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礼记》(大学、中庸)

合集下载

礼记-大学(节选)

礼记-大学(节选)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 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 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 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 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不。”
——《礼记》的核心思想
《礼记》的内容
•1、该书49篇中, 仅关于婚丧祭礼的 就有17篇之多,它 对于研究先秦以至 秦汉时代的婚丧嫁 娶制度、家族制度、 社会风俗等具有重 要的史料价值。

2、《礼运篇》中记叙了儒家学派闪光的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小康社会。

3、《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载有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 思想。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 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大学》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 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 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 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礼 记 ·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传》、《⾕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

其中,《论语》、《孟⼦》分别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

他们认为,《⼤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四⼦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因为《⼤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礼记》(大学、中庸)

《礼记》(大学、中庸)
涵 ➢ 《中庸》的哲学思想
《礼记》
➢ 《礼记》是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是 儒家关于礼学的一部论文集,是对 《仪礼》经义的阐发,原来并没有 单独成书,只是附在《仪礼》之后, 与其一同流传。
➢ 《礼记》在东汉末年独立成书,到 唐代取得儒家经书地位,至明清两 代,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超过《周 礼》和《仪礼》。
“八条目” ——实现教育宗旨的方法与步骤
➢ 物1格而后知2至,知至而后意3诚,意诚而后心正4 ,心 正而后身5修,身修而后家6齐,家齐而后国治7 ,国治 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一章
8
➢ 参考译文: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获得知 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才才能太平。
中西经典文化概要
下周阅读: 1、《礼记》中的《礼运》,谈你对大同世界的理解。
建议背诵《礼运》第一段关于大同世界的描述。 2、查阅康有为的《大同书》。
问题
➢如何理解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何为中庸之道
学习内容
➢ 《礼记》的基本情况 ➢ 《大学》《中庸》简介 ➢ 重难点《大学》“三纲八条目”涵义、“中庸”的内
➢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 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 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的哲学是行为的学问
➢ “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不然。西洋哲学为“爱智学”,中 国哲学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不如说是行为的学问。
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 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 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 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 系?”

国学经典《大学》简介和作品影响

国学经典《大学》简介和作品影响

国学经典《大学》简介和作品影响《大学》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里面蕴含了很多智慧的哲理,对人们影响深远。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大学》简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经典《大学》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国学经典《大学》历代概况《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汉唐时期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⑴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位,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⑵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

他的著作《三礼注》中《礼记·大学》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述。

⑶孔颖达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

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为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做好了铺垫。

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

• •
• • • • • • • •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知 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南京工业大学:明德厚学 沉毅笃行
• 西安理工: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 西南交大: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 忠 恕任事 •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 事业 •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 山西大学:登崇俊良 求真至善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贯中西 明德尚行 •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 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礼记· 大学》 与先秦儒家的人格修养学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要点
• • • • • • • • 文本阅读 一、《大学》和《四书》 二、《大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三、《大学》的艺术特色 四、《大学》的思想渊源 五、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 六、《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七、思考与讨论
礼记·大学(第一章第一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六、《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 经典化,南宋至清,传注85种 • 科举依据 • 蒙书 • “德”与“善”,“家”、“国”和 “天下”,有着特定的社会与历史的 内涵 •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
七、思考与讨论
• • 1.解释儒家关于教育的“三纲领”、“八条 目”,你认为它们在逻辑上是否真的很严密? 有没有可以置疑的地方? 2.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 “格物”以“修身”为本,你认为道德的修 养与知识的探求是什么关系?二者能否统一 起来? 3、“内圣外王”是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的宗旨, 从孔子到《大学》都把治理天下国家归结于 修身,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4、联系《礼记· 大学》及各大学校校训,分 析异同,谈谈你对古今中外大学教育的看法。 (期中作业)

《四书五经》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文学常识《四书五经》文学常识关于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的出处出处:《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诗》、《书》《礼》、《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

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

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

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

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

毛公亦传,未得立。

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

《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

《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
• “春秋三传”:《左传》 、• 《公羊传》、 《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 均为“记”;
•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 “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礼记》 里的《大学》、《中庸》 二篇抽出,与《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 • 并作《四书章句》,此后 八百年间一直是天下士子 们的必读之书。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
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核。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 反,谓之大成。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节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 近道矣。
• 五经为:《诗》、《书》、《礼》、《易》、 《春秋》。
•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 《仪礼》、《礼记》、《周易》、《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 雅》、《孝经》、《孟子》。
•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 观念而言,《易》、《诗》、《书》、 《礼》、《春秋》谓之“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 关于其内容的两种说明方式:
• 《礼记》记录古代礼节习俗、礼仪制度 及礼论,记载礼制、礼 •仪,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语录、礼的产生和变迁、礼论。
• 《礼记》的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 历史、文艺、教育、日常生活、天文及 历法、地理知识等诸多方面,它集中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中庸》(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中庸》(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哀公问政。

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丕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致知在格物”,即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5篇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5篇

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5篇《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礼记大学读后感《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

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

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

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

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

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中庸》全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和译文——古今名士皆喜欢欣然品书画2018-10-18 20:23:38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大学《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

大学《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

《中庸》精读章节模拟答案《中庸》精读(北京师范大学)1.1 “四书”的形成(一)1、【单选题】著作( )是一部论述了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

A、《周易》B、《史记》C、《诗经》D、《中庸》我的答案:D2、【单选题】中国古代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我的答案:A3、【单选题】以下中国古代著作中不涉及教育理论的是()。

A、《中庸》B、《战国策》C、《孟子》D、《论语》我的答案:B4、【单选题】()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A、《尚书》B、《中庸》C、《礼记》D、《诗经》我的答案:D5、【多选题】以下属于“四书五经”中“五经”的是( )。

A、《史记》B、《尚书》C、《礼记》D、《天人三策》我的答案:BC6、【判断题】《礼记》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论述了先儒之道。

我的答案:X1.2 “四书”的形成(二)1、【单选题】法国小说家( )一生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并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雨果B、莫泊桑C、巴尔扎克D、西蒙我的答案:C2、【多选题】朱熹认为( )两篇文本可以突显、贯通儒家思想的基本脉络。

A、《大学》B、《论语》C、《春秋》D、《中庸》我的答案:AD3、【判断题】朱熹引用《中庸》是因为它体现了先秦儒家与先王之道的贯通与碰撞,体现了子思子与传统思想的融通。

我的答案:√4、【简答题】简述朱熹为何选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四书”。

我的答案:1、朱熹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文本可以突显、贯通儒家思想的基本脉络;2、朱熹引用《中庸》是因为它体现了先秦儒家与先王之道的贯通与碰撞,体现了子思子与传统思想的融通。

1.3《中庸》与四书1、【单选题】从义理的深度上讲,( )是高明的,其核心命题是性与天道。

A、《公羊传》B、《中庸》C、《左传》D、《尔雅》我的答案:B2、【单选题】(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撰写了《大学》。

《礼记》名言感悟

《礼记》名言感悟

《礼记》名言感悟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

《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礼记》感悟,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礼记》名言感悟精选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冠义》)【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

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暴乱之祸矣。

(《礼记·乡饮酒义》)【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

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

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暴乱的灾祸了。

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礼记·聘义》【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

(《礼记·大学》)【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10、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大学、中庸》知识讲解

《大学、中庸》知识讲解

《大学、中庸》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积存文言知识,把握文意;2.明白得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了解文章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知识积存文学常识《大学》《大学》原先不是一部书的名字,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礼记》从“记”那个字来看,最初给这本书的定位是不高的。

儒家文献一样分三个等级:经、传、记。

经地位最高,如《诗经》:传地位其次,如《左传》;记地位最低,如《礼记》。

随着时代的进展,《礼记》先后两次提高地位。

第一次,《礼记》上升为经。

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把《仪礼》《周礼》《礼记》这三部书合并起来,称为“三礼经”,把《礼记》的地位提到了“经”的高度。

第二次,《礼记》中的两篇与《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并起来,认为这四部书是儒者必须学习的教材;朱熹甚至认为儒者必须先学的是《大学》,而不是《论语》《孟子》。

《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字词汇总通假字在明明德,在亲民亲通新,革新。

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尧、舜帅天下以仁帅通率,带领。

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抗。

《大学》莫见乎隐见同现,显现。

知者过之知同智,聪慧。

《中庸》词类活用在明明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形容词作动词,厌恶/喜爱。

上老老而民行孝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上长长而民行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上老老而民行孝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上长长而民行弟形容词作名词,长辈。

《大学》天地位焉名词作动词,就其位。

亲亲也形容词作动词,友爱。

子庶民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子,可引申为“爱护”。

来百工使动用法,使……来,可译为“招来”。

《中庸》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义: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

23-24.《礼记·大学》(节选)《礼记·中庸》(节选)-全集(全国通用)

23-24.《礼记·大学》(节选)《礼记·中庸》(节选)-全集(全国通用)

23.《礼记·大学》(节选)1.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

”2.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而整治好家庭的前提是提高自身修养,《礼记·大学》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学《礼记·大学》,该文通过“,,”三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

而这些是修养品德的前提。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5.《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24.《礼记·中庸》(节选)1.《礼记·中庸》中用“,,”三句阐述了达到“中和”的境界可以使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的观点。

2.《礼记·中庸》中,表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的句子是“,,。

”3.《礼记·中庸》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

4.《礼记·中庸》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5.《礼记·中庸》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6.《礼记·中庸》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7.《礼记·中庸》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大 学 之 道 《礼记》

大 学 之 道 《礼记》

致知在格物
(获得,得到)
④道
大学之道 (原则)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道芷阳间行 (取道)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原因,途径)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谈论)
⑤得
虑而后能得 (处事合宜) 谁得而族灭也? (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获得)
⑥诚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使……真诚)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连词,如果,果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 于彰明美好的德行, 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 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
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
注释:
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 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 教”的目标所在。
•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 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 准备。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使……整齐 )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 正( 使……端正 )其心(心思)。欲正其心者,先诚( 使……真诚 ) 其意(意念)。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 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指平民百姓),壹 是( 一概,一律 )皆以修身为本。
• (3)“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
合为四书,广为流传。
苛 政 猛 于 虎
“嗟!来食。”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
的论文,全文十章。共1546字。
关于它的时代与作者,说法多种: 朱熹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近 人有人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也 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
“大学”
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三纲领”——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三条基本原 则
明明德:发扬光辉美好的德行
亲民:新民,指教化人民,使人民日新其德,具有新的道
德风尚。 止于至善:到达完美的境地。(仁、敬、慈、孝、信)
培养道德高尚,并能把这高尚道德推广于全民和天下的人。 它把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结合为一体,以统治者个人的道德 修养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5 6 7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1 2 3 4
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一章
8 参考译文: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获得知 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谐境界。
“中”表征为一个恰切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
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分寸”,强调的度既不能过,
又不能不及。
何谓“庸”
庸本义为乐器大钟,因其祥和之音,故有“和”之义。
“庸,和也”。(《广雅》)
北宋程颐解释为“不易”,“不偏之为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 南宋朱熹则解释为“平常”。 冯友兰认为:“庸”是社会中现存的常规、定理。
《中庸》
《中庸》谈人生哲学,是《大学》的姊
妹篇,全文33章。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或是秦汉时 儒家的作品。
北宋程颢、程颐极尊崇《中庸》。南宋
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 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
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 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孔子与中庸
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瓦罐。
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
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qī] ,无水时歪
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
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君子中庸,小 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 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
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 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 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八条目” ——实现教育宗旨的方法与步骤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参考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
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
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 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
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
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 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 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知 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南京工业大学:明德厚学 沉毅笃行
西安理工: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西南交大: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
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
中庸:一种认识方法
“中庸”作为方法论,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 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 境)中寻求“中节”,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 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 与实现。 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 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详审, 思虑详审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山西大学:登崇俊良 求真至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贯中西 明德尚行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是感情欲望的四种表现,这些感情没 发生时,心理处于宁静状态,无所偏倚,叫做 “中”。
这句话是解释“中”的定义。
无过、无不及谓“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 诚实保持中正之道,不偏不倚。 —— 《书· 大禹谟》
欹器,又称歌器,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 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 就竖起来一些,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
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
原,等待再次灌水。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 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 宥坐》
瓶子空了会斜,满了会倒,只有不满不空的时候 才能直立中正。 为人处世之中庸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3 4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5 6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7 8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第一章
1
2
参考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 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礼记》
《礼记》是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是
儒家关于礼学的一部论文集,是对
《仪礼》经义的阐发,原来并没有 单独成书,只是附在《仪礼》之后,
与其一同流传。
《礼记》在东汉末年独立成书,到 唐代取得儒家经书地位,至明清两 代,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超过《周 礼》和《仪礼》。
《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先秦传习《仪礼》时,也传授一些补充说明和资料。累世 相传,至西汉,积累不少。西汉后期,刘向考校书籍时又 采集一些,214篇。这些文字的写作时代,早则战国时期,
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
弟的学校,也就是培养 统治者的学校,是治国
安邦的“大学”,故也
称“大人之学”。
《大学》讲的就是统治
者治理天下的学问。
开宗明义阐述儒家教育的宗旨——“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第一章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发”是喜怒哀乐的发。
“皆中节”:喜也中节,怒也中节,哀也中节,乐也中节。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欲望发生了,并自然而然的合于礼节,
就是“皆中节”,这就叫“和”。节即节度。
“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范进中举
中庸之道—留有余地,过犹不及 中庸以“中和”为精 髓,避免过犹不及,
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 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 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的哲学是行为的学问
“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不然。西洋哲学为“爱智学”,中 国哲学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不如说是行为的学问。
治理好国家后,天才才能太平。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推究事物的原理 —认识万事万物本来之理 —真心实意 —心思端正,对感情有克制力 —修养身心
内圣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外王
大学第一章
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体现了儒家学派
以内心修养为本,以外在实践为末的“内圣外王”
中 庸——凡事取其中,为不易之常道,就是中庸。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做人做事追求适量、
守度、得当、不偏不
倚,越位和缺位都不
合适。
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 执其两端用其中,是 中庸之道对待矛盾事
物的态度和方法。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 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中庸是儒家“至德”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
鲜久矣。” ——《论语· 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