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熔融规律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化学学习中物质的熔点沸点规律

【高中化学】化学学习中物质的熔点沸点规律

【高中化学】化学学习中物质的熔点沸点规律【高中化学】化学学习中物质的熔点、沸点规律晶体纯物质具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的冰点与成分有关(冰点不是固定的)。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沸点是指液体的饱和蒸汽压与外部压力相同,外部压力为标准压力(1.01×105Pa)时的温度,称为正常沸点。

外部压力越低,沸点越低,因此减压可以降低沸点。

在沸点时,它处于气液平衡。

(1)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同一主族的熔点基本上是金属的熔点较低;非金属元素的熔点和沸点越来越高。

然而,碳族元素是特殊的,即C、Si、GE和Sn越低,熔点越低,这与金属族相似。

此外,III A组中镓的熔点低于铟和铊,IV A组中锡的熔点低于铅。

(2)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① 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熔点高。

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② 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

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而氦是熔点(-272.2℃,26×105pa)、沸点(268.9℃)最低。

金属有两个低熔点区域:IA,ⅱ B组锌、镉、汞和汞ⅲ a组Al、Ge、th;IV A组的锡、铅;V组A的Sb和Bi呈三角形分布。

最低熔点为汞(-38.87℃)、镓(29.78℃)和铯(28.4℃),它们在接近室温时为液态,可通过体温熔化。

(3)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原子晶体的熔点和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金属元素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高熔点和沸点的比例很大(但也很低)。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

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

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分子晶体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其判断思想是:①结构性质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大,则熔、沸点也相应高。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规律性的知识归纳:熔点沸点的规律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规律性的知识归纳:熔点沸点的规律

熔点沸点的规律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 105Pa)时,称正常沸点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1)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2)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而氦是熔点(-272.2,26 105Pa)沸点(268.9)最低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B族Zn,Cd,Hg及A族中Al,Ge,Th;A族的Sn,Pb;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3)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但也有低的)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其判断思路是:结构性质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大,则熔沸点也相应高如烃的同系物卤素单质稀有气体等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化学式也相同的物质(同分异构体),一般烃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烃的衍生物中醇的沸点高于醚;羧酸沸点高于酯;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则熔点越低如:油酸甘油酯常温时为液体,而硬脂酸甘油酯呈固态上述情况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小而沸点高的三种气态氢化物:NH3,H2O,HF 比同族绝大多数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得多(主要因为有氢键)(4)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Li 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熔点均在2000以上,比其他族氧化物显著高,所以氧化镁氧化铝是常用的耐火材料卤化钠(离子型卤化物)熔点随卤素的非金属性渐弱而降低如:NaF>NaCl>NaBr>NaI。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晶体与非晶体的熔融: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与其凝固点相等。

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

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

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一定的熔融温度。

非晶体熔融过程与晶体相近,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须要持续放热。

熔点就是晶体的特性之一,相同的晶体熔点相同。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和熔点。

熔融实验中用水浴法冷却的原因:熔化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如图)的方法,利用水的对流,使受热更均匀,测量更科学。

影响熔点的因素(1)压强平时所说的晶体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晶体,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晶体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金属铋、锑以及冰这样的晶体,熔化过程中体积变小,当压强增大时,这些晶体的熔点降低。

(2)杂质如果液体中石蜡油少量其他物质,即使数量很少,物质的熔点也可以存有非常大变化。

如果水中溶盐,凝同点就可以显著上升。

海水冬天结冰的温度比河水高就是这个原因。

晶体的熔化条件晶体的熔融存有温度达至熔点与稳步放热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晶体的温度达至熔点但无法稳步放热,晶体就无法熔融,仍然处于固态。

如果可以从外界稳步稀释热量,则晶体已经开始熔融,步入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冰属晶体,像是冰变成水那样,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作熔融,晶体已经开始熔融时的温度称作熔点。

当冰的温度增高至冰的熔点(也叫做冰点)时,并稳步放热,冰便从同态逐渐变成液态。

温度等同于熔点时,晶体的状态可能将就是固态,可能将就是液态,也可能将就是同液并存态。

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 出的元素变化规律

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         出的元素变化规律

一、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出的元素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答:1.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元素变化规律:由平衡部分熔融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看出(考虑几种极限情况):C i l /C i o = 1/( F+(1-F)D i )如果D i = 1,则: c i l/ c i o = 1如果D i《 1,则: c i l/ c i o = 1/F如果D i > 1,则: C i l/ C i o = ?如果F→ 0,则: c i l/ c i o = 1/ D i结合平衡部分熔融过程的图解,可以得出一下规律:(1)不相容元素(D i<1)在熔体中富集,分配系数越小,富集程度越高,且在熔体中富集的最大浓度不超出D i= 0 的曲线,当D i = 0 时,c i l/ c i o = 1/F ;部分熔融程度越低,富集程度越高。

(2)不相容元素(D i<1)在残留固相中亏损,分配系数越小,亏损程度越高;(3)相容元素(D i>1)在熔体中的含量低于原岩.分配系数越大,亏损程度越高,其在熔体中贫化的速度随着F值得增大呈现变缓的特征。

(4) F→ 0(部分熔融程度很小),则c i l/ c i o = 1/ D i,即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富集或贫化程度最大。

随着F的增大,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富集或贫化程度逐渐减少。

当F接近1时(岩石接近全部熔融),熔体中微量元素的浓度与母岩中该元素的浓度趋于一致。

注意:平衡部分熔融最大一般为5%--20%。

2.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出的元素变化规律:由分离部分熔融过程的图解可以看出:(1)Di <0.1以下的不相容元素,即使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元素i也在新生熔体中的含量急剧下降。

(2)D i>0.1的不相容元素,元素i在新生熔体中的含量随着F的增大下降速率加快。

(3)D i >1的相容元素,随着F 的增大,其在新生熔体中贫化的程度减缓,当F 接近1时,其在新生熔体中富集。

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规律

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规律

一、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分子晶体是依靠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维系的,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相比弱得多,使得分子容易克服这种力的约束,因此,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较低。

1.分子构型相同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分子间作用力有三个来源,即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卤素单质自非极性分子构成,只存在色散力,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内电子数增多,由电子和原子核的不断运动所产生的瞬时偶极的极性也就增强,因而色散力增大,导致熔、沸点升高。

同理,稀有气体的熔、沸点变化也符合这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2.分子构型相同的物质,能形成氢键时,熔、沸点升高。

在常温下,绝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都是气态的(只有H20例外),气态氢化物的熔、沸点理应遵循第1条规律,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但是自于NH3、H20、HF可以形成氢键,使简单分子缔合成较大的分子,在发生相变时,不仅要克服原有的分子间作用力,而且要吸收更多的能量,使缔合分子解聚,因而造成NH3、H20、HF的熔、沸点反常,特别是水分子中有2个H-O键和2对孤对电子,一个水分子可以同时形成2个氢键,所以水的熔、沸点最高,在常温下呈液态。

含有-OH或-NH2的化合物,如含氧酸、醇、酚、胺等,因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它们的熔、沸点往往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其它物质高。

以CHCl3为例,氯仿是强极性分子,但不形成氢键,相对分子质量为119.5,熔点-63.5℃,沸点61.2℃,而相对分子质量仅有60,但含-0H的乙酸熔点为16.6℃,沸点为117.9℃。

磷酸、硼酸相对分子质量都不超过100,但由于氢键的形成,使它们在常温下都呈固态。

3.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时,分子的极性越强,熔、沸点越高。

表中所列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且都是等电子体,但它们的熔、沸点却有较大差别。

甲硅烷是非极性分子,熔、沸点最低,从左到右,随分子极性的增强,熔、沸点逐渐升高。

怛极性最强的HCl却反常地低于H2S,这是由于氯原子半径小于硫原子半径,HCl分子小于H2S分子,使色散力变小,故熔、沸点较H2S低。

部分熔融的影响因素

部分熔融的影响因素

部分熔融的影响因素
部分熔融是指材料在高温下出现的局部熔化现象。

影响部分熔融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部分熔融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部分熔融的程度越大。

2. 时间:温度越高,部分熔融的时间也会越长,时间越长,则部分熔融的程度也会越大。

3. 材料的热导率:热导率越低的材料,部分熔融的温度和程度都会更高。

4.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热膨胀系数越大的材料,在高温下部分熔融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5. 外部应力:外部应力会影响材料的变形和破坏,从而影响部分熔融的程度和位置。

以上是影响部分熔融的主要因素,不同材料和实际应用情况下,可能还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简述部分熔融

简述部分熔融

简述部分熔融
熔融,即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固态状态下,物质的原子或分子排列紧密,无法流动;而在液态状态下,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则具有较大的运动能力,可以流动。

熔融的过程可以通过给固态物质提供足够的热量实现。

当物质受到加热时,其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会获得较大的动能,并开始振动和扭曲。

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能够克服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在熔融之后,物质的特性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物质的体积会增大,因为在熔融时,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物质的密度降低。

其次,熔融有利于物质的混合,因为在液态下,分子之间的运动更加自由,可以更好地扩散和相互作用。

最后,许多物质在熔融后会变得更加流动和可形成不同形状,这为各种工艺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

一些物质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以熔化,如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而一些物质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熔化,如黄金的熔点为1064摄氏度。

此外,熔点对
于纯态物质来说是固定的,但对于混合物来说,由于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熔点会发生变化。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

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熔点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

这种规律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周期表中熔点的变化规律在周期表中,元素的熔点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横向的规律变化。

1.从左到右的变化规律从周期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左到右,元素的熔点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是因为在周期表的横向排列中,原子序数是逐渐增加的。

原子序数的增加意味着电子层的逐渐增加,而在原子内部的电子排列结构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由于电子层的增加会增加原子的律动能量,从而形成更紧密的结构,使得相互间的作用力增大,这导致了熔点的升高。

2.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我们来看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

从上到下,元素的熔点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这是因为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大小逐渐增加,从而形成了原子间的作用力减小的趋势。

因此,元素的熔点也随之逐渐降低。

以上是周期表中熔点变化的横向规律。

接下来,我们来看周期表中熔点变化的纵向规律。

二、周期表中熔点的纵向变化规律从周期表来看,不同族的元素呈现出不同的纵向熔点变化规律。

1.主族元素的纵向变化规律在主族元素中,熔点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是因为随着周期数的增加,电子层的数目逐渐增多,原子的大小逐渐变大,电子核吸引力逐渐减小,使得熔点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2.过渡金属元素的纵向变化规律在过渡金属元素中,熔点的纵向变化规律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在过渡金属元素中,由于原子的外层电子不断加入,原子大小并不一直逐渐变大,因此熔点的纵向变化规律并不明显。

3.稀土金属元素的纵向变化规律在稀土金属元素中,熔点的纵向变化规律与主族元素相似,熔点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是因为稀土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比较特殊,而且由于稀土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数不断增加,原子大小也逐渐变大,使得熔点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金属熔融 体积变化规律

金属熔融 体积变化规律

金属熔融体积变化规律
金属熔融时,其体积的变化规律并不简单。

金属在熔化过程中,体积会有所增大。

这是因为金属原子在高温下,晶格结构破坏,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原子可以更容易地移动和扩散,从而导致金属体积的膨胀。

但是,这个规律并非绝对。

金属的体积变化还与其他因素,如金属的种类、熔化温度、冷却速率等有关。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金属熔融后的体积可能会减小,比如当金属中存在析出相时,熔融过程中的体积收缩可能会导致整体体积减小。

此外,金属的密度是金属的固有属性,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尽管金属在熔融过程中体积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其密度并不会随之改变。

金属熔融时的体积变化规律是复杂的,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熔点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在元素周期表中,熔点是元素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强弱的表现。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研究元素周期表中熔点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系统地探讨元素周期表中熔点的变化规律。

第一周期元素熔点规律周期表中第一周期元素包括氢和氦,它们都是非金属元素,熔点极低。

氢的熔点为-259.16°C,是全元素中最低的,而氦的熔点为-272.20°C,同样也非常低。

这是因为氢和氦的原子量非常小,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弱,因此熔点低。

第二周期元素熔点规律第二周期元素包括锂、铍、硼、碳、氮、氧、氟和氖。

在这些元素中,锂和铍是金属元素,硼是一种类金属元素,碳、氮、氧、氟和氖是非金属元素。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这些元素的原子量逐渐增大,原子核电荷增大,原子半径减小,电子云逐渐向核靠拢,因此熔点也逐渐提高。

但在这些元素中也存在特例,比如碳的熔点比硼要低,主要是由于碳元素的晶体结构不同。

碳的晶体结构包括金刚石和石墨两种,金刚石的熔点很高,而石墨的熔点却很低。

氮、氧、氟和氖是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量比锂和铍要大很多,因此熔点也相对较高。

第三周期元素熔点规律第三周期元素包括钠、镁、铝、硅、磷、硫、氯和氩。

在这些元素中,钠和镁是金属元素,铝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硅是一种类金属元素,磷、硫、氯和氩是非金属元素。

由于这些元素的原子量逐渐增大,原子核电荷增大,原子半径减小,电子云逐渐向核靠拢,因此熔点也逐渐提高。

钠、镁、铝的熔点较低,硅是晶体硅,熔点很高。

磷、硫、氯和氩是非金属元素,其熔点也逐渐增加。

第四周期元素熔点规律第四周期元素包括钾、钙、钪、钛、钒、铬、锰和铁。

在这些元素中,钾和钙是金属元素,钪、钛、钒、铬、锰和铁也是金属元素。

这些元素的原子量比第三周期元素要大很多,因此熔点也相对较高。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量和电子结构排列的表格,熔点是其中一项物理性质。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数十种元素,这些元素在熔点上的变化规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元素周期表中熔点的变化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一、熔点的定义和意义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温度,这是一种物质的特性。

不同的元素由于其原子结构不同,熔点也会有所不同。

熔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和用途,比如在冶金和合金制备中,熔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参数。

二、熔点的变化规律1.由左至右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加顺序排列的,我们可以发现,从左至右,熔点一般是逐渐升高的。

这是因为原子量增加,原子内的电子层也逐渐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这使得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增强,因此熔点也会升高。

以第一周期元素为例,从锂到氖,熔点逐渐升高。

锂的熔点为180.54°C,钠的熔点为97.72°C,钾的熔点为63.38°C,依次类推,氖的熔点为-248.6°C。

这说明原子量增加时,熔点一般会升高。

2.由上至下的变化规律在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熔点一般是逐渐升高的。

这是由于原子序数增加时,原子量逐渐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因此熔点也会逐渐升高。

以第一族元素为例,从氢到铷,熔点逐渐升高。

氢的熔点为-259.16°C,锂的熔点为180.54°C,钠的熔点为97.72°C,钾的熔点为63.38°C,铷的熔点为39.3°C。

可见,原子序数增加时,熔点一般会升高。

3.周期表中熔点变化的异常情况除了上述规律外,还存在一些元素熔点的异常情况。

比如第一周期中,氦的熔点为-272.2°C,却比氢的熔点还低。

这是因为氦是惰性气体,其原子核外围是由七个电子组成的双层结构,而氢只有一个电子,因此氦的熔点比氢还低。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按照不同的方式对元素进行分类,例如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结构、化学性质等。

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是元素的熔点。

熔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元素的熔点对于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元素的熔点与其原子结构、元素化学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熔点随着周期和族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本文将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熔点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元素的性质。

1.周期表中元素熔点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这使得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发现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在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其熔点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一般来说,熔点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当我们观察周期表中一个周期(横向的一行)的元素时,就可以看到熔点的变化规律。

以第一周期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氢的熔点是-259.2°C,而氦的熔点是-272.2°C,即使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熔点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规律主要是由原子结构引起的。

原子的熔点取决于电子云的稳定性和原子核的吸引力。

原子核的质量越大,原子核对电子云的吸引力越大,因此熔点也就越高。

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的质量也随之增大,这就是元素熔点随周期变化的原因之一。

2.族表中元素熔点的变化规律在周期表中,元素还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组,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族。

不同族中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熔点变化规律。

在族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元素的熔点会随着族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变化。

以第一族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碱金属锂、钠、钾等元素的熔点都很低,而过渡金属铁、镍、铜等元素的熔点相对较高。

这种变化规律的原因也与原子结构有关。

在同一族中,元素的原子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它们的熔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金属熔点变化规律

金属熔点变化规律

金属熔点变化规律金属是一类具有电子寄存能力和导电性的元素,其晶体结构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熔点。

金属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金属缓慢升温到一定温度时,其结构发生改变并且变成液体的温度。

熔点是金属固体状态与液体状态相平衡的温度,不同金属的熔点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以下是金属熔点变化规律的详细介绍。

一、金属元素的熔点金属元素的熔点是一种物理性质,决定于范德瓦尔斯力和金属元素的电子结构。

在同一水平周期中,随着原子半径的减小,熔点上升。

在同一族元素中,原子核电荷数越大,电子云受到的约束越强,所以原子间结合力也越强,因此熔点也就越高。

例如,铜、银、金等2-11族的金属,熔点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二、铁系元素的熔点铁系金属在周期表中处于4-6族元素,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磁性。

铁、钴、镍是铁系元素中的典型代表,它们的熔点与周期表中其他元素的熔点变化规律略有不同。

在同一周期中,铁、钴、镍的熔点表现出周期性增加。

这是因为它们的电子结构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未填充d电子,这些电子对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影响着金属的熔点。

三、合金的熔点变化规律合金的熔点通常比单一金属要低,并且随着合金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变化。

合金所包含的成分决定了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因此对合金的熔点产生重要的影响。

合金中添加低熔点的元素,如铋、铅等,会使合金的熔点下降,同时还会增加金属的成分与低熔点元素的亲和力。

添加高熔点的元素或非金属元素,如铬、钨、氮、碳等,会使合金的熔点升高。

这是因为添加高熔点元素后,金属输运的能力会减弱,并且合金的结晶温度也会随之提高,因此熔点也会随之增加。

四、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熔点一般比纯金属元素要高,这是因为氧化物的分子化程度越高,原子间结合力越强,熔点也就越高。

例如,出现在第四周期的钛系元素中,钛的氧化物的熔点大约为1840℃。

总之,金属熔点的变化规律与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原子核电荷数、未填充d电子数、以及与其它元素形成的合金成分、氧化物等因素都有关。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排列的一张表,它是化学的基础资料之一。

元素周期表中包含了118种已知的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其中,元素的熔点是其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固态状态转变为液态状态所需的温度。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熔点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按照一定的条理进行总结和解释。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熔点并不是规律的递增或递减,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元素的电子排布结构会对其熔点产生影响。

具有完全填充的能级或半满的能级的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化学键能够更强地固定住原子。

其次,原子的大小和原子量也会对其熔点产生影响。

原子量较大的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因为在这些元素中,原子间的范德华力更加强大,从而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打破其间的化学键将其熔化。

最后,元素的电负性差异也会对其熔点产生影响。

电负性差异较大的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因为在这些元素中,原子间的电子云更加难以打破,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使其熔化。

总的来看,元素周期表中的熔点变化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整体而言,元素周期表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熔点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从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电子云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因此熔点逐渐增大。

而从上至下,原子量逐渐增大,范德华力逐渐增强,因此熔点也逐渐增大。

其次,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通常具有相似的熔点。

例如,同一族元素中,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相似,其熔点也会有相似的规律。

最后,元素的熔点还受到原子结构、晶格形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元素周期表中,并不是所有的变化规律都能简单地用一种规律来总结和解释。

除了以上一般的变化规律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具有其独特的熔点变化规律。

例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的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这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大的原子半径和较低的电负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弱。

碱金属熔点规律以及原因

碱金属熔点规律以及原因

碱金属熔点规律以及原因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碱金属熔点的规律,这可有意思啦!你看啊,碱金属就像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它们从锂开始,然后是钠、钾、铷、铯等等。

那它们的熔点规律是啥呢?简单说就是从上到下熔点逐渐降低。

这就好像是爬楼梯,越往下走越轻松,熔点也就越低啦!为啥会这样呢?咱来好好琢磨琢磨。

锂就像是个有点倔强的小家伙,熔点相对较高。

钠呢,就稍微随和一些了,熔点也降了点。

再到钾,就更“好说话”啦,熔点又低了不少。

这就好像是不同性格的人,有的比较固执,有的就比较好变通。

你想想,要是熔点都一样,那多没意思呀!这世界不就是因为有各种不同才精彩嘛!就像咱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碱金属的熔点规律也是大自然的一种奇妙安排呢!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难处理,就像锂的高熔点;有的稍微容易点,就像钠;还有的简直是轻松搞定,那不就是钾嘛!这多形象啊!而且啊,这个规律还特别稳定,就跟咱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你总不能指望今天锂的熔点突然变了吧?那不乱套啦!碱金属的这个熔点规律,还能让我们联想到很多其他的事情呢。

比如说团队合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就像碱金属们的熔点各不相同,但组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大作用。

再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很多东西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特点。

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它们呀!所以说啊,碱金属熔点的规律可真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那是大自然的智慧体现啊!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个规律,就像我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小惊喜一样。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和这些神奇的元素打交道,从它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呢!总之,碱金属熔点规律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呀!。

元素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熔点变化规律在咱们聊聊这元素熔点的那些事儿啊,就像聊家常一样,咱们得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说得跟邻家大爷讲故事似的,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首先,咱们得明白,元素熔点,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小家伙”们从硬邦邦的固体变成软绵绵的液体,或者是直接气化成无影无踪的蒸汽,所需要的那把火候。

这事儿吧,跟元素的性格、家族背景还挺有关系呢。

一、金属界的“硬汉”与“软蛋”咱们先说说金属这一大家子。

在金属界里,有那么几个“硬汉”,比如钨老兄,那熔点高得吓人,简直就是火炉里的王者,任凭你火烧火燎,我自岿然不动。

而汞老弟呢,就是金属界的“软蛋”代表了,常温下它就是个液态的小滑头,熔点低得像是冬天的雪花,轻轻一碰就化了。

1.1 硬汉的秘诀为啥钨这么硬气?那是因为它原子之间的“手拉手”特别紧,得用超高温的大锤子才能把它们砸开。

这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金刚不坏之身,任凭外界风雨飘摇,我自坚如磐石。

1.2 软蛋的无奈汞呢,就正好相反了。

它的原子们就像是散了架的积木,轻轻一碰就散了架,所以熔点自然就低了。

这就像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毫无抵抗力。

二、非金属界的“冰火两重天”非金属这边也是热闹非凡。

石墨和钻石,这俩本是同根生,却因为熔点差异大,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2.1 石墨的温柔石墨这家伙,虽然长得黑不溜秋的,但性格却温柔得很。

它的熔点相对较低,就像是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不炙热。

用石墨做的铅笔芯,写起字来顺滑流畅,就像是在纸上跳舞一样。

2.2 钻石的冷酷而钻石呢,那就是非金属界的“高冷女神”了。

它的熔点高得吓人,就像是冰川下的火焰,外表冷艳内心火热。

钻石的坚硬和璀璨,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但想要看到它从固态变成液态,那可得费老大的劲儿了。

2.3 卤素的特立独行再来说说卤素这一族吧。

它们就像是元素界的“叛逆少年”,性格各异,熔点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氟这家伙,就是个急性子,常温下就能和好多东西起反应,熔点低得就像是夏天的冰淇淋,一不留神就化了。

第五章 聚合物的熔融和溶解1

第五章 聚合物的熔融和溶解1

加速溶剂扩散速度

温度对溶解速度有影响外,也对其溶解度也 有影响。
对于具有上临界混溶温度的体系, 提高温度可加速溶解,并使溶解完全;
对于具有下临界混溶温度的体系, 提高温度可加速溶解,但却使聚合物的溶解度下降。
习题与思考题

怎样利用溶解度参数理论选择溶剂? 二元平衡相图对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选择湿法纺丝与干法纺丝用溶剂时,应注意 哪些问题?
第二章 聚合物的熔融和溶解
第一节 聚合物熔融的基本规律
问题
聚合物是否一定在熔融或溶解之 后才能进行加工?
例1:纤维的固态挤出 例2:塑料的冷压成型(低温压力诱导流动成型) (PIF)
PIF成型
PET
力学性能
片层微观结构
贝壳片层增韧机理
一.聚合物的熔融方法
多数高分子材料的成型操作由熔融聚合物的流动组
当 1 2 1.7 ~ 2.0
时,
聚合物就不溶于该溶剂。
选择溶剂常用的规则:尽可能找与聚合物 C.E.D.或相近的溶剂 。
混合溶剂: max X 1V1 1 X 2V2 2 X 1V1 X 2V2
两种溶剂的摩尔体积近于相等,
极性聚合物/溶剂体系 内聚能密度!


四、聚合物-溶剂体系的相平衡

聚合物-溶剂体系的典型相图如图 。

相图作用: 1.确定哪些成纤聚合物可以通过溶液来加工, 以及它的加工应在怎样的条件下合适。 2.合理地选择溶解条件。 具有上临界混溶温度为特征的体系,将聚合 物转变为溶液,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实现(见 图):

结晶(例:PVA) 取向
溶剂性质
溶剂结构 溶剂极性 溶剂分子极性基团旁的原子团 混合溶剂(纤维素二醋酯在丙酮-水)

部分熔融规律[精华]

部分熔融规律[精华]

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出元素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1)对于不相容元素,随着部分熔融程度增加,在平衡熔融过程中不相容元素在熔体中富集程度缓慢降低最后都汇聚于cil/cio=1处,而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不相容元素在熔体中富集程度迅速降低至1以下,甚至跌出检录线0.1ppm,且分配系数D越小降低速度越快在更低的熔融程度下就可以降低至检录线以下。

2)对于相容元素,在两种体系下均是在熔体中亏损,分配系数越大,亏损程度越高,但是在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中当部分熔融程度接近1时,相容元素有在液相中快速富集的趋势,最后都汇聚到大于1的一点。

由图解得以下规律:(1)不相容元素(Di<1)在熔体中富集,分配系数越小,富集程度越高,且在熔体中富集的最大浓度不超出Di = 0 的曲线,当Di = 0 时,ci/ ci= 1/F ;部分熔融程度越低,富集程度越高。

(2)不相容元素(Di<1)在残留固相中亏损,分配系数越小,亏损程度越高;(3)相容元素(Di>1)在熔体中的含量低于原岩.分配系数越大,亏损程度越高,其在熔体中贫化的速度随着F值得增大呈现变缓的特征。

(4) F→ 0(部分熔融程度很小),则ci/ ci= 1/ Di,即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富集或贫化程度最大。

随着F的增大,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富集或贫化程度逐渐减少。

当F接近1时(岩石接近全部熔融),熔体中微量元素的浓度与母岩中该元素的浓度趋于一致。

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出的元素变化规律:由分离部分熔融过程的图解可以看出:(1)Di <0.1以下的不相容元素,即使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元素i也在新生熔体中的含量急剧下降。

(2)Di >0.1的不相容元素,元素i在新生熔体中的含量随着F的增大下降速率加快。

(3)Di >1的相容元素,随着F 的增大,其在新生熔体中贫化的程度减缓,当F 接近1时,其在新生熔体中富集。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熔点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表格,每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其中,元素的熔点是指固体变成液体的温度,是描述物质的性质之一。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熔点变化规律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有关,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熔点的变化规律。

元素的熔点与原子结构相关原子结构是元素熔点变化的重要因素。

原子结构主要包括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原子的核结构两部分。

原子的电子结构对元素的熔点有重要影响。

原子的电子结构主要指的是原子的电子排布情况,包括电子壳层布局和电子数目。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熔点通常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同一主族元素中,原子序数增加,电子外层的电子数量增加,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增强,使得原子结合时的能量增加,导致熔点升高。

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熔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比如氢的熔点为-259.16°C,锂的熔点为180.5°C,钠的熔点为97.72°C,钾的熔点为63.38°C,铍的熔点为1278°C。

另外,原子的核结构对元素的熔点也有影响。

原子的核结构主要包括原子的核外层电子数目和原子的核电荷数。

在同一周期元素中,原子核电荷数增大,核外层电子与核之间的引力增强,形成的离子键更加牢固,熔点升高。

因此,同一周期元素的熔点通常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例如,在第一周期元素中,锂的熔点为180.5°C,而钠的熔点为97.72°C,镁的熔点为650.6°C,铝的熔点为660.32°C,硅的熔点为1410°C。

可见,同一周期元素的熔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子核结构的变化对元素熔点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元素的熔点与化学性质相关元素的化学性质对其熔点也有重要影响。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元素的熔点通常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有关。

金属材料高温熔化规律表

金属材料高温熔化规律表

金属材料高温熔化规律表
首先,判断元素单质的熔沸点要先判断其单质的晶体类型,晶体类型不同,决定其熔沸点的作用也不同。

金属的熔沸点由金属键键能大小决定;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决定;离子晶体由离子键键能的大小决定;原子晶体由共价键键能的大小决定。

所以第一主族的碱金属熔沸点是由金属键键能决定,在所带电荷相同的情况下,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键能越大,所以碱金属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降低。

第七主族的卤素,其单质是分子晶体,故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在分子构成相似的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所以卤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升高。

用这样的方法去判断同主族元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就行了,因为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同周期的话,不太好说了。

通常会比较同一类型的元素单质熔沸点,比如说比较na、mg、al的熔沸点,则由金属键键能决定,al所带电荷最多,原子半径最小,所以金属键最强,故熔沸点是卤素:同周期比较的话,是从左至右熔沸点依次升高,因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是这样递变另外有时还要注意物质的类型,比如让你比较金刚石、钙、氯化氢的熔沸点,只要知道金刚石是原子晶体,熔沸点最高,其次是金属钙,最后是分子晶
体氯化氢。

还有原子晶体的:比较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的熔沸点,那就要看共价键了,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键能越大,故熔沸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出元素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
1)对于不相容元素,随着部分熔融程度增加,在平衡熔融过程中不相容元素在熔体中富集程度缓慢降低最后都汇聚于cil/cio=1处,而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不相容元素在熔体中富集程度迅速降低至1以下,甚至跌出检录线0.1ppm,且分配系数D越小降低速度越快在更低的熔融程度下就可以降低至检录线以下。

2)对于相容元素,在两种体系下均是在熔体中亏损,分配系数越大,亏损程度越高,但是在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中当部分熔融程度接近1时,相容元素有在液相中快速富集的趋势,最后都汇聚到大于1的一点。

由图解得以下规律:
(1)不相容元素(Di<1)在熔体中富集,分配系数越小,富集程度越高,且在熔体中富集的最大浓度不超出Di = 0 的曲线,当Di = 0 时,ci/ ci= 1/F ;部分熔融程度越低,富集程度越高。

(2)不相容元素(Di<1)在残留固相中亏损,分配系数越小,亏损程度越高;
(3)相容元素(Di>1)在熔体中的含量低于原岩.分配系数越大,亏损程度越高,其在熔体中贫化的速度随着F值得增大呈现变缓的特征。

(4) F→ 0(部分熔融程度很小),则ci/ ci= 1/ Di,即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富集或贫化程度最大。

随着F的增大,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富集或贫化程度逐渐减少。

当F接近1时(岩石接近全部熔融),熔体中微量元素的浓度与母岩中该元素的浓度趋于一致。

分离部分熔融过程体现出的元素变化规律:由分离部分熔融过程的图解可以看出:(1)Di <0.1以下的不相容元素,即使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元素i也在新生熔体中的含量急剧下降。

(2)Di >0.1的不相容元素,元素i在新生熔体中的含量随着F的增大下降速率加快。

(3)Di >1的相容元素,随着F 的增大,其在新生熔体中贫化的程度减缓,当F 接近1时,其在新生熔体中富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