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习题: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练习: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练习: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延迟退休方案2020年前肯定出台,这个时间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2020年前改革的一大任务,人社部门肯定会在这个期间把这个方案推出。

上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某省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该图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

结合图文完成第1~2题。

1.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现实背景是()A.传统生育观念导致男女性别比大B.多子多福的思想导致我国人口迅速增长C.我国各劳动部门都有老带新的传统D.近年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2.关于统计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是③B.拐点乙之后我国人口明显减少C.拐点甲之后我国人口将会迅猛增多D.拐点甲的强制性比拐点乙弱解析:第1题,我国现在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养老负担不断加重,所以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这一问题。

第2题,结合我国人口政策和人口变化的特点,可知图中三个时间段的顺序应该依次为③②①,所以经济水平最高的应该为①阶段;拐点乙之后,虽然出生率大幅降低,但自然增长率依然大于零,所以人口数量依然呈上升趋势;拐点甲之后虽然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但自然增长率依然很低,所以人口不会迅猛增多;拐点乙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是由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致,其强制性比拐点甲强。

答案:1.D 2.D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如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解析:第3题,①国目前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其经济水平高,生育率低。

第4题,人口增长的转变过程为早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死亡率逐步下降的“高低高”模式转变,而后出生率下降,呈现“低低低”模式。

新改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新改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新改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区域地形特点为A.中间高,两边低,以山地、平原为主B.山河相间分布C.地势较高,以山地、盆地为主D.北高南低,北侧以山地为主,南侧以平原为主2.影响图示区域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气候、交通B.水源、资源、交通C.气候、地形、政治D.宗教、民族、气候3.下列符合图示区域河流流量变化特征的是A.B.C.D.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5.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图示意内蒙古乌梁素海(湖泊)芦苇分布简图。

据调查,相对静止、氮磷含量高的较浅水域更适于芦苇生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依据图示信息判断该湖泊水的总体流向是A.由西向东B.由南向北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7.影响L地芦苇分布比南部湖区密集的主要原因是①水域较浅②氮磷含量高③水流速度慢④湖泊水温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丹麦小镇卡伦堡过去40年来创造出来的产业共生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也是企业共生与循环经济的真实体现。

下图为卡伦堡的位置及其生态工业园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8.据可知,卡伦堡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是A.有深水不冻港,海运交通便利B.小镇人口稀少,就业压力小C.终年盛行西风,风能资源丰富D.距离首都近,消费市场广阔9.卡伦堡生态工业园A.以煤炭资源为基础B.是仅有第二产业的循环系统C.对水资源需求量小D.是废弃物资源化交易的系统我国Y省2019年人口出生率为11.0‰,高于全国平均值;是近年来人口流出超过1000。

章末综合测评 1 单元练习-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 1 单元练习-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2题。

1.区域的特点是(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一定是明确的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这是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2.下列区域中有明确界线的是( )A.河南省B.中华文化区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温带季风气候区1.D 2.A[第1题,由区域的含义和特点可知,区域之间不是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区域的界线有些具有确定性,如行政区,有些则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

第2题,区域的边界有虚有实,行政区是典型的有明确界线的区域,而文化区、自然带、气候区均没有明确的界线。

]下图为西藏自治区的四大区域图。

据此完成3~5题。

3.这四大区域划分的方法是( )A.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B.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C.依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D.依据年降水量的大小划分4.下列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C.四大区域相互联系D.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5.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差异B.纬度的差异C.植被的差异D.夏季风影响的差异3.A 4.A 5.D[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的干湿度地区的划分,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指标划分,符合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一致性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4题,图示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区域的分界,故没有明确的界线。

第5题,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影响的差异。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6~8题。

6.该流域新垦区(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7.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8.从区域尺度来看,该区域属于( )A.大尺度区域B.中尺度区域C.小尺度区域D.以上都不对6.C 7.D 8.C[第6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因此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C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4(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4(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章末综合测评(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出正确结论。

第2题,从图中可知②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 1.A 2.D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4.下列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①③② D.②③①【解析】第3题,①时期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无视环境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征服。

第4题,②时期人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崇拜、依赖自然,属于最初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征服自然,进入①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③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友好相处。

【答案】 3.C 4.B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6.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C.农作物侵入牧区D.土地生产力下降【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导致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草地变旱地;二是压缩草场面积,牧场超载;三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可推知该区域的环境特征是干旱,故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中图版必修2-教育文档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中图版必修2-教育文档

模块综合检测卷(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老年人口比例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人口学家一般将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在50%以下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红利期大约持续(C)A.5年B.15年C.35年 D.65年2.以下措施不利于我国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D)A.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B.提高劳动生产率C.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D.限制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大致在2019~2030年间人口抚养比小于50%,为“人口红利期”。

第2题,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城乡之间的人口合理流动,能平衡地区间的劳动力差异。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体系,能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就业优先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均能充分利用劳动力,减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图为某城市内一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的这个区域最可能是(C)A.居民住宅区 B.钢铁工业区C.中心商务区 D.公园游览区4.该区域地铁客运量的日变化直接反映了(D)A.住宅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用地减少C.工业区与住宅区分离D.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3~4.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从图中可看出该区域白天人口大量流入,夜晚人口又大量流出,人口昼夜差异大,符合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白天人们从住宅区流向中心商务区上班,夜晚下班又回到住宅区,说明了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

安徽省将在统筹协调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

读“江淮城市群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2期末综合测试Word版含解析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2期末综合测试Word版含解析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2期末综合测试Word版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读下面美国人口构成状况图,完成1~2题。

1.美国人口增长与中国人口增长相比清楚的特点是()A.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呈负增长C.人口机械增长比严重D.人口死亡率低2.美国人口构成对美国的积极影响是()A.交统统达性提高B.文明多样化C.休息力数量增加D.自然活动空间增大解析:依据美国人口构成状况图可知,美国人口主要是其他国度移入,人口增长主要是机械增长,人口移入促进了文明多样化和文明交流。

答案: 1.C 2.B甘肃玉门,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如今又因油而废。

1939年这里是中国最早开发的油田。

但如今,玉门的石油没有了,人也走了,如今的玉门老城区,空置房屋成片拆毁,大街上路人寥寥,一派残败现象,它成了一块弃地,玉门化身〝郁闷〞。

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玉门人口迁移的主要要素是()A.生态环境要素B.经济要素C.政治要素D.社会文明要素4.从玉门城市的兴衰,可以看出()A.资源越丰厚,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大B.自然环境决议人口合理容量C.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条件的影响D.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人口合理容量解析:经济要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要素,玉门石油的开发惹起了少量人口移入与移出;资源条件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要素。

答案: 3.B 4.C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雪峰、溪流、森林、绿洲、牧场〞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据此回答5~6题。

5.吐鲁番盆地生长长绒棉和葡萄,最主要的影响要素是()A.休息力B.市场C.地形D.气候6.影响天山地域冬夏牧场景观的自然条件是()A.地形B.光照C.水分D.土地解析:吐鲁番盆地地处西北地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适宜作物营养的积聚;天山地域因海拔较高,从山麓到山顶气温变化较大,山地景观垂直变化清楚。

答案: 5.D 6.A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散布图,完成7~8题。

7.图中A地域人口潜力指数比拟小的主要缘由是()A.地形坎坷B.资源充足C.河流稀少D.气候炎热8.美国有些居民从人口潜力大的地域向人口潜力小的地域迁移的主要缘由是()①失业条件较好②经济开展缓慢③气候条件优越④基础设备逐渐完善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A地域为美国西部高原山区,地形坎坷,因此人口潜力指数比拟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期末综合检测卷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期末综合检测卷

期末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的陆地几何中心位于(103°49′E ,36°03′N)。

下图为“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化图”,回答第1~2题。

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直位于陆地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B.出生率地区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变化C.后,人口重心变化可能导致东部劳动力不足D.—,人口重心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变化大2.制作我国人口重心图,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数字地球【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重心一直位于陆地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A项错误;经济的地区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变化,B项错误;后,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说明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人口的回流,该变化可能导致东部劳动力不足,C项正确;—,人口重心东西方向比南北方向变化大,D项错误。

第2题,遥感技术主要对地理事物进行监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起定位导航的功能,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

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制作地图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项正确。

下图示意拉丁美洲某国1995—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1995—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可能是( )A.20 岁以下B.20~50 岁C.50~60 岁D.60 岁以上4.—年期间,影响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①文化②教育③环境④宗教⑤就业A.①③B.②③C.③⑤D.④⑤【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1995—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或小城市迁往中等城市或大城市,因此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即20~50 岁。

第4题,—年期间,影响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原因主要是都市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导致人口外迁,故C项正确。

中图版高中地理2同步习题:模块综合检测卷1含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2同步习题:模块综合检测卷1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

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

阅读分析表格,回答1~2题。

国家人口密度/人·km-2HDI 平均寿命国民平均就学年数老年人口比例/%甲403 0.385 51。

1 3.3 2。

98乙126 0.385 54.6 4.3 3。

41丙111 0。

719 76.9 10。

4 11。

04丁8 0。

719 67。

2 8。

8 15。

26 1。

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所处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2.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3.该年图中各省区()A.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B.江苏年新增人口最多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D.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4.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性别比例B.文化教育水平C.人口年龄结构D.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下图示意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减少,周围郊区外来人口增加B.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呈波状递减C.西、南部郊区外来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D.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6.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给中心城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C.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D.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示意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模块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表为我国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单位:万人),据此回答1~2题。

总人口13。

4亿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性别比105。

20年龄构成0~14岁人口占16。

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

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1。

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D.青壮年人口少2.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B.婚配困难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解析】 联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结合表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人口总量大,但因计划生育的实施,出生率大大下降,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很大。

由于死亡率较低,老龄人口增长快,青壮年人口比重大,青壮年人口数量多。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医疗、就业等带来较大压力;目前我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尚为合理,婚配困难问题并不突出。

【答案】 1.C 2.A(2019·济南高一检测)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回答3~4题.3.该地最有可能是( )A.上海市区 B.北京大学C.贵州农村 D.广州孤儿院4.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A.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B.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C.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解析】 从图中的性别、年龄人口结构可知,该地区女性较多,青壮年人口较少,儿童、老年人口较多,应为存在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落后地区.【答案】 3.C 4。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期末测试题考试须知: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第Ⅰ卷7页,单选共60题,占60分;第Ⅱ卷3页,综合题共5题,共 40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本大题有60小题,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题选对得1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

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1.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D.日本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2和图3并回答4~5题。

4.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

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

回答6~7题。

6.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A.地形 B.气候C.土壤D.农业技术7.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A.提高粮食总产量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C.发展农业技术D.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读右图4回答8~10题。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检测(一) 中图版第二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检测(一) 中图版第二册

章末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但又有一定的规律。

读图,完成1~2题.1.根据人口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推断,世界上分布着最多人口的地形类型是()A.山地B.丘陵C.高原D.平原2.根据人口分布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情况推断,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是(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D.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解析:第1题,从地形上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第2题,读图b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答案:1.D 2.B下图为某年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

据此完成3~4题.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C.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D.20°N~45°N和105°E~120°E的地区4.导致图中P区域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交通B.地形、矿产C.矿产、土壤D.热量、交通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表示的城市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105°E~110°E的地区城市较少。

第4题,图中P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交通线沿线对外联系便利的河流沿岸或山麓地带,所以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交通。

矿产影响城市分布呈点状.土壤、热量不是带状分布的原因。

答案:3.C 4.A5.下面是部分大洲人口迁移示意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者主要迁移到“新大陆”,实行殖民掠夺,四幅图中只有欧洲属于人口迁出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北美洲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2020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章末检测(含解析)

2020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章末检测(含解析)

2020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章末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住房紧张B.产业升级C.技术人才外流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3.下列做法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是A.加快工业发展B.大量迁入人口C.利用区域外的资源D.进行人工降水【答案】1.D2.B3.C【解析】1.图示期间,④时期之前人口净迁移始终为正值,迁移人口数量一直增加,④时期迁移人口数量最多;②时期之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波动,基本稳定,②--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自然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到④时期,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的人口数量都达到最多,所以D项正确。

故选D。

2.外来迁移人口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导致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迁入人口开始减少,B正确。

③时期以后,是迁入图示地区的人开始减少,但仍然是迁入状态,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水源丰富、工业发达,但突出问题是矿产资源(如能源资源)贫乏,加强该地与其它地区的联系,解决这一发展瓶颈,可以提高C项正确。

大量迁入人口不会影响环境承载力;东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进行人工降水意义不大。

故远C。

据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从2015年开始,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

而城市对人口结构改善的需求,使得杭州、武汉等二线城市陆续出台各种政策展开"抢人大战”。

下图为2017年至2019年春节前十天,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迁入人流占迁入迁出人流总和的比例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 B.14.3%C.0.9% D.1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

故选项A正确。

答案:A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4题,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我国目前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

第5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老龄化明显。

人口总量大,导致净增人口多。

答案:4.D 5.C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第6题。

6.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70%鼓励生育B.60%计划生育C.15%采取移民政策D.30%鼓励人员出国解析: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为60%,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过快。

答案:B下图为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统计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国家人口迁移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C.由旧大陆国家迁往新大陆国家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图中所示国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减轻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B.造成德国等发达国家就业压力大C.减缓了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造成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解析:第7题,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发生在“二战”后,并不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流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图中英国、德国位于东半球,为旧大陆国家,而墨西哥位于西半球,为新大陆国家。

第8题,图中的人口迁移多以中青年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迁出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为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力,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

答案:7.B 8.D读图,回答9~11题。

9.有关我国人口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工流出省区全都位于中部经济地带B.民工流出省区全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带C.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区是广东、浙江、江苏D.人口流出最多的省区是河南10.新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工流入最多的省区,主要原因是( )A.该地气候条件适宜人类居住B.该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C.国家的行政干预D.该地地广人稀,农业发展和资源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1.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重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D.加速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我国人口流出省区大多为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人口流入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带。

第10题,新疆地处内陆地区,土地辽阔且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大量劳动力流入就业。

第11题,大量的劳动力迁入会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但也会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答案:9.C 10.D 11.B下图是2000—2018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读图,完成12~13题。

12.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①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②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③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④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13.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①人口增加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高②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③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④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重庆市增加人口为零或负值;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增加人口为正值;中部除安徽和湖北外,其他省级行政区增加人口均为正值;增加人口为零或负值的省级行政区数量西部最多。

第13题,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增加主要是因为中西部人口迁移;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高,如云南省。

答案:12.D 13.D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这座城市如今已有点疲于应付。

水、电、气都需要外省调援,全城堵车、千人抢房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人口调控的规划下,北京变得不那么“欢迎你”。

据此回答16~17题。

14.北京市进行人口调控“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首要措施是( )A.控制人口的机械性增长B.从城市范围外大量调运各类资源进京C.改善交通条件D.加大绿地建设面积15.为改变“已有点疲于应付”的现状,有必要对北京人口合理容量进行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工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郊区地区脱贫致富解析:第14题,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一系列问题,因此首要的措施是控制人口的迁入,减缓人口的增长。

第15题,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4.A 15.C二、综合题(共2大题,共40分)16.阅读关于我国人口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分)(2)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8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4)根据我国的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解析:(1)抚养比和就业比的关系,通过读图可得出。

(2)抚养比上升,说明少年儿童或老年人口比重大,联系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可分析得出结论。

(3)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面临就业等压力。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1)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

(2)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2018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

(3)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有利影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

不利影响是就业压力大。

(4)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17.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分)材料一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我国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这次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的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太原、成都以省内流动为主,比例分别为62.5%、87.0%。

深圳的流动人口,省内流动占33.8%,14.8%来自湖南。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4分)(2)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

试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8分)(3)目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请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解析:第(1)题,根据金字塔各个年龄段的比例判断青年人口流动数量大,根据材料二的比例判断人口就近流动。

第(2)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第(3)题,本题具有开放性,可结合农村人口的技术水平低、安全保障低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1)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口,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所占比重少;呈现就近流动趋势。

(2)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要比农村高;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3)实行平等的就业政策,优化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流动人口不合理的规定和收费,取消对流动人口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加强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对流动人口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依法要求各类用工单位为流动人口办理社会保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