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化石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通过观察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运用图片、实物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观察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诗歌《化石吟》的文本。

2. 与化石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化石,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

(2)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为学生学习诗歌内容做铺垫。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科学知识,如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观察化石:(1)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化石。

(2)引导学生观察化石的特点,如形状、颜色等。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化石可能代表的古代生物。

4. 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以化石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

(2)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化石的理解和感受。

(3)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和欣赏。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2)提醒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化石相关的知识,如化石的分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等。

化石吟的教案

化石吟的教案

《化石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形象地展示化石的形成和分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化石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3. 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化石吟》的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

(2)提问:你们对化石有什么了解?化石是什么?2. 诗歌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3. 化石知识讲解(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讲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化石吟》。

(2)课后调查化石分布的地理环境,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或地质公园,亲身感受化石的魅力。

2. 邀请地质专家或科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挖掘过程。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化石吟》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讲解与讨论:教师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资料查阅、讨论参与、问题解决等方面。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化石的图片、视频等。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熟悉诗歌内容。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及其在研究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化石、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知识,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及其在研究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硅化木”“古生物”。

2.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审美情趣。

1. 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独特美感。

(2)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种类及研究价值。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结构,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如“硅化木”“古生物”。

3.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意象美,如“亿年的沉默”“生命的痕迹”。

(2)讨论化石在地球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形成、种类及其研究价值。

5.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化石吟》。

(2)绘制一幅关于化石的画作,体会化石的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 学生能简要描述化石的形成过程、种类及研究价值。

3. 学生能通过绘画等形式,表达对化石的独特感受。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化石吟》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掌握化石的形成、分布和特点等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化石去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化石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化石的形成、分布和特点。

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地质年代的概念。

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石现象,如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化石的了解和认识。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课堂讲解(1)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分布和特点。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讨论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案例分析(1)展示化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引导学生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3.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化石模型制作。

(2)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课堂讲解(1)讲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2)讲解通过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的方法。

3.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化石发掘模拟实验。

(2)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化石吟》的基本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和创作等活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观察化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宝贵,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未知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化石吟》的基本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化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准备相关的化石标本或图片,以便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化石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观察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化石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化石吟》,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诗歌《化石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观察与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化石标本或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化石的特点和形态。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描述化石。

4. 创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观察和创作的笔记,整理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和创作经验,写一篇关于化石的短文。

语文A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化石吟》教案

语文A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化石吟》教案

语文A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化石吟》课文,化石图片,白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出示化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化石的好奇和注意力。

1.呈现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化石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3.板书化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呈现课文:
1.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解读生词和理解诗意。

3.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思考。

情感教育:
1.通过诗歌中的描述和语气,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化石是自然界的宝藏?
学生互动:
1.学生观察提供的化石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

2.请一组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展示给全班,并由全班共同总结归纳化石的特征。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化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并通过诗歌欣赏培养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化石吟》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

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2、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⑵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⑶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⑵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⑶“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运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化石背后故事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

(2)通过学习《化石吟》,使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难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多媒体资料直观地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运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化石背后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2)收集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3)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石吟》,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了解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化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教师简介《化石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化石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归纳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学生讨论、汇报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究学习(1)教师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石背后的故事。

《化石吟》省级优秀教学设计3篇

《化石吟》省级优秀教学设计3篇

《化石吟》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⑴各自练读。

⑵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2)通过诗歌欣赏,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化石吟》的文本和注释。

(2)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了解诗歌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石知识。

(2)介绍诗歌《化石吟》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化石相关资料,互相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境。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讨论化石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诗歌《化石吟》的内容。

2. 结合家庭作业,进一步了解化石的保护和利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化石吟》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化石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句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化石吟》,掌握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化石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石吟》,了解诗句的大意。

(2)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化石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化石资料,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诗句(1)教师逐句讲解《化石吟》,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学生跟读,巩固诗句和生字词。

3. 图片和视频展示(1)教师展示化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 小组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化石的作用和保护化石的重要性。

(2)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5. 总结和拓展(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化石的形成和保护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对化石的想象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背诵《化石吟》。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诗歌《化石吟》的内容,把握其主要信息。

2. 学会生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通过诗歌来了解自然科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化石吟》是一首描绘化石的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化石的形成、种类和特点,以及化石所蕴含的古代生物的奥秘。

2.2 生词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的生词包括:化石、岩层、生物、灭绝、痕迹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其主要信息。

2. 学会生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运用生词描述化石和古代生物的知识。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来了解化石的知识。

2.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采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化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 使用教学挂图,展示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成和韵律特点。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教室中的化石标本。

2. 引出诗歌《化石吟》,告诉学生今天将学习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

5.2 学习课文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词的意思。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化石吟》的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这一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化石吟》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化石吟》的韵律和结构。

(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包括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4. 想象与联想(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诗歌欣赏与鉴赏(1)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7. 课后作业(1)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8.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 掌握诗中出现的化石种类及其特征。

3. 了解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能够运用诗中的句子描述化石的特征。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与记忆。

2. 化石概念的掌握。

3. 诗中描写的化石特征的描述。

2.2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诗中情感的体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2 讲解法:对诗中的专业术语和情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3 图片展示法:展示化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化石的特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自然科学的诗文。

2. 提问:你们对化石有什么了解?4.2 朗读诗文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诗文。

2. 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

4.3 讲解诗文1. 对诗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如“硅化木”、“琥珀”等。

2. 对诗中的情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4.4 讨论与展示1. 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描述的化石特征。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

4.5 总结与作业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诗文,并描述诗中出现的化石特征。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5.2 学生对化石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5.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5.4 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1. 对诗文的背诵情况。

2. 对化石概念的理解情况。

3. 对诗中化石特征的描述能力。

6.2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等。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化石,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通过观察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 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 观察和描述化石,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化石吟》的意境和内涵。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化石,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石吟》的文本和相关的化石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化石吟》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化石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化石吟》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 观察化石(1)教师展示化石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化石。

(2)学生分组观察化石,用词语或句子描述化石的特点。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创作关于化石的诗歌或故事。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5. 展示和分享(1)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6. 总结和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化石吟》。

(2)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化石的观察报告。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和地质大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作用。

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仪器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化石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化石,理解化石是由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2)介绍化石的形成原因:解释化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化石是由生物体的硬部分或印痕所形成的。

(3)阐述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说明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揭示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的过程。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化石资料,讨论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化石标本、图片和地质大观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化石博物馆或地质公园,加深对化石的认识。

2. 开展化石采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和挖掘过程。

3. 邀请地质学家或古生物学家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

《化石吟》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化石吟》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描绘的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相关的化石资料和图片。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

(2)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化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诗歌《化石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化石吟》。

(2)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鼓励学生背诵诗歌。

3. 内容理解:(1)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化石吟》的背诵。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中化石的描绘的短文。

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价学生的短文内容和相关性。

六、教学延伸1. 科学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化石采集活动,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和寻找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化石研究,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不同种类的化石特点。

2. 艺术创作:(1)邀请艺术家或教师进行诗歌创作指导,鼓励学生创作关于化石的诗歌。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使学生掌握化石的重要性和在研究地球历史中的作用。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化石、分析化石特征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化石知识解释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化石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2 教学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运用化石知识解释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分类和重要性。

阐述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2 实验法组织学生观察化石,分析化石特征。

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化石知识解释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

组织学生讨论化石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化石标本、化石图片、视频资料等。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4.2 教室准备布置教室,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化石的概念和重要性。

5.2 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如生物遗体的埋藏、矿物质填充等。

介绍化石的分类,如骨骼化石、牙齿化石、树叶化石等。

5.3 观察化石、分析化石特征组织学生观察化石标本,引导学生分析化石的特征。

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5.4 运用化石知识解释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引导学生运用化石知识解释地球历史,如地层的形成和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生物的演化和灭绝。

5.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是什么,它们的形成和种类。

2.能够读懂《化石吟》这篇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3.能够积极参与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的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化石的形成和种类。

三、教学准备
1.一份课件。

2.一份诗歌《化石吟》的ppt。

3.学生文具,如笔、纸、绘画工具。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
1.导入新知:老师向学生展示化石的图片,并询问谁知道化石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接着,老师介绍化石的形成和种类,通过图片和模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引入课文:老师播放《化石吟》的mp3,然后介绍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并阐述其中的意义和寓意。

3.阅读理解:老师发放每人一份诗歌ppt,然后由学生自主朗读和学习,课后老师布置相关阅读练习和诗歌创作作业。

4.诗歌创作:老师向学生介绍相关创作要求,包括创作题目和格式,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作,用自己的语言和感觉来表达。

5.课堂总结: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最后老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提醒学生课后练习和加强课外阅读。

五、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化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课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创作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上,老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参与和思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6.解题:(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

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

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

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板书设计:自然奇妙——科学神奇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

(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

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

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

(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

(生物进化)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化石中的有效物质)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

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

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拟人、比喻、第二人称)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