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记载

合集下载

白芍之用古今辨

白芍之用古今辨

桂枝加芍药汤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桂枝加大黄汤 <1
即桂枝加芍药 汤中加大黄 2两
通阳益脾 化瘀导滞
腹中大实痛,或 伴便秘
桂枝新加汤
桂3,芍4,姜4,调和营卫 草2,参3,大 益气和营 枣12枚,
身疼痛,汗后身 痛不减,甚或加 重,脉沉迟,可 伴恶风,发热, 汗出
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伤寒论》中,仲景用芍药和甘草治疗痛证是颇为 广泛的。论中113方中有用芍药、甘草配伍的方 剂计有25方,而25方中牵涉治疗的各种痛证(如 “支节烦疼”、“身疼痛”、“心下满微痛”、 “腹中急痛”、“腹中痛”、“大实痛”等等)。 • 《汤头歌诀白活解》 :“为和营散逆治疗一切疼痛 :“ (尤其是腹痛)的有效方剂。”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 治腹痛” • 程国彭亦深赞,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 • 近代国内外书刊也有不少关于本方主治腹肌痉挛 疼痛、眺肠肌痉孪,臂肌痉挛,面肌痉孪、乃至 以本方治愈胃扭转的记述
典型案例2
• • • 服药后夜间空腹胃痛及反酸消失,大便不畅, 日行1次,舌暗红苔白腻,脉弦。 Rx 11,17方:(小柴胡+金铃子散+半夏泻心汤 +白及,煅瓦楞+芍药甘草汤) 白及10,煅瓦楞30,元胡20,川楝子10,白 芍30,三七5,炒白术10,柴胡15,黄芩10, 黄连10,半夏10,佩兰,砂仁,生甘草 复查呼气试验:HP(+) 上方去炒白术 加生白术30,当归20
配附子,刚柔相济,养阴助阳;
• • • • 芍药甘草附子汤(略)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之证 附子汤:阳虚身痛之证 真武汤:阳虚水泛 之证
见后表
方剂
用量(两)
功用
主治 阳虚漏汗之 证

白芍的故事

白芍的故事

白芍的故事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作用。

要说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的发现讲起。

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

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

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

”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

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

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

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

“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

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

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

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

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

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

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

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

”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

”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

”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

关于白芍的故事

关于白芍的故事

关于白芍的故事
白芍,又被称为白芍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是以白芍草本植物的根部为
药用部分的,而它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白芍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被广泛应用,并被誉为“女性之药”。

据传,关于白芍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药经典《神农本草经》,这是记载
了几千种草药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白芍被描述为一种能够舒缓女性痛经、调节月经周期的药物。

因此,白芍在中医里被普遍认为具有养血止血、舒肝理气、活血散瘀的功效。

白芍的功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积极的疗效。

它常
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等。

白芍也常被用来调理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脾胃虚弱、胸闷等。

此外,白芍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色暗沉、瘀血症状。

以白芍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也非常常见,如白芍颗粒、白芍片等。

这些制剂
可以更方便地服用和使用,非常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中药领域,白芍被认为是一种温和、安全、有效的草本药物。

尽管如此,作为一种中草药,白芍并不适合每个人。

特定的人群,如孕妇、湿
热体质者或者有特定过敏史的人,应该避免使用白芍。

在使用白芍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总的来说,白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并且具有许多积极的功效。

作为中草
药的一种,它在满足特定需求的患者中,被看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药物。

然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使用白芍或者其他中草药之前,最好向医生咨询,以确保正确的使用和安全。

白芍

白芍

白芍目录“白芍”在《中国药典》“白芍”在《*辞典》“白芍”在《中华本草》《中国药典》:白芍【拼音名】 Bái Sháo【英文名】 RADIX PAEONIAE ALBA【别名】芍药【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

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气微,味微苦、酸。

【鉴别】(1)本品粉末黄白色。

糊化淀粉团块甚多。

草酸钙簇晶直径11~35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数个簇晶。

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65μm。

纤维长梭形,直径15~40μ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圆形纹孔。

(2)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

取滤液10ml,蒸干,加醋酐1ml 与硫酸4~5滴,先显黄色,渐变成红色、紫色,最后呈绿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炮制】炒白芍:取净白芍片,锅内炒至微黄色。

酒白芍:取净白芍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润后放锅内炒至微黄色。

(每100斤用黄酒10斤)【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归肝、脾经。

白芍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白芍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白芍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白芍,学名芍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白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其历史发展悠久且丰富多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白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白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中草药文献,在我国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被首次记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本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医学文献,据说是由神农氏所编撰。

在《神农本草经》中,白芍被称为“芍药”,并被列为上品药材之一。

可以说,白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芍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

在中国古代医药学中,白芍是备受推崇的药材之一。

它被认为具有补血滋阴、活血止痛的功效,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在《本草纲目》这部历史悠久的医药学巨著中,白芍被列为最重要的补血药之一,说明了其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芍的种植和栽培也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发展。

在过去,白芍的采摘和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进一步提高了白芍的种植效率和品质。

这些改进包括选育高产量、高品质的白芍品种,采用适宜的种植技术,以及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等。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白芍的产量和质量,还减轻了劳动强度。

白芍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现代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证实了白芍的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白芍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芍药苷和芍药甙,这些化学物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白芍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和更年期综合症。

白芍具有调理女性内分泌平衡的作用,能够减轻症状并促进身体恢复。

此外,在皮肤科学中,白芍也被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如湿疹和瘙痒症。

白芍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镇静和抗过敏的作用,对于缓解瘙痒和改善皮肤炎症有着显著的效果。

白芍的传说与功效

白芍的传说与功效

龙源期刊网 白芍的传说与功效作者:农训学来源:《家庭医学》2013年第05期传说很久以前,钱塘江畔有一对小夫妻。

妻子白韶聪明俊秀,心地善良,丈夫王贵憨厚真诚,踏实肯干,两人男耕女织,生活也算幸福。

美中不足的是婚后三年却无生育,而且白韶常常小腹疼痛,时急时缓,月经也差前错后,并出现眩晕、耳鸣等症状。

冬末春初的一天,王贵到离家不远的山上砍柴,看见一株野花,高不到三尺,枝繁叶茂,葱茏欲滴;花朵色彩鲜艳,优雅高洁,于是把它移栽到自家庭院,希望让白韶观赏,心情会好一些。

这天,黄昏时王贵还没回家,白韶饥饿难忍,忽然闻到一股纯正清爽的香气。

出门一看,原来正是那些野花。

白韶拔了几株,洗净花根上的泥土,吃了下去。

不一会儿,便感到全身轻松,手脚有力,精神大振。

从此,不管是口渴还是饥饿,白韶总会拔几根野花来吃。

一年后,白韶身体康复并且怀孕了,不久便诞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

村民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后,将这种野草起名“白韶”,日久天长,就叫成了今天的“白芍”。

白芍又名芍药、白芍药、川芍、杭芍等,属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为常用中药材。

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和甘肃等地,以安徽亳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由于产地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分为杭白芍(主产浙江杭州)、川白芍(主产四川中江、渠县)、亳白芍(主产安徽亳州)。

医学研究认为,白芍的药效和性能与人参不相上下,在镇痛、养血、平肝,治疗乙型肝炎、月经不调等方面更胜一筹。

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眩晕、胸肋疼痛、胃肠痉挛性疼痛、泻痢腹痛、手足拘挛疼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疾病。

治妇女经行腹痛白芍20克,田七、玄胡各5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早晚分服。

治妇女崩漏白芍20克,阿胶10克(烊化),地榆炭12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早晚分服。

治肝气不和腹痛白芍20克,玄胡10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早晚分服。

治贫血白芍、党参、当归、生地、熟地各9克。

白芍

白芍

1基本信息1.1概述[1]白芍药(学名:Paeonia sterniana Fletcher in Journ.)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

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驰名中外,其根并入药。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地下部块状或粗厚;叶基生或茎生,大,互生,羽状或三出复叶或深裂;花大而美丽,单生于枝顶或有时成束,白色;萼片5,宿存;花瓣5-10,但在栽培种中的常为重瓣;雄蕊多数;花盘环状或杯状;心皮2-5,离心发育,结果时变为蓇葖,每个有种子数颗。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

分布中国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1.2植物形态白芍药-原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

根肥大,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

茎直立,光滑无毛。

叶互生;具长柄;2回3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白芍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缘具极细乳突,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在下面隆起,叶基部常带红色。

花甚大,单生于花茎的分枝顶端,每花茎有2~5朵花,花茎长9~11厘米;萼片3,叶状;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红色或红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3~5枚,分离。

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钩状向外弯。

花期5~7月。

果期6~7月。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平原地带多有种白芍。

分布安徽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1.3生长习性芍药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具有喜光、喜温、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

在年均温14.5℃,7月均温27.8℃,极端最高温42.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芍药是宿根植物。

每年3月萌发出土,4-6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这时是芍药甙含量最高时期。

芍药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播种后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白芍药的历史记载

白芍药的历史记载

白芍药的历史记载
白芍药的历史记载
白芍是芍药的一种,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

陶弘景始分赤、白二种,云: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

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开宝本草》载: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

《本草图经》载: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

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又载: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

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

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

秋时采根。

《本草别说》载:《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

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

由此可知,宋代已采用栽培的芍药入药,且已分色白多脂肉者和色紫瘦多脉者二种。

这和当前以家种经加工而成白芍和以野生细瘦多筋未加工者为赤芍有相
似之处。

但《纲目》曾云: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在《品汇精要》中又确实有白芍开白花,赤芍开红花的彩色图。

这说明了明代以前确实也有用这样的标准来分辨赤、白芍。

花之赤白有时会影响根皮的色泽,但不一定能作为区别芍药种类的依据。

现在国内所用多为芍药 Paconia lactifloraPall.及其变种毛果芍药ctiflora Pallvar. trichocarpe(Bunge)Stern栽培品的根经水煮后晒干而得。

主产区多栽培单瓣芍药入药,这和
《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说:今入药用单瓣者相一致,而赤芍尚有多种野生种类。

白芍

白芍

白芍拼音:Baishao英文:Paeony Root日文:シヤクヤク拉丁文:Radix Paeoniae Alba【异名】白芍药《本草经集注》,金芍药《安期生服炼法》,杭芍,亳芍。

【品种考证】白芍是芍药之一种,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陶弘景谓:“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

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开宝本草》载:“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

”《本草图经》载:“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

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又载:“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

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

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

秋时采根。

”现用药材有白芍、赤芍之分,主产区多栽培单瓣芍药入药,这和《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说:“今入药用单瓣者”相一致。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植物/动物形态】多年生草本。

根肥大,圆柱形。

茎直立,上部略分枝。

叶互生,有长柄;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枝端为单叶;小叶狭卵形、披针形或椭圆形,边缘具软骨质小齿。

花大形,白色、粉红色或紫红色;单生于茎枝顶端;萼片3~4,叶状;花瓣10片或更多;雄蕊多数;心皮3~5,分离。

果3~5个。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生于山地灌丛中。

主要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亦产。

以安徽亳州白芍产量大,杭白芍质量佳。

【栽培】喜温湿气候,耐寒,怕涝;宜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栽种,忌连作。

于8~9月采收时,切取根头,分成2~4块,每块带有2~3个壮芽,按株距40~50cm,行距50~60cm穴栽,深度10~13cm,每穴1~2块,出苗后耕除草和培土,4~5月及时摘除花蕾,夏、秋季分别施追肥;或于8~9月采收种子迸行条播,行距33cm,每亩用种量3.5~4kg,幼苗生长2~3年后定植或移栽。

中药白芍的传说故事

中药白芍的传说故事

中药白芍的传说故事*导读:中药白芍的传说故事。

每一种中草药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那么白芍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中药白芍的传说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

*中药白芍的传说故事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

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

华佗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药性。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

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人影,只见那棵芍药。

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哭的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看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

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

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独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

”华佗听罢笑道:“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

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尝过了它的叶、茎、花,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

她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

不过半日,腹痛渐止。

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知道他确实委屈了芍药。

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除了华佗与白芍的传说,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关于白芍药用的医书记载,一起来看看。

*白芍医书记载1、《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2、《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白芍的历史典故

白芍的历史典故

白芍的历史典故
白芍,也称为白芍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药材,被誉为“中药皇后”,具有补血、活血、止痛的功效。

白芍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之一。

《本草纲目》则将白芍分为正芍和附子芍两类,并对其性味、功效、配伍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归纳。

在历史上,白芍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领域,还是重要的文化象征和礼品。

早在唐代,白芍就已被列为皇家贡品之一,称为“宫芍”。

而在明清时期,白芍更成为了官礼之一,用作朝廷的进贡品。

此外,白芍还经常被赠送给贵族和官员,作为贡品、礼品或用于赠予母亲等亲戚朋友。

在现代,白芍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除了在中医药领域中的药用价值外,在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白芍的珍贵价值和广泛应用,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西方的医学研究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芍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应用

白芍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应用

白芍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应用白芍,又称白芍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的传统草药。

它被誉为“中药之后备花”、“中药之王后花”等,有着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白芍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应用非常重要,通过对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的综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白芍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各种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白芍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白芍在中医学中属于归经范畴中的《本草》篇,其性味甘、苦、寒、无毒,入脾、肝经。

白芍的归经属性使其具有特定的治疗功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主要用于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补血养颜、止血止痛等功效。

白芍的主要功效是舒肝、活血、散瘀,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白芍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情况。

白芍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首先,白芍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由于白芍具有调经止痛的功效,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经血量多等妇科疾病。

其次,白芍可以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白芍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淤血性皮肤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白芍还可以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总的来说,白芍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可以起到多种作用。

合理使用白芍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白芍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其应用范围广泛,但也需要根据病情具体选择。

例如,在妇科疾病中,白芍的应用需结合具体的症状和病程,个体差异也需要在临床应用时予以考虑,以确保疗效最大化。

其次,白芍应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白芍在中医理论中与芍药、当归、川芎等药物相互配合,可以达到协同作用,促进药效发挥,提高疗效。

最后,白芍在服用剂量上也需要严格控制。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剂量过低则可能影响疗效,因此,在白芍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剂量控制。

另外,对于白芍的临床研究进展,我也进行了一些了解。

目前,白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方面。

关于赤白芍文献

关于赤白芍文献

芍药一名最早记载于《诗经·郑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将芍药列为中品,并描述道:“芍药,味苦,平,有小毒。

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生川谷及丘陵.《日华子本草》中说白芍“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白芍药气味酸平。

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

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症坚积聚,则新产恶露未尽正宜用之。

若里虚下利,反不当用也。

现代中药白芍(药用栽培芍药)的生产是明末清初以后的事情(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名出自1935年《药物出产辩》,四川中江白芍栽培始于19世纪初)。

白芍药(《本草经集注》)【异名】金芍药(《安期生服炼法》),白芍(《药品化》)。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

【植物形态】芍药(《诗经》),又名:离草(《韩诗》内传),余容、其积,解仓(《吴普本草》),可离(崔豹《古今注》),犁食、鋋(《别录》),没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异录》),将离(《纲目》)。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

根肥大,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

茎直立,光滑无毛。

叶互生;具长柄;2回3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缘具极细乳突,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在下面隆起,叶基部常带红色。

花甚大,单生于花茎的分枝顶端,每花茎有2~5朵花,花茎长9~11厘米;萼片3,叶状;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红色或红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3~5 枚,分离。

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钩状向外弯。

花期5~7月。

果期6~7月。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看图快识中药:白芍

看图快识中药:白芍

看图快识中药:⽩芍
⽩芍宛如⼀位⽩⾐天使,天⽣对⼥⼈有亲切感,她就像⼀位善良温柔的⼥伴⼀样,必要的时候,带给⼥⼈快乐。

如果说玫瑰芬芳解郁,苑如情感⼤师的开导,⽩芍却呵护⼥⼈的姨妈,缓急⽌痛,好⽐⾄亲的密友。

《神农本草经》记载:⽩芍味苦平,主邪⽓腹痛,除⾎痹,破坚积寒热,疝瘕,⽌痛,利⼩便,益⽓。

或者古⽂不好理解,说简单点,⽩芍可以⽤来解决痛经的问题。

⽩芍,为⽑茛科植物芍药的⼲燥根。

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中煮后除去外⽪或去⽪后再煮,晒⼲。

下⾯我们就来看看它的真颜吧:
⽩芍的原株是芍药,它⼀般开红⾊或⽩⾊的花,这是开红⾊花的芍药,⾮常漂亮,不但药⽤价值很⾼,观赏价值也也⾼。

这是⽥间成⽚种植的红⾊芍药。

这是开⽩⾊花的芍药,苑如⼀位圣洁⽽美丽的仙⼦。

成⽚种植的正处于初始花期的芍药。

药农成⽚种植的药⽤⽩芍
这是野⽣的⽩芍。

⽩芍(芍药根)长在⼟⾥的样⼦。

这是刚挖出来洗净的野⽣鲜⽩芍,远看有点像⼭药。

这么肥粗的野⽣品很少见,也很难挖到。

这是药农在晾晒采挖回来的⽩芍。

这是经过去⽪以后再晾晒⼲燥的⽩芍。

⽩芍的⼲燥药材。

经过切⽚加⼯的⽩芍⼲燥药材。

白芍,赤芍

白芍,赤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木射线宽数十列细 木质部束窄, 胞; 木质部束窄 导 管径向排列成1~ 管径向排列成 ~3 行, 并有多数导管 间断地相聚成群。 间断地相聚成群。 初生木质部不明显。 初生木质部不明显。 薄壁细胞中含草酸 钙簇晶和糊化的淀 钙簇晶和糊化的淀 粉粒团块。 粉粒团块。
【显微鉴别】赤芍横切面 显微鉴别】赤芍横切面:
白芍,赤芍
【性味功效】 性味功效】 白芍----性微寒 白芍 性微寒, 味苦酸。 性微寒 平肝止痛, 平肝止痛,养血 调经,收敛止汗。 调经,收敛止汗。 赤芍----性微寒 赤芍 性微寒, 味苦。 性微寒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白芍横切面 白芍 横切面: 木 横切面 栓层偶有残存。 栓层偶有残存。 栓内层系切向延 长的薄壁细胞, 常被刮去而残缺。 常被刮去而残缺。 韧皮部主要由薄 壁细胞组成。 形成层环微波状 弯曲。 弯曲。
白芍
赤芍
【来源】 来源】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白芍 --白芍 毛茛科植物芍药 芍药及川赤芍P.veitchii 的干燥根 --赤芍 --赤芍 芍药及川赤芍
【产地】 产地】 白芍---- Paeonia lactiflora 白芍 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均栽培) 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均栽培)浙江产 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 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 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 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 赤芍----芍药 野生种) 赤芍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野生种) 芍药 主产东北,华北及甘肃,陕西等地。 主产东北,华北及甘肃,陕西等地。 川赤芍P.veitchii 主产四川、甘肃,云南、青海 主产四川、甘肃,云南、 川赤芍 等地。 等地。

白芍(中药)—搜狗百科

白芍(中药)—搜狗百科

白芍(中药)—搜狗百科
白芍药花 1、芍药,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

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

叶互生;叶柄长达9cm,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5~12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近革质。

花两性,数朵生茎顶和叶腋,直径7~12cm;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cm,宽1~1.7cm,绿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长3.5~6cm,宽1.5~4.5cm,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数,花丝长7~12mm,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钝圆;心皮2~5,离生,无毛。

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长2.5~3cm,直径1.2~1.5cm,先端具椽,花期5~6月,果期6~8月。

白芍

白芍
• 扩脉作用,增加冠脉流量,对抗急性心肌 缺血,缺氧。抗血栓 • 抗炎、抗病毒、抗溃疡 • 醇提物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功效主治
• 性微寒,味苦,酸。能养血调经,敛阴止 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 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肋痛、腹痛、四肢痉挛、头痛眩晕。 • 用量6~15g。不宜与藜芦同用。
筒状或半筒状,略向内卷曲或 张开,长5~20cm,直径0.5~ 1.2cm,厚0.1~0.4cm。外表 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 长皮孔,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 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有发 亮的结晶。质硬脆。断面淡 粉红色。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 白芍显微鉴别
• 白芍根(直径约1.5cm)横切面: 木栓层偶有残存。 栓内层系 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 常被 刮去而残缺。 韧皮部主要由 薄壁细胞组成。 形成层环微 波状弯曲。木射线宽10-数十 列细胞; 木质部束窄, 导管径 向排列成1~3行, 并有多数 导管间断地相聚成群。 初 生木质部不明显。 薄壁细 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和糊化 的淀粉粒团块。
主治下列病证:
• ①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者,常与当归、熟地、首乌相配;对月经不调, 崩漏经多,常与熟地黄、当归、川芎相配。 ②自汗盗汗。 对营卫不合,汗出恶风者,常与 桂枝相配;阴虚盗汗者,常与五味子、煅龙骨、 煅牡蛎相配。③血虚肝旺,筋脉拘急。常与 甘草相配。④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常与生地 黄、麦冬、代赭石、龙骨、牡蛎等相配。 老年人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尤多用之。反藜 芦,不可与之同用。
性状鉴别:
• 药材性状 1.圆柱形, 5~8cm, 直径1~2.5cm 。 2.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 质坚实。 3.断面形成层环明显, 射线放射状。 4. 味微苦、酸。

白芍(历代本草汇言)

白芍(历代本草汇言)

白芍(历代本草汇言)白芍白芍(杭芍药,芍药)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山东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地草坡、灌丛和林下。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寒、怕涝,以土层深厚、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苦、酸,性凉。

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临床用名有白芍、醋白芍、酒白芍、炒白芍、土炒白芍。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

生川谷及丘陵。

《吴普》曰: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

李氏小寒,雷公酸,一名甘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三月三日采。

(《御览》)《名医》曰: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食,一名铤,生中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挛夷,芍药也。

白术、牡丹也。

北山经云:绣山其草多芍药。

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

《毛诗》云:赠之以芍药。

《传》云:芍药,香草。

《范子计然》云:芍药出三辅。

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三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有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

又云:一名可离。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

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论》:臣。

能治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

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

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开宝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

养血柔肝话白芍

养血柔肝话白芍

养血柔肝话白芍白芍,又称白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芍药既是药用植物又是观赏植物,药用其根,观赏其花,各有所长。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中无赤、白芍之分,通称芍药。

自《神农本草经》始至唐代,历时700余年中药学著作沿用芍药一名,功效主治均无差异。

唐代以后虽明确了赤、白芍二药名称不同,但实际运用上二者多混用,直至宋代二者才有明确区分。

后世医家更是把白芍定为养血补血药,而将赤芍定为清热凉血药,二者的药性、炮制、功效主治、配伍运用等均不相同。

功效主治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补血养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血亏虚、妇科疾病、血虚肝旺所致的胁肋或脘腹、四肢疼痛及肝阳上亢等。

白芍长于补血养阴,主治肝血亏虚所致的面色苍白无华、眩晕耳鸣、爪甲不荣等证以及血虚有热者。

著名方剂四物汤,将白芍与熟地、当归、川芎同用,为补血要方,治疗血虚诸证,无论寒热皆可以加减应用。

白芍还适用于妇女肝血不足,冲任亏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及胎产诸病,所以有“调经要药”之称。

白芍有养阴止汗的功效,配伍桂枝、生姜、大枣能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配伍牡蛎、龙骨、五味子等能治疗阴虚盗汗。

白芍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配伍当归、柴胡能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两侧胁肋疼痛;配伍甘草可治疗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急痛及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疼痛等;配伍防风、白术等可治疗肝旺脾虚所致的腹痛泄泻等。

本品还有平抑肝阳的功效,配伍生地、牛膝等药有滋阴潜阳,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等。

应用及服用方法白芍的治疗用量为每日10~30克,养生保健用量为每日5~10克。

介绍几款验方如下:中老年人贫血症用白芍10克,龙眼肉20克,大枣10枚,红糖少许。

将诸药水煎后加入红糖少许调味,代茶饮。

有养血健脾的功效。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胃痛隐隐连及胁肋,或胃脘胀痛,有嗳气泛酸等症者,用白芍2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大枣5枚。

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饭前半小时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芍的记载:白芍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芍药。

别名:芍药、杭芍、毫芍、川芍。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多为人工栽培。

产地:杭白芍,主产于浙江省东阳、临安、余姚等地。

豪白芍,主产于安徽省豪县、涡阳等地。

川白芍,主产于四川省中江、渠县、垫江等地。

此外湖南、山东、河南、河北、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杭白芍:呈圆柱形长约10~20厘米,直径0.5~2.5厘米。

表皮淡棕色,未去尽栓皮的部位棕褐色呈花斑状,较粗糙,有枝须根痕和纵皱,偶显横向皮孔。

质坚体重,不不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显菊花孔。

气无,味微苦酸。

以条粗壮,无枯芍、芦头、栓皮、霉变者为佳。

商品共分七等。

产地习惯以成年人的拇指食指合拢为圆环(习称虎),围径约17厘米为定等衡量标准,以虎中的支数多少确定等级。

一等3~4支,二等5~6支,三等7~8支,四等9~11支,五等12~16支,六等17~21支,七等22支以下无细小稍尾。

毫白芍:圆柱形稍有弯曲,长8~15厘米,直径0.5~1.5厘米。

表皮黄白色或淡粉黄色。

不光润略显枝须根痕。

质坚体重,断面淡黄色或淡粉色,显菊花纹。

气无,味微苦酸。

以支条粗壮均匀,质坚体重,无枯、芦、霉变者为佳。

商品共分六等,以支条粗细长短衡量等级。

一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1.5厘米以上。

二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1.2厘米以上。

三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0.45厘米以上。

五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0.3厘米以上。

六等长短粗细不分,破碎节段不超过20%。

川白芍:略和毫芍相似,唯表皮粉红色,光滑无纵皱纹,皮孔和须根痕稍显下陷,质坚体重,断面淡粉色或淡黄白色,显菊花纹。

气无,味微苦酸。

分等情况与毫芍相同。

主要成分:含白芍素,即芍药甙,又含兴奋子宫的成分,此外尚含苯甲酸、β-固甾醇、鞣质、挥发油、脂肪油。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养血、缓急止痛,其作用为:
1、解痉镇痛。

对实验家兔的离体肠管和大鼠在体胃子宫的平滑肌,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2、镇静。

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抗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显著的抑菌作用。

3、抗真菌。

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实验还初步证明,白芍能抑制胃液分泌,预防大鼠应激性溃疡病的发生;临床观察白芍还有止汗、利尿等作用。

炮制:横切三毫米片。

分清炒、土炒、炒焦、醋炙、酒炙。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补血敛阴,平肝止痛。

主治: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孪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柔肝止痛,养血补阴。

1、用于治疗腹痛,主要是肝旺脾弱、肝胃不和,肝气郁滞引起的腹痛(如溃疡病、肠胃炎时的肠胃痉孪痛,以及肝炎时的肝区疼痛等),白芍能解痉而缓和肝气之“刚悍,使之“柔和”而不引起疼痛,前人称这一作用为“柔肝”,有热者配柴胡清肝解郁,镇痛效果更好,方如四逆散。

对痢疾引起的腹痛和里急后重,用生白芍配木香、槟榔等以理气解痉,再加黄芩、川连等药加强抑菌作用以清热燥湿,方如芍药汤。

2、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而有小腹不适或疼痛,取其有养血和镇痛作用,配当归、熟地等,对治疗经痛效果更好。

临床上在治疗经痛的方剂中,白芍常不可少。

3、用于治疗由血虚引起的四肢肌肉痉孪抽搐,尤其小腿腓肌痉孪,能缓急解痉而镇痛,常配甘草同用,方如芍药甘草汤(实验证明,白芍和甘草的有效成分配合后,有相互增强的协同作用。


4、用于治疗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等。

前人称白芍为“养肝阴之主药”,广泛用于由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肌肉蠕动、舌质淡、脉弦细或弦劲(多见于慢性肝炎、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常配其他养阴补血药如麦冬、当归、熟地等,方如补肝汤。

5、用于热病后,阴液耗损、小便不利。

白芍有利尿作用,故常用。

又阴虚汗多者也可用白芍。

附:1、前人有谓产后忌用白芍(因产后宜温,而白芍味苦酸而微寒),但实际上,只要对证,白芍仍可用。

例如产后积热,用张完素之芍药汤(白芍、茯苓、黄芩),产后肝火热盛用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栀子、龙胆草);
2、当归、白芍配伍后,能加强补血养阴,在补气方剂中,如欲兼顾补血养阴,常加配当归、白芍,方如归芍六君汤、归芍异功散等。

用量:9~12g,利尿需重用。

大剂可用至30~45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处方举例:1、四逆散《伤寒论》:柴胡4.5g、白芍9g、枳实4.5g、炙甘草3g,水煎服。

2、芍药汤《伤寒论》:白芍18g、黄芩9g、川连4.5g、大黄6g(后下)、木香6g(后下)、槟榔6g、当归9g、肉桂1.5g(焗)、甘草3g,水煎服。

3、芍药甘草汤(张洁古):白芍、甘草各12g,水煎服。

注:除上述三种白芍外,陕西省宝鸡地区在人工栽培白芍供应紧缺时,曾发展过野生白芍的生产,缓和了市场的情况。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大量引种白芍,现野生白芍商品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