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要点知识讲解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项目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一、地籍数据库建设(一)、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内容:1、农村地籍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数据。
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空间和属性信息;3、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行政区(含行政村)图斑的权属、地类、面积、界线等;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境界、测量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二)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1、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为基础,结合《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相关要素属性结构表进行扩展,以满足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管理要求。
2、坐标系统数据库建设采用的坐标系统为山西省全省及区域地籍测量控制及服务体系定制的独立坐标系统。
3、面积计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克吕格投影面面积计算。
4、数据库逻辑结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组成。
空间数据由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组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居民地数据、土地权属数据等。
非空间数据由权属信息调查数据组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1。
基础地理数据空间数据库居民地数据农村集土地权属数据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调查表格使用权权属资料非空间数据库扫描文件其他数据图 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图(三)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作、资料预处理、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数据建库、质量控制、成果输出、文字报告编写、检查验收、成果归档、数据库更新与应用、数据库运行与管理等。
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
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企业都逐渐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并希望将数据存储、管理和利用起来。
为了方便管理和利用企业的数据,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必要性和作用,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一些技术细节和方法。
二、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必要性和作用1. 必要性当企业数据量逐渐增大,数据来源逐渐多样化时,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此时,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企业实际需求、能够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的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化、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障,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2. 作用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建立对企业的数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竞争力。
三、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设计1. 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建立数据仓库是数据建库的核心。
通过定义数据仓库的结构和数据模型,建立一套完备的数据仓库系统,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集中存储和统一查询,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 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对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保障是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在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恢复以及灾难恢复等方面的技术细节和方法,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数据的采集、清洗与整合数据的采集、清洗与整合是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合理的数据采集、清洗与整合方法,才能保证建库的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4. 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实施和运维在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实施和运维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的监控、维护和升级等方面的技术细节和方法。
四、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需要考虑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和建立,以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和效用。
mysql数据库的设计知识点总结
设计MySQL数据库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数据模型、性能、一致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MySQL数据库设计的知识点总结:1. 需求分析:在设计数据库之前,明确业务需求,了解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
这有助于明确数据库的实体、关系和功能。
2. 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一种设计规范,用于减少冗余数据、提高数据一致性。
了解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等范式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范式。
3. 索引设计:合理设计索引以提高查询性能。
注意避免过多的索引,因为每个索引都会增加插入、更新和删除的成本。
4. 表关联和外键:使用外键来建立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避免使用过多的联结,以提高查询性能。
5. 数据类型选择: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以节省存储空间和提高检索效率。
例如,选择整数型数据类型时要考虑数据范围,选择字符型数据类型时要考虑最大长度等。
6. 分表和分区: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考虑分表或分区来提高查询性能。
分表可以按照某个条件(如时间范围)将数据分散存储到多个表中,而分区可以将表分割成更小的逻辑部分。
7. 事务管理:使用事务来确保数据库操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了解事务的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并根据业务需求合理划分事务。
8. 安全性考虑: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强密码,限制用户权限,避免直接使用ROOT用户进行操作,定期备份数据库以防止数据丢失。
9. 性能优化:定期进行性能优化,包括查询优化、索引优化、表结构优化等。
使用Explain分析查询语句,确保索引的正确使用。
10. 规范命名和注释:使用有意义的表和字段命名,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合理添加注释,描述表和字段的用途,方便团队协作。
11. 合理使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可以用于在数据库层面执行业务逻辑,但过度使用可能影响可维护性和性能。
12. 备份和恢复策略:制定定期备份和灾难恢复策略,以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恢复数据。
入门级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
入门级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成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企业管理系统还是个人的数据整理与统计,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数据库设计来支持。
本文将简要介绍入门级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对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是一个组织结构良好的数据集合,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管理、存储和访问。
数据库中的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并通过各种操作进行增删改查。
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明确数据的结构和关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数据。
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数据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2.1. 数据库的正规化正规化是指将一个大表分割为多个小表,并通过关系进行连接。
正规化可以消除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有三个主要的正规化级别:第一正规化(1NF)、第二正规化(2NF)和第三正规化(3NF)。
根据具体需求,还可以进行更高级别的正规化。
2.2. 主键和外键的使用主键是用来唯一标识一个表中的每一条记录的字段,而外键则是用来在不同表之间建立关系的字段。
主键和外键的使用可以帮助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3. 数据类型的选择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
例如,整数、浮点数、字符和日期等。
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并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
3. 数据库的表设计3.1. 表的命名规范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表的命名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通常,表的命名应具备简明扼要和易于理解的特点,避免使用过长或含糊不清的名称。
3.2. 表的字段设计在表的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字段的名称和数据类型。
字段名称应具有描述性,能够清晰地表达字段的含义。
数据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字段的实际需求,例如整数型、字符串型等。
3.3. 表之间的关系设计在数据库设计中,表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关系。
通过使用主键和外键,可以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加强数据之间的连接与约束。
数据库技术方案(两篇)
引言:数据库技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数据库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数据库技术方案的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高效、可靠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概述:本文将详细阐述数据库技术方案的五个大点。
首先,我们将介绍数据库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其次,我们将讨论数据模型的设计和优化。
然后,我们将探讨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灾备恢复机制。
接着,我们将研究数据库性能的优化与调优。
最后,我们将总结我们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 数据库的选择和设计原则2. 数据模型的设计和优化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的基础,好的数据模型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设计数据模型时,应根据具体业务需求,采用规范化或反规范化的方法。
规范化可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但会增加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增加查询的复杂度。
反规范化可以提高查询的性能,但可能导致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因此,在设计数据模型时需要权衡这两个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案。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合适的索引、优化查询语句、使用缓存等手段来优化数据库性能。
3. 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灾备恢复机制灾备恢复机制是保障数据库持久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灾备恢复方案包括: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数据库复制和同步、故障转移和负载均衡等。
4. 数据库性能的优化与调优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库性能、进行数据库性能调优和性能测试等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库性能问题。
5. 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了数据库技术方案的关键要点。
在选择数据库时,我们应考虑数据规模、访问频率、数据一致性要求、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因素。
在数据库设计方面,应遵循规范化数据模型、合理划分表和字段、制定适当的索引策略等原则。
此外,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灾备恢复机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我们还探讨了数据库性能的优化与调优的方法。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数据库技术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选择和设计、数据模型的设计和优化、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灾备恢复机制以及数据库性能的优化与调优。
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
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数据库是现代信息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存储和管理着大量的数据。
数据库设计是建立和组织数据库的过程,它决定了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范式、关系模型、实体-关系图和SQL语言等。
一、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指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方式和关系。
它是根据数据的依赖关系分为不同的级别。
1. 第一范式(1NF):确保每个属性都是原子的,即不可再分。
每个属性都应该具有唯一的名称,不会存在重复的属性。
2. 第二范式(2NF):确保非主键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换句话说,非主键属性应该与主键属性直接相关,而非间接依赖。
3. 第三范式(3NF):确保非主键属性之间没有传递依赖关系。
每个非主键属性应该与主键或其他非主键属性直接相关,而不是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属性。
二、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一种用来表示数据库结构的概念模型。
它采用表格的形式,每个表格代表一个实体,每个实体具有唯一的标识符(主键)和属性。
1. 实体:在关系模型中,实体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对象或事物,如学生、教师或订单等。
每个实体都有唯一的标识符(主键)和属性。
2. 属性:属性是实体的特征或描述,如学生的姓名、年龄或成绩等。
在关系模型中,属性以列的形式存储在表格中。
3. 关系:关系是实体之间的联系,它可以通过共享相同的属性值来建立。
在关系模型中,关系通过外键来表示。
三、实体-关系图实体-关系图(ER图)是一种用来表示关系模型的图形符号。
它以实体、属性和关系为基础,使用图形和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1. 实体框:实体框表示一个实体,在框内写上实体的名称。
2. 属性: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写在相应实体框的下方。
3. 关系线:关系线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它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系。
关系线可以用普通线条或菱形表示。
四、SQL语言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是一种用来管理和操纵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它可以执行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通过语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计算机数据库设计与基础知识
计算机数据库设计与基础知识计算机数据库是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存储和管理着大量的数据,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了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库。
一、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计算机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可被多个应用程序共享访问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的特点包括:1. 数据共享性: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同时访问和使用。
2. 数据冗余度低:通过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和关联技术,可以减少数据的冗余,提高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效率。
3. 数据一致性: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事务处理和数据完整性约束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了数据的错误和不一致。
4. 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程序是相互独立的,数据库的结构可以独立于应用程序的需求进行修改和调整。
二、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数据库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和需求。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库设计原则:1. 数据库设计应具备高效性:通过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索引设计,提高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效率。
2. 数据库设计应具备可扩展性:数据库应能够适应数据量增长和业务需求变化的情况,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3. 数据库设计应具备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事务处理、主键约束、外键约束等手段,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库设计应具备安全性:通过合适的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人访问和修改。
5. 数据库设计应具备易用性:数据库的结构和操作应能够简单易懂,方便用户进行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
三、数据库的基础知识1.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常用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模型,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和组织数据。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BMS是数据库的管理软件,负责数据库的创建、维护和操作。
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数据库建设方案
数据库建设方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企业和组织中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数据库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数据库建设方案,包括数据库选择、设计和实施等方面。
一、数据库选择在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我们需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类型的DBMS,如关系型数据库(RDBMS)、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MS)和NoSQL数据库等。
关系型数据库是最常用的一种DBMS,具有成熟的标准和广泛的应用。
它使用表格来存储数据,并使用SQL查询语言进行操作。
面向对象数据库则基于对象模型,能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和关系。
而NoSQL数据库则适用于大规模、高并发的数据处理,能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基于我们的需求分析,我建议选择关系型数据库作为主要的数据存储方式。
它具有广泛的支持和应用场景,并能够满足大多数企业和组织的数据管理需求。
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建设的核心环节。
一个良好的数据库设计能够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查询性能和数据完整性。
在设计数据库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一组关于数据关系设计的规则。
在设计数据库时,我们应该遵循第三范式(3NF)的原则,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存储效率。
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范式化和反范式化的优缺点。
2. 数据库表结构数据库表是数据存储的基本单位,合理的表结构能够提高查询性能和数据的一致性。
我们应该根据业务需求,将数据划分为合适的表,并建立适当的主键和外键关联。
3. 数据库索引数据库索引能够加速查询操作,提高查询性能。
我们应该根据查询需求,选取适当的索引字段,并注意索引的大小和维护成本。
三、数据库实施数据库实施是数据库建设的最后一步,它包括数据库安装、配置和数据导入等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库安装根据选定的DBMS,按照其官方文档进行数据库的安装和配置。
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要点
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要点数据库设计是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数据库系统的关键步骤。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和检索的效率,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知识要点,包括数据模型、实体关系模型、范式和索引等内容。
一、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它描述了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方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它使用表格(即关系)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在关系模型中,数据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储在表格中。
每个表格代表一个实体,每行代表一个实例,每列代表一个属性。
通过定义表格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数据的查询和操作。
二、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简称ER模型)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工具,它用于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
ER模型由实体、属性和关系组成。
实体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对象,如学生、课程等。
每个实体具有唯一的标识符(即主键)和属性。
属性描述了实体的特征,如学生的姓名、年龄等。
关系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如学生和课程之间的选修关系。
关系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系。
三、范式范式是用来规范数据库设计的准则,它用于优化数据库结构,提高数据存储和查询的效率。
常用的范式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等。
第一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属性具有原子性,即不可再分。
第二范式要求每个非主键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第三范式要求每个非主键属性不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属性。
通过遵循范式,可以消除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减少存储空间需求,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效率和数据的一致性。
四、索引索引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的重要手段。
它类似于书籍的目录,可以快速定位需要查询的数据。
索引通常基于一个或多个列的值建立。
数据库中的索引可以分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
聚集索引确定了数据的物理存储顺序,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要点知识讲解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要点知识讲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项目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地籍数据库建设(一)、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内容:1、农村地籍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数据。
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空间和属性信息;3、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行政区(含行政村)图斑的权属、地类、面积、界线等;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境界、测量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二)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1、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以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为基础,结合《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相关要素属性结构表进行扩展,足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管理要求。
2、坐标系统《城》以满数据库建设采用的坐标系统为山西省全省及区域地籍测量控制及服务体系定制的独立坐标系统。
3、面积计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克吕格投影面面积计算。
4、数据库逻辑结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组成。
空间数据由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组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居民地数据、土地权属数据等。
非空间数据由权属信息调查数据组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1。
三)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作、资料预处理、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数据建库、质量控制、成果输出、文字报告编写、检查验收、成果归档、数据库更新与应用、数据库运行与管理等。
1、准备工作:制定建库方案、优选建库软件、搭建硬件环境、培训建库人员、熟悉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登记档案、了解成果质检报告和验收结论等。
数据库设计主要知识点
数据库设计主要知识点数据库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数据,以满足应用系统的需求。
下面是数据库设计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库设计。
一、需求分析在进行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一步骤是确定应用系统需要存储哪些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
1. 功能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是根据系统的业务功能确定需要存储的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通过与领域专家和用户的沟通,明确系统中各个实体(Entity)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性能需求分析性能需求分析是确定系统对数据的操作速度、并发处理能力、数据存储量等方面的需求。
根据系统的访问量、并发用户数等进行估算,并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引擎和硬件设备。
3. 安全性需求分析安全性需求分析是确定系统对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方面的需求。
考虑到数据的敏感性级别,确定适当的安全措施,如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
二、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数据模型,确定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过程。
1. 实体-关系模型(ERM)设计ERM是一种常用的概念设计方法,它使用实体、属性和关系来描述数据模型。
通过绘制实体-关系图,明确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定义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定义及约束。
2. 规范化设计规范化是一种数据模型设计的方法,旨在通过消除冗余数据和确保数据依赖的合理性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数据的一致性。
根据数据的功能和关系,将数据库设计分解为多个关系,消除冗余数据。
三、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设计得到的数据模型,将其转化为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可以识别和处理的结构的过程。
1. 数据库模式设计数据库模式是数据库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包括表、字段、主键和外键等。
根据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定义数据库的模式。
2. 索引设计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
根据数据的查询需求和频率,选择适当的字段作为索引,并使用不同的索引类型,如B树、哈希索引等。
数据库设计知识点归纳
数据库设计知识点归纳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数据库设计是构建和组织数据库的过程。
一个良好设计的数据库能够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同时还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数据库设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1. 数据库:是指存储有组织的数据的集合,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管理和维护。
2. 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可区分的对象或事件,可以用来表示数据库中的一个表。
3. 属性:是实体的特征或描述,用来表示数据库中的表的列。
4. 关系:是一个连接实体的组合,用来表示数据库中多个表之间的关系。
5. 主键:是用来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可以用来作为表中每条记录的唯一标识。
6. 外键:是用来关联两个表的属性,可以用来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库设计的步骤1. 需求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确定数据库的目标和功能。
2. 概念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构建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
3.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并进行范式化处理。
4. 物理设计: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访问方式,进行索引和分区的设计。
5. 实施和维护:根据物理设计的结果,创建数据库表并插入数据,定期维护和更新数据。
三、数据库设计的范式1. 第一范式(1NF):表中的每个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
2. 第二范式(2NF):在1NF的基础上,非主键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
3. 第三范式(3NF):在2NF的基础上,非主键属性之间不能存在传递依赖。
4. 高级范式:包括BCNF、4NF、5NF等,用于进一步消除冗余和提高数据的一致性。
四、关系型数据库设计1. 表的命名:使用有意义的、具有描述性的表名,避免使用保留字和特殊字符。
2. 字段的命名:使用有意义的、具有描述性的字段名,避免使用非标准缩写和数字编号。
3. 数据类型选择: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避免过大或过小的数据类型,减少存储空间浪费。
4. 关系的建立:使用主键和外键来建立表之间的关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已经成为企业、政府、教育机构等各类组织不可或缺的信息管理工具。
本文将探讨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方案,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库系统选择、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等方面。
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的核心,它决定了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查询效率、数据完整性等方面。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应该能够满足组织的业务需求,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1、确定数据需求: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需要明确组织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需求,包括数据的种类、格式、来源、用途等。
2、设计数据模型:根据组织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需求,设计合适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应该能够清晰地表达组织的数据结构,同时能够支持高效的数据查询和更新操作。
3、确定表关系:在设计数据模型时,需要确定表之间的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关联关系等。
表关系应该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确定字段类型:在设计数据模型时,需要确定每个字段的类型,包括文本、数字、日期等。
字段类型应该能够满足数据的存储和查询需求。
二、数据模型设计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它描述了组织的数据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数据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一致性:保证数据在不同表之间的一致性,避免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2、数据的完整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数据丢失或损坏。
3、查询效率:优化数据模型,提高查询效率。
4、扩展性:考虑未来的业务扩展需求,使数据模型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三、数据库系统选择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性能:根据组织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量,选择性能合适的数据库系统。
2、可靠性:选择可靠性高的数据库系统,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易用性:选择易用的数据库系统,方便管理员和开发人员进行管理和开发。
4、兼容性:选择与组织现有系统兼容的数据库系统,方便集成和升级。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技术详解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技术详解数据库是现代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技术是确保数据库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效率的重要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结构合理、性能优越、支持良好的数据库系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1. 适应性原则数据库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灵活设计和扩展。
设计人员应考虑到未来数据库增长和变化的需要。
1.2. 一致性原则数据库设计应保持一致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设计人员应使用统一的命名约定、数据类型和存储结构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1.3. 效率原则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到查询和操作的效率。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索引、分区和合理的物理存储结构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1.4. 安全性原则数据库设计应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设计人员应使用访问控制、加密和备份等措施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2. 数据库规范化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规范化是一种将关系数据库设计到符合某些规范的过程。
它旨在消除冗余数据、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减少数据更新异常和查询复杂性。
数据库规范化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数据库设计分解为多个关系表。
规范化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概念包括:2.1. 关系关系是数据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一个二维表,由多个属性和属性值组成。
关系通过主键和外键建立关联,用于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2.2. 函数依赖函数依赖是关系表中属性之间的依赖关系。
在规范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识别主键和非主键属性的函数依赖来消除冗余数据。
2.3. 范式范式是规范化的标准和级别。
常用的范式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和巴斯-科德范式(BCNF)。
每个范式都有其相应的依赖关系要求和消除冗余的方法。
3. 数据库规范化的步骤数据库规范化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3.1. 设计实体关系图(ER图)ER图是数据库设计的重要工具,用于表示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数据库设计规范与基础知识
计算机数据库设计规范与基础知识计算机数据库设计规范与基础知识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数据库是用来存储和组织数据的系统,而数据库设计则是决定数据如何组织、存储和操作的过程。
一个良好设计的数据库能够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库设计规范和基础知识。
一、数据库设计规范1. 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库设计方法,通过将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映射到表和外键上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实体-关系模型时,需要考虑实体之间的关系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参照完整性(通过外键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 范式:范式是一组规则,用来规范数据库中的数据依赖关系。
常用的范式有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
范式的作用是消除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
3. 数据库表设计:在设计数据库表时,需要根据需求设计合适的表结构,并设置适当的主键和索引。
表的字段应该具有清晰的命名,并且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应该与其所存储的数据相匹配。
4. 数据库安全性设计:数据库安全性设计是保护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的关键。
常用的安全性设计包括建立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定期备份数据等。
二、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
常见的DBMS有MySQL、Oracle、SQL Server等。
了解常用的DBMS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进行有效的数据库设计至关重要。
2. SQL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是用于操作和管理数据库的标准化语言。
掌握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常用的查询、插入、更新、删除操作对数据库设计和操作非常有帮助。
3. 索引和优化:索引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索引的原理和不同类型的索引,可以帮助设计高效的查询语句和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4. 事务管理:事务管理是数据库保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基础。
数据库设计要点
数据库设计要点1. 引言数据库设计是软件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合理、高效、安全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要点,包括实体关系建模、数据规范化、索引设计和安全性考虑等方面。
2. 实体关系建模实体关系建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它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抽象为实体和实体间的关系。
在实体关系建模中,需要考虑以下要点:2.1 实体识别识别每个实体类型,并确定其唯一标识符。
标识符的选择应具备唯一性、稳定性和简洁性。
2.2 实体关系确定实体间的关系,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关系。
同时,为每个关系建立适当的关系属性,以完整地描述实体间的关系。
2.3 实体属性确定每个实体类型的属性,并指定其数据类型、长度和约束条件。
属性应具备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3. 数据规范化数据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思想,它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步骤,将数据存储在最小的冗余和依赖中。
常用的规范化形式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
在进行数据规范化时,应注意以下要点:3.1 减少冗余识别并移除实体中的冗余数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更新效率。
3.2 消除函数依赖将实体属性分解为更小的关系,消除函数依赖,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
3.3 维护关系完整性使用外键约束,维护实体间的完整性关系。
外键约束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引用完整性。
4. 索引设计索引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重要工具。
在设计索引时,应注意以下要点:4.1 选择适当的索引字段选择经常用于查询和连接的字段作为索引字段,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和响应时间。
4.2 索引的唯一性根据业务需求,为需要唯一性的字段创建唯一索引。
4.3 避免过多索引不宜创建过多的索引,过多的索引将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并降低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的性能。
5. 安全性考虑数据库的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在设计数据库时,应注意以下要点:5.1 用户权限管理为不同的用户分配合适的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具备权限的数据,避免数据泄露和非法操作。
数据库设计实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数据库设计实用技巧与注意事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已经成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库的设计是整个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业务信息的存储和运行。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高效、可靠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据库设计的实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需求分析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实际上它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数据库的功能、性能、安全及相关的操作。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该考虑到数据的使用方式、数据的磁盘占用情况、数据的实时性,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备份和还原等。
另外还要分析数据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别,从而给予数据库不同的安全控制和机制。
在需求分析阶段中还要明确数据之间的联系方式,例如: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关系等,确定数据间的关系,然后确定适合的数据库表结构。
二、数据库表结构设计在确认数据库表字段时,需要尽可能的规范和简化表格结构,尤其是在业务数据量巨大的情况下,设计者应该避免多余的数据字段及重复性的数据表格。
同时,为了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应该在设计表结构时,尽量采用整型代替字符型等方式,以减少表格的空间,提高数据库性能。
此外,在设计表时,需要遵循避免冗余、正确性、完整性和唯一性四大原则,降低数据出错的概率,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数据库索引设计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该为表格适当添加索引以优化查询性能。
在建立索引时需要注意,建立的索引信息要真实、准确、完整、并且应该避免重复建索引。
索引字段需要具有高的筛选度和选择性,才能有效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
此外,要充分了解数据库工作环境,遵循“在高访问频率的字段”、“常用的筛选字段”、“经常进行查找的字段”等三个原则来进行索引的设计。
四、合理选择数据类型适当合理选择不同数据类型,会对完成数据库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一方面,这样能充分利用数据存储空间,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减少数据库的运算处理时间。
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一、引言数据库是现代信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数据,为业务系统的运行和决策提供支持。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存储、存取效率和数据的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
本技术报告主要介绍了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要点和关键步骤。
二、数据库建设技术要点1.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业务系统对数据库的需求。
在需求分析中,需要确定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数据内容、数据更新频率、数据访问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根据业务系统的发展前景和数据增长趋势,合理规划数据库的容量和扩展性。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建设中的核心环节,包括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两个方面。
逻辑设计主要是根据业务需求,建立数据模型,确定实体、属性和关系的结构。
物理设计则是具体的数据库实现方案,包括表的创建、索引的建立、存储结构和数据存储方式等。
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查询效率,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实施数据库实施是将设计好的数据库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设计方案创建数据库,并导入初始数据。
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库的配置和参数设置,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安全性。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数据库性能测试和安全审计,确保数据库的稳定和可靠性。
4.数据库管理数据管理是数据库建设的持续过程,包括数据库运行监控、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库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在数据管理中,需要及时检测和处理数据库故障,定期备份数据库,防止数据丢失,并进行数据库性能优化和安全加固。
三、数据库建设关键步骤1.数据库需求分析在数据库建设前,必须明确业务系统对数据库的需求,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内容、查询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必须充分考虑业务的需求,准确捕捉用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数据库。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建设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建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数据库设计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设计1概念1.1 描述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
1.2 数据库设计包含四部分<1>需求分析<2>概念结构设计<3>逻辑结构设计<4>物理结构设计1.3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1>明白自己的系统为OLTP系统还是OLAP系统<2>降低对数据库功能的依赖<3>严格遵从数据库三范式<4>适当的考虑数据分块<5>尽量保证记录的唯一标识存在2概念结构设计2.1 E--R图设计E--R图分为局部E--R图和全局E--R图E--R模型基本符号实体的表示:长方形联系的表示:菱形,如1:1、1:n(m:1)、(m:n)属性的表示:椭圆形2.2 确定实体与属性的原则:<1>能作为属性的尽量作为属性而不要划为实体<2>作为属性的数据元素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只能是1:n的联系<3>作为属性的数据项不能再用其他属性加以描述,也不能与其他实体或属性发生联系。
3逻辑结构设计3.1 概念是将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的过程。
3.2 逻辑结构设计的过程分为<1>将概念结构转换为现有DBMS支持的关系、网状或层次模型中的某一种数据模型<2>从功能和性能要求上对转换的模型进行评价,看它是否满足用户要求<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3.3 逻辑结构设计的原则<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型,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键就是关系的键;<2>一个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每个实体型的键以及联系的属性都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4配置数据库连接4.1 步骤1.打开powerdesigner,依次点击:database--connect2.点击connect,打开对话窗口:3.然后点击Configuer按钮,弹出数据源配置Configuer Data Connections对话框:4.把页签切换到第三个Connetion Profiles页签中,如果连接存在,选中就行,如果不存在,点击add Data Source数据库图标进行新增,弹出Connection Profile Definition对话框此对话框中需要输入以下信息Connection profile name: 输入数据库连接文件名,它会自动加上后缀名.dcp;Directory:数据库连接文件存放路径;可以任意;Connetction type: 选择JDBC;DBMS type : 数据库类型选择Oracle;Server name: 服务器名称;也相当于对应PL/SQL登陆页面的数据库;Database name: 数据库名字;User name: 登陆数据库名字;Password: 密码JDBC Driver class: 驱动类;只要下拉框选择就行;JDBC Driver Jar URL: 访问的服务器路径JDBC connection files: 驱动包;需要指向ojdbc14.jar或者其他驱动的包的按钮路径;5.点击Test Connection 按钮进行连接测试;测试连接是否成功;成功会弹出成功或者失败消息框,测试成功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项
目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地籍数据库建设
(一)、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内容:
1、农村地籍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数据。
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空间和属性信息;
3、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行政区(含行政村)图斑的权属、地类、面积、界线等;
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境界、测量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二)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
1、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地籍调查数据
库建设以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为基础,结合《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相关要素属性结构表进行扩展,足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管理要求。
2、坐标系统《城
》以满
数据库建设采用的坐标系统为山西省全省及区域地籍测量
控制及服务体系定制的独立坐标系统。
3、面积计算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克吕
格投影面面积计算。
4、数据库逻辑结构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由空间数据
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组成。
空间数据由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组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居民地数据、土地权属数据等。
非空间数据由权属信息调查数据组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1。
三)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
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
作、资料预处理、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数据建库、质量控制、成果输出、文字报告编写、检查验收、成果归档、数据库更新与应用、数据库运行与管理等。
1、准备工作:制定建库方案、优选建库软件、搭建硬件环境、培训建库人员、熟悉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登记档案、了解成果质检报告和验收结论等。
2、资料预处理:检查建库资料的完整性、检查权属调查资料的合理性和逻辑一致性、检查坐标系和投影系统、进行必要的坐标变换和投影转换、检查纸介质地籍图图面内容、接边和电子地籍图的分层、属性标记等。
3、数据库结构设计:根据地籍数据库标准等标准设计地籍数据库结构。
4、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图形数据采集和属性数据采集、建立图形数据的拓扑关系、建立图形与属性逻辑关系、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拓扑错误的处理、属性数据的检校、图形与属性逻辑一致性的检校等。
5、数据库建设:按照地籍调查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空间数据分层要求和属性数据库结构,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形成标准的数据交换文件、数据字典和元数据文件。
6、质量控制:填写建库图历表、遵守建库工艺流程、落实
质量保证措施和自检、互检、质检
7、成果输出:地籍图输出、宗地图输出、界址点成果表输 出、面积统
计汇总成果数据输出、扫描影像文档成果输出、专题 图和专题统计汇总成果的输出等。
8、文字报告编写:编写地籍数据库建设自检报告、工作报 告和技术报
告。
9、检查验收:检查库体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图形分层的 正确性,层
间和层内图形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属性内容的正确性、 图形和属性的逻辑一致性、数据字典和元数据描述的正确性等, 出具验收报告等。
10、成果归档:数据库建设成果的整理、立卷、编目、归档
11、数据库更新与应用: 按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的要 利用日
常地籍调查所产生的变更数据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更 保持地籍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满足地籍调查成果为政府机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需要。
12、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地籍数据库运行所必需的网络环境、
系统软硬件环境、应用系统环境等的管理、优化、升级、更新与 维护,保障地籍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地籍信息系统建设
(一)、建设原则
1、实用性。
系统的建设应围绕日常地籍管理业务,针对不 同的业务特
点和业务流程,设计操作简便、结构合理、运转流畅 的系统,能切实提高地等。
求, 新, 关、
籍管理工作的效率。
2、稳定性。
应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在系统功能和流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容错能力,在系统可能出现软硬件故障的情况下,能保障数据的安全。
3、易操作性。
方便易学、易于操作,可实现全菜单式处理和各种快捷键操作。
4、安全性。
系统应形成相对独立的安全机制,能够有效防止系统外部的非法访问,应实现方便的操作控制和存取控制,提供便捷数据备份和恢复能力。
5、先进性与开放性。
在系统的总体架构上,采用成熟、可靠、先进的技术,选用主流的网络环境、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业务功能扩展和软硬件升级等。
(二)、主要功能
1、数据采集与交换。
系统应支持多种形式的数据采集方式和主流的数据格式交换。
(1)数据采集方式:能实现数字化仪、屏幕数字化、扫描数字化和GPS 接收机、全站仪、数字测图和数字摄影测量等系
统的数据导入与编辑等。
(2)数据格式交换:能与主流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计
算机辅助制图系统(CAD等软件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格式进行交换。
数据交换后应做到有效信息无损失、数据转换精度在允许的范围内、符号系统自动
匹配等。
2、坐标系统转换
地籍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山西省全省及区域地籍测量控制及服务体系定制的独立坐标系统应能够与1980西安坐标系、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统之间建立有效的转换关系,能够进行坐标转换。
3、数据编辑与处理
应有数据复制、修改、移动、增加、删除、剪切等图形编辑及属性增加、插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图形编辑能够实现空间几何实体拓扑错误检查和拓扑关系维护,确保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致性。
能够实现扫描纸质的申请书、调查表、审批表、土地证,以及权属来源证明文件等资料与属性信息的挂接。
支持长事务数据处理、时点数据的恢复和历史数据的管理。
4、数据检查
应实现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数据结构正确性检查,数据内容完备性检查,层间与层内图形拓扑关系检查,图形与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等。
5、工作流管理
实现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业务的流程管理。
6、查询统计
能够实现单一条件的图形、属性信息查询;能够实现任意时间点、任意时间段、组合条件的图形、属性信息查询;能够实现报表的定制、报表的统计和统计图的制作等。
7、空间分析提供空间数据的叠加、抽取、裁剪、临近、缓冲等空间分
析功能。
8、元数据管理提供元数据的采集、编辑、检索、查询、维护与更新等管理功能。
9、系统维护与升级提供用户的操作权限和口令密码维护、数据字典和日志管理维护、系统安全管理与升级更新等功能。
三、空间数据处理与入库
(一)、空间数据采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界线、基础地理要素等空间数据,则来源于农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的空间数据。
(二)、数据编辑与检查
空间数据的编辑和处理应以地籍子区为单位进行,以外业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入库前的编辑处理和数据检查。
以地籍子区为单位,对各要素进行检查处理,保证各要素图面表示正确、要素完整、逻辑一致,满足点、线、面要素的基本规则。
如同一线要素的物理完整性、同一面要素的物理完整性和闭合特性。
(三)、拓扑检查和处理
对地籍管理中要求建立拓扑的空间要素,按要素逐层进行拓扑检查,保证各要素拓扑关系正确。
对拓扑关系错误的数据通过图形编辑等方式,对图形进行编辑修改后重建拓扑。
在满足单层空间数据拓扑正确的前提下,检查拓扑相关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以保证不同要素拓扑相关性的拓扑关系正确。
(四)、空间数据入库以地籍子区为单位的空间数据经编辑处理并满足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一致性后直接导入数据库中。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见图2。
-、,-合格
四)权属调查及登记信息入库
根据地籍调查成果,将已经完成土地登记发证的宗地,应将该宗地的权源资料、申请、调查、审批和发证等登记过程的所有属性资料输入数据库中;尚未进行登记发证的宗地,应输入地籍调查表的有关内容。
除宗地的属性外,还应输入建筑房屋的楼层、结构基本信息和其他基础地理要素中必要的属性信息,并建立与空间数据的对应关系。
(五)、元数据入库及入库流程
元数据采集参照《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101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及《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TD/T 1 0
1 5—
2 0 0 7 )描述。
具体流程见图3。
(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调查成果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地籍查询、统计、分析的应用要求,实现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的管理、更新维护和互联共享。
农村地籍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可在农村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地籍管理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建立满足城乡地籍管理要求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shp矢量数据入库数据处理----------------- d wg矢量数据入库
坐标点入库数据入库
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参数设置
入库后数据检查
提交检查与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