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_多元识读教学法_葛俊丽
浅谈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英语有效教学
法各有所异 , 把这些 方法综合起来 , 全面地对 化学教学做 出评 价, 才能真 正提 高化学教师 的素养和学生的创新 能力 。
4 结 语
实验是化学学科不 同于很多学科的一个独特之处 , 实验教 学 的运用对 于学生学 习兴趣 的激发 和动手能力 的培养十分重
点, 是作为教学 活动 主导者 的教师必须思索 的问题 。
信息技术 为知识分享 、意义协商及知识建构提供了便利 。 研究显示 , 认知活动不仅 涉及认知主体 , 还牵 涉到其它认知个 体、 认知对象 、 认知工具、 认知情景等。学生 的知识是通过学生
与学生 、 教师与学生 、 学生 与认 知对象之 间以及认 知工具之间
要。 因此 , 在创新化学教学 中要加强学生化学实验教学 , 主要通
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础的 自然学科 , 对于学生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 自己独特 的优势 。 开展创新化学教学对 于转变教师和学生对化学的陈旧观念 ,提高化学教师的素质 、
学生化学成绩及整个化 学教 学的水平具有重要 的实践价值。
评 价两个方 面。从学生评价方面看 , 主要包括注重评价内容的
在化学教学 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 以来都 十分欠缺 。因此 , 在
化学教学中 , 要注重创新思维 的训练 , 尤其是发散思维 的训练 。
而在化 学教 学中 , 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在物质的结构 、 制法 、 性质
等的发 散 , 一题多 问和一起多用 的思维发散 。例 如 : S 以H2O为 例 :) 1 从元素种类 看 , 个分 子 中含有 氢元 素 、 一 硫元 素和氧元 素 ; 从原 子的数量看 , 2) 一个H s 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 2O分 一 个 硫原子 、 四个氧原 子 ; 从浓 HS 液 中实 际存 在 的粒 子 3) 2O溶 看, 有氢离 子 、 酸根离子 、 硫 硫酸分子 和水 分子等 ;) 4 从物理性 质看 , 2O具有无色 、高沸点 、大密度等 ; )从化 学性质看 , HS 4 5 H S 44 20 ̄ 为脱水 性、 陛和强氧化性等化学性质 。除此以外 , 酸 直 接思维 的训练和学生联想发展想象 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与解析
立、 多模态化与类型学、 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 (吴恩梅, 2012)。
以下基于多模态隐喻研究维度, 重点剖析翻译硕士 (MTI) 译者能力多元培养模式, 在总结和梳理前人优秀 研究经验的同时, 力求发掘课程设置在多模态隐喻维度 下的教学创新点, 为培养具有各高校专业品牌特色的翻 译硕士做出自己的努力。
2013 年第 6 期 (总第 19 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No畅6, 2013 Total No畅19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 翻 译 硕 士 ( MTI) 课 程 设 置 与 解 析
白婧婷, 张长颉, 马恒芬
在 枟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枠 ( Metaphors We Live by , 1980) 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转 向了 揭 示 思 维 规 律 的 层 面; 而 传 媒 研 究 学 者 Charles Forceville 在其 枟广告中的图片隐喻枠 中从视觉层面探讨 了广告中的图片隐喻, 使得隐喻研究从此突破了文字隐 喻的限制, 跨学科多触角地将隐喻理论应用到理解和体 验视觉形象上, 通过多种渠道和模态进行信息互动, 并 开始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冯德正, 2011)。
回顾引言中笔者对于翻译进行的隐喻化的定义可以 得出隐喻的多模态性也决定了翻译的多模态性。 同时翻 译的目的性与复杂性构成了翻译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综合 能力, 这其中涉及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应用, 语言能 力只是翻译能 力 的基 础, 不 足以 概括 翻 译能 力的 构 成 (苗菊, 2007)。 翻译能力从早期单一的双语能力逐步延 伸到由多种技能机制和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的动态能 力综合体。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 和评估小组 PACET 通过大规模的翻译能力培训项目和实 证研究, 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内在知识和技能 体系, 并 建 立 了 一 套 翻 译 能 力 模 式 ( PACET, 2003 ) (如图 1)。
新媒介下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人 类交际能力 。 使 之 更 符 合 当代 社 会 的 需 要 , 重 新 审视 了语 言 的本质 。 使 之 更 能 适 应 不 断 变 化 的 行 为模 式 。 它 融 合 了各 种 新 的模 态 , 加 强 了人 们 对语 言 和 文 化 的认 同 。 我 国 大 学英 语 如 何 在 地方 多样 性 和 全球 连 通 性 环 境 中 开 展 教 学 .这 一 新 的 挑 战 迫 使 我们 须 再 思 考英 语 教 与 学 的 理 念 和 方 法 。使 之 更 符 合 学 生 现在 、 未来的需要 。 培 养 学 习者 多元 识 读 能 力 的重 要性 和 必 然 性 1 9 9 5 — 1 9 9 6 年 国 际上 十位 知名 的语 言学 家 和教 育 学 家 ( 即 “ 新 伦 敦 团体 , N e wL o n d o nG r o u p ” ) 率先 提出了“ 多 模 态识 读 能 力” 或“ 多元 识 读 能力 ” ( Mu l t i l i t e r a c i e s ) 的理 念 。 多 元识 读 能 力 ,
因此 . 我们认为 , 俄 语 带 指 小 表 爱 后 缀 表 物 名 词 具 有 很 强
的 形 态 理 据性 .并且 其形 态 理 据 性 的 主 要 表 达 手 段 就 是 这 类 词的后缀 、 词尾 。
在 上 述 理据 性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我 们 依 据 其 理 据 性 的强 弱 。 对 该 类 词 的 形态 理 据 性 展 开 进 一 步 的深 人 研 究 。 词 语 的 形态 理 据 指一 个 词 的 词 义 可 以 通 过 对 该 词 的 形 态 结 构 进 行 分 析而 获 得 。 因此 , 要 分 析 俄 语 带 指小 表 爱 后 缀 表 物 名 词 的 形 态 理据 性 , 就 要从 该 类 词 的形 态 结 构 分 析 着 手 。 通 过 对 此 类 词构 词 结 构 进 行 切 分 .我 们 得 出 俄 语 带 指 小 表 爱 后 缀 表 物 名 词 的 构词 模 式 有 : “ 词根+ 后 缀 ”式 ; “ 词根+ 后缀+ 词尾 ” 式: “ 词 根+ 后缀+ 后缀+ 词尾” 式。 我 们从 构词 的角 度 出 发 ,对 俄 语 带 指 小 表 爱 后 缀 的 表 物 名 词 进 行 了 结构 切 分 , 把构 成 词 的各 部 分 词 素 清 楚 罗 列 。 经 过 分 析 对 比 。我 们 发现 了该 类 词 与 原 生 产 词 及 构 成 该 类 词 的 词 素 之 间 的关 系 。 根据 这 一 “ 关系” 。 我们 对该 类 词 的构 词 理 据 类 别 进行 了进 一 步 明确 和 划 分 。 ( 二) 俄 语 带指 小表 爱 后 缀 的 表 物 名 词 的 构词 理 据 类 别 1 . 直 接 理 据 。直 接 理 据 是 指 生 产 词 和 派 生 词 之 间 只靠 一 个 词 素来 区分 而 构 成 的 理 据关 系 。 ( Y n y x a n o B 2 0 0 1 : 3 4 —5 9 ) 结 合俄语带指小表 爱后缀 的表物名词 构词模式分 析 . 根 据 此类 词 第 一 类 构 词 模 式 . 即 “ 词根+ 后缀 ” 式, 新 的 带 指 小 表 爱 后 缀 的表 物 名 词 是 由 原 生 产 词 词 根 加 上 一 个 新 的 后 缀 构 成 ;而 根 据 此 类 词 的第 二 类 构 词 模 式 新 的带 指 小 表 爱 后 缀 的表 物 名 词 是 由原 生 产 词 词 根 和 原 生 产 词 的 词 尾 加 上 一 个 新 的 后 缀 构 成 ;根 据 此 类 词 的第 三 类 构 词 模 式 ,新 的 带 指 小 表 爱 后 缀 的表 物 名 词 是 由原 生 产 词 词 根 和 原 生 产 词 的后 缀 及词 尾 加 上 一 个 新 的后 缀 构 成 以
多元读写教学法在英语专业 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读写教学法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赵艳娟王传璐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3期摘要:英语口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短板。
本文主要研究近些年新兴的多元读写教学法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力求解决目前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为英语专业口语教师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多元读写教学法;多模态作者简介:赵艳娟,王传璐,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而我国英语专业学生重读写而轻听说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交际能力应该放在首位,交际能力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最终目的,但是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是弱项和短板,如何用更好的教学法来教授英语口语成为目前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
英语专业的教学法是与语言学特别是应用语言学息息相关的,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理论探讨,可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学者在中国(以Lawrence Faucett为代表)、日本(以Harold Palmer为代表)、印度(以Michael West为代表)开展的英语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
随着1941年密歇根大学“英语研究所”(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的成立以及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一书的出版,语言教学研究大势渐成。
从20世纪末开始,国外兴起对多模态语篇、多模态读写能力以及逐渐延伸至多元读写能力及多元读写教育的研究。
从《多元读寫教育学:设计社会未来》发表以来,多元读写与多模态研究成为语言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热点。
很多与多元读写理论相关的专著与论文集在近些年涌现出来。
在我国,很多语言学家对多元读写教学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对英语教育的启发、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获奖名单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姓 名单 位杨丹丹长春师范大学刘立立长春师范大学王艳春长春师范大学王 颖长春师范大学李 宁长春师范大学魏凤云长春师范学院张玉梅吉林师范大学郭长军吉林师范大学陆海霞吉林师范大学林代鑫吉林师范大学赵明家吉林农业大学赵月玲吉林农业大学邓蕾蕾吉林农业大学曹丽英吉林农业大学李 伟吉林农业大学钟双玲吉林农业大学高 乐吉林农业大学成华威吉林农业大学李 磊吉林农业大学刘晓霞吉林农业大学沈成君吉林农业大学孟 静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于水婧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佟晓光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孙 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 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宋宇哲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宋瑛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田 杰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田小海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周 密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 芳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宗花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孟之知吉林工商学院王 岩长春大学陈 婷长汽高专赵艳玲长汽高专魏 巍长汽高专许珊珊长汽高专王 暖长汽高专任 玲长汽高专倪秀杰吉林化工学院季玉茹吉林化工学院王 萍吉林化工学院汪洪梅吉林化工学院王 宇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杨在英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谢复玉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董毓伟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李娟长春理工大学王鑑航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赵桂杰白城职业技术学院贾艳丽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周怡冰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刘丽梅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宋殿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孙 瑞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孟丽丽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侯吉友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侯丽娜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杨秀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李 珉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张 倩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唐昌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李静波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魏丽英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高 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佳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安 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方振龙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敬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文智刘红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花立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徐作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常兴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姗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玄兆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丽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 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范志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春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祝海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崔 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周 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赵 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宋 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张 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郭春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鲁子卉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唐 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秀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马 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雅荣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朱晓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玉侠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玉青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陆红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海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刘春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高 跃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杨丽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吴 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璐璐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马 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东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齐 志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岳淑玲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韩宝玉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李秀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胡 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于秀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孙晓梅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育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吕国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滕晓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 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毕 然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孙明哲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乔江艳长春工业大学韦 韧长春工业大学肖 芳长春工业大学李东娜长春工业大学邱凤香长春工业大学姜 力长春工业大学纪晶华长春工业大学崔艳辉长春工业大学韩顺杰长春工业大学刘桂华长春工业大学魏立明吉林建筑大学贾 雪吉林建筑大学吴秀艳四平职业大学田洪艳吉林医药学院刘淑文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周殿龙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正实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那洪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井刚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步晓燕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郑祥丽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时 静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李 颖吉林警察学院刘 婷吉林警察学院赵元勤长春建筑学院宗 彦长春建筑学院王 伟长春建筑学院张纪尧长春建筑学院邢艳春长春建筑学院苏金连长春建筑学院闫 波长春建筑学院杜祖起长春建筑学院赵萨日娜长春建筑学院邱鹏程长春建筑学院刘汝晶长春建筑学院石圆圆长春建筑学院王 玫长春建筑学院杨凱智长春建筑学院李 睿长春建筑学院孙 雷长春建筑学院徐 硕长春建筑学院周 乾长春建筑学院王 福长春建筑学院孙冬冬吉林艺术学院张金亮吉林艺术学院赵去非吉林艺术学院蔡 欣吉林艺术学院王志强空军航空大学刘海峰空军航空大学常 波空军航空大学赵 明空军航空大学周丽萍空军航空大学赵秀敏空军航空大学李学恒空军航空大学潘 彤空军航空大学李晓静空军航空大学施晓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关晓燕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曹冠男长春中医药大学李春楠长春中医药大学陈 锐长春中医药大学吕 静长春中医药大学王 娜长春中医药大学张茂云长春中医药大学李 欣长春中医药大学岳东辉长春中医药大学刘 智长春中医药大学何占义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晓静长春中医药大学张 琳长春中医药大学隋 平长春中医药大学于姝媞长春中医药大学梁伍今长春中医药大学杨辛欣长春中医药大学连树林长春中医药大学鲁文慧长春中医药大学安圆圆长春科技学院谭宏伟长春科技学院姚玉霞长春科技学院滕德川长春科技学院王 巍长春科技学院孙惠欣延边大学教务处金清延边大学农学院朴光春延边大学药学院院高斌延边大学经管学院严秀英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赵红姬延边大学师范学院赵玉霞延边大学人文学院董淑华延边大学人文学院王旭有延边大学农学院滕奎秀延边大学经管学院李宝龙延边大学人文学院张雪梅延边大学农学院齐艳延边大学临床学院金贞爱延边大学临床学院刘双萍延边大学医学院沈福实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王 丹长春财经学院魏连栋长春财经学院王丽丽长春财经学院全 颖长春财经学院徐言琨长春财经学院韩 冬长春财经学院李 悦长春财经学院张 凯长春财经学院杨广珍长春财经学院吴延丰长春财经学院姜 震长春财经学院王 卓长春财经学院刘 欣长春财经学院陈 楠长春财经学院叶云杉长春财经学院姜世超长春财经学院王 巍长春财经学院蔺 丹长春财经学院崔岩吉林财经大学孙领吉林财经大学郭淑馨吉林财经大学王丽南吉林财经大学蔡向东吉林财经大学马秀颖吉林财经大学李国荣吉林财经大学孙亚静吉林财经大学马敏娜吉林财经大学南英子吉林财经大学范春煜吉林财经大学谭梅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张会平东北师范大学范 尧东北师范大学金顺爱东北师范大学迟海波东北师范大学潘宏艳东北师范大学王艳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张国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林艳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万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黄海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王 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白宝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崔 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邢昌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方 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任丽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靳成达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李 南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刘 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李海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杨宇飞吉林动画学院于剑昀吉林动画学院张楠楠吉林动画学院孙明丽吉林大学王广慧吉林大学安胜姬吉林大学叶玮光吉林大学陈春阳吉林大学贾大成吉林大学朴 玉吉林大学徐 昊吉林大学张 英吉林大学曲晓海吉林大学李 冰吉林大学蔡 宏吉林大学刘 财吉林大学田 有吉林大学密佳音吉林大学董亚男吉林大学杜莉吉林大学王欣吉林大学田为军吉林大学齐红倩吉林大学白智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 辉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晶丽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吴 迪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程 琳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贾 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顾晓禹长春工程学院赵莹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赵彦军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王蕾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白雪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赵晓杰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郑晓青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 淼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国茹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第十三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奖(论文类)三等奖名单(310项)题 目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情况概述自我概念、自立人格与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浅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法以情感育人提升学工干部管理的实效性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不竭动力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的初探信息时代编码多元化与编辑模式的缔构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基于交叉学科角度探析高校商务英语的学科构建浅析原生态音乐文化及其在高师院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高等农业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操作平台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中药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多媒体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本科专业教学实习培养大学生团委合作能力研究“卓越计划”下家政学专业教学实习创新模式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问题探析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对高职院校“5A”级教学改革的思考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依托医学院校构建“校院一体式”现代养老康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多站式”考核在毕业考试中的运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探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师教学工作执行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药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PBL教学法在“护理基础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新建本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思考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危险预知训练的思考与实践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实践探讨大学生精神及其培育“订单班”管理及在长吉图汽车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任务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要点探讨以参观考察法提升高职教育认识实习效果的探索项目学习法在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案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普通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实践探索我国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问题研究浅谈学分认证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影响——以中文专业为例浅谈长春电大特教学院成立过程的公关建设浅谈加强高校和谐寝室建设的价值职业技术教育虚拟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应用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网络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使用调查浅析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改革探讨高校计算机实验平台管理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嵌入式服务研究BXP技术在电子阅览室设计中应用问题分析独立学院图书馆绩效考核初探论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社会责任高校实践教学目标与体系研究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SP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题目设计安排浅谈计算机语言开发的教学管理与考试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高等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探索高职院校“电子CAD”课程设计实践研究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浅谈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及启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探究“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项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职计算机基础优质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双赢共享”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为案例分析高职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前厅运行与管理课程为例“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设计与实施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院校基于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高职院校实施动态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认知学徒制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析“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思考高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研究高职英语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及应用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汽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公司理财”课程案例教学刍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多形式教学资源开发浅析情景教学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科技英语翻译的技巧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于优化高职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办公软件Excel实例教学的尝试一种用于起重机起升系统的液压平衡阀动态特性分析职业员绩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做法高职院校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简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情境教学法在听说能力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初探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浅谈“商务沟通”课程中倾听能力的培养台湾高职教育现状及启示趣味电子制作在嵌入式电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小议网络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实训课上的应用研究SQL Server数据库信息安全实施策略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的运用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论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创双赢 服务区域促发展“供配电系统运行于维护”教材建设与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高职生网络交际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研究运营级WLAN网络运营建设场景及方案高职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科大学物理改革探索与实践地方工科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研究加强地域化设计人才培养提高艺术设计教师专业素养教师魅力之谈高职与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比较研究高校外语教师内涵式发展途径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APE-3+1创新教育理念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数字化的高校智能建筑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浅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农村定向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及意义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声像媒体的语言规范问题---以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为例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语境下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反思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国际化:21世纪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任务教学法在大一英语课堂的应用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分析韩中数字文化比较构建建筑施工实习模拟平台提高学生两个能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民办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探析浅析线性内插法在工程经济学中的应用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数列极限定义的教学组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基于模数理念的风景园林专业展具设计研究民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新趋势对建筑设计作品赏析课程创新的实用性研究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有效性培养的思考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浅析民办高校安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歌剧演唱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浅析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运用空军院校应用型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信息时代军队院校管理的理念创新关于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思考词块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飞行人才核心价值观应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飞行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美国空军军官学校培养飞行人才体育课程研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美国军事院校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及启示浅析行动导向教学在“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中的应用——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高职高专非英语口语成绩评价的研究浅谈教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医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机制研究关于构建《金匮要略》“病案模拟-学术诊查-导入原文”三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易位式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中ESP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加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医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关于P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药学类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研究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医药院校开设“物理药剂学”的创新实践研究浅析英语语料库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英语专业新生课堂口语错误分析与纠错策略独立学院“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基于SPSS的影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实践教学效果因素分析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地方民族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地域特点与PBL在少数民族大学中的结合应用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探讨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民族院校语文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刍议地方高校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究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新形势下对延边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思考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综合医院儿科带教全科医生的模式初探病理学教学中开展病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意义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思考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初探PBL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学校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刍议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如何有效应用ERP沙盘模拟实验实训基地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试论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初探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营销意识的培养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初探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基于C/S的教师点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利与弊引入多元化理念,赋予高校教学更自由的空间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满意度模型的构建诚信教育与会计信息失真关系研究。
新媒介下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新媒介下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作者:刘立剡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7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已步入“新媒介”的时代,其特点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为主要传播手段,跨媒介的信息交流成为常态,信息的发布、传播与获取呈现多途径化。
正是传播媒介的新发展促生了新的识读概念和方式,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语言识读(literacy),还势必伴随着图片、移动的画面、手势、空间、声音等多元化的方式,使意义的表达更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加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的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和地区的多样性(local diversity)也使语言识读的多模态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多元识读重新定义了人类交际能力,使之更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重新审视了语言的本质,使之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为模式。
它融合了各种新的模态,加强了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
我国大学英语如何在地方多样性和全球连通性环境中开展教学,这一新的挑战迫使我们须再思考英语教与学的理念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现在、未来的需要。
一、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1995-1996年国际上十位知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即“新伦敦团体,New London Group”)率先提出了“多模态识读能力”或“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的理念。
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图像、符号、音效等多模态的形式获取的批判性的识读能力和理解力。
Multiliteracies是新伦敦团体基于当今世界通讯渠道的多重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提出来的,所以其含义是动态的,其内涵是丰富的,像科技识读能力、媒体识读能力、政治识读能力和批评性识读能力及后现代识读能力(postmodern literacy)都应该是多元识读能力范畴之内的。
多元识读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多元识读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语言文化的多元融合,我们的识读方式已由过去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转变为由更多符号系统,如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组成的媒介转换的多元识读。
传统的识读教学法不再适应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多模态的社会。
因此,以提高学习者多模态意义识读能力为目标的多元识读教学法应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有效采用。
本文介绍了多模态化、多元识读(能力)和多元识读教学法等几个概念,并粗浅地探讨了多元识读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教学法;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31—02一、引言二十一世纪是个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
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体现在文化多元化趋势增强和语言变种增多;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新媒介时代。
新媒介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语言”作为传统的意义传递形式的中心地位被动摇,一种全新的多模态(multimodal)表达形式(如视觉符号)以及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音乐、颜色等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它们不再仅仅是一种交流形式,而是与文字符号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的符号资源(semiotic resource),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meaning making)。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读写为主的传统识读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注重学习者多元读写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朱永生,2008)。
二、几个概念的界定(一)多模态化多模态化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semiotic mode)的混合体,同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号资源(semiotic resource)被调动起来,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
多元识读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师积极地引导学生 和辅助学生 , 学生成 了学习的主体 , 教师应施 行循序渐进 的指导模式 , 根据学生 的 自身条件和个人素质 , 利用 多种媒介 。 让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资源 . 增强其 多元识读 的能力 。
力 。传统教学法是 以语 言为 中心 的灌输 式的教学方法 , 这种教
学方法古板 、 没有新意 . 而多元识读教学 法则改正 了这一缺点 ,
2 . 对 学 生 的启 示
分在英语学 习过程中也是很重要 的部分 。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可 样 才能做到 真正的学 以致 用 , 对评价结 果进行 反思 , 不 断优化 贵之处在 于它能将知识通 过声音 、 图片 、 录像 的形式表现 出来 , 这样 既生动形 象 . 又能提高 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 让 学生 能积极
们 的创作 积极性 和学 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 自主学 习的能力 , 同
时也 锻炼 了他们 的动手 能力 , 让 他们 在放松 情 况下 进行学 习, 自己设计作 品 , 表演作 品 , 启发 了他们的动手 能力 , 这就达 到
了多元识读教学所倡 导的学 习理念 。多元识读教学法对 网络媒
元识读教学法的概念 、 特点 以及在中职英语教学 中的应用 。
一
、
多 元识 读 教 学 法 的 概 念
多元识读教学法 在我 国的运用还处 于一个初级 阶段 , 就算
是在当今世 界也还算是新颖 的教学理念 。多元识读这个概念是 2 0世纪 9 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亚诞生的 , 到了 2 0 0 4年才逐渐被
模式 的缺点 , 这种教学模式 的特点就是利用 多种媒体 中介来 吸 引学 生的注 意力 , 包 括声音 、 图片 、 录像 、 设 计情 景模式 等方法
多模态教学环境中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要困难 。对 很多教师来 说 ,词 汇在 教学 过 程 中 是 个 沉 重 的 负 担 。 为 了提 高 学 生 的词汇学习效果 ,帮 助学 生更好地学 习 词汇 ,英语 教师在教 学过程 中学 习和采 用一种更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也就是 多元 识读 教 学法 来积 极 推进 初 中英语 词 汇 教 学 改 革 。
在今天这个新媒 体时代 ,传统 的印 刷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发展 ,
人们可 以通过 听觉 、视觉和手势等多种 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一些新的传播 方 式 ,比如 ,互联网 、手机及 其他 移动设 备等也 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影响着现代 教育 的发展 。从 2004年以来 ,多元识读 教 学 法 引起 了 我 国越 来越 多 学 者 的关 注 。 由于其充足 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教学 , 学者逐渐认识到多元识读教学法的优点。 多元识读教学法克服传统教学法 以语 言 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它能够通过 语言 、视觉 、听觉 、空间 、手势和其他 符号模式激活学生 的记忆力 ,从 而调动 学生 的学 习兴趣和 主动性。英语教学模 式逐渐 由传统 的教学模式转 向多元识 读 教学模式 。这种多元识 读教学法 运用 各 种媒介和模式 ,让学生在一个更 有创 意 和活跃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
四、多元识 读教学法 在 中 学英语词汇教学 中的运用
多元 识 读 能 力 (mutiliteracies)这 个概念诞生于 20世纪 90年代 中期 ,是 由新伦敦团体首创的单词 ,我国不 同的 学 者 对 “mutiliteracies” 的翻译 各 不 相 同,朱永生译为 “多元读写能力” ;刘 显亲称之为 “多元媒体 之读写能力” ; 胡壮麟称之为 “多模态识 读能力 ”或 “多 元识读能力” ,胡壮麟认 为 ,识读能力 指文化识读能力和技术识读 能力 ,文化 识读能力是描 述语 言和文化 多样性 的识 读能力 ,技术识读能力也就是多模 态识
新媒介时代英语专业视听课多模态教学的实施
新媒介时代英语专业视听课多模态教学的实施[摘要]文章探讨了新媒介时代信息交流的特征,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素材的组织、多模态课堂设计三方面探讨英语专业视听课程的多模态教学实施。
[关键词]新媒介时代英语专业视听课多模态教学多模态识读能力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领域知识、技术、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人类的交际行为模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经历着颠覆性的变化,人类信息流通迈入了“新媒介时代”。
多模态教学原理以20世纪末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在研究中关注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成分,通过对课堂中教师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和分析,对教学中的言语与手势、面部表情与语音识别、面部表情与语音综合等进行研究。
张德禄指出:话语意义中的一大部分由非语言因素体现。
非语言因素也称伴语言特征,它们包括音响度、声调、语调、音速等;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动作、移动等身体特征;ppt、音响设备、网络、实验室、周围的环境因素等非身体特征。
1996年新伦敦团体的一批学者提出,随着意义表达的多模态化,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能力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并提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概念。
基于此,英语专业视听课应满足培养学习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需求,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展开注重多模态语料输入和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满足新媒介时代的语言学习要求。
多模态教学法认为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都是构建意义的源泉,教学中应该协调运用多种模态,结合语言认知规律开展有效的多模态教学。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方面探讨英语专业视听课程的多模态教学实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多模态教学能力随着媒体工具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英语视听教学面临来自技术和网络两方面的挑战,督促着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
首先,英语视听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录放音机、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ppt、cd-rom等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浅议多模态语境下的外语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培养
Vo 1. 36 No. 1
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院 学 报
J o URNAL oF L I S HUI UNI VERS I TY
2 0 1 4 年 1 月
J a n. 2 O 1 4
浅议多模态语境下的外语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培养
蒋 婷 婷
(丽水 学院 文学院, 浙江 丽水 3 2 3 0 0 0 )
Ab s t r a c t : I n t h e e r a o f n e w me d i a ,h u ma n d i s c o u r s e f e a t u r e s d i g i t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mu h i mo d a l i t y .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t e r a c y h a s b e e n g r a d u a l l y r e p l a c e d b y mu l t i— l i t e r a c i e s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l e a r n e r s ’ mu h i l i t e r a c i e s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t e a c h i n g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d e s i g n i n g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me a n i n g .I t i n v o l v e s f o u r
On Cu l t i v a t i n g Le a r n e r s ’M u l t i l i t e r a c i e s i n Mu l t i mo d a l i t y Co n t e x t
新媒体视域下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新媒体视域下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作者:葛秀丽,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11期葛秀丽陶瑞雪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0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以其方便性、快捷性、互动性和及时性等特点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内容依托教学的英语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新媒体资源环境下采用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改革。
关键词:新媒体;以内容为依托;翻译实践教学1新媒体对英语翻译实践教学的影响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手机、电视等。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可以说,新媒体自产生以来就和英语教学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新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深远意义。
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是把英语翻译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的重要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相应翻译理论和技巧与实际翻译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获取更多信息、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外的高校大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致力于打造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学生。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充分地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英语翻译是一门强调实践环节的学科。
要与国际英语翻译方面的教学方法相接轨,就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变。
目前国内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未能真正成为中心;翻译实践内容和形式单一,实践流于形式;翻译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未能与社会接轨;翻译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缺乏创新性和指导性,对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
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法案例研究
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法案例研究作者:邹霞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3期邹霞(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自1996年新伦敦小组提出多元识读的概念,多元识读教学法就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多元识读教学法以“design”为核心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以一堂大学英语读写课为例,探讨运用多元识读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能得到训练的多元识读能力。
关键词:多元识读教学法;大学英语;多元识读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3-0131-03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中,人类识读活动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进入到多模态识读环境(传统的印刷文本正在为电子文本取代)。
借助不断推陈出新的电子终端产品(如Ipad、Iphone、mp4)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实现远距离声画同步,随时随地读写共现。
具有一定技能的人(们)还可以参与到这种多模态识读环境的构建中,比如在浏览网页时可编辑文本,上传图片和视频以及网络互动;人们也在不断构建新的识读环境,如微博,博客,Facebook,维基百科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伦敦小组于1996年提出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的概念和多元识读教学法[1]。
在接下来的10多年中,多个国家引入这一新的识读理念和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
早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就开展了一项由Cope 和Kalantzis领导的Literacyin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 (LERN) 研究项目[2]。
全国中小学都普遍开展了旨在将科技融入教学大纲以提高识读水平的教学实践。
随即,新西兰、英国、爱尔兰、印度、南非、马来西亚、加拿大和美国都展开了类似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多元识读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试以一堂大学英语读写课为例分析和讨论。
基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
基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作者:佟靖张彥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4期摘要: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利用高速发展的多媒体、网络和科学技术提供的资源优势,融合了教育生态学、具身认知理论、话语理论等理论精华,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各个阶段。
实践证明,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多元识读能力,为我国新时期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和运作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识读能力;多模态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7)10-0218-0221世纪以来,多媒体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和语言变种的增多,一种全新的多模态(multimodality)表达方式和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方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领域。
但目前,全国不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保持一种“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模态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单向度被动听和平面阅读为主,没有实现教学内容与媒体间真正网络化、立体化、多模态化的生态整合(刘明、胡加圣,2011)。
单纯语言识读的外语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大学英语教学应构建多模态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一、文献回顾1994年,新伦敦小组在国际会议上提出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空间、姿态、文化等方式获得的信息识读(informatio n literacy)与技术识读(technology literacy)等多种识读能力。
新伦敦小组主张,通讯渠道和多媒体的多重性以及文化和语言的多样化发展使人的认知能力从传统的单一的读写转向由更多系统组成的媒介的多元识读能力。
Gamble和Easingwood(2000:16)也指出,21世纪的识读能力应强化通过网络获取、创造、利用资源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际的一种更加广泛的识读能力。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作者:马玉蓉吴艳平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第19期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一直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
文章通过分析教师新媒体教学能力的构成,结合国内外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和要素规范,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构建了新媒体语境下基于教师能力素质评价、教学媒体应用素养评价、以学生核心素养和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课程素养评价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框架.提升了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以期对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英语:教师能力素质:教学媒体应用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多元评价一、新媒体语境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概述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New Media)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网络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综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中国传媒大学杨继红和学者邵庆海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本文将“新媒体”定义为基于数字化传播技术、具有高度互动传播性和非线性传播三大基本特征的传播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影、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所有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
当前,已被众多教师认可并应用的新媒体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掀起了研究热潮——其中,随着新媒体不断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以前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正在不断完善。
例如,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很少涉及的学习能力、学生发展力、核心素养等评价维度开始受到教师及研究者的重视。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形态教学方式对教学评价工作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媒体应用、学生学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多模态教学模式及其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多模态教学模式及其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模态教学模式已渐渐成为教学中的一种趋势,其主要特点
在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呈现,不仅有文字、图片、图表等视觉元素,还包括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感官元素,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
多模态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应用
能力。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呈现教学内容,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感官需求,提高其学习参与度和效果。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互动式教学,例如进行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其交流和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
维和创新能力。
多模态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其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生针对不同文本类型和媒介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和应用的能力。
随着教育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和媒介越来越丰富,因此需要培养
其多元识读能力。
多模态教学模式提供了多种媒介和文本类型,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训练,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应该具备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管
理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和反馈,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和应用学习的知识,不断提高其多元识读能力。
详析产品说明书的特点和功能以汽车说明书为例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电子版./. [2] 《中国日报》英文电子 中 英 国 际 学 院 网 站 ./. [6] 束定芳.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 定 位 [J].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外 国 语 文 双 月 刊 ),2011(1):137-144. [7] 束 定 芳 .外 语 课 堂 教 学 新 模 式 刍 议 [J].外 语 界 ,2006 (4):21-29. [8] 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 :多元识 读 教 学 法 [J].外 语 界 ,2010(5):13-19. [9] 谢 盛 良 .网 络 环 境 下 的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 理 论 与 问 题 分 析 [J].外 语 电 化 教 学 ,2008(5):42-45. [10] 陈 果 ,陈 卓 .三 网 融 合 给 电 视 媒 体 带 来 的 机 遇 和 挑 战 [J].科 协 论 坛 ,2010(9):53-54.
一、产品说明书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说明书指的是“关于物品 的用途、规格性能和使用法以及戏剧、电影情节等的 文字说明”。产品说明书是“生产厂家向消费者介绍说 明商品性质、性能、结构、用途、规格、使用方法、保养、 注意事项、质量保证、销售范围和负责声明时使用的 经 济 应 用 文 体 ”( 张 光 明 等 ,2009:201)。 二、说明书的功能 产品说明书主要是介绍商品性能、特征、用途和 保管方法等。 产品说明书必须实事求是,不可为达到 特定目的而夸大产品的性能和作用。说明书要对产品 进行全面的介绍,其中不仅包括产品的优点,还要指 出应注意的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功能 产品说明书是一种以品的特征、 性能、用 途、使用和保养方法等知识的文书材料。因此,产品说 明书一定包含大量的信息,尤其是一些电器、药品类 产品,生产商必须给出详细的说明书,否则消费者无 法正确地使用产品,从而影响销售效果。 如: 当您打开车门并将钥匙插入附件或点火装置时, 里程表/短距离里程表就将开始计数。 当您关闭车门 或点火装置后,里程表或短距离里程表将于 3 秒后关 闭。 这样,驾驶员或维修人员在不发动引擎的情况下 也能读取里程表的记录。 从此例可看出,此份说明书为驾驶者提供了关于 里程表的相关信息,使其知道在驾驶过程中如何正确 的使用里程表, 从而更好地了解该车辆的性能及用 途。 (二)美学功能 产品说明书的美学功能是指说明书给消费者以
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探讨作者:丁丽红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第12期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逐渐走进大学校园,主要针对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及实施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 2017 )12-0020-02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后,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7月在教改实践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因此,各高校为了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而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手机、电视等的互动融合形成了这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个形势下,新媒体技术对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心理以及行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新媒体环境下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1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回顾我们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会发现,过去多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在每个学期末以试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1.1忽视以学生为i体一是不太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很少有用英语发言的机会,造成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比较低下。
“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成为普遍现象;二是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授课,学生只是单纯听课。
然而,在英语教学上,“学”比“教”重要,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教学评价多为“应试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估时,往往看重通过率。
实际上,这种方式会逐渐使学生丧失思考、交流的能力,甚至会打击一些学生的学习信心。
1.3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必须对其语言环境下的民族文化等有一定了解。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等,其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大有差异。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是在应试中提及外国文化,其他时候很少强调注重外国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eign Language W orld N o . 5 2010 ( G eneral Serial N o . 140)
语境相联系 , 语境的多样性不可避免会导致识读的多样性, 那么它所产生的价值观不可能是中 立的, 而是与权力、 意识形态不可分割 ; 这种模式能够让人们很好地理解识读是如何发生于其 他人类活动之中的, 它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NESCO 2004) 认为, 识读能力是一种区别、 理解、 阐释、 创新、 交流、 计算和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印刷和书写资料的能力 , 它包含了学习的连续性。但是随着时代及 社会的演变 , 识读能力的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在过去, 资讯的传播依赖单一形式的文字时, 资讯识读者只要能读会写即可。然而 , 在新媒介时代, 信息传播已摆脱传统单一的文字形式而 借助各式各样的媒体 , 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正如 A lver m ann 和 H agood ( 2000) 所说, 就 大众普遍上网的社会而言 , 人们日常生活中说文读字的活动 ( text and literate practices) 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酝酿巨大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促使传统的识读能力向多元化的识读能力发 展。 依据每一个时代主流沟通形式的发展脉络 , Lee ( 1999) 把识读能力概念的演变区分为传 统识读 ( trad itional literacy) 、 电子媒体识读 ( m ed ia literacy) 、 电脑识读 ( computer literacy) 与信 息媒体识读 ( in fom edia literacy) 共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识读者的技能内涵与时俱增, 如传统识 读 :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信息主要以印刷形式传播, 一个人识字、 能读、 会写就可以应付自如了; 电子媒体识读: 在 60年代以后, 社会上大量信息通过电子媒体, 如留声机、 电话、 广播、 电视等 传播, 一个人除了具备传统读写能力之外 , 还得具备批判性观赏和使用电子媒体的能力 ; 电脑 识读: 80年代电脑科技兴起以后, 一个人除了具备电子媒体识读能力之外 , 还得会用电脑进行 文档处理和使用电脑软件 ; 信息媒体识读 : 到了 21世纪的数字时代 , 一个人除了具备电脑识读 能力之外, 还得会运用超文本语言, 并能批判性地选取和分析资讯。 另有学者洪文琼 ( 2007) 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的识读教育分为两波变革 : 首波 因电视文化的影响, 由单轨的文字识读向视觉识读 ( v isual literacy)发展。 1969 年第一届 国际 视觉识读能力年会 ( International V isua l L iteracy Conference) 的召开标志着视觉识读能力研究 在西方普遍开展。 20 世纪与 21 世纪交替之时 , 由于网络化的冲击 , 尤其是 W eb 2 . 0 概念应用 于实践后, 又兴起推动多元识读的呼声。 1996 年新伦敦团体在 哈佛教育评论 上 多元识读 教学法 : 设计社会未来 一文的发表和 2000 年由 Cope 和 Ka la ntzis主编的 多元识读 : 识读学 习和社会未来的设计 一书的出版将识读能力研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三 、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理论框架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 人们表达意义的方式越来越趋向多重性和整合性。如在大众 媒体、 多媒体和电子超媒体中,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模态方式来表达或获得意义。同时 , 地区多 样性和世界连通性趋势不断加强, 语言的变异和文化的多元使我们不断进行跨文化、 跨社团、 跨国家交流 , 这就导致我们语言学习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 不单单是过去的读书识字而是在交流 中习得多元文化。而文化本身就是符号系统, 一个意义与信息嵌于人们行为中的系统 , 语言系 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 却是最普遍的系统 ( H alliday 1978)。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 , 通过多元符 号系统来运作, 如语言文字、 视觉图像、 音效、 绘画创作等, 因此人们要调动听觉、 视觉、 触觉等 多种沟通方式来互动构建意义, 而不能完全依赖语言。 Goodlad 、 Gardner 、 G reene 、 E isner 认为过 度依赖语言建构意义等于给语言智能特权 , 不但会阻碍其他方式的学习 , 而且对学生应该学什 么以及如何学设立了不必要的限制 ( 转引自徐静娴 2006) 。
一 、引言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 21 世纪新媒介时代。 相对于传统媒体 ( 广播、 电视及各类印刷媒体 ) 而言 , 新媒体 ( the new m edia) 涵盖的范围极为 宽泛 , 它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 以互联网为主要的传播手段 ; 它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信 息获取与发布途径高度集成化与私人化; 传播手段多样化, 跨媒介的信息交流成为常态; 信息传 播、 接受工具与互联网高度结合 (沙青青 2009)。总之, 互联网、 手机、 个人移动数字设备等新媒 体正以新的传播方式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影响着经济、 政治、 文化的发展 , 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在新媒介时代, 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 视觉、 手势、 空间等多 种渠道获取知识 , 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 ; 同时地区多样性 ( lo cal diversity) 和世界连 通性 ( g lo ba l connectedness) 使全 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 越显著。新 伦敦团体 ( N ew London G roup , 1996) 认为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能力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
1994 年 9月 , 澳大利亚北昆士兰詹姆斯 库克大 学的职场 交流与文 化中心发 起了一项 关于识读 教学之未 来的国际 项 目。中心邀请美国的 Courtney Cazd en 、 Jam es G ee、 SarahM ich aels , 澳大利亚的 B il l Cop e 、 M ary K alantz is 、 A llan Luke、 C ar m en Luke、 M art in N akata , 英国的 N or m an Fairclough 、 G un ther K ress等十位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在美国新 罕布什尔州的 新 伦敦 ( N ew London ) 召开了为期一周的会议 , 共同商讨新形势下的教育 改革 , 即面对变化 迅速的未 来我们应 该教什么 和 怎么教。这十位知名学者又被称为 新伦敦团体 , 他们在澳大利亚斯宾 塞基金、 澳大利 亚国家语言和识 读研究所的 支 持下成立了国际多元识读项目 ( Internation alM u lt iliteracies Pro ject) , 并于 1995年 6- 7 月在澳大利亚的汤斯维尔 ( Town s ville) 召开了第四届国际识读和教育研究网络会议, 深度 探讨了多元识读 教学法。 1996 年他们在 哈佛教 育评论 上 联 合 发表了题为 多元识读教学法 : 设计社会未来 ( A Pedagogy ofM u lt iliteracies : D esign ing Social Fu tu res ) 的论文。 2000 年 , B ill C ope 和 M ary K alantz is共同主编了 多元识读 : 识读学习和社会未来的设计 (M u ltil iteracies : L iteracy L earning and th e D esig n of S oc ia l Fu ture s )一书。至此 , M u lt iliteracies这一提法在语言学界、 教育学界引发了极大反响。
13
外语界 2010 年第 5 期 ( 总第 140 期 )
而应该向更多符号系统 (如语言文字、 视觉图像、 音效、 绘画创作等 ) 组成的媒介转换 ( trans me diation) 多元识读方向发展, 即从传统的读写能力 ( literacy) 转向现代的多元识读能力 ( m ultilit eracies) 。 Kress( 2000)也认为一场革命已经在交际与传播领域里悄然发生, 其结果就是语言 的中心地位动摇 , 一种全新的多模态 ( m ult i m odal) 表达形式, 如视觉符号以及被认为是副语言 的图像、 音乐、 颜色等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 它们不再仅仅是一种交流形式, 而是正与文字符号 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的符号资源 ( sem iot ic resource) , 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 ( m eaning m ak ing )。因此 , 在新媒介时代非但以读写为主的传统识读能力不可或缺 , 多元识读能力更应得到 发展。 何为多元识读能力? 对于 M u lt iliterac ies这个由新伦敦团体首创的单词 , 我国不同学者对 它的翻译不尽相同。朱永生 ( 2008) 将之译为 多元读写能力 , 刘显亲 ( 2008) 称之为 多元媒 体之读写能力 , 徐静娴 ( 2006) 、 洪文琼 ( 2007) 、 陈映苹 ( 2008)、 韦琴红 ( 2009) 将之译为 多元 识读能力 ; 胡壮麟 ( 2007)称之为 多模态识读能力 或 多元识读能力 , 他认为识读能力有 两层意思, 文化识读能力和技术识读能力 , 后者就是多模态识读能力, 前者就是用来描写语言、 文化多样性及对变异尊重的多元识读能力。因为 M ultiliteracies是新伦敦团体针对当今世界 通讯渠道的多重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而提出的, 本文用 多元识读能力 一词来解释既识读 文化又识读技术的一种能力。简而言之, 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基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 历 ,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 , 通过语言、 视觉、 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 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 二 、从识读能力到多元识读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个国家的国民识读能力 ( literacy)提高虽说不能直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 但可以 促进国家发展; 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最终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A zar ia dis和 Drazen ( 1990)研究 了世界 32 个国家从 1940 年到 1980 年的发展历史 , 得到的结论为 : 如果该国劳动力的教育素 质包括识读 能力 达不 到 一定 阈值 水平 ( thresho ld leve l), 那么 该国 不可 能 会有 迅速 发 展。 M oock 和 Addou( 1994) 认为这个阈值水平代表着一定的教育水准 , 即人们所获得的识读和算 数技能 ( literacy and num eracy skills)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保留和运用。可见, 识读是一切教 育的基础, 识读能力常被用作衡量国民教育素质的指标 ( 洪文琼 2007) 。 W illiam s ( 2004) 认为关于识读能力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识读能力就是指 个人的阅读和书写能力, 它关注的是个人读写的心理过程, 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 Jack Goody 和 IanW att 。而广义的识读能力关注的是识读的社会实践, 它强调读写的社会应用 能力, 更注重社会情境下的识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 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学和人类学, 代表人物 是 Sy lv ia Scribner 、 M ichae l Co le 、 B rian S treet和 Jam es Paul Gee 。 Scribner和 Co le 通过对西非利 比里亚国家瓦伊族人民使用 Va 、 i Koran 和 Eng lish 三种不同语言的人种志田野考察和调查首 次发现人的识读行为是依赖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开展的。他们认为人的识读实践是带有直接目 的、 运用特殊的技术和知识体系进行的再发行为。它是社会组织的实践 , 不是单单知道如何去 读如何去写 , 而是运用知识在特定背景下实现目的。 广义的识读能力又分为 独立自主的识读模式 ( autonom ous literacy mode l) 和 意识形态 的识读模式 ( id eo lo g ica l literacy m ode l) ( Street 1984) 。前者认为识读能力是一种价值观中立 的技能 , 可以脱离社会背景 , 但会影响其他社会行为和认知行为。后者认为识读与一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