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3. 指明让学生扮演:24÷8=3(元) 5-3=2(元)5-24÷8=5-3=2(元)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四、课堂总结思考回报: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板书设计:买鲜花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24÷8=3(元) 5-3=2(元)5-24÷8=5-3=2(元)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不同形状和颜色。

2.帮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

3.启发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2.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3.准备相关练习题和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引出今天的主题。

2.学习内容: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

3.示范:老师示范如何描述物体,引导学生跟读。

4.练习: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描述身边的物体,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描述一些物体。

2.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表面的特征,并提问引导他们发现物体之间的联系。

3.练习:让学生找出几个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别。

第三课时1.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2.学习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用词语描述其形状和颜色。

3.练习:让学生自己描述几个物体,引导他们用更准确的词语。

4.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描述物体时有时会使用不够准确的词语,下一步可以设计更多的练习和游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词语描述物体。

另外,可以结合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并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档关于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的教学设计,希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物体,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

《观察物体》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增强空间观念,并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辨认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即假设自己站在某一指定的位置,会看到物体的什么形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小熊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大屏播入《盲人摸象》的动画故事。

(课件第2张)2.这些盲人说得对吗?为什么?3.仔细察看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板书:观察物体)(二)探究新知1.师:请同学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仔细观察,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小熊的形状。

小组汇报: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学生汇报。

2.想象观察者看到的图形。

(课件第3张)下面这些图形是谁看到的?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判断的?生1:小明在小熊的前面,看到的是小熊的正面,所以第一个图形是小明看到的。

生2:小亮在小熊的左面,应该看到小熊的侧面,小熊的前面向右,可以看到小熊头上的蝴蝶结。

所以第二个图形是小亮看到的。

生3:小红在小熊的右边,看到的是小熊的侧面,小熊的前面向左,不能看到小熊的蝴蝶结,所以第三幅图是小红看到的。

生4:小芳在小熊的后面,看到的是小熊的背面,所以第四个图形是小芳看到的。

3.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图形都不一样?(出示课件第4张)生: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方向看大熊猫的。

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4.(出示课件第5张)下面的图形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5.(出示课件第6张)拿出长方体,三个人一组,分别从上面、前面、侧面看,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形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认识图形"。

我们将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认识,以及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识别能力,能够准确地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对不同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是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形卡片和练习题,学生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形卡片,让学生们观察并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讲解:然后我会逐个介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特征和性质,并举例说明。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讨论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分享他们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今天复习的四个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并在旁边写上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根据今天复习的内容,画出他们最喜欢的图形,并写上它的特征和性质。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不同图形的特征。

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对于一些特殊的图形性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教学,并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进行一些与图形相关的拓展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学生们在识别和描述不同图形的特征时,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

例如,他们常常将正方形和长方形混淆,或将三角形和圆形混淆。

因此,我需要重点讲解和强调这些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 观察物体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 观察物体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观察不同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并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描述和归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物体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物品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能够描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3.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物体进行组织和归纳。

三、教学内容1.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描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3.比较和分类不同物体的特征。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学习(10分钟)教师出示几种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激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内容呈现(20分钟)1.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如用手触摸、眼睛看、用尺量等。

2.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第三步:小组活动(30分钟)1.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观察、描述和比较手中的物体。

2.每组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和组织,并向全班汇报。

第四步:操练与检查(20分钟)1.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体继续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分钟)带领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1.课后布置观察物体的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用文字描述或画图,突出物体的特征。

2.鼓励学生家长陪伴,帮助孩子完成观察和描述。

六、板书设计•观察物体–方法和技巧–描述特征–比较和分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培养其观察和描写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物体的描述能力还有待提高,下节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7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7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7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精选7篇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并且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4、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眼光。

(此目标由“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挖掘出来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难点: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或尽可能多的说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课题1、讲盲人摸象故事2、师: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个典故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3、师:盲人因双目失明,摸到什么就说象什么,而我们比盲人幸运多了,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在任一位置观察物体是否能看全呢?今天我们就观察一些物体试试。

---板书课体——观察物体4、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目标师: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观察物体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二、新课(习得阶段)(一)看1、例子1——看模型——比较大的长方体模型(1)小组活动师:口述要求——在你的位置不动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老师准备各侧面形状问学生:从下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和上面看呢?)可以活动: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2)启示::师:不只是学数学还要从数学中品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能品出什么呢?“最多只能看三个面”想到什么?2、看一个立体图形(准备三个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课前发给小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三个立体图形,看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3、看两个立体图形(例2)让学生看书回答(先试后导)4、练习八3题5、请两个一组现场找物体也可以到外面找,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找一个或两体物体都行)(二)想猜一猜游戏:老师出示实物一部分,让学生猜可能是什么物体?(为例2下面做一做打基础,例2下面的做一做比例2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共五则)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共五则)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共五则)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森林聚会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二、探索新知: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

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已经较为熟悉。

但是,对于乘法和除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进行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学习单等。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学习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表内乘法和除法。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巩固学生对乘法和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设计说明(三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设计说明(三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
设计说明(三稿)
一、教学目标
•能够观察简单的物体,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物体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观察简单的物体。

•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难点: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简单的物体,如球、方体、圆柱等。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观察物体的描述。

•准备幼儿园同学作为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合作观察一个物体,并请他们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 学习(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记录描述。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观察到的各种特征。

3. 实践(20分钟)
•让学生自由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辅助并记录学生的描述。

4. 总结(10分钟)
•结合录音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再次观察物体,并对比之前的描述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正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五、课堂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描述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需要多进行观察和练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助。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物体,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以上是本节课《观察简单的物体》的教案及设计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案标题:掌握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一、教学目标:1. 教学内容:掌握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

2. 教学目标:a.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二位数。

b. 学生能够比较并判断二位数的大小关系。

c.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已学知识。

d.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比较和判断二位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黑板、粉笔、教学卡片、学生练习册。

2. 教学素材:大量的二位数卡片、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1. 复习前几个单元的知识,包括数的读写、数的比较大小等内容。

2. 给学生出示一些二位数卡片,让他们大声读出这些数字。

步骤二:新知引入1. 出示两个二位数卡片,例如“58”和“71”,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字,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两个数字谁大一些?b. 这两个数字之间有多大的差异?2. 引导学生发现二位数数字大小的规律,介绍数值大小的表示方法。

步骤三:数值的比较和判断1. 给学生出示一些二位数卡片,要求学生将这些数字从小到大排列。

2.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出示卡片进行比较,并讨论出正确的顺序。

步骤四:基础练习1. 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书上的练习题,加深对数值大小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师巡视学生的书写和思考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步骤五:应用拓展1. 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答案,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课堂总结:1. 进行知识总结,并强调掌握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

2. 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二位数,练习判断大小关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进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五观察物体(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教学要求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建议1.教学之前,可以先拿一个六个面颜色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问学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需要改变观察的角度。

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还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学生:好!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

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走进生活——认识角1、认识角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教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现在就让我们为这些角揭下美丽的外衣,看看他们到底长的什么样子。

2024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

2024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

2024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数字0-100的认知和书写•能够按照顺序排列数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识别和使用图形和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1.复习数字0-50的认知和书写2.学习数字51-100的认知和书写3.数字的顺序排列练习4.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引入5.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6.认识和绘制基本的几何图形:圆、正方形、三角形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0-100的认知和书写,加减法运算练习•难点:数字的顺序排列,几何图形的识别和绘制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与示范2.小组合作学习3.游戏化教学4.角色扮演5.情景教学教学步骤1.复习数字0-50的认知和书写2.引入数字51-100的认知和书写3.数字的顺序排列练习4.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引入5.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6.认识和绘制基本的几何图形:圆、正方形、三角形7.小组合作练习:分类图形8.游戏:数字拼图9.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生买水果问题10.总结复习,布置作业教学评估1.考察能否正确书写0-100的数字2.能否按照要求排列数字3.加减法运算练习是否正确4.几何图形的识别和绘制能力教学资源1.课本2.黑板和彩色粉笔3.数字卡片4.图形卡片5.游戏道具:数字拼图、形状拼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数字书写和认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按照顺序排列数字时出现错误,需要加强相关练习。

加减法运算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比较困难,需要反复练习。

在几何图形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绘制基本图形,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练习和巩固。

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重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帮助和引导。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共2课时)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共2课时)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基本属性;–能够描述物体的简单特征;–能够用简单的图形和颜色表示观察到的物体。

2.过程能力:–能够积极观察并进行简单的描述;–能够合作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的基本属性;2.描述物体的简单特征;3.使用图形和颜色表示观察到的物体。

三、教学难点1.将观察到的物体特征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2.学生间的观察结果分享和沟通。

四、教学准备1.准备学生观察用的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2.准备简单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示范语言;3.准备图形和颜色的具体呈现方式,如卡片、涂色工具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引导他们思考“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导入:教师出示几个物体,请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引导:教师帮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操练: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物体,其他组员描述该物体的特征,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观察物体能力。

•导入:引入图形和颜色表示物体的概念,教师出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片,请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拓展: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用简单的图形和颜色表示该物体的特征。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明确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课堂活动安排1.教师示范观察物体并描述,引导学生学习;2.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观察和描述;3.学生用图形和颜色表示观察到的物体;4.学生自主选择物体进行观察,并进行展示。

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周围物体,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简单的图形表示。

教学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学生之间的观察结果分享情况;•学生对于观察物体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大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学内容: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

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学生交流。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单元内容:第五单元。

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

教材简析: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识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不是正式的数学视图,知识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而观察立体图形是初步感知数学视图。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物体的不同形状,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不同方位对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通过观察掌握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懂得看事物要全面。

单元重点: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单元难点: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物体及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形状,使学生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新课3课时练习第课时观察物体授课时间:学习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学生猜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部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一起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五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五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五单元教学计划课题一 :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40 + 20 = 30 + 53 = 15 + 72 =60 – 40 = 83 – 30 = 87- 15 =60 – 20 = 83 – 53 = 87 – 72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2、导入新课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老师板书: 30 + 20 =50 (千克)加数加数和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 + 加数 = 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 = 加数 + 加数(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20 =30 (千克)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30 =20 (千克)(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 = 和-第二个加数第二个加数 = 和-第二个家数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让学生齐读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

现在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备

第五单元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
一、教学总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的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便的路线图,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能辨认方向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的过程
3、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初步感知,
二是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本单元的学习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辨认方向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方能获得,因此,有效的教学应在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性活动。

三、重点难点:
1、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
数学美。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大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
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

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

(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
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
的。

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

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
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形成概念。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刻意纠正。


3、教学“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教师揭示课题。

4、组织活动——剪一剪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从大量的对称图形中寻找其共同点,以把握对称的本质特点。

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拓展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8的做一做。

2、拓展性学习。

(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镜面对称
教学内容:
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
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镜子有关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

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和谐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1、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

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

)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
3)、小结
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

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

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

)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5)、全班交流。

(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6)、小结。

2、看镜子写时间
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

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

2、拓展性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