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浅谈引导学生把握概念内涵的策略-精品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与策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与策略是指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教学原则1. 渐进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慢慢提高难度。

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在逐渐掌握基本概念的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实践性原则: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案例、实物模型、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启发性原则: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抽象性原则: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引入抽象概念,例如把几何分析的概念引入几何概念教学,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渐把握数学的抽象特性。

5. 兴趣性原则: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图像记忆和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或电脑投影仪展示数学概念的图形、实例和计算过程,让学生通过图像的方式容易理解和记忆。

2. 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交流思想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成效。

4. 案例教学策略: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

浅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策略

浅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策略

浅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策略作为学生,阅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

许多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只停留在字句的理解,而忽略了整体把握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课文,是指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情感以及作者的意图,通过对内容的把握,从而实现对课文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策略。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把握的意识。

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学生们常常会被词句的难易程度所迷惑,甚至沉溺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中,很少考虑文章的整体意义。

我们需要从学生的意识层面入手,让学生明白整体把握是阅读课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课文的主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通过课文的名句或关键词引导学生并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进行掌握。

在教学中也可以设置一些整体把握课文的活动,比如通过导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或者让学生实际操作,划分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内容。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重要性。

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文的结构分析。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着清晰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主题句、论据、结尾等等。

在学生学习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例句,引导学生回归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老师可以通过问答或者示范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起承转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

也可以通过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通过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学生将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的脉络,从而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

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文的综合把握。

整体把握课文,并不仅仅是对文章的某一方面进行把握,而是将文章的结构、主题、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把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全面把握。

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然后再结合文章的结构进行综合把握。

还可以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全面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加之教学方法单一,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畏惧心理,缺乏学习兴趣。

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敷衍了事,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1)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表现为:(1)题海战术:教师布置大量习题,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以期提高成绩。

然而,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误区,不利于思维发展。

(2)忽视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方法掌握,导致学生遇到新问题时束手无策。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影响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具体表现为:(1)概念混淆:学生对相似概念分辨不清,容易产生混淆,如“因数”和“倍数”、“面积”和“体积”等。

(2)理解表面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导致在解决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培养目标,把握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以此为导向,系统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包括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情感态度等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总结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和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导入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有趣故事、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展示生动的图片和视频。

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初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而引发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也非常重要。

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体的预习任务,如查阅生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节描写以及修辞手法等,通过品味这些语言元素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渲染”“勾勒”等词语的妙处,以及“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

“学贵有疑”,只有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断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引导他们共同探讨解决。

如何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概念

如何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概念

如何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概念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代数、几何课程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这些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准确理解概念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授新课的难点,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不少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识记,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一、分析重点字词,充分理解实质进行概念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明确概念的内涵,就是要明确包含在定义中所有词的意义。

一些关键性的字词要理解准确,否则就会发生歧义。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本中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述,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抓住重点,加深印象,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实质。

二、运用类比方法,认清概念异同在引出一个新概念时,应善于把新旧对象进行类比,从已有的知识类比引入新概念,更重要的是对相似概念的比较,必须让学生分清比较对象的异同,确切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更清晰地掌握概念。

如“众数”与“中位数”这两个概念,“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那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而“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

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

又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则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的。

当然,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分得的两个图形就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运用媒体教学,直观揭示概念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或实物、模型结合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新概念,是概念引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几何概念的教学更是如此。

语文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语文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语文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现今,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

面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本文将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文学素养和文本解读能力文学素养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

通过开展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学生可以掌握文学常识,熟悉文学批评方法,并培养对文本的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解读文本、分析文本情节以及角色塑造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文本解读能力。

只有通过系统的文学素养培养和文本解读训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发现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往往过分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单一的传授知识模式,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自主发现答案。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研讨、展开课外拓展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三、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

四、注重情感培养与体验式学习情感是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应该通过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化的教学手段和技巧,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内涵。

例如,通过情感导入、情感回应以及小组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去感知、理解和表达文本内涵。

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表达,如绘画、书写、朗读等,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则是数学教学的基础。

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生数学概念成为了每位数学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浅谈,探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兴趣。

一、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思维活动主要以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观经验,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实物教具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数学概念,比如用水果或者小玩具来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来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借助图表、图片、故事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通过组织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团队游戏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趣味数学游戏来巩固学生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注重联系实际,让数学概念在生活中产生共鸣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概念的存在,比如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测量、估算和计算,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呢?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如果学生对课文本身就没有兴趣,那么深入思考就无从谈起。

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导入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在讲解一篇历史故事类的课文时,可以先讲述一段与之相关的趣闻轶事,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探索课文。

此外,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也能让课文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样重要。

在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论对错,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

当学生之间出现不同观点时,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讨论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

问题是引导思考的重要工具,但问题的质量至关重要。

不能只是简单地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封闭式问题,而应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一篇小说时,可以问学生:“主人公的行为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文,挖掘其深层含义。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联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变化;也可以将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主题。

此外,还可以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如何解决。

比如,在学习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概念的探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概念的探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概念的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概念。

阅读文章,需要理解文章中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解不正确,就会影响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学习写作,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概念,运用不恰当,就会影响自己对思想感情的表达。

同样,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也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理解和运用不正确,就会影响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指导。

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探讨。

一、概念的概念1.概念的特征。

概念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学生所要掌握的概念都是现成的,这些概念都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房屋”这个概念,就包括了所有称之为房屋共同具有的特征,它不仅包括木房或砖房、铁顶房或水泥顶房等特有的东西,还包括了所有房屋共有的特征——用材料构成供人居住、使用。

因此,“房屋”的概念代表了凡是具有房屋特征的所有房屋,而不是指某一所具体的房屋。

如果学生对“房屋”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是指他家住的那所房屋,则表明这个学生尚未掌握关于“房屋”的概念。

2.概念的标志。

概念是用词语来标志的。

学生掌握概念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不能仅仅依靠记忆活动,要借助言语在思想上将一类形形色色的事物加以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抽取这类事物共同特征,舍弃其他非本质特征;把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集合起来,作为代表这类事物的概念的含义,并用某一个词语来加以概括。

学生学习“房屋”概念时,就是在思想上借助言语对各种各样的房屋进行抽象与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获得“房屋”的概念,并用“房屋”这一词语加以标志。

3.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

小学生掌握概念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对所有概念都理解得非常精确。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了许多通俗概念,但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往往过宽或过窄;他们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通俗概念与生活经验对掌握科学的概念会起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可以促进或阻碍对科学概念的掌握。

理解文章内涵的策略与技巧

理解文章内涵的策略与技巧

理解文章内涵的策略与技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并非仅仅是认字读句那么简单。

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才能深入到文字背后,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首先,阅读之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应该对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比如,如果是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文章,我们可以先回忆一下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历史知识;如果是一篇科技类的文章,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对这一领域的已有认知。

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就能更快地进入状态,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接下来,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抓关键信息。

一篇文章往往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但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同等重要。

标题、开头和结尾通常是作者重点阐述观点的地方,需要我们格外关注。

段落的首句和尾句也常常包含了该段落的核心内容。

同时,一些关键词和标志性的词汇,如“然而”“总之”“因此”等,往往预示着文章的逻辑转折和重点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理解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比如,记叙文通常是通过讲述事件来表达某种情感或道理。

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发展脉络、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议论文则重在阐述观点和论证过程。

我们要找出作者的论点,分析其使用的论据是否充分、合理,论证方法是否恰当。

说明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事物的特点、性质、原理等,我们要着重理解其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顺序。

理解文章的内涵还需要我们善于推理和联想。

有时候,作者并不会把所有的内容都直白地写出来,而是需要我们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和补充。

比如,文中提到一个人物的行为,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文章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联想,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

做笔记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重要的观点、不理解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教授小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的策略

教授小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的策略

教授小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的策略引言: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还是他们未来学习更高级数学的基石。

因此,教授小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的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策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一、建立数学概念的实际联系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起直观的概念。

例如,在教授几何概念时,可以使用实际的物体或图片来展示不同的几何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的属性和关系。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各异,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可以使用图表、图像等视觉工具来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对于听觉学习者,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结合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应用数学概念,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定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授加法概念时,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得出答案。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它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等。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结构和特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数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及时反馈和巩固知识在教授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和巩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希望能对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应该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渗透和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注重数学概念的形象化数学概念的形象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形象,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从而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巩固和延伸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巩固和延伸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通过反复训练和巩固,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引导他们延伸和拓展数学概念,使数学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理解数学概念、如何记忆数学知识、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构建概念

让学生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构建概念

让学生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构建概念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肤浅的。

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协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剖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

如在概括出“浮力”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向上”是什么意思?②这个“向上的力”是什么东西给它的?③离开了水,物体还能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只有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浮力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

所以教师不但要充分使用肯定例证协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即时使用否定例证促动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如:理解了“固体”之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加以辨析、判别。

(3)使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例如“砂质土”的概念可由“土壤”的概念通过限制而来:
土壤--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砂质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含砂多的土。

原概念的外延增加了“含砂多”,就可使其内涵缩小,变为内涵窄的“砂质土”这个新概念。

这样既使“土壤”的内涵到强化,又使外延得到充分揭示。

语文概念教学的内涵及其策略

语文概念教学的内涵及其策略

语文概念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中的各种概念,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

语文概念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引
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和掌握语文概念。

2.结合实际生活:语文概念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
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和掌握语文概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语文概念教学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
解、演示、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概
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5.不断巩固和拓展:语文概念教学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教师应该
通过练习、复习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语文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语文概念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巩固和拓展语文概念的学习。

浅谈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浅谈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盐城市冈中小学尹秀数学概念不仅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加强概念教学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具体方法如下:一、引入要恰当1.引入的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但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例如有位老师为了引出“倒数”的概念,从孙悟空腾云驾雾翻跟斗讲起,弄得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真令人啼笑皆非。

虽然学生对此故事情境很感兴趣,但由于故事内容不能反映“倒数”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只能是无效的教学。

而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典故引入,却带来了奇特的效果。

教师讲完典故后,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

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可笑,学生说猴子太愚蠢了,其实一天吃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3+4”和“4+3”这两个加法算式来说明道理,进而通过比较感知到两个加数没变,和也没变,只是加数位置变了。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2.引入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因而理解和掌握概念有一定困难。

教学时,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实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概念。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元、角、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米尺上的刻度,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又如,我们可以借助操作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成2份,交流不同的分法。

然后引导学生将几种分法进行分类,观察、比较后让学生发现“4根与4根”的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并指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回答,板书出4÷2=2,2÷4=1/2;6÷3=2,3÷6=1/2;8÷4=2,4÷8=1/2这三组算式,让学生发现白粉笔与红粉笔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也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嘿,朋友们,聊聊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吧。

这可是个大难题,就像我当年教学生分析《红楼梦》一样,简直是抓耳挠腮,恨不得把所有人物关系和诗词典故都塞进他们脑子里。

其实,一开始,我也有点儿迷茫。

总想着给学生讲讲背景,讲讲作者,讲讲人物分析,然后提问,让他们说出“作品的主题是……”、“作者的意图是……”。

结果呢?学生们一脸懵,像个被灌了迷魂汤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解。

后来,我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太想把“答案”直接塞给他们了。

就像我当年读《红楼梦》的时候,总想找到一个标准答案,来证明自己理解了。

可是啊,经典作品就像一位老朋友,越相处越发现它的魅力,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那怎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呢?别急,让我慢慢说。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上《水浒传》的时候,选了一段宋江和李逵的对话:宋江问李逵:“兄弟,你说这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是不是应该去招安?”李逵气鼓鼓地说:“招什么安?招安了,我们兄弟就成了朝廷的狗,还不如死了算了!”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让他们扮演宋江和李逵,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这段对话。

一开始,他们只是照着原文念,毫无感情。

我就和他们一起,模拟一下当时的情境:宋江身居高位,却心怀焦虑,担心被朝廷彻底剿灭;李逵则天性耿直,只想要为兄弟报仇。

慢慢的,学生们开始模仿宋江的语气,说出对招安的担心;也模仿李逵的语气,说出对招安的愤怒。

他们开始思考:宋江招安是为了保全自己,还是真的为了兄弟?李逵的反抗是冲动,还是为了兄弟的尊严?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觉得宋江应该继续反抗,有人觉得招安是无奈的选择;有人认为李逵固执,有人认为李逵的坚持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我的观点,而是主动思考,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是灌输“正确答案”,而是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和误解。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是教师们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导读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导读。

导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点。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往往存在着固定的传统认知模式,导致他们只从一种角度去理解作品。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拓展他们的思维。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情节设置等多个维度去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发现不同解读角度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开展讨论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演讲或座谈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彼此启发,共同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同时,教师在讨论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创作与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学生可以通过创作与表达来深化自己的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浅谈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一些浅谈。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和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数学概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应注重抽象与具体的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操作的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限制。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等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所代表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数字大小比较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长度的线段、不同面积的图形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的大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的比较方法。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应注重巩固与拓展的结合。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已经掌握的概念,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巩固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于尚未掌握的概念,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和应用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在教学形状分类时,对于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基本形状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形状的组合和变换,拓展到梯形、圆形等更复杂的形状;对于尚未掌握基本形状的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比较、图形分析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形状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应用广泛的学科,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日常问题的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浅谈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途径

浅谈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途径

浅谈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途径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四个阶段:①引入概念;②理解概念;③掌握概念;②应用概念。

理解概念的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下面我来谈谈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几种有效途径: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这里的“一个顶点”、“垂线”、“垂足”都是一些关键词语。

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除了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外,往往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画“高”的全过程。

指出画“高”的关键是画垂线,并注意限制条件:“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可以是任何一个顶点),作到它对边的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这样把实际操作的过程和所画的三角形高的图形与定义所叙述的内容对照,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高的定义。

这实际上是在数学概念建立后,帮助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进行剖析,既将本质属性再次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明确。

2)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学生能背诵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还要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要及时运用否定例证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让学生通过对比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如教小数的性质揭示后,可以让学生判断0.40、0.030、20.020、2.800、10.404、5.0000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又如教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可以出示:一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有两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让学生进行判断,引起学生讨论来巩固三角形的分类,以深化对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外延的进一步认识。

让学生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构建概念

让学生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构建概念

让学生通过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构建概念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肤浅的。

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协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剖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

如在概括出“浮力”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向上”是什么意思?②这个“向上的力”是什么东西给它的?③离开了水,物体还能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只有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浮力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

所以教师不但要充分使用肯定例证协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即时使用否定例证促动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如:理解了“固体”之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加以辨析、判别。

(3)使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例如“砂质土”的概念可由“土壤”的概念通过限制而来:
土壤--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砂质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含砂多的土。

原概念的外延增加了“含砂多”,就可使其内涵缩小,变为内涵窄的“砂质土”这个新概念。

这样既使“土壤”的内涵到强化,又使外延得到充分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引导学生把握概念内涵的策略
概念在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后续知识的感知与运用有很大影响。

因此,教师要紧扣概念发展的轨迹及教材编者的编创意图,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借助白主探究、思维验证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精心设计导入,自然揭示概念
自然巧妙的课堂教学导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概念的兴趣,让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概念的内涵,避免概念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枯燥感。

这就要求教师要精确分析概念的难易程度,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科学设置链接教学内容的联系点,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

如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时,教师先播放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猫被剪掉了胡须后,在追捕老鼠时不但没有任何收获,还被老鼠耍得晕头转向,学生被逗乐了,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教师借助视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猫的胡须有什么作用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当尺子用。

”教师追问:“对,那么人身上有哪些部位也可以当尺子用呢?”学生兴趣高涨,一边比画,一边说:“一拳、一脚、一步,一臂……”这时,教师导人新课:“原来在我们身上还藏着这么多长短不一的‘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尺子”’。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有趣情节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身体上的“尺子”,使教学能更顺利地展开。

二、明确探究方向,主动探究概念
教师应深入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确定研究方向,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排除其他干扰,让学生在理解概念本质的基础上,正确感知、领悟并描述概念内涵。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梯形的面积可能与梯形的哪些元素相关?我们应如何证明梯形的面积与这些元素相关呢?我们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