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主体的视角探析高校主导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合集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澄明、发展取向与优化路径

“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澄明、发展取向与优化路径

“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澄明、发展取向与优化路径作者:宁启扬何健标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3期摘要高职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实践载体,也是落实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办学的重要抓手。

在“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澄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困境,包括统筹与依赖的政校协同关系、松散与疏离的行企协同关系、传统与局限的校企协同关系等,为其发挥多元协同合作整体效能,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发展提供前提。

未来,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将以“三教”协同创新引领资源协同、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主体协同、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目标协同、以数字化转型达成治理协同为路径,推动实现多元主体资源的创新整合与育人成效的深层跨越。

关键词“三教”协同创新;高职产业学院;多元协同;发展取向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28-0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系统谋划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三种教育类型的一体化改革。

“三教”协同创新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赛道。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以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为主要特征,汇聚了信息、人才、技术和物质资源,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办学的重要实践载体。

在“三教”协同创新视角下探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多元协同的关系困境和发展取向,对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协同矛盾,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产业学院的实践发展与理论诉求(一)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产业学院是伴随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并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高校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刍议_陈明学陈洪

高校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刍议_陈明学陈洪

促进校企科研成果转化为协同动力。 ( 4 ) 高校 科的知识去认识、 分析、 解决问题; 以“开放、 集成、 担, 融入科技园的集成创新模式 。高校充分利用科技园 优惠政策、 专业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等优势, 融 入利于科技创新、 提倡合作的集成创新氛围, 激校、 科研院所、 企
[2 ]
洪 ( 1965 —) ,
式。以政府科技政策、 法规为导向, 积极参与政府引 导的技术创新活动, 以国家目标为高校科研的重要 选题来源。 ( 2 )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联合攻关模式。
, 但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足以完成
可以采用企业资 “整合、 这些功能, 高校只有通过协作创新, 以 共享、 根据不同的创新目的和主导作用, 、 、 助高校科研模式 企业与高校联合研究模式 高校参 完善、 提高 ” 为原则, 从内部打破学科之间、 专业之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联合攻关, 大 间、 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壁垒, 实现校内各学科、 专业、 加企业科研的模式, 。 ( 3 ) 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 高校科研成果与企 、 部门的资源共享 相互支撑相互渗透, 改变目前以教 师、 课堂、 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 供跨学科、 跨专业的教育培养, 使学生可以运用多学 高效” 为原则, 努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 业协同创新, 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它各种创新主体的 业的成果转化联盟模式 。通过科研成果与资金的结 合, 发挥双方互补资源优势, 技术风险、 资金风险共
初步分析了高校多样化协同创新模式, 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协同创 新 的 管理和 沟 通 机 制, 考核评价和 约束机制, 长效机制等。 【关键词】 高校; 协同创新; 模式;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8418 ( 2014 ) 01 - 0068 - 02 【作者简介】 陈 明 学( 1972 —) , 硕 士; 陈 男, 四 川 南 充 人, 南京 工 程学院 康 尼 学院 副 研究 员、 男, 江苏泰州人, 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 教授。 行业发展趋势和不同的创新目的, 积极探索 多因素共同 域经济、 协同创新是围绕创新目标, 多主体、 [1 ] 协作配合、 相互补充、 收益共享的一种管理创新 , 适合创新目标的协同创新模式 。如以下诸种协同创 是解决当前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分散 、 封闭、 低效等突 新模式: ( 1 ) 高校与政府合作的人才与政策结合模 出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校的基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社会服 务、 文化传承创新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一、“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涵义解读“协同创新”的最早定义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中心的研究员彼得?凯莱( Peter Gloor )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中介机构和用户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融合,开展大跨度创新的理想组织模式,通过有效引导和制度安排,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融合,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加快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归趋。

[1]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概念也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被明确提出。

由此可知,“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要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合作,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3]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协同创新就是打破封闭的科技创新实体间界限、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第四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网络作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科技规划纲要》的提出,彰显了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几个重要方向: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区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资源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各区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功能定位及协同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问题,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主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

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是指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创新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合作。

由于各区域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协同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介绍:阐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在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链条的衔接不够顺畅,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的对接与合作。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03收稿日期:2012-09-13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题项目“基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人才体系构建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B 2110341)作者简介:祁艳朝(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祁艳朝(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力资源处,哈尔滨150001)摘要:协同创新是支撑国家创新建设的新理念,是有关创新型国家及其主体要素建设的一项社会管理创新。

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机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005-02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这对高校既提出了新要求,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因此,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2]。

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及路径研究作者:何地孙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0期摘要:科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高校以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学科资源等独有优势在推进协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着重阐述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和提出高校如何参与协同创新的路径,为高校推进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意义;高校;协同创新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76-02一、协同创新的背景协同创新是指充分调动各方面创新资源,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通过突破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各自的体系,使各主体之间协同互动,使“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相互流通,形成具有整体性强、流动性强的全新科技创新模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最先定义了协同创新,随后协同创新这种新的创新模式逐渐被研究、应用于国内外,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1997年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较为系统地、深入地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索研究。

经过不断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协同创新有了基本一致的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到来,协同创新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各部门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

协同创新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的结合,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社会各方面资源配置,提升创新主体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了产学研的合作。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

而当前中国面临着创新资源分散,创新主体缺少协作等困难。

各行企业、各大科研院所、各类高校和政府在创新工作当中出现了脱节现象,陷于固有的体制之中。

协同创新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

国家也相继提出运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来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创新体制,按照需求充分调配“产、学、研、政、用”各主体密切协作。

创新2.0视角下协同创新的主体研究

创新2.0视角下协同创新的主体研究
第 2 7卷
总第 1 5 7期
2 0 1 4年 2月
第 1期
创新 2 . 0视角下协 同创新 的主体研究
疏腊林 危怀安 聂 卓 黄 曼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 3 0 0 7 4 )

要: 创新2 . 0和协 同创新是信息化时代 和 大科学 时代科技 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创新 2 . 0和协 同创新的
所和企业 , 科学家和工程师再也不是知识创新和技 术创新的独有者 , 每个人都是创新 的主体 , 用 户在
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 明显。随着这些变化 ,变 得 越
协同匹配 , 以实现各 自单独所无法 实现的 2 + 2> 5 的协 同效 应 。在 此 基 础 上 , 陈劲 、 阳银娟 ( 2 0 1 2 ) 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 、 政府 、 知识生产机构 ( 大学 、 研究机构 ) 、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 为了实现重 大科技 创新而开展 的、 知识增值 为核心 的、 大跨度整合 的 创新组织模式 J 。协 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大学 、
1 6
管理 ; 黄曼 , 华 中科技大学公共 管理学 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科技 创新管理 。

. 立 主 童
业 塑 堕 堕 — — — 厂
政府 、 企业 、 大学 、 科研 院所和用户等主体 为了实现
技 术研 究 , 也培养 了大量的应用型技 术人才 , 这 些
种 技 术手段 让知 识 和创 新 得 以共享 和扩 散 , 从 而 实
介组织 、 创新 平台、 非营利性 组织等为辅助要 素的
多 元 主体协 同互 动 的 网络 创新 模 式 , 通过 知 识 创 新
现知识 的应用价值。创新 2 . 0 背景下的创新活动发 生了显著的变化, 用户成为重要的创新主体。

论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

论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摘要: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文章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的框架,并论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内涵,最后针对协同创新的组织和平台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系统框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资源已跃居世界前列,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形成了相当规模、涵盖创新链各环节的各类创新基地,为进一步整合科技力量、共享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推进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协同创新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经济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大部署。

1、协同制造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的前范式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创新越来越具有开放性,科技知识的创造、创新和应用部门之间需要构建开放式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先期基础是协同制造。

协同制造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供应链内部及供应链之间的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精细合作,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达到企业资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

协同制造是整合了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全球制造等生产模式的优点,打破了时空的约束,通过互联网络,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设计、生产经营信1息。

协同制造从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转变成并行工作方式,从而得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缩短生产周期,进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设计、生产的柔性。

大型工程协同制造的典范是波音777飞机的诞生,整个项目参与人员总数超过8000人,所用的小型机和个人电脑总数超过10000台,通过对10万余个零部件的协同制造和整合,整机的设计制造周期与约4.5年,远低于757、767所花的9~10年时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1引言
近代 以来 ,我 国 自然科 学 远远 落 后 于西 方 国家 ,
为了在 自然科学领域赶超发达 国家 ,我国长期存 在 重理 轻文 的 现 象 。 随着 经 济 和科 技 的 巨大 发 展 ,人 们 逐 渐认 识 到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在 人 类 社会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巨大指 引作 用 ,尤其 是 2 1世纪 以来 ,人类 进 入 知 识 经 济 时代 ,文 化 全 球 化 渗 透 的进 程 加 快 ,文 化 软 实力 已经成为一个 国家综合 国力 的重要体现… 。为 此 ,我 国从 国家 战 略 高 度 提 出 要 繁 荣 发 展哲 学社 会 科 学 。然 而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具 有 投 入 高 、研 究 周期 长、不可重复性 、实践性强等特点 ,而高校 作为哲 学 社会 科 学研 究 的 主要 阵地 存 在 经 费 不 足 、各 自为 政 的现象 。这 是 我 国哲 学社 会 科 学研 究 一 直 落后 于 自然 科 学 的重 要 原 因 。随 着 教 育 部 “ 2 0 1 1计 划 ” 的实施 ,协 同创 新 为解 决 哲 学 社会 科 学发 展 创新 的 困境 提供 了新 的思 路 ,尽 管 高 校 协 同创 新 理 论 研 究 已经取得 了较多 的成果 ,但是 哲学社会科学 与应用 性 较强 的 自然科 学 相 比 ,有 自己 的特 点 ,鲜 有 学者 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 同创新进行专 门研究 ,对 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更是 匮乏。实现各创新 主体跨 地 域 、跨部 门和跨 学科间的信 息共享和知识增值 是哲
2 0 1 4 年 第 5 期 Leabharlann s c i 眦…d T e
髓 。 … R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7 6 9 5 . 2 0 1 4 . 0 5 . 0 0 1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探析摘要:高校学生工作是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创新理论的发展为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和培育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

本文从理念、目标、内容、平台四个角度尝试构建新的高校学生工作协同创新模式,只有进一步发展和健全高校学生工作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才能加强组织内各要素间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学生工作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31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传统线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需要,就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而言,需要构建以理念创新为前提、以目标创新为基础、以内容创新为载体、以方式创新为依托手段的新型协同创新模式。

1 协同创新模式架构1.1 理念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老师、学工部门行政人员和学生群体这四类主要参与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创建协同创新平台。

首先,需要树立同一目标。

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利益和目标诉求是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基石,只有各参与主体对这同一目标达成一致共识和理解,协同创新才能发挥应有作用,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推行。

其次,需要树立开放协同观念。

这是协同合作的前提,协同是开放的最终目的。

各部门在树立相同目标基础上,各参与主体之间保持开放,保证彼此间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老师、学工部门行政人员和学生群体这四类参与主体需要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环节等方面保持开放协同理念。

再次,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才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关键,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系统化的协同设计,具体涉及学工部门的融合、教育资源的整合、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的质量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部门运行机制的优化等方面,这种创新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目标一致和开放协同观念基础上,以协同创新观念为指导的创新发展。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探索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探索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各国政府对于产业培育和创新力提升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为了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各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纷纷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

首先,政府在推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投入,提供创新环境建设和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管理机构,加强对创新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推进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与协调,形成政企学研用多方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其次,产业界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主体地位。

产业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中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产业界还应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

只有产业界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效率。

第三,高校及科研机构是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重要来源,其在协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为产业界提供创新资源和人才支持。

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建设。

最后,研究机构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研究机构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同时,研究机构还应与政府、产业界、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合作,共同推进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建设。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建设是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产业界、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共建共享的合作格局。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因素,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机制,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分析影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

本文还将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实证检验动力机制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指导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的紧密合作机制。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创新理论、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系统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析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析

李应博从高校创新能力角度 , 研究高校 协同创新能力转移, 并 提
出 了相 应 的 政 策 建 议 ; 王 树 国认 为高 校 要 开 拓 与 各 领 域 协 作 创 新
2 . 落 实创新 平 台建 设 。 创新平台对于高校创新人才培 养、 创
新 团 队组 建 、 科 研 成 果 产 出意 义 重 大 。目前 , 我 国 高 校 创 新 平 台 多采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 管 理 体 制 尚不 完 善 且行 政 色 彩 浓 厚 。
的新模式 , 该 模式主要包括: 资源共享、 网络联盟、 跨 机 构 多项 目
协作等。 另 有一 些 学 者 强 调 高 校 协 同创 新 产 学 研 用协 同创 新 平 台
的重要性。
因此 , 高校协作创新平台建设应探索新 的管理机制 , 淡化行政管
理束 缚 , 完善聘任 制度, 强 化 目标 管 理 , 释放学 科、 智力优势, 充 分 发 挥 创新 平 台 支撑 作 用 。
校 主体视角 , 研 究高 校 协 同创 新模 式 , 对 于高校研究 发展 、 平 台
建 设具 有一 定 的 现实 意 义 。

1 . 创 新 利 益 分 配 格 局 。利 益 分 配 是 目前 制 约 高 校 协 同 创 新
的 关 键 问题 。 合理的 利益分配 , 对于保障创新主体合理利 益、 维
虽 然 国 内 许 多高 校 建 立 起 协 同 创 新 团 队 , 但 仍 面 临 诸 多瓶
颈, 如 高 校 科 研 力量 自成 体 系 、 学 科 壁 垒 森 严、 高校 研 究 分散 且 重 复、 成 果 转 化 滞 后 等 问题 。 对此 , 本 研 究 提 出 如下 对 策 建 议 。

“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

“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

“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路径研究作者:王新新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7期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主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013GXS5K181)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其对资源、要素的要求不尽相同。

因此,只有努力促进技术创新的主体协同、学科协同、人才协同和资源协同才能使科技创新效率最大化。

协同度越高,整体性就越强,竞争优势也就越突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

本文就协同创新的涵义、特征和原则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引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证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通过不同的创新主体提供不同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与相互合作最终完成的。

协同度越高,整体性就越强,竞争优势也就越突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条件。

科技创新重心已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转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迫切需要提高创新驱动整体效率。

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协同创新的涵义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创立的。

“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

协同将使复杂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一个新变量,新变量会促使系统产生相变并且不断演化,形成新结构,其结果是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着更为高级有序的趋势发展,使事物双方或多方获益,共同发展。

协同创新项目过程及运行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项目过程及运行机制研究

协同创新项目过程及运行机制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社会分工也在进行细化,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而创新的形式也正在从封闭的架构和方法转向开放的平台与资源、从在企业组织内部自主创新转向不同主体间合作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技术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节约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本,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协同创新,因此研究协同创新项目的运行机制,探寻协同创新主体间合作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对创新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对协同创新的动机、优势以及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进行了阐述。

其次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协同创新项目的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协同创新由立项阶段、实施准备阶段、实施与监控阶段、运营与交付阶段四个阶段组成。

对项目协同创新四个阶段的内外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对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运行方式进行研究。

再次,对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将协同创新分为供应链之间的协同创新和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

对两种形式的协同创新的主体、模式以及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然后又对其中的选择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运营机制、成果导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

最后通过模糊分析法构建出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成熟度评价模型。

在结论与展望部分,系统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最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内涵、运行机制及实践

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内涵、运行机制及实践

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内涵、运行机制及实践科技协同创新体是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同科技主体之间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等方式,实现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主体参与。

科技协同创新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多种科技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形成创新联盟或联合实验室等组织形式。

2. 资源整合与共享。

科技协同创新体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

3. 信息共享与交流。

科技协同创新体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4. 利益共享与分配。

科技协同创新体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的切实利益,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科技协同创新体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管理机制。

科技协同创新体通过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确立决策权、资源配置权和利益分配权,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2. 项目管理机制。

科技协同创新体通过制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和规范,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

3. 信息共享机制。

科技协同创新体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流机制,促进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的智力资源利用效率。

4. 利益分配机制。

科技协同创新体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各方参与,保障各方的切实利益,增强合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联盟。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科技主体通过建立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与创新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 联合实验室。

不同科技主体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 产学研合作。

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科技主体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研究

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研究

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与中小学通过协同办学来促进各自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这在理论上引发了持续性关注,在实践上又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在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办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树立系统的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思想,2014年教育部也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要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协同办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办学,它关注的不是传统合作时期一方对一方的帮扶,而是强调协同各方的平等和互惠。

那么,什么是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其特征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是什么?目前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具体运作机制情况怎么样?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建设?论文将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出发,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上述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建设的典型经验,重点分析了玉林师范学院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困境及其原因,进一步提出旨在推进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上述写作逻辑,本论文共分为7个部分:第一章“引论”。

本章主要根据论文所研究的主题,根据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现状,拟定本论文研究价值、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协同办学的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从协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复杂性理论来阐述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并且对以上理论与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现实的契合性进行分析。

第三章“国外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经验与启示”。

本章选取了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些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中有突出成绩的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协同办学的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的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如利益 分配及评价指标等内 在 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 相关建议 。 【 关键 词 l 协同创新; 运行机制; 高校
价体 系不完善 , 这 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 , —方面 , 在我国高校 中, 评定教 师 的职称一 般 以教师 的学术论 文 以及研究 成果 的数 量为标 准 , 其 不大
独特的 意义 , 其 中也是 高校 主导方 向的基本 内涵。 协 同创 新运行 机制包 各部门应 当实行 完备 的利益分 配标准 。 面对 潜在风险 , 各部门应 当根 据 括: 创新 系统 的构造 , 创新 系统 的运 行 的原 理 , 和 系统 相关联 的 主要对 自 身情况 投入合理 的科研力量 , 并 依据各方的投 入合理分 配利益 。 这 主
1 . 协障雠断及其机伽的基本概念
( C o I I a b o r a t i v e l n n o v a t i o n ) 的定义 :。 由自 我激 励的人 员所 组成 的网 络小组 形成 集体愿 景, 借助 网络交 流思 路、 信息 及工作 状况 , 合作 实现
3 . 完善高校 主导协同创新的对镱建议
象、 相关程 序运 行的 方法 、 作用、 动力、 程 序 等。 另外 还 包括有: 机制 运 要 依靠各 部门的协商 , 不过政府应 当为协同创新活 动提 供大力支持 , 从 行的策略 、 实施 、 等机制 和效益 的分配机制 。 政 策上保证创新活动 的稳步推进 。 2 . 高 校 主导 协 同创新 的 运行 机 制分 析 3 . 3 完善 并创 新评价指标体 系 2 . 1 高校主导协 同创新 的实现形式分析 第一, 建 立并逐 步完善考 试评 价体 制, 要 以创新质量 为导 向, 创造 高校 内部协 同创新 的主 要是 跨 学科 研 究协 同创 新。 它是 指将 两个 个积 极创 新, 无惧 失败 的学 术氛 围, 提 倡实 事求是 , 相 互合作 , 积极 或两个 以上不 同学 科或专业知识 的团体理论 、 技能、 方法 等惊醒 融合, 配合的 良好风气 , 建立一 个有 利于 创新的 良好环境 。 第二 , 在前 提规 划 解 决一 些通 过单一 学科或 研究领悟 无法 解决 的一 些复 杂的 问题 。 以下 和可以项 目管 理上 , 要提 前指 定计 划, 用心 准备 配合创新 项 目, 时 刻准 是跨 学 科研 究协同创新 的几种 表现 形式 :( 1 ) 组 建跨 学科 团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 设 备 好新项 目 的 申报 工作 。 第三 , 公共资源是高 校内各 个院校 和学科 共享 立跨 学科研 究新项 目,( 3 ) 建立 跨学 科研究 中心、 跨 学科 研究院 等。 的, 要协 调和 分 配好相互 的关 系, 建 立 良好 的竞 争环境 。 第 四, 队伍 组 高校 不仅要注 重 互相之 间的内部 合作 , 还 要扩 大和 外部 企业 的协 建 方面 , 要加快 和 国际接轨 的速 度, 在 人员的聘用 和分 配方面 , 要以任 同合作 , 比如高校可以和 科研 院建 立良好 的教学交流平台, 促进 双方共 务为根本 目 的, 吸引和凝 聚优秀的各 国人才。 同进步。 高校应 当集 中人力物力 , 把 国家的战略性 研究作为工作的重 点, 3 . 4 优化协 同创新 实现 形式 注 重科 技创新 , 时刻保持在尖 端领域 的先 进性 , 形成有效 的战略联盟 , 第一, 组织管理 体系是 重要 因素之一 , 因此 , 构建一 套科学 有效 的 实现资源 的最优利 用, 在合作 中创造最大 的价值 。 同时高校应 当把科 研 体系对 促进高校 协同创新工作 的正 式性及专业性有非 常重要 的意义 。 第 院等致 力于核心技术开发部 门融入 到高校发 展中来。 高校 是协 同创新的 二, 要完善协 同创新 的选择机制 。 中心单位 , 在成 果的 开发创造 过程 中, 高校 既是创造者 也是将成果 转 化为商品实现成 果产业化的创新者 , 既参与研发也参与营销 。 2 . 2 高校主导协 同创新 的动力机 制分析 高校作为 协同创新 的中心单位, 在协同创新 过程 中, 应当提供 源源 不断 的动力。 高校是学 生老师追 求知识和 真理 的殿堂 , 这构成了高校创 新的 根本动 力。 目前, 动力 机制并不完 善, 还 存在一 些 问题 : 第一 , 动力 激励 的基础 不扎实 , 高校中的协 同创新思 想宣传不全面 , 导 致 师生的认 识 高度不够。 在我 国, 对于学 者 的主要评价是 看其 在所 学领域 所处水平 的高低 , 学术界 普遍 的评判 标准 是学术造 诣, 而忽略了应 用型的跨 学科 研究, 否定 了跨 学科 研究 工作 的重要性 和必要 性 , 对其有很大 的成 见, 从而使 热衷于局 限于本学 科 的学 者们 一味地 深挖 猛掘 , 对跨 学科 交叉 研 究 方面 则都 不愿 意去 涉及开展 。 第二 , 在 国家的大 力宣传下, 高校 的 参考文献 学者 在协 同创新 计 划上也 纷纷 提 出 了自己的意 见 , 但 是实 施 的过程 则 【 1 】 甄 晓 非. 协同创新 模 式与管理 机制 研 究【 J 】 . 科 学 管 理 研
着重科 研成果 的应用 。 另一方面, 很多高校 的科研 骨干 因为 科研 经费比 较 富裕 , 在学 科领 域 的项 目 较 多, 没有开展 协同创新 , 所 以对服 务的 主 美 国 麻 省 理 工学 院 的彼 得 ・ 葛 洛 最 早 给 出 协 同 创 新 动性 和市场没有兴趣 。
羧 薄 探 索
从创新主体的视角探析高校主导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黄宏坤 李春 燕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 2 1 0 0 9 4
【 摘 一 】高校 主导协同创新 运行机制可结合协 同创新的定义及特征 涉及到 的部门和个人数 目较大 , 部 门和个人的贡 献不好划分 ; 另外 , 在 学 总结概括得 出, 由 此 思想, 笔者探讨了高校主导的协 同创新 动力机制, 以及 术 著作 中, 往往 只看第一作者或 是排 在前位的作者 , 对学者成 就的评 定 极大了打 击了学者 在科研 中的合 作积 极性 。 第四 , 评 在其内部跨 学科研 究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几种具体 运行 方式的优缺点等, 对 方 式简单 不合 理 ,
3 . 1 树立协 同创 新的理念
共 同的 目 标” 。 高校 协同创新 是指 高校 内部 各学科之 间、 高校 与高校 之 高 校应 该把协 同创新 的思 想贯 彻到高 校的所 有实践 活动 中来 , 包 间以及 高校 师生与科 研院 所和 企业 的研究 者、 生 产者 、 管 理者之 间, 围 括 人才 的培养 过程 等等 , 全面 强调 “ 协同 理 念的 重要性 , 借助高校 本 绕 国家 重大 战略需 求 、 重大科 技项 目, 为解决 行业关键和 共性 技 术以及 身的优势 , 和外部 优势企业 取得联系, 进行合 作, 促进 研究的 “ 开放 、 集 生产 实际 中重 大问题 , 投入 各 自 优 势资 源和 能力, 在政 府、 科 技服 务 中 成、 高校 ” 化, 积极 自 觉地 为国家排忧 解难 , 做出科研 成果 , 提升 自身创 介机 构 、 金融 机构 等相关 主体的 协同支 持下, 合作攻 关 , 从而力求 在科 新 能力, 为国家建设创新体 系出一份力。 学研究 、 技 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 展和 突破的创新 活动 。 协同创新 运行机 3 . 2 构建 协同创新利益分配 机制 制 的主要 特征 , 其定义体 现在 两个方面 : 第一 , 各 个协 同主体之 间自愿 第一 , 各部 门应当完善风 险公担 机制。 创新活动 难免具 有一定的风 的产生 共 同定 约 , 第二 公共 收 益和 资源分 配的 流程 相关 的各个 步骤 的 险, 各部 门在选择 进入协 同创新之 前就应 当有一定 的风 险意 识 , 并建 立 执行 基本理论 、 规则 和作用等 。 对 各方面 来说 , 协 同创新 运行 机制都 有 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 每个部 门应当清 楚各方的职责, 相互 监督。 第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