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高2015级朗诵·正音版

合集下载

中庸 注音版

中庸  注音版

中庸共计70条zhìzhōnɡhã,tiān dìwâi yān ,wàn wùyùyān 。

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xǐ、nù、āi 、lâzhīwâi fā,wâi zhīzhōnɡ。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fāãr jiēzhōnɡjiã,wâi zhīhã。

3.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zhōnɡyězhě,tiān xiàzhīdàběn yě。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hãyězhě,tiān xiàzhīdádào yě。

5.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mîjiàn hūyǐn ,mîxiǎn hūwēi 。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ɡùjūn zǐshân qídúyě。

7.故君子慎其独也。

dào bùyuǎn rãn 。

rãn zhīwãi dào ãr yuǎn rãn ,bùkãyǐwãi dào 。

8.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zhōnɡnùwãi dào bùyuǎn 。

9.忠怒违道不远。

shīzhūjǐãr búyuàn ,yìwùshīyūrãn 。

10.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jūn zǐsùqíwâi ãr xínɡ,búyuàn hūqíwài 。

1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1)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1)

bú xiàozhě bù jí yě rén mò bù yǐn shí yě xiǎnnéng zhī wèi yě
古诗 墦
经典名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现代诗
《我思想》 戴望舒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第四组 经典
qū ér nà zhū gǔ huòxiànjǐng

zhī zhōng ér mò zhī zhī pì yě rén jiē yuē yǔ zhī
zé hū zhōng
yōng ér bù néng qī yuèshǒu yě
古诗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长:做首领。
第五组 经典
zǐ yuē
huí zhī wéirén yě zé hū zhōngyōng dé yì shàn
zé quánquán fú yīng ér fú shī zhī yǐ
z kě jūn yě jué lù kě cí yě
经典名句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b à o鱼之 肆,久而不闻其臭。(刘向)
古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 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 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zǐ yuē shùn qí dà zhī yě yǔ shùnhǎowèn yǐ hǎochá ěr yán

《中庸》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庸》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庸》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曾德元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四课时完成。

一、二课时学习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三、四课时理解运用。

第一二课时一、知识链接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自主学习1、朗读正音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2、解释加线的词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莫见乎隐()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万物育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力行近乎仁()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体群臣也()敬大臣,则不眩()不勉而中()()笃行之()弗措也()三、合作探究(一)1、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

周氏中庸全文注音注解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2)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5)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5)圣人的伟大之处 (6)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7)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9)什么是真正的强 (11)最高的道德标准 (12)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1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4)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15)天生我材必有用 (16)诚则明,明则诚 (18)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18)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20)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20)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1)谁能食而知其味 (22)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22)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24)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25)无所不在的道 (25)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26)君子之道费而隐 (32)聪明反被聪明误 (33)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34)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36)至诚可参天地 (38)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 《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 “六经”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 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 去批注了。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 注我,就是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 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于 丹《论语心得》
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 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 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 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 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 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朱熹《论语集注》
二、中庸如何?-原则
一、何谓中庸 ?-释义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
中庸,儒家的处事原则,主要指 折中,适当,不走极端。“中庸” 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 第1章:中庸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德也,其至( 达到极点 ) 矣乎!民鲜(少 )荀子·富国)
齐侯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 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 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 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 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 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 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
小结
何谓中庸 ?-释义

中庸如何?-原则 ↓
如何中庸 ?-内涵
第一题:
▪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 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 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 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 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 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 (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 “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 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情境设置:9月28日,我校将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请你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设计本次活动流程及内容,传承、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任务一:查资料,知孔子为更好地策划“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我们需要在课前自主查阅孔子的资料,了解其身份地位、人生经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推行“仁”“礼”主张。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自学礼乐(30岁前):掌握“六艺”,勤奋好学。

(2)创办私学(30—50岁):打破教育垄断,促进文化传播。

(3)从政失败(50—55岁):掌权者不重用,齐国离间。

(4)周游列国(55—68岁):历尽艰辛,推广学说。

(5)献身文教(68—73岁):整理文献,继续教育。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孔子。

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朗读经典,听音频齐读课文正音:八佾(yì)朝(zh āo)闻道文质彬(bīn)彬譬(pì)如一篑(kuì) 知(zhì) 者子罕(hǎn) 学夫(fú)《诗》迩(ěr) 之事父任务二:析课文,悟精神为了更好地领悟孔子阐述的君子之德,请参考注释,疏通句意,说说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2019)

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2019)
➢ 《孟子》共七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 了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南宋朱熹把它 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 《论语》合为“四书”。《孟子》富于雄辩,善 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活动一 解其题
2.孟子思想
➢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
通“盍”,何不 根本
于邹敌楚哉!盖亦 反 其 本 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
同“返”,回到
状语后置句
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憎恨,怨恨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如果 这样
其 若 是,孰能御之?”
奔走求告
反面论证:缘木求鱼、以邹敌楚 正面论证:天下(仕、耕、商、旅)归心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 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 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 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 “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牛or羊?
老百姓可是说我 只是舍不得牛。
-15-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招 :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七年级国学经典——第七课《中庸》

七年级国学经典——第七课《中庸》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正音释义
①预:事先有准备,预先。 ②凡事:无论什么事情。 ③跲(jiá):音夹,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 屈词穷的意思。 ④困:困难,阻碍。
⑤疚:忧苦,内心痛苦。
⑥穷:这里指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导读驿站
此句出自于《礼记· 中庸》,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 系。在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亦曾引用:“‘凡事豫则 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 争的胜利。” 古人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办任何事情,都要事先 有准备。做到这一点,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七 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第⑦课
中庸
安徽亳州《国学经典》系列课件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Hale Waihona Puke 作品原文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作者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 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 所作,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道前定,则不穷。 去目的地之前就把路线确定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国学拾贝
●《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朱熹将其与《大学》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元明清各代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这是儒家核 心观念之。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 行为的最高准则。

《中庸》拼音版

《中庸》拼音版

《中庸》拼音版《中庸》全篇第dì一yī章zhāng天tiān命mìng之zhī谓wèi性xìng;率lǜ性xìng之zhī谓wèi道dào;修xiū道dào之zhī谓wèi教jiào。

道dào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道dào也yě。

是shì故gù君jūn子zǐ戒jiè慎shèn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g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莫mò见jiàn乎hū隐yǐn,莫mò显xiǎn乎hū微wēi。

故gù君jūn子zǐ慎shèn其qí独dú也yě。

喜xǐ、怒nù、哀āi、乐lè之zhī未wèi发fā,谓wèi之zhī中zhōng。

发fā而ér皆jiē中zhōng 节jié,谓wèi之zhī和hé。

中zhōng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大dà本běn也yě。

和hé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达dá道dào也yě。

致zhì中zhōng和hé,天tiān地dì位wèi焉yān,万wàn物wù育yù焉yān。

右yòu第dì一yī章zhāng,子zǐ思sī述shù所suǒ传chuán之zhī意yì,以yǐ立lì言yá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化《中庸》教案《中庸》教学规划封开县南丰中⼼⼩学于⽟泉⼀、指导思想为深⼊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和党的⼗⼋⼤精神,努⼒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的⼴东精神,确⽴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为本,⽴德树⼈,培养学⽣良好的⾏为规范、优雅的审美情趣、质朴的哲学思想,促进学⽣全⾯发展。

⾯对以往德育⼯作内容的空泛和德育⼿段的⽆⼒,我们通过吟诵中华传统⽂化经典名篇来熏陶学⽣的思想品德。

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学习⽬的:不是为了应试,⽽是为了⽴德修⾝,传统⽂化的博⼤精深,以诵读为主,熟读成诵,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经典潜移默化,使学⽣在现在和未来成长的岁⽉中,不断加深认识经典的含义,在诵读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丰富内涵,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达到浸润⼈⽣,传承⽂明的教育效果。

⼆、学⽣情况分析传统⽂化教育经典课程的开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优秀传统⽂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育的⽬:⼀是要提⾼⼈的道德⽔平,⼆是要提⾼⼈的智慧⽔平。

⽽循序渐进地学习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帮助青少年树⽴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运⽤智慧,进⾏正确的道德判断,明辨是⾮,从⽽形成健全的⼈格,提⾼整体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化具⾜⼒量和德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促使⼤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完美⼈格。

以《中庸》思想来构建和谐校园,以传统⽂化来熏陶学⽣,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

《中庸》开设的对象是五年级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弟⼦规》、《三字经》、《千字⽂》、《孝经》、《⼤学》等国学经典,对国学经典已有⼀定的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开阔了学⽣视野,提⾼思想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的发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们⾃觉地进⾏⾃我修养、⾃我监督、⾃我教育、⾃我完善,把⾃⼰培养成为具有理想⼈格,达到⾄善、⾄仁、⾄诚、⾄道、⾄德、⾄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的哲学思想。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学期——论语 十二章教学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学期——论语 十二章教学课件

《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朴实。 野:粗野、鄙俗。
文:华美、文采。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 文雅有礼貌)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 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人。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
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后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
《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知人论世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思 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
之中。
文学常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共20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是孔 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是儒家思想重要典籍。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全称为“四书”。 《论语》体式: 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 叙事体

儒 家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 思 悌等。 想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
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 曾子认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济天下。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未来的路。“任重”要求力量要强, 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强,不坚强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 追求。 【概括】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 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你从颜回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代词,……的人。
hào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翻译: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1.第一句话,“学”和“习”有何不同?孔子 提出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获得学习之乐;
2.第二句话,“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 “不亦乐乎”?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此为人生之乐;
3 第三句话,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什么品格?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与品德修养
wǎnɡ
dài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迷惑,意思是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翻译: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 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这一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
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 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迷惑,疑惑。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 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顺从意愿。 yú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越过法度。逾,越过。 矩,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 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 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 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 不会越出规矩。”

《中庸》拼音-校注版

《中庸》拼音-校注版

《中庸》拼音-校注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庸》拼音-校注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庸》拼音-校注版的全部内容。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章天tiān 命mìng 之zhī谓wèi 性xìng ;率shuài 性xìng 之zhī谓wèi 道dào;修xiū道dào 之zhī谓wèi 教jiào。

道dào 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 道dào 也yě。

是shì故gù君jūn 子zǐ戒jiè慎shèn 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g 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中庸拼音版

中庸拼音版

《中庸》全篇第d ì一y ī章zh āng天ti ān 命m ìng 之zh ī 谓w èi 性x ìng ;率shu ài 性x ìng 之zh ī 谓w èi 道d ào ;修xi ū 道d ào 之zh ī 谓w èi 教ji ào 。

道d ào 也y ě 者zh ě不b ù 可k ě 须x ū 臾y ú离l í也y ě;可k ě 离l í,非f ēi 道d ào 也y ě。

是sh ì 故g ù 君j ūn 子z ǐ 戒ji è 慎sh èn 乎h ū其q í 所su ǒ 不b ù睹d ǔ,恐k ǒng 惧j ù 乎h ū 其q í所su ǒ 不b ù 闻w én 。

莫m ò见xi àn 乎h ū 隐y ǐn ,莫m ò 显xi ǎn 乎h ū 微w ēi 。

故g ù 君j ūn 子z ǐ 慎sh èn 其q í独d ú也y ě。

喜x ǐ、怒n ù、哀āi 、乐l è 之zh ī 未w èi 发f ā,谓w èi 之zh ī 中zh ōng 。

发f ā 而ér 皆ji ē 中zh ōng 节ji é,谓w èi 之zh ī 和h é。

中zh ōng 也y ě 者zh ě,天ti ān 下xi à 之zh ī大d à 本b ěn 也y ě。

和h é也y ě者zh ě,天ti ān 下xi à 之zh ī 达d á 道d ào 也y ě。

202年幼儿园诵读古典文学中庸拼音版

202年幼儿园诵读古典文学中庸拼音版

中庸第一章天tiān命mìnɡ之zhī谓wèi性xìnɡ,率shuài性xìnɡ之zhī谓wèi道dào,修xiū道dào之zhī谓wèi教jiào。

道dào也yě者zhě,不bù可kě须xū臾yú离lí也yě,可kě离lí,非fēi道dào也yě。

是shì故ɡù,君jūn子zǐ戒jiè慎shèn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睹dǔ,恐kǒnɡ惧jù乎hū其qí所suǒ不bù闻wén。

莫mò见xiàn乎hū隐yǐn,莫mò显xiǎn乎hū微wēi。

故ɡù君jūn子zǐ慎shèn其qí独dú也yě。

喜xǐ、怒nù、哀āi、乐lè之zhī未wèi发fā,谓wèi之zhī中zhōnɡ;发fā而ér皆jiē中zhònɡ节jié,谓wèi之zhī和hé。

中zhōnɡ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大dà本běn也yě;和hé也yě者zhě,天tiān下xià之zhī达dá道dào也yě。

致zhì中zhōnɡ和hé,天tiān地dì位wèi焉yān,万wàn物wù育yù焉yān。

第二章仲zhònɡ尼ní曰yuē:“君jūn子zǐ中zhōnɡ庸yōnɡ,小xiǎo人rén反fǎn中zhōnɡ庸yōnɡ。

君jūn子zǐ之zhī中zhōnɡ庸yōnɡ也yě,君jūn子zǐ而ér时shí中zhònɡ;小xiǎo人rén 之zhī反fǎn中zhōnɡ庸yōnɡ也yě,小xiǎo人rén而ér无wú忌jì惮dàn也y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3568字,不含标点高2015级国学经典朗诵材料2013年9月22日21时48分注音完毕)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zhòng)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zhòng);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xiǎn)能久矣。

”6.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zhì)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xiào)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xiǎn)能知味也。

”7.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8.子曰:“舜其大知(zhì)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9.子曰:“人皆曰‘予知(zhì)’,驱而纳诸罟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bì)也。

人皆曰‘予知(zhì)’,择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守也。

”10.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11.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2.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s è)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13.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14.“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zài)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597字,不含标点)‖(高2015级1班)15.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wéi)道而远人,不可以为(wéi)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shù)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zào)尔!”1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17.“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18.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gǔ),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ú)。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19.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zhāi)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duó)思,矧(shěn)可射(yì)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20.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xiǎn)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2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zuǎn)大(tài)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wàng)大(tài)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jī)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659字,不含标点)‖(高2015级2班)22.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cháng)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yàn)毛,所以序齿也。

23.“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24.“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dì)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25.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shài),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26.“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zhì)、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7.子曰:“好学近乎知(zhì),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8.“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xuàn),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553字,不含标点)‖(高2015级3班)29.“齐(zhāi)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hào)恶(wù),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rèn)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xǐng)月试,既(xì)廪(lǐn)称(chèn)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cháo)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3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1.“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3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zhòng),不思而得,从容中(zhòng)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3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jiào)。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3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6.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37.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zhēn)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xiàn)乎蓍(shī)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549字,不含标点)‖(高2015级4班)38.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dǎo)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zhì)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39.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xiàn)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40.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huà)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quán)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yuán)鼍(tuó)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41.《诗》曰:“惟天之命,於(wū)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w ū)乎不(pī)显!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42.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43.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烖(zāi)及其身者也。

”44.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