方言在感叹由于推广普通话而引起的方言生态危机的同时,西南官话不但没有受到普通话的威胁而萎缩,反而不断发展壮大:①东进:由湖北江汉地区及重庆、湘西地区向东逐步吞噬湘语的地盘。
②南侵:广西汉族地区,西南官话越来越通用,云南贵州两个西南官话的老地盘,全面包围操壮侗、苗瑶语的少语民族语言,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数处于双语状态,有的基本上在青壮年一代完成了语言转用,他们所使用的汉语,为当地西南官话。
③西扩:川西及滇西操藏缅语的少数民族,很多已经转用汉语,或使用民汉双语,他们使用的汉语也是西南官话④内没:川渝地区有不少非官话方言岛,在西南官话的强势下,逐步被淹没。
⑤同化:不管是从北方的官话区南方非官话区到西南地区工作学习的人,以及长期或短期停留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学会了西南官话。
⑥外输:西南官话已被定为缅甸果敢与佤邦的官方语言之一,是东南亚北部华人区的通用语言,是少数具有境外官方语言的汉语方言(粤语、闽南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同时,西南官话由于内部一致性较高(主要是声调调形的同一性较高),彼此都能接受对方的口音,所以通用性较广,事实上形成了接近成渝方言的区域共同语,同时这种区域共同语在很大多程度上避免了较多的方言词,同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较为统一,文-语及语-文转换与普通话的功能相差无几,所以在广播电视传媒,中小学教学甚至高等学校教学中都大范围使用。
由于西南官话语法系统与普通话有较大的一致性,与随普通话一道发展,现代汉语书面语一切现代化成果都能为之所用,所以不存在像吴语、闽语、客语、粤语那样的书面文字化及语文现代化的问题。
西南官话词汇中只有与普通话不同的说法,而较少规范汉字中没有的独特方言字,我国现行的字典、词典都能直接为西南官话服务。
最重要一点,西南官话内部不存在像东南方言那样的地域歧视现象,彼此都能接受对方口音,兼容性很大,无须在选择中心方言点上纠缠不休,不惟标准,只须内部调和,即形成流通性较大的区域共同语。
4.关于西南官话
播放几段西南不同地区的音频资料关于西南官话一、西南官话简介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在西南地区的次方言,是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
西南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
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超过2.7亿,占中国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官话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中,川黔片区和西蜀片区的使用人口都超过1.5亿。
二、西南官话的形成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因汉族迁移西南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
移民在西南官话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两代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西南官话即在这段时期中,因语言或方言间的不断影响、融合而逐步形成、定型。
(1)明代的移民明代大移民,彻底改变了西南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结构。
明代到西南的移民主要是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组成的军事移民。
明代西南官话已经成型。
(2)清代的移民清代西南的移民,整体上主要体现为区域内部的扩散式移民。
西南官话随着内部扩散式移民而不断得以扩张和整合,形成了内聚力较强的区域性语言集团三、西南官话的特点(一)西南官话的语音特点 1.声母(1)多数不分平、翘舌音(2)鼻音n和边音l不分(3)fu和hu不分(4)存在声母ng2.韵母(1)不分ing和in(2)不分eng和en(3)当eng与声母b、p、m、f相拼时常常被读为ong3. 声调西南官话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部分地区由于入声消失而只有四个声调。
在西南不同地区四个声调的调值都不相同。
(二)西南官话的词汇系统西南官话的词汇系统与普通话的词汇系统差异不算大。
(三)西南官话的语法系统西南官话语法系统也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构 词 材 料 的 构 成 形 式
“ 坝” 、 “ 场” 体 现了西南地 区的地理 和人 文交流 的特点 。 “ 坝” 字是西南 地 区独特地 形环境 的缩影 。西南 地 区多 山地 、 高原, 其 中镶嵌 着很 多相 对平 坦 的 山间小 型 盆地 、 小
纳 .本 文拟在前 人研究 的基础 上深入 发掘 西南官 话词 汇 中 所包含 的更 深层次 的文化 内涵 。
一
语 言和文 化的发展 是相互 促进 的。语 言记 录了文化 的 变迁 , 文化丰 富了语 言的 内容 。记 录文化 的方 式多种 多样 ,
如文物 、 风俗 习惯等 , 其 中用语言 记 录的方式 尤其体 现 了文
( 二) 构 词 材 料 反 映 出的饮 食 文 化
( 三) “ 肉” , 名词性语 素、 形容词性语 素 。( 1 ) 作 为名词性 语素时, 可单 用 , 专 指猪 肉 ; ( 2 ) 作 为形 容词 性语 素 时 , 可单
“ 场” 字 反 映 出 自隋 唐 以 来 , 西 南 地 区农 业 、 手 工 业 较 为 发达 。 其中, 手工业更有 “ 扬一益 二” 之美誉 , 商 品交 换 日益 兴
被 普通 话 吸收 的西南 地 区 的方 言构 词材 料 , 构 成形 式
丰富 多样 , 多 为词 根 , 能够 与 其他 的词 组 合成 词 , 具 有 较 强
场, 入市 交易 日赶场 , 三、 六、 九为期 , 辰 积午 散 , 犹 河 北 之 谓
“ 坝子 ” ; ( 2 ) 与词根 组合成 词 , 如“ 晒 坝” ( 晒东西 的平地 ) 、 “ 平
坝” 、 “ 院坝 ” , “ 坝” 还 可 以通 过 重 叠 构 成 重 叠 词 , 即“ 坝坝 ” 。
型河谷 冲积平原 , 面积不 大 , 但 数 量 很 多 。这 些 相 对 低 平 的 小 地貌类型 , 在 西 南 地 区俗 称 “ 坝 子” , 如 成都平原就 有“ 川 西
坝 子” 之称 。李 劫人在《 死水 微澜》 中这样写道 : “ 川西 坝— — 东 西 一百 五 十余 里 .南北 七 百余 里 的成 都平 原 的通俗 称 呼。” 西南地 区的人们常在 坝子上进行集体 活动 . 比如跳“ 坝 坝舞 ” 、 看“ 坝坝 电影 ” 、 喝“ 坝坝茶 ” 、 开“ 坝坝会 ” , 等等 。
从 普 通 话 中 方 言 的构 词 材 料 看 地 区传 统 文 化
以 西 南官话 区为例
李 薇 张彩 虹 韩 婷
( 西华师 范大学 文学 院 ,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2 ) 摘 要 :西南官话具 有鲜活 的生命 力 , 其 中一部分 构词材料 已被普 通话吸 收。本 文从 被普通 话吸收 的西 南官话的构 词 材 料探 究其 来源和使 用范 围、 构成形式 和所反 映的 西南地 区的传统 文化 , 由此预测 西 南官话 构词材料 对普 通话 的影响 , 并 呼 吁A . 4 J " J 重视 并继承传 统文化。
关键 词 : 普通话 西 南官话 构词材料 传统文化
作 为北 方方 言 四个 次 方言 之一 , 西南 官话 受 清代 前期 “ 湖 广填 四川 ” 移 民运 动 的影响 , 汇合 了南 北诸 省 籍移 民方 言, 同时也 保 留了古 代汉 语 的部 分特 点 , 具 有 自己的特 点 。 西 南官话不 仅使用 范围广泛 . 而且文 化 内涵 丰富 , 尤其 是其 中已被普通 话吸 收的部分构 词材料 突 出地 体现 了西南 地 区 同义形容 词性语素搭 配组合成词 , 如“ 圯和” 、 “ 魍 软” 。 ( 五) “ 煨” 动词性语 素。 ( 1 ) 单用; ( 2 ) 与词根语素搭 配 , 如
的生命 力。我们选 取 了最 具有代 表性 的六个 方言 构词材 料
进行重点分 析 :
( 一) “ 坝” , 名词性词根 语素 。( 1 ) 加上名 词后缀 成词 , 如
盛 。出于人性关 怀与凝 聚人气 和交换处所 的需要 。 场镇地理 集中, 便于商 贸范围进展 , 由此 出现 了“ 场” 。 《 蜀 语》 : “ 村市 日
( 二) “ 场” , 名词性 词根 语素 。( 1 ) 与名 词性 词根组 合成
词, 如“ 乡场 ” 、 “ 场镇 ” ; 体 现 行 政 建制 , 成 为场 名 , 如“ 万年 场” 。( 2 ) 与动 词性词根搭 配 , 如“ 赶 场” 。
集, 岭南之谓墟 , 中原之谓务 。” ① 今 四川农 村仍谓赶 集为“ 赶 场” 。西 南地 区实行定 期的集市 贸易 , 俗称 “ 赶场 ” 。
化的动态 发展 。以上六个 方言构 词材料 折射 出 了丰富 的传
统 文化 。
( 一) 构词 材 料 反 映 出的 地 理 文化
、
构 词 材 料 的来 源 和 使 用 范 围
除 四川 省 、 云南省 、 贵州 省 以外 , 由于历 史融合 因素 , 西 南地 区的方 言与近代 两次大 规模移 民浪潮 直接 有关 :一次 是元末 明初 的湖广填 四川 , 一次 是明清 之际 . 来 自湖南 湘语 区的大规模移 民 , 今天人 们 常说的 “ 湖广 填 四川 ” , 实际 上是 指清初 的大移 民 。所 以 , 西 南官话 也分 布于 湖北 大部分 、 湖 南西北 角等 ;由于地缘 因素 ,西南官 话还 分布 于广西 西北
“ 煨 汤” 。
( 六) “ 炕” , 动词性 语素 。( 1 ) 单用 ; ( 2 ) 与词根语 素搭 配 ,
如“ 炕饼 ” 。 三、 构 词 材 料 及 其 反 映 的 文 化 内涵
的传统 文化 。根据对 《 现代汉语 大词典》 、 《 四川方 言词典 》 、 《 蜀语 》 、 《 辞源》 、 《 汉语 方言大词典 》进行 的语 料的整理 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