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讲义(结构划分可借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
目录
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1 什么是传播 2 什么是传播学 3 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的区别 4 人类传播的四大发展阶段 5 什么是符号 6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7 研究史和学派
第五章——第七章:五大传播系统 1 人内传播 2 人际传播 3 群体传播 4 组织传播 5 大众传播
2
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介绍并预测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 第一节将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进行横向比较,强调人类语言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与动物 传播的本质区别所在。 第二节是对人类传播历史本身的纵向思考。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电子传 播的演变,也就是传播工具不断进化和体外化的过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 第三节分析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要重点理解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 联系。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媒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人类开拓了日益完善的社 会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4Biblioteka Baidu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
第四章阐述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第一节从传播的内部过程出发,介绍了几种主要模式,如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 的数学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要认识每一种 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第二节则从外部出发,将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几种系 统模式,如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此外,日本学者田中义久关于社会传 播的总过程研究,是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将现代大众传播与整个资本主义 制度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第八章、第十三章:传播学宏观研究: 1 传播制度、媒介规范 2 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第九章——第十二章:传播学微观研究 1 媒介分析 2 受众分析 3 效果分析
第十五章:方法论 1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编 传播学基础知识
1
传播和传播学
第一章介绍了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从信息学的角度为传播下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并 概括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二节主要分析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 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实际上构成了五种不同的传播体系,或称信息系统。 第三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浏览既可。
第四编 传播学微观研究
9
媒介分析
第九章分别从传媒的工具技术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对其性质、作用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系 统地论述。
第一节首先介绍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 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凉媒介”。其理论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 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然后是日本学者提出的“电视人”和“容器人”概 念,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媒介依存症”现象。最后介绍了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人类科技的最新成果,又要防止片面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第二节也是首先给出了组织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组织传播可以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 传播两种。组织内传播又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对于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掌握它的环节: 下行传播、上行传播和横向传播;对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注意它的作用。组织外传播包括 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论述时均以企业为例。企业信息输出活动有三种类型:公关、广告、企 业标识系统宣传。
第二节讲人际传播,介绍了其动机、特点和社会功能。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揭示了人际传 播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这一节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的优势,即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 传播”,如何理解?
6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六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群体传播,第二节介绍组织传播。要重点把握的两个问题是 群体传播的机制和组织传播的功能。
这一章主要介绍几种不同的受众观。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大众的概念和特点。大众社会理论,从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到对法西 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再到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无一不把大众看作是与精英相对立的、分 散的、被动式的存在。代表性观点是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的“拷贝的支配”。 第二节分别从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方 面,分析受众的特点。受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时,总是要受到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和群体 规范的制约,这种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拉扎斯菲 尔德提出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揭示了受众的这种能动性。“受众即市 场”,是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这反映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但此观 点也存在不少局限。而作为社会权力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一些基本权利,包括 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 第三节是本章的重点,介绍“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其重点是麦奎尔关于电视媒介 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和日本学者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该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 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第二节是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舆论的影响,其代表性理论是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大众传播在分配意见、塑造和制约舆论方面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而这 种影响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形成的。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全球信息化条件下,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介绍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并将传统的国际广播和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 进行细致的对比,表明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比重的增大是当今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主要是处于“信息贫困”状态的第三世界国家对于 “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倡导和呼吁。注意几个著名宣言的发表和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是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的探讨,包括:国际报道中的新闻 价值问题、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
3
符号与意义
这一章是对传播学领域里一些最基本要素的工具性分析。 第一节讲符号。从信息学角度下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 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从广义上,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就人类符号而言, 又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讲意义。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科,可以将 意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明示性与暗示性,外延与内涵,指示性与区别性等。对于传播过程 中的意义,要重点理解“语境”的概念。 第三节介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共通 的意义空间”。关于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群体的概念、特征和社会功能。然后分别论述了在常态条件下和非常态 条件下的不同的群体传播机制。在常态条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群体意识的形成,而群体意识 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传播还会造成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沉默的螺旋”)。在非常态条 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集合行为的发生,其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匿 名心理和“信息流”现象。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以及微观层面上的一些理论。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传播效果这一概念的双重含义(微观&宏观),以及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知觉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了解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常 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讲述效果研究的历史沿革。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子弹 论”或称“皮下注射论”盛行,认为传媒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要注意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和原因。从4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研究理论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人民的选择》《个人 影响》《创新与普及》);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以霍夫兰的研究为代表;三是“使用与 满足”研究。70年代以后,宏观效果理论兴起,最著名的有“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理论, “知沟”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等。 第三节讲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受众三个方 面进行了概括。从传播主体角度,有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和“休眠效果”;从传播技巧角度,有“一 面提示”和“两面提示”、“免疫效果”、“明示材料”与“寓材料于观点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 性”、“警钟效果”;从传播对象角度,有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 的个性等。
第十二章 宏观社会效果
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涵盖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四种理论,要重点掌握。 第一节,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反映了大众传播对人们进行环境认知的巨
大影响。受众的“议题”及其先后顺序是由媒介决定的,而媒介的“议程设置”则受到其背后的信 息源的强大影响,从而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关系。
7
大众传播
这是第二编中最重要的部分,阐述了大众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这里要重点掌握几位传播学家对大众传播 功能的不同划分。首先是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对其进行了补充,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娱 乐功能;施拉姆对这些观点进行整合,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此外,拉 扎斯菲尔德还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麻醉效应。 第二节讲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和电子媒介的产生,到20世纪20 年代电视的出现,大众传媒的演变与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电视的媒 介属性,使它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媒介。 第三节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西 方早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一是“怀疑主义”的忧虑 态度。狭义上,大众传播导致了“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产生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李普曼和藤竹晓)。
第十四章 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讲述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传播学诞生于美国,其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 个方面: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 德和集大成者施拉姆是这一节的重点。此外,香农的信息论、威纳的控制论,也对传播学的形 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介绍传播学的两大主流学派,一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一是以欧洲学者 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两大学派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其特点、意义和局限性。要注意二者 在社会观、传播观和方法论上的比较。
第二节把大众传媒看作一种社会组织,那么在社会大环境中,它既要肩负一定的经营目标 和宣传目标,又必须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而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大众传媒要担任“把关 人”的角色,而“把关”的标准既有业务标准,也有市场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就是传媒组织立 场和方针的体现(卢因和怀特)。
10 受众分析
第二编 五大传播系统
5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本章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人内传播的机制(包括功能、作用),二是人际传播的特点和 优势。
第一节讲人内传播,首先给出了人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收外部信息 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接着介绍了有关人内传播 的几种基本理论,如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省式思考,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贯穿 于这几种理论的核心都是把人内传播看作社会传播的内在化,具有双向性、社会性、互动性。
第三编 传播学宏观研究
8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这一章主要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一节分别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问题。
第二节讲的是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媒介规范理论,有封建社会的极权主义理论,资本主义 社会依次经历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 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