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梳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脉络和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加速,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如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此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等。
这不仅可以保存非遗的原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旅游、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这一非遗项目。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展剪纸艺术旅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剪纸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成为新时代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遗的载体和传递人,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载体和传递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
这种流动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交流碰撞,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流动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各种影响,要对传承人的流动进行适当的指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本综述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
在中国各地,许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1.1口头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口头传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学者们对不同地区的口头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口头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快速消失的威胁,需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传承。
1.2表演艺术的调查研究中国的表演艺术博大精深,包括戏曲、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冷淡、传承断裂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1.3传统手工艺的调查研究传统手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调查研究表明,许多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竞争、技艺传承等问题,急需进行保护和振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研究政府的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对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探讨更科学、更有效的政策路径。
2.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非常全面和系统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研究人员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2.2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政策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被篡改的危险,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迫切。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特点,探讨其保护现状和传承方式,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总结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措施。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友谊与合作。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更能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传统提供坚实的保障。
【结束】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研究该领域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立档保护来有效地保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简要介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包括其种类、特点以及当前的保护状况。
山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体现了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重点探讨立档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立档保护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的方法,它是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以长期保存和传承的关键手段。
文章将分析目前山东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挑战和不足。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加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立档保护工作。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料数字化保存等,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立档保护研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介绍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点,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等。
历史与文化背景:探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如何反映山东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和地方特色。
代表性项目:列举一些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潍坊风筝、胶东大鼓、山东快书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价值。
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传承和保护状况,包括面临的挑战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关于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调研
2023年 第12期- 93 -非遗大视野Wide Field of Vision汉中市地处秦岭南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别树一帜的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7月底,汉中市共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85名(不含已逝传承人),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汉中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汉中市经过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评审和认定工作,共确定了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位省级传承人、62位市级传承人,涉及的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10大类别,其中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最多,达35人,传统戏剧为10人,传统舞蹈10人,传统美术7人,传统医药和民俗各5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各4人,曲艺4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人(表1)。
表1 汉中市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览表注:本表所称的“省级”不包含已列入国家级的传承人,所称的 “市级”不包含已列入省级的传承人。
(一)传承人年龄情况85位非遗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汉中市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4名国家级传承人中3名都是80岁以上。
90岁以上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传统技艺“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张中发、曲艺“春倌说春”的省级传承人杨昌荣。
截至2021年底,公布的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已有12人去世,其中洋县佛教音乐传承人黄学儒在申报国家级传承人的过程中去世了。
表2 汉中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一览表(二)传承人性别结构汉中市4位国家级传承人中只有1名女性,汉调桄桄传承人许新萍,1941年出生;19位省级传承人均为男性,没有女性;62位市级传承人中有49位男性,13位女性。
可见女性传承人的数量相对男性而言严重偏低。
(三)传承人受教育情况以62位汉中市市级传承人为例,中专以上学历有15人,初高中学历有40人,初中以下学历7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承发展以及传承活化等方面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相结合,是一项综合性、体系性和发展性很强的课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重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琳琅满目,但是面临许多问题。
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传和消失。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变迁等原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传承人流失严重。
传统手工艺、歌舞、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逐渐流失,传承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恶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现行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严格,部分地区的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薄弱。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商业化利用的可能。
一些地方和组织通过商业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利用,导致传统文化被扭曲或消失。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理想的状态,传承人培养不够,传承环境不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威胁。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珍贵遗产。
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还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和风俗习惯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和衰落的危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文化传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研究,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和衰落的危机。
一方面,由于传统技艺的复杂性和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逐渐减少,技艺传承面临着困难。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制度不健全、传承人承担传统技艺传承的经济压力大、传统技艺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种种困境和挑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的现状和成果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并由人民共享的各类文化遗产的总称,涵盖了口传文化、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传承。
这种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历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及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对于世界而言,它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1. 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宣传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建立传承机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研究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个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和传统技艺的代表。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
本文将对该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全面探讨其相关内容。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的人进行认定和评估,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认定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保护,有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促进其传承发展。
评定标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评定:1.传承人的传承技艺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要求;2.是否具备一定的传承时间和经验;3.是否具备传授技艺的能力和资质;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贡献和影响等。
认定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申报:传承人通过相关部门提交认定申请,并提供相关的技艺传承材料和资料;2.审查:相关部门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符合认定标准;3.实地考察:对通过初审的申报者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传承情况和技艺水平;4.评审:由评审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进行评审,最终确定是否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认定:相关部门根据评审结果,对通过认定的传承人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并记录在相应的名录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制度能够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和创新;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制度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提高其传授技艺的能力和积极性;3.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交流:通过认定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播与交流,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承力;4.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认定制度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更多支持,激发其创新与发展动力。
非遗传承人培养调研报告
非遗传承人培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危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非遗传承人的现状、需求和挑战,以期为非遗传承人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设计了涵盖非遗传承人基本情况、培养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卷,并通过网络和实地方式进行发放。
同时,我们对部分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以获取更具体和深入的信息。
此外,我们还梳理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学术研究,以期对非遗传承人培养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调研结果概述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 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年轻人比例较低,传承队伍存在断层风险。
2. 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师徒传承、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等,但培养效果参差不齐。
3.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资金、场地和宣传等方面。
4. 非遗传承人普遍认为,提高社会认知度和保护非遗文化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需求。
四、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对非遗传承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1. 年龄结构老化:目前,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参与传承的意愿和机会有限,这给非遗的长期保护带来了挑战。
2. 培养模式局限性: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受限于传承人的个人技艺和经验,难以大规模培养优秀的非遗继承人。
学校教育和社培虽然可以扩大学员范围,但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3. 政策支持不足:目前针对非遗传承人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特别是在资金扶持、场地提供和宣传推广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导致一些非遗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4. 需求与期望:非遗传承人普遍认为提高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非常重要。
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场地保障和宣传机会,以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社会习俗、传统手工艺和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代表的人类非物质创造活动,及其传播载体。
这些传统的表达形式被视为某一社区、群体或个人的文化遗产,是其生活和文化习俗的载体和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重视,国内研究者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
在学术研究方面,一些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涌现了一批学术成果。
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收集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深入田野调查,搜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国内各地政府和NGO组织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
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制定、申报与保护名录、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的逐渐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等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另一方面,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传承也亟待解决。
其次,目前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缺乏一套完善的保护体系和机制,导致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
此外,一些地方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在形式、轻在内容的现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可持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状研究
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状研究一、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截止到2021年底,我市共有市级以上传承人249人,其中去世27人取消9人,现存213人。
国家级传承人4个,分别是: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人秦玉峰,鱼山梵呗传承人释永悟,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李玉成,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栾喜奎,省级传承人34个分别是:莘县温庄火狮子传承人任保存,冠县查拳传承人王秀芬、沙宗朝,冠县郎庄面塑传承人郎秀才、李保,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秦玉峰,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黄贤尧、栾喜奎、郭春奎,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王心生、李玉成、路宗会,临清架鼓传承人洪玉卿,鱼山呗佛教音乐传承人释永悟,八角鼓传承人李以章、逯焕斌,临清贡砖制作技艺传承人景永祥,聊城杂技传承人王峰,冠县柳林降狮舞传承人杨乃让,阳谷木雕传承人王传成,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王树峰、杨咏梅,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元杰、梁成贵,东昌澄泥烧制技艺传承人郭太星,鲁锦(东昌古锦)传承人梁平,阳谷石佛鲁庄造纸传承人鲁清田,东昌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孙金龙,聊城梅花桩拳传承人孟昭力,伞棒舞传承人崔合生、聊城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传承人高文平,东阿二郎拳传承人于庆芝,茌平剪纸传承人黄玉华、董月芹,张鲁查拳传承人郭连成。
以上述传承人为调查对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老龄化严重多数生活在农村,仅靠手中所掌握的技艺很难维持生计,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多数项目面临濒危失传的境地。
为使这些优秀的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代表性传承人得到妥善保护,我市各做了不懈的努力,对其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
二、近年来关于传承人采取的保护措施(一)开展田野调查、积极组织申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级名录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街、村四级普查组织机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普查工作网络,通过开展田野调查、集中普查等方式,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将传承人资料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建立了本市四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录。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创造力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智慧。
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学科,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非遗的传承机制、影响因素及保护策略。
二、非遗的内涵与价值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
非遗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独特记忆。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一)传承机制非遗的传承机制主要包括口头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多种形式。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代代相传,非遗得以在民族内部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二)影响因素非遗的传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政策支持等。
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对非遗的传承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部分非遗项目的消失和失传。
同时,教育水平和政策支持对非遗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教育和政策引导可以有效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四、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部分非遗项目逐渐失去市场和受众,导致传承人后继无人;另一方面,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过于传统和保守,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非遗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五、非遗传承的保护策略(一)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加强非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
同时,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触非遗,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研究是一门涉及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质量和效率。
在逐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守护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下一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特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以实物形式存在,而是通过口口相传、实践操作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和传统知识。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传统知识与实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传承历史记忆、支撑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民族认同和自豪感,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了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相关工作的立法、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传承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和效果。
在研究传承方式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特征。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代表性、传统传承和表现特定文化特征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及传承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关注传承人。
传承人是指对传统技艺、表演、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和创新的人。
传承人通常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深厚传统功底和专业技能的人,他们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保护和传承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技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传承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精神,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传统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承人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使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只有如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传承和延续下去。
传承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更是文化传统的活化石,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中坚力量。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传承人通过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些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继续传承,向社会传播。
没有传承人的努力与付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2.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
传承人通过各种方式,如演出、培训、研究等,向社会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以广泛传承,为社会带来文化的美好享受。
3.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传承人不仅仅是活化石,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传承及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中坚力量,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主要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人类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状况总体上积极向好。
国家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培训等举措,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受到关注,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智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促进世界多样文化的共同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研究还对于加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和态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以口头、表演、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等方式传承并被社会群体视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社会群体的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对于了解和传承人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以及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保护的方法与策略,包括法律保护、社区参与、传承人培养等方面的措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案例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
四、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研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和合作模式,探讨我国在国际层面上的参与与贡献。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本报告旨在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摘要: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非遗研究中,学界对于非遗传承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将从传承人认定、传承人特点、传承人类型、传承人保护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提出日本和韩国在传承人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效,试图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实务工作开展和理论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文件。
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从公约中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能脱离人类智慧而独立存在,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处在“活态”传承和“活态”保护之中,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核心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二、传承人概念国内首个关于文化传承人的管理文件2006年颁布的《湘西土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界定其所指|“传承人”是“指州人民政府公告命名并在我州境内通晓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内涵、表现形式、组织规程或在本民族民间工艺领域中技艺精湛或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
并有一定研究成果被群众公认的代表人物。
”随后在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中,也对传承人的条件做了规定,其第1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被推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1)在一定区域内被公认文通晓本民族或者本区域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内涵的代表人物;(2)熟练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艺人;(3)掌握某种稀有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公民;(4)大量掌握和保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始文献和其他资料!实物,并对其有一定研究的公民。
”第16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团体,可以申请或被推荐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单位:(1)以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宗旨(2)掌握某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技艺,或者研究、传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取得显著成绩;(3)坚持经常开展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活动;(4)有效保存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相关资料或者实物。
”根据这些规定,著名民族学家祁庆富先生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2非遗传承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振兴中有重要作用,是承接前人经验,启迪后人智慧的桥梁。
通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的“传”、“承”交替循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世代延续继承下来。
在我国学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者的定义和条件也不尽相同。
广义上的传承人概念,即一般传承人,即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1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第200页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狭义上的传承人,即法律意义上的传承人,在我国称为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是指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或者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责任,掌握该项目的知识、技能,并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人。
一般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在概念、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别,可以说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国家认可的、传承主体中的佼佼者。
三、传承人特征第一,能熟练掌握国家或地方政府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个体传承人作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际掌握者,必须是通过国家或者相应地方主管部门的认定并且许可。
这是作为个体传承人的合法基础。
第二,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本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
对于传承人所掌握的“非遗”项目,不能简单归结为掌握某种技艺或者某种特长,需要实际扎根于某个特定领域内,并且能够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从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典范。
第三,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为公众认同并能积极传承。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良莠不齐,这里定义的“非遗”项目必须是健康积极,并能为民众集体喜闻乐见,并能使得世代传承的文化成果。
第四,愿意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
四、传承人类型1、家族、族群等群体性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来说是经历了常年累月而积淀下来的,往往涉及一个族群或者社区,在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家也都承认他们的存在,并且认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涉及到一个或者多个地区的族群的,他们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而且是不可剥离的。
2、个人、独立传承人其实在划分个人主体和群体性主体时,他们之间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相互包含,又分别独立的关系。
个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群体也是由单个人所组成的,个人在传统文化表达的发展和再创造中起着中心作用。
所以我们列出个人主体时,在宏观层面是为了促进一种技艺能够更好的传承。
个人对于技艺的传承他会起到一个再创造的作用,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能够保持其鲜活,同时又不失其原真状态的最好方式。
五、传承人权利和义务1、权利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有传承权。
传承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传承权本身包含两层内涵——有权自主选择下一代传承人和有权自主选择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所传承技艺的特点制定选择下一代传承人的具体标准选择有天赋的继承人。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开展传承活动时享有获得资助的权利。
对于传承主体来说,物质条件是基础,没有物质条件做坚实的后盾,传承人的种种规划很难实施,传承活动也无法开展。
对于由各级政府直接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物质上的扶持和帮助,支持其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传承人不仅有权获得政府的资金资助,还有权在授权范围内自主支配资金。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配合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时,还享有被尊重的权利。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16 条的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调查时,应当征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同意,并尊重传承人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不得损害传承人的合法利益。
2、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1 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作了详尽的规定,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特别规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的退出程序,作为传承人不履行其法定义务的惩罚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述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正当理由包括不可抗力、第三人原因等;丧失传承能力的,例如疾病、伤残、年老等,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3传承人要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应当摒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思想,如果在传承中有所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将一代不如一代,势必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丰富的实物资料,如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
这些实物资料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水平、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研究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非遗传承人应当妥善保管好这些实物资料。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1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根据本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对上述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有配合的义务。
传承人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性公益宣传活动。
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社会影响,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六、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认定问题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里,代表性传承人(一般指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是指那些被普遍性认定极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的有代表性的承担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的相关项目的传承责任的且通过了国务院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与认定的优秀传承人。
传承人的认定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活态性,并且不同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也各不相同。
我国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够细化完善。
传承人认定过程时常遇到量化问题。
《非遗法》第29 条第 2 款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有着明确规定:“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也就是说,传承人应当具有技艺性、权威性和能动性。
但是,这三点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并不便于掌握。
“熟练”、“较大影响”等词汇过于抽象,何谓“熟练”?何谓“较大影响”?这些都没有具体标准可参考,特别是当出现条件类似的传承人时,会处于无法认定的困境。
同时,在认定程序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非遗法》第29 条第2 款规定,申请代表性传承人,由申请人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再由政府部门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最后公布审核通过的情况。
一旦通过,这个申请人即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纵观整个程序可发现,传承人的主动申请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从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生存环境来看,传承人大多生活于偏远乡村,信息的闭塞导致传承人无从了解相关制度,更别说主动提出申请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3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85.2、观念问题很多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仍然保留着旧社会封建观念。
“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腐朽观念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传承途径,使得很多有潜能的人并不能成为有政府认可的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