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舌痿
中医执业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 望舌(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望舌一、A11、舌痿软而淡白无华可见于A、气血虚衰B、风痰阻络C、肝肾阴亏D、热极伤阴E、阴虚火旺2、舌短缩色青紫而湿润者多属A、痰湿内阻B、寒凝筋脉C、热盛津伤D、脾虚不运E、气血俱虚3、镜面舌的形成机理是A、热甚伤津B、水湿上泛C、胃气大伤D、胃肠热甚E、热入营血4、舌苔苔质粗大疏松而厚,揩之易去为A、滑苔B、糙苔C、腻苔D、腐苔E、无根苔5、舌苔脱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者称A、花剥苔B、地图舌C、镜面舌D、光滑舌E、类剥苔6、属于连舌本,散舌下的是A、手少阴心经B、足太阴脾经C、手太阴肺经D、足少阴肾经E、足厥阴肝经7、舌与脏腑经络关系中,足厥阴肝经A、挟舌本B、系舌本C、络舌本D、连舌本E、散舌下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引起舌象生理变异的是A、年龄因素B、气候因素C、环境因素D、地域因素E、禀赋体质因素9、舌质胖大淡嫩并有齿痕多见于A、血虚B、气虚C、肾虚D、寒湿壅盛E、湿热痰浊10、温病热入营血的舌色是A、红舌B、紫舌C、绛舌D、青舌E、淡红舌11、舌绛少苔或无苔多见于A、阴虚火旺B、热入营血C、气分实热D、阳明热盛E、瘀血阻滞12、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多为A、寒凝血瘀B、酒毒内蕴C、瘀血内阻D、脾胃湿热E、肺气壅滞13、舌中部点刺者多为A、肝胆火盛B、心火亢盛C、肺热壅盛D、胃肠热盛E、大肠湿热14、舌红胖大多见于A、脾肾阳虚B、心脾热盛C、水湿内停D、脾胃湿热E、阴虚火旺15、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深浅,主要依据是A、舌苔的有无B、舌苔的厚薄C、舌苔的颜色D、舌苔的真假E、舌苔的润燥16、望舌诊的临床意义是A、判断邪正盛衰B、辨别病位深浅C、推断病势进退D、区别病邪性质E、以上均是17、外感秽浊与热毒之邪相合的舌象是A、白腻苔B、黄腻苔C、积粉苔D、灰黑苔E、腐苔18、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多见于A、湿浊中阻B、脾肾阳虚C、食积化热D、风热表证E、外感瘟疫19、舌苔薄白而干者多见于A、湿浊中阻B、食积内停C、脾肾阳虚D、外感风热E、燥热伤津二、B1、A.舌强硬红绛少津B.舌强硬语言謇涩C.舌强硬舌苔厚腻D.舌痿软淡白无华E.舌痿软红绛少苔<1> 、气血两虚多见A B C D E<2> 、邪热炽盛多见A B C D E2、A.肝风内动B.热入心包C.阴虚火旺D.心脾热盛E.中风先兆<1> 、歪斜舌多见于A B C D E<2> 、颤动舌多见于A B C D E3、A.血虚动风B.热极生风C.阴虚动风D.疫毒攻心E.肝阳化风<1> 、舌紫而吐舌可见于A B C D E<2> 、新病舌绛而颤动并伴高热惊厥可见于A B C D E4、A.燥苔B.类剥苔C.花剥苔D.糙苔E.地图舌<1> 、舌苔不规则脱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的是A B C D E<2> 、舌苔干燥粗糙津液全无的是A B C D E5、A.舌尖B.舌中C.舌根D.舌两侧E.舌底<1> 、肾在舌上分属部位是A B C D E<2> 、肝在舌上分属部位是A B C D E6、A.胖大舌B.瘦薄舌C.点刺舌D.老舌E.强硬舌<1> 、气血两虚的舌象是A B C D E<2> 、水湿内停的舌象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痿软舌多因气血不足,阴液亏虚,舌体筋脉失养而致。
邪入心包,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
题目:深度探讨邪入心包及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邪入心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
它是指外感邪气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传导至心包经络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舌謇肢厥是邪入心包的常见症状,临床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邪入心包和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
我们来分析一下邪入心包的病机。
邪气侵入人体后,首先影响的是人体的卫气,导致心包的功能受损。
在临床上,患者常常出现心烦不宁、躁动不安、甚至神志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时,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中医药方剂理论,针对不同病机和症状,我们应该选用具有不同功效和特点的方剂进行治疗。
我们需要了解舌謇肢厥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舌謇是指舌体肿胀、舌质红绛或发亮等表现,肢厥则是指患者四肢末梢温度下降,甚至肢体发凉。
这些症状常常与邪入心包同时出现,治疗的关键是要恢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调整心包经络的功能。
在选择方剂时需要考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
根据《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经典医书的记载,针对舌謇肢厥的症状,可以选用桂枝汤、理中丸、越鞠丸等具有温经散寒、理气和中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些方剂既能调和气血,又能疏通经络,对于舌謇肢厥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体质、病理变化以及病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用最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总结回顾,邪入心包和舌謇肢厥作为中医临床上常见的病证,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
针对不同病机和症状,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对邪入心包及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的认识与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我个人看来,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其中对于病机和方剂的研究及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舌诊四要素—态
舌诊四要素─态
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痿软舌舌肌萎缩,舌体软弱,屈伸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常见于唾液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疾患、舌肌无力等病症。
强硬舌舌失柔和,板硬僵直,屈伸不利,或不能自如转动,又称作舌强。
多见于颅脑感染、脑中风、严重脑部受伤、肝性脑病等病症。
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常见于脑中风、舌下神经损伤、面神经炎等病症。
短缩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出于口外,甚至不能抵齿,并常伴见舌痿软。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休克期、肝性脑病、乙型脑炎深度昏迷的患者。
舌疮:舌体表面溃破,出现一个或多个细小疮疡。
舌尖上的中医
舌尖上的中医作为中国领土上的一种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历史上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它却跟不上西医发展的步伐,甚至受到了部分人的质疑与嘲讽。
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医的价值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舌尖上的中医,从饮食、生活中的点滴,来了解一下如何通过中医理念,调养身心,提高生活品质。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因此在中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估工具。
舌尖上的中医,就是利用对舌头的观察,综合分析出身体的状况,从而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我们不妨先来研究一下中医如何通过舌头来评估人体健康。
首先,观察舌苔。
舌苔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它反映了肠胃消化系统的状况。
如果舌苔比较薄,或者没有舌苔,说明肠胃消化系统比较好,容易吸收营养;反之,如果舌苔比较厚,甚至有凹陷的痕迹,就说明肠胃消化系统存在问题,易引起胃肠不适。
其次,观察舌质。
舌质指的是舌头表面的颜色和质地,也反映了身体的状况。
中医认为,舌头呈现红色,说明身体内热气较多,容易出现口干、便秘等问题;舌头呈现暗紫色,则说明身体内寒气较多,容易出现手脚冰凉、口唇发紫等问题。
最后,观察舌形。
舌形是指舌头表面的形态,反映了身体各器官的状况。
如果舌头呈现红色,同时还有裂纹或者舌头边缘不平,就说明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引起口腔溃疡等问题;如果舌头呈现苍白色,同时还有舌头胖大的情况,就说明身体内湿气较多,容易引起肥胖等问题。
了解了舌尖上的中医,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如何通过中医理念,来调整饮食,提高生活品质。
首先,对于肠胃消化系统比较不好的人来说,可以适当加强进食高纤维食品的比重,例如山药、胡萝卜、柿子等。
同时,可以增加藻类食品的摄入,如海带、紫菜等,有助于清理肠胃中的垃圾物质;此外,多喝水、多吃水果,可以增加身体的水分含量,保持身体内湿润。
也可以通过与习惯有关的饮食方式来预防或治疗疾病,例如,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食物摄入量,不要过度饮食、过度饮酒,不要暴饮暴食,可以有效预防口腔溃疡、胃病等疾病。
舌謇肢厥的意思
舌謇肢厥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舌謇肢厥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疾病名词,是指舌头干燥、言语困难和四肢末端变冷的症状。
这种症状在中医医学中被归为寒邪侵袭经络所致的一种病症,通常表现为寒气入侵体内,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塞而引起的舌謇肢厥。
舌謇肢厥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舌謇:患者会感到舌头干燥、发冷,喉咙干痒,言语困难,声音嘶哑。
在临床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头颜色、形状、湿润度等情况,以帮助诊断疾病。
二、肢厥:四肢末端肌肤发凉,感觉冰冷,手脚发紧,甚至会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患者经常感到身体发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下也无法改善。
舌謇肢厥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足、寒邪侵袭等因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舌謇肢厥往往与气虚、阳虚、阴虚、寒凝等病机相关,需要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调理身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药物治疗:中医常用温补、理气、通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中药来治疗舌謇肢厥。
例如可以选用附片、干姜、熟地、当归等药物来调理气血、温阳散寒。
二、针灸治疗:通过针灸的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脉,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治疗对舌謇肢厥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改善舌头干燥、肢体发冷等症状。
三、中医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通过饮食调理、情志调理、运动疗法等多种方法,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舌謇肢厥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多因气血不畅所致,需要通过中医治疗方法来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身体的温暖,避免受寒,保持适度的运动,参加气功瑜伽等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舌謇肢厥的发生。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健康,及时就医,保持身体的健康。
【2000字】第二篇示例:舌謇肢厥,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名,多见于颠颇病、中风病、惊病等证。
"舌謇"指舌头发硬,不能言语清晰;"肢厥"指四肢皮肤发白,手脚僵硬,甚至寒冷无温度。
2021年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39
2021年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39一、单选题(共30题)1.与皮质类激素药合用可减少其用量和副作用的中药是A:桂枝汤B:六味地黄丸C:芍药甘草汤D:半夏泻心汤E:茵陈五苓散【答案】:A【解析】:桂枝汤类、人参类方剂与皮质激素类药联用,可减少激素的用量和副作用。
故此题应选A。
2.在亡阴时最多见症状是A:烦躁不安B:脉微欲弱C:冷汗淋漓D:面色苍白E:呼吸困难【答案】:A【解析】:亡阴,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阴液发生突然的大量亡失,从而导致全身功能活动严重衰竭的一种病机变化。
其病因为热邪炽盛,正不胜邪;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或大汗、大泻、大吐直接消耗大量阴液;或因久病,长期损伤阴液,阴液日渐消耗等。
病机与证候特点:亡阴的病机特点是阴液突然大量脱失。
多表现为阴液大量脱失而脏腑功能衰竭,阴虚阳盛的特征。
临床表现为在长期患病、阴液不足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大汗不止,汗热黏稠,烦躁不安,气喘口渴,四肢温和,脉象躁疾等病情垂危的证候。
故此题应选A。
3.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A:出血量多B:出血颜色鲜明C:出血量少D:出血伴有血块E:出血色淡质清稀【答案】:D【解析】: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为:瘀血形成后,可阻滞于经脉中,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而造成出血。
古人有“瘀血不去,出血不止”之说。
瘀血造成的出血,以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为特征。
故此题应选D。
4.重阴必阳的病机是指A:阴损及阳B:阳盛格阴C:阴盛格阳D:由阳转阴E:由阴转阳【答案】:E【解析】:重阴必阳,是指疾病的性质原属阴气偏胜,但当阴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阳的现象或向着阳的方向转化。
如:病理变化中的“寒极生热”就是阴寒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热性症状。
冬季感寒邪为重阴,病本属感冒风寒,但寒邪化热入里,会转化为热病。
这些病理上的转变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故此题应选E。
5.下列属于症的是A:嗳气B:食积C:热淋D:虚劳E:鼻渊【答案】:A【解析】:肝胃不和证临床常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
痿病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学说
痿病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学说中医关于痿症的研究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痿症与五脏皆相关,按照五脏之所主,痿症亦分为五种,“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对应为筋痿、脉痿、肉痿、痿躄(皮痿)、骨痿。
痿症发病皆责之于脏气热而伤阴,阴津耗伤无以濡养其所主,故发为五痿。
筋痿责之于“肝气热”,伤及肝阴,无以濡养筋膜,“筋急而挛”,不得舒展,故称为筋痿。
脉痿责之于“心气热”,血热上行,下脉空虚,“枢折”(膝关节)抬举不利,小腿及踝关节痿软无力,发为脉痿。
肉痿责之于“脾气热”,脾者体阴而用阳,热则伤阴,脾阴不足则阳失所守,转输精微失司,脾热传于胃,胃干而渴发为脾约证,肌肉失于濡养而不仁,故称为肉痿。
痿躄责之于“肺热叶焦”,盖与其他四脏四痿相关,又总督津液输布,灌溉三焦,其症状不仅仅局限于皮毛,故不称为'皮痿’而异名'痿躄’,躄者泛指四肢无力,以下肢症状为重。
肺者朝百脉,主气,输布津液,脏腑官窍皆依赖肺之濡养,肺热伤津,所求不得,宣降失常,失其所主,致脏腑官窍皆不足,故称肺为“脏之长也”,肺热者亦可痰凝,痰热互结,阻塞三焦百脉,多属重症。
骨痿责之于“肾气热”,阴精暗耗,肾阴不足无以养骨,肾精不足无以养髓,故“骨枯而髓减”,精髓失养,督脉不充,周身痿软,颈项无力,发为骨痿者多病症后期。
痿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痿症的基本病机是五脏气热,究其原委或可有三,一则感于六淫外邪,尤以湿邪伤脾、热邪伤津为重;二则七情内伤,尤以气机失常伤及五脏为重;三则劳伤过度,尤以房事不节伤及阴精,损及肝肾。
故外因湿热,内因脾虚,累及五脏,本虚标实,阴津亏耗是痿症的基本因机。
就其五脏所伤,必见于所主,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感受温热毒邪,甚或气营两燔,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液不得输布,五脏失其濡养,热病后发为痿证,属于肺热津伤,津液不布之证型。
中医关于“痿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痿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患者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暗、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患者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酶学检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查以及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舌歪斜,久则患肢肌肉萎缩。
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痱证
《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由此可见,痱证除四肢无力外,还有神志病变,语声不出,可资鉴别。
《伤寒论》舌诊汇总
《伤寒论》舌诊汇总《伤寒论》之舌诊内容包括察舌体、望舌苔、问舌觉3部分。
《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23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
然后世论《伤寒论》诊法者,多重脉证而轻舌诊,舌诊之论多散见于各类伤寒研究专著中,很少有人专门系统论及。
笔者认为,张仲景舌诊之法与临床结合紧密,颇具实用价值,故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1 舌诊的方法察舌体正常舌体红润、柔和而灵动,反映脏腑气血充盈,故察舌体可诊脏腑气血之盛衰。
舌痿指舌体痿软无力, 主筋脉失养。
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4 条曰:厥, 脉紧, 不可发汗, 发汗则声乱咽嘶, 舌痿, 声不得前。
”本证厥而脉紧, 实为少阴伤寒之证, 法当温里, 而反发汗, 损伤少阴之气, 少阴之脉挟舌本, 汗出津伤, 舌体失养, 故舌痿。
舌不得前是指舌短难伸, 舌本已强, 转动不能。
主阳衰寒凝之危侯。
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132 条:“⋯⋯此为除中,口虽欲言, 舌不得前。
”该证本属阳虚挟饮之证, 误下后, 阳虚已极, 而谷气多入, 遂致胃气将绝之“除中”。
此时之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乃因阳绝寒凝, 气已衰脱, 不能运转舌体所致。
口舌生疮《伤寒论》本作“口伤烂赤”, 是指口舌红肿糜烂, 多为火热循经上炎灼伤口舌所致。
如335 条云:“⋯⋯厥深者热亦深, 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 必口伤烂赤。
”本证之热厥为热邪郁伏于里, 本不可汗, 发汗则伤津助阳, 火热上蒸, 因致口伤烂赤。
舌上白苔即舌面铺苔色白, 不燥不腻, 主表证。
如230 条:“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
”本证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 乃少阳气滞津结的标志, 所以不可攻下, 而宜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使汗出而邪解。
舌苔白滑指舌上苔白而滑润, 主寒证。
如129 条:“⋯⋯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 难治。
描述舌的中医术语
描述舌的中医术语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舌诊能够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苔色等变化,以及舌苔的厚薄、湿燥程度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为中医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和辅助治疗方案。
中医术语中有许多与舌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描述了舌体的特点和变化,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舌的中医术语:1. 舌苔:舌体表面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可分为薄苔、厚苔、黄苔、白苔等。
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的湿热、寒热、血瘀等情况。
2. 舌体颜色:舌体的颜色通常有淡红、红、绛、紫等,不同的颜色反映了体内的阳气、阴血等方面的变化。
3. 舌体形态:舌体的形态包括舌头的大小、形状、舌体的湿燥程度等。
舌体的形态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的虚实、寒热等情况。
4. 舌体质地:舌体质地可以分为舌软、舌硬、舌纹深、舌纹浅等。
舌体质地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的阴虚、阳虚、气虚等情况。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的舌的中医术语,实际上还有许多更具体的词汇来描述舌的变化和特点。
中医医生在进行舌诊时,会结合患者的主诉、脉象等综合信息,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因所在,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舌诊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帮助中医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舌体的变化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舌诊的观察方法相对简单,可以自行进行初步的判断。
在舌诊时,可以先保持舌体的清洁,然后坐直,将舌伸出,用光线充足的地方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苔色等变化。
在观察舌苔时,可以注意苔的厚薄、颜色和湿燥程度。
苔的厚薄可以反映湿热程度,厚苔可能表示湿热较重,薄苔可能表示湿热较轻。
苔的颜色也可以反映体内的病理变化,黄苔可能表示湿热较重,白苔可能表示阳虚较重。
在观察舌体颜色时,可以注意舌体的整体颜色和舌尖、舌边的颜色变化。
舌体的颜色可以反映体内的阳气、阴血等方面的变化,比如红舌可能表示阴虚,紫舌可能表示血瘀等。
中医术语:舌绛
舌绛——中医术语的解释如下:
舌质深红色。
多见于温病邪热传入营分。
苔初起绛色尚有黄白苔,是邪在气分,未尽入营。
舌质鲜绛,往往是心包络受邪。
舌绛而中心干,属胃火伤津。
绛而光亮,是胃阴大伤。
若绛而有大红点,是热毒乘心。
舌尖独绛是心火盛。
若绛而干枯,是肾阴已涸。
若舌络,望之似干,用棉签拭之而有津液的,是津液亏而湿热上蒸或有湿痰。
舌络而有粘腻白苔,是“湿郁热伏”。
近人从临床观察发现,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的疾病等,患者舌质多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全舌光剥如镜(《新编中医学概要》)。
中医病历病案标准化术语
中医病案病历标准化术语一、问现在症常用术语(一)寒热l.恶寒微恶寒,背恶寒,寒战,恶风,微恶风寒,畏冷(寒),腹部冷,下肢冷,四肢凉,四肢厥冷,关节冷,(某局部)冷。
2.寒热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定时,寒热往来有定时。
3.发热潮热,微热,长期低热,壮热,烦热,午后潮热,身热夜甚,夜热早凉,骨蒸发热,身热不扬,手足心热,五心烦热,烦躁觉热,劳累发热,头面烘热,(某局部)灼热。
(二)出汗无汗,少汗,微有汗出,大汗淋漓,喜汗出,自汗,盗汗,左/右/上/下半身无汗,但头汗出,汗出不彻,手足心出汗,(某局部)出汗,汗出如油,汗出粘手,汗质(液)清冷。
(三)疼痛1.疼痛部位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后头痛,眉棱痛;目痛,鼻痛,牙齿痛,咽喉痛,口腔痛,舌痛;头项强痛,身痛,肢体痛,背痛,肦痛,腯痛,腯脊痛,腯痛连足,骨节痛,足跟痛;胸痛,虚里疼痛,乳房疼痛,胁痛,腹痛,脘腹痛,左上腹痛,右上腹痛,脐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阴器痛,肛门痛;(某局部、器官)疼痛。
2.疼痛性质冷痛,灼痛,胀痛,刺痛,窜痛,绞痛,挛痛,牵掣痛,游走痛,酸痛,重痛,闷痛,空痛;隐痛,剧痛;阵发痛,持续痛;痛处固定;痛无定处。
疼痛喜按,疼痛拒按,疼痛喜冷,疼痛喜温,得食痛减,得气行(暖气、矢气、肠鸣等)痛减,活动痛缓;夜间痛甚。
(四)饮食口味1.不欲食久不欲食,食少,食欲不振,纳谷不馨,纳呆,厌食,厌食油腻,恶闻食臭,进食无味,饥不欲食,拒食。
2.多食多食昐饥,消谷善饥。
3.偏食饮食偏嗜,喜食异物,嗜食生冷,嗜食肥甘,嗜食辛辣,喜食香操,嗜酒。
4.口渴口不渴,口干,口微渴,口大渴,口渴引饮,渴不欲饮,渴喜冷饮,渴欲饮热,但欲漱水不欲咽;口不渴。
5.口味口淡,口苦,口酸,口甜,口咸,口腻,口粘。
6.呕吐食后呕吐,纳药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急迫,干呕,呕吐酸水,呕吐苦水,水入即吐。
(五)二便1.便秘大便秘结.经常便秘,大便于燥,大便硬结,便如羊屎。
望闻问切之望舌详解
望闻问切之望舌一、舌象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即: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其中,舌质(软、硬、裂、齿)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而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
二、望病望舌(一)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1.舌色。
观察舌的颜色、斑点等。
第一,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第二,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
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第三,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第四,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第五,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第一,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第二,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
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
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第三,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
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
一般的,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邪入心包,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
邪入心包,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1. 引言邪入心包,舌謇肢厥是中医中的术语,指的是身体受到外邪侵袭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这些症状通常会选用一些方剂,本文将就邪入心包,舌謇肢厥可选用的方剂进行探讨。
2. 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的症状邪入心包,舌謇肢厥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口苦口干、舌苔厚腻、脉沉紧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3. 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的治疗方剂针对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的症状,中医有多种治疗方剂可供选择。
其中,最常用的包括桂枝加附子汤、大青龙汤等。
3.1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邪入心包的方剂。
它由桂枝、大枣、甘草、生姜、附子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宣肺的作用。
针对心悸失眠、口苦口干的症状,桂枝加附子汤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3.2 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另一种常用的治疗邪入心包的方剂。
它由黄芩、黄连、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解表的作用。
对于口苦口干、舌苔厚腻的症状,大青龙汤也有一定的疗效。
4. 个人观点和思考在治疗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剂十分重要。
除了上述提到的桂枝加附子汤和大青龙汤外,还有许多其他方剂可以选择。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依据患者症状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5. 总结邪入心包,舌謇肢厥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剂至关重要。
桂枝加附子汤、大青龙汤等是常用的治疗方剂,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本文对于相关方剂的选择有所帮助,并能为读者对中医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详细探讨了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的症状以及可选用的方剂,同时共享了个人的观点和思考。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邪入心包,舌謇肢厥的症状及治疗方剂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除了桂枝加附子汤和大青龙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治疗方剂可以选用。
男人这处变软原来是肾出了问题
男人这处变软原来是肾出了问题--> 很多人不知道,从我们的舌头可以看出我们自身的健康状况。
很多人遇到舌头疼的情况,都不会在意,更不会想到是一种健康预警。
中医上指出,舌头变软是男人肾虚的一种表现,舌头发白是身体有寒气入侵,等等说法,都说明了舌头上的变化是对我们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今天我们就来仔细了解一下吧。
舌头的变化代表有疾病发生舌头是我们平常最容易忽视的部位,但是很多人会发现,在中医诊断时,很多医师会要求患者把舌头伸出来,这就说明了舌头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个人目前的身体状况的。
1、舌头变得痿软我们的舌头非常的柔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状态了,但是如果我们的舌头变得痿软又非常的没有力气,那么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痿软舌。
导致痿软舌头形成的原因非常多,但是肌肉当中的筋脉失养而废弛就是舌头痿软的主要原因了,处于痿软状态当中的舌头颜色是呈现淡白色的,而且大多是由于心脾气血的亏损所导致的,不足以濡养我们舌头上面的筋脉而形成的。
舌头痿软而且舌头的颜色红,那么就是我们的身体热极伤津,尤其是男性,或者是阳虚火旺,从而导致了胃部和肾脏气津同时亏损。
舌头变得非常痿软而且舌头的颜色又干又白,那么就代表是男人肾阳亏损到极点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对症治疗,补肾阳,就可以很好的缓解。
2、舌头变得非常僵硬很多人都说自己的舌头抽筋了,那这个抽筋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吃东西的时候感觉到舌头僵硬给自己带来了不便,还是在我们打哈欠的时候舌头僵硬到酸痛?其实两者都有,我们的舌头如果变得非常的僵硬,表现就是既不会变的肿胀,也不会缩小,活动的时候会比较僵硬,失去了平时柔软灵活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我们称之为“舌强”。
由于舌头在我们活动的时候变的非常的僵硬,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楚,含糊不清,或者是说话不连贯的状态。
舌头变得僵硬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疾病的表现初期也许并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这种症状会后来引发神志不清、抽搐等其他疾病。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3期):痿软舌和僵硬舌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3期):痿软舌和僵硬舌痿软舌痿软舌,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中很常见。
如果对痿软舌了如指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增强老年人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舌是痿软舌?就是舌柔软,不僵硬,伸缩无力,你让他把舌伸出来,舌尖只能伸到唇边。
2,痿软舌主什么病呢?主气血不足或气阴不足。
都存在“气”虚,所以舌无力伸出来。
怎么区别气血不足与气阴不足呢?舌质白是血虚,舌质红是阴虚,这样就区分开了。
僵硬舌拍舌象,是要把舌伸出来拍,是吧。
可是拍出来的舌象,你看舌并未伸出来,只是嘴张的大大的,舌面上苔黄厚腻,这多数是僵硬舌。
僵硬舌伸不出来,不是因为无力,而是因为僵硬不灵活。
僵硬舌多数主热入心包。
中医非常有意思,成双成对。
有痿软舌,那么肯定有僵硬舌。
有浮脉,那么肯定有沉脉。
无阴则无阳嘛!春宏老师,血属阴,血虚和阴虚有什么不一样呢?百度了一段,不知对不对了?第一,血虚相比于阴虚而言,“热”的表现不明显,前面说过,阴虚主要有“干”和“热”的表现,但是血虚一般五心烦热、潮热、烘热等症状不太明显;第二,血虚一般在女性,都会出现月经的问题,比如经量少,经色淡,经期错后甚至闭经,而阴虚则不明显;第三,血虚更多的是“不荣”的表现,就是身体很多地方缺少血液的濡养,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如面无血色,唇无血色,指甲无血色等;第四,影响的脏腑也不一样,阴虚主要牵涉肺、胃、肝、肾,血虚主要牵涉心和肝。
痿软舌和僵硬舌区别方法:与病人交流几句,说话不清楚了,是强硬舌。
望舌下络脉舌下络脉就是舌下静脉。
一定要会看,当中医必须会看舌下静脉。
1,首先要知道正常舌下静脉是什么样子,知常达变,知道了正常舌下静脉是什么样子的,才知道什么样的舌下静脉是病变,是吧。
正常舌下静脉直径小于0.3厘米,长度不超过舌尖到舌根3/5,颜色是暗红色,舌系带两侧各一条静脉,偶尔也有两侧各两条静脉,一共四条,也属于正常。
正常形态无怒张,无结节。
2,其次掌握主病,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细,颜色淡,甚至看不见舌下静脉,主气血亏。
125.舌萎
125.舌萎舌形敛缩,无力自由伸缩转动,甚至伸不过齿,称为“舌萎”,亦称“痿软舌”。
本症出自(灵枢。
经脉):“肌肉软,则舌萎”。
临证较为少见,多属危重难治之证。
本症与“舌卷”同以舌体伸缩异常为主,但本症为是舌体萎软无力转动,后者是舌体卷曲回缩难以伸长,二者概念不同,应予鉴别,详可参见“舌卷”条。
常见证候痰湿阻络舌萎:舌软无力转动,言语不利,面白唇青,胸脘痞满,呕恶痰多,肢体困重,心悸眩晕,舌淡红,苔白厚滑腻,脉沉滑。
心脾两虚舌萎:舌软无力,面色无华,唇爪淡白,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饮食减少,四肢倦怠,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肺热熏灼舌萎:舌干而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或不畅,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肝肾阴虚舌萎:舌枯晦敛缩而萎,口干齿燥,昏沉嗜睡,神倦耳聋,两颧红赤,手指蠕动,甚或瘛疯,心中儋惰大动,时时欲脱,舌紫绛无苔,脉微细欲绝。
痰湿阻络舌萎与心脾两虚舌萎:痰湿阻络舌萎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尤以脾失转输运化之权,使津液停蓄不化,聚而生湿,凝而成痰,痰气闭阻舌络,则舌之经脉失养,而成舌萎。
心脾两虚舌萎是因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久则心脾气血虚极,舌为心窍,又为脾之外候,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以奉养于舌,筋脉乏气之温煦,血之濡养,而为舌萎。
前者舌萎略有硬感,必伴言语不利,甚而謇涩,苔必厚腻;后者舌萎软无力,言语声低,但无不利状,苔必薄白不腻。
其它面色、唇爪,以及胸脘、痰涎诸方面,都有一定区别。
痰湿阻络舌萎治宜燥湿健脾,涤痰开窍,方选涤痰汤;涤痰汤(《奇效良方》卷1)[异名] 涤痰散(《兰台轨范》卷2)。
[组成] 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7.5g) 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二钱(各6g) 橘红一钱半(4.5g) 石菖蒲人参各一钱(各3g) 竹茹七分(2g) 甘草半钱(2g)[用法] 上作一服。
水二盅,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经方学堂」,一起学习舌诊,教您如何看舌态:正常,舌痿软
「经方学堂」,一起学习舌诊,教您如何看舌态:正常,舌痿软舌态舌态,即舌的动态活动情况。
舌态主要表现为正常舌态、舌歪斜、舌僵硬、舌痿软、舌短缩、舌吐弄、舌震颤等情况。
1.正常舌态(图2-58、图2-59)图2-58正常舌态1图2-59 正常舌态2舌象特征:舌体活动灵便,伸缩自如。
临床意义:提示气血充盛,经脉通调,脏腑健旺。
2.舌歪斜(图2-60、图2-61)图2-60 舌歪斜1图2-61 舌歪斜2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临床意义:多由肝火夹痰或痰瘀阻滞经络经脉偏废而致,多见于中风病。
3.舌僵硬(图2-62)图2-62 舌僵硬舌象特征:舌体僵硬,不能转动或伸缩不利。
临床意义:舌僵硬而舌色红,少津者为热盛伤津;舌体僵硬而舌苔厚腻者为风痰阻络;突然舌强语謇,伴有肢体麻木、眩晕者为中风先兆。
4.舌痿软(图2-63、图2-64)图2-63 舌痿软1图2-64 舌痿软2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伸舌和回旋。
临床意义:舌痿软而红绛少苔者为热邪伤阴,或内伤久病,阴虚火旺。
舌痿软而枯白无华者为久病气血虚衰。
5.舌短缩(图2-65)图2-65 舌短缩舌象特征:舌体卷缩,不能伸长,甚者不能抵齿。
临床意义:舌短缩,舌色淡或青紫而湿润,多属寒凝筋脉;舌色红绛而干,多属热病伤津;舌短而胖大,或伴舌苔厚腻,多属风痰阻络。
6.舌吐弄舌象特征:吐舌,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弄舌,伸舌反复舔口唇四周,如蛇舔。
临床意义:心脾有热,热甚动风。
病情危急时见吐舌多为心气已绝,亦见于先天愚型患者。
7.舌震颤舌象特征: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
伸舌时颤动尤为明显。
临床意义:动风的表现之一。
舌色淡白而颤动为血虚动风;舌绛紫颤动为热盛动风或肝阳化风。
五、舌下络脉舌下络脉是舌下位于舌系带两侧的纵行静脉,主要反映气血的运行状态。
舌下络脉常见的异常表现包括:舌脉粗长如网、舌脉曲张、舌脉瘀血等。
1.正常舌脉(图2-66)图2-66 正常舌脉舌象特征:舌下络脉是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管径小于2.7mm,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3/5,络脉颜色为淡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