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非遗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制定一份小学非遗课程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课程目标小学非遗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传统手工艺:学生将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基本技巧,如刺绣、剪纸、编织等。

通过亲身实践,他们将了解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培养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

2. 传统音乐舞蹈:学生将学习传统音乐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对音乐舞蹈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传统戏曲表演:学生将学习传统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如唱腔、表演动作等。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他们将了解到中国戏曲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培养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4. 传统节日习俗:学生将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他们将了解到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传统手工艺时,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作品,从中感受到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2. 观摩交流:组织学生观摩非遗大师的示范表演或作品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心得体会。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非遗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法1.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评价学习成果。

他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表演的音乐舞蹈或戏曲等,让其他同学和家长欣赏和评价。

2. 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非遗课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笔记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收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教学大纲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教学大纲大纲

2015 级文化家产管理专业( 普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课纲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教课纲领一、课程基本信息合用专业:文化家产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流传学院课程的种类与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分: 2总学时: 32理论讲课学时:16实验实训学时:16参照教材: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第一版社,2009.先修课程:文化家产管理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策划与创意学查核方式:考察。

平常成绩由作业1、作业2、出勤三部分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作为文化家产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文化策划模块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主要讲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要求经过学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价值和保护方法以及开发与传承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野外实践的基础方法,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点,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野外检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激发学生尊敬传三、教课内容序号章讲解实验(训)共计1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界定与分类、保02护历史回首22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202评估的主要要素3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保护原202则、传承主体以及保护主体4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开发与02经营25第五章大众文学类、表演艺术类遗产2026第六章工艺美术类、生产知识与技术类遗产2027第七章生活知识与技术类、仪式类遗产2028第八章节日类、文化空间类遗产2029第九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01616共计161632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界定与分类、保护历史回首学时数: 41.本章教课目的:经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以及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有深入的认识和认识。

非遗文化研学课程设计

非遗文化研学课程设计

非遗文化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价值。

2. 学生掌握至少两种非遗文化项目的基本知识,如剪纸、泥塑等。

3. 学生理解我国非遗文化保护的现状及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非遗文化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验,掌握至少一种非遗文化的基本制作技巧。

3.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非遗文化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2. 学生树立尊重、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培养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传承非遗文化。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1. 非遗文化概述- 非遗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我国非遗文化保护的政策与措施2. 非遗文化项目学习- 纸鸺悦: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分类和基本技法- 泥塑:介绍泥塑艺术的起源、制作方法和表现形式3. 非遗文化实践体验- 纸鸺悦制作实践: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 泥塑制作实践:动手制作泥塑作品,体验非遗文化魅力4. 非遗文化现状与保护- 分析我国非遗文化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探讨如何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非遗文化概述第二课时:纸鸺悦学习与实践第三课时:泥塑学习与实践第四课时:非遗文化现状与保护教材章节与内容:《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民间艺术第三节:剪纸与泥塑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价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

并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以田野实践为基础,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弥补了“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认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进而掌握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发展状况,为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中国和外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等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

(四)教学时数周2课时,共36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工*,一、本文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要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课时)自然遗产概念的提出;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课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关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2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XXX数:2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

通过研究,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

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中心在于匡助学生建立起精确的社会科学研讨办法观念,从办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理论在社会科学研讨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明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明涵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明、传承中华文明的文明自发,从而完成我院社会文明系文明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

(1)精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讨工具,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布局,对非物质文明遗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明遗产工程的历史、种别、申报流程、办理办法、保护手腕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扶植;(6)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7)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筹谋组织非物质文明遗产的相关举动。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和保护的无形的文化财富,它们代表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独特文化传统。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意义和保护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尊重。

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的重要性。

- 掌握几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和技能。

- 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以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 学生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学生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式,例如口述和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知识等。

- 学生将研究一些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例子。

第三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学生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例如口述和口头传统的记录、传统技能的传承、社区参与和国际合作等。

- 学生将研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第四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和表达- 学生将体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民间歌曲、传统手工艺等,并研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学生将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课堂讲授的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

- 走进实践:学生参观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亲身体验和研究。

- 学生展示: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评估-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作品,例如课堂讨论记录、实践报告、学生展示等。

- 测试评估:进行一次书面测试,以考察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扩展阅读和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醒:此教案只是一个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适当调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目标1.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种类和传承人;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准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3.要求学生掌握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各类内容的特征;学会识记和鉴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作品;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作业的方法;4.本课程以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美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为先行课,同时它又是文学欣赏、影视文学创作、文化产业基础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本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主要范围、研究方法、山西非遗资源、分类别的非遗项目文学类、音乐类、舞蹈类、戏剧、民俗、节日类非遗以及非遗调查为主要内容。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讲清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新成就。

注意非遗资源分布、保护发展方面的关系;2.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片、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3.在讲述非遗过程中,充分注意非遗理论讲述与田野考察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民间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学掌握。

这一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老师课堂解答的方式。

三、先修课程民间文学、民俗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来,当代意义;教学难点:非遗鉴赏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片欣赏和田野调查(视客观条件而定)为辅,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文化遗产》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遗产》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遗产》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首先,论述了世界遗产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其次,还介绍了世界遗产组织设立的状况,讨论了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濒危遗产四个类别进行系统的介绍。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遗产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世界遗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备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支撑教学目标1)课时:6课时教学内容(1)世界遗产概述(2)世界遗产的分类(3)世界遗产标志和委员会历次会议(4)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5)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教学要点(1)掌握世界遗产的概念、标志、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2)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时间、标准以及属性第二章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1)世界遗产的管理(2)世界遗产的保护(3)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要点教学要点(1)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2)世界遗产的保护第三章世界文化遗产(支撑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3)各大洲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要点(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2)各大洲世界文化遗产第四章世界自然遗产(支撑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1)自然遗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2)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3)各大洲的世界自然遗产教学要点(1)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2)世界自然遗产的定义、标准,世界自然遗产的国家、洲名、申报时间、标准以及属第五章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支撑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1)双重遗产的定义、标准(2)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3)各大洲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学要点(1)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国家、洲名、申报时间、标准以及属性第六章文化景观遗产(支撑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1)文化景观遗产概述(2)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3)各大洲的文化景观遗产教学要点教学要点(1)文化景观的定义、评定标准(2)文化景观遗产的国家、洲名、申报时间、标准以及属性第七章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支撑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课时: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遗产新类别第二节中国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第三节第一批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第四节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申报教学要点(1)中国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2)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标准以及属性第八章濒危遗产(支撑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1)产生濒危遗产的危险因素(2)目前的濒危世界遗产(3)濒危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恢复教学要点教学要点(1)目前的濒危世界遗产、濒危世界遗产的具备条件(2)濒危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恢复四、学时分配五、教学进度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3.王志艳.文化遗产[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

非遗文化研学课程方案模板

非遗文化研学课程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非遗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为了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特制定此非遗文化研学课程方案。

二、课程目标1. 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了解非遗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1. 课程主题:以我国传统非遗文化为主题,如剪纸、泥塑、陶瓷、刺绣、戏曲等。

2. 课程安排:(1)非遗知识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技艺、传承与发展。

(2)动手实践体验: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非遗作品,如剪纸、泥塑、陶瓷等,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3)文化体验活动:参观非遗展览馆、非遗传承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

(4)非遗传承人访谈:邀请非遗传承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非遗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四、课程实施1. 时间安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研学基地开放时间,合理规划研学课程时间。

2. 人员安排:成立研学课程组织小组,负责课程的策划、实施和总结。

3. 教学资源:与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研学基地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

4. 安全保障: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安全。

五、课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评估课程效果。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家长评价:通过家长会、家长问卷等方式,了解家长对非遗文化研学的意见和建议。

六、课程总结1. 对研学课程进行总结,梳理课程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研学活动提供借鉴。

2. 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优秀表现进行表彰,鼓励他们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与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研学基地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今后的研学活动奠定基础。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非遗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及传承情况;3. 学生了解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热爱和传承意识;2. 学生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学生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

2. 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术(如剪纸、泥塑等);- 传统技艺(如刺绣、陶瓷等)。

3. 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 传统戏剧、舞蹈、音乐等。

4. 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民间习俗、仪式活动等。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二课时: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课时: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课时: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学内容与进度:1. 第一、二课时: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重点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 第三课时: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欣赏和评价;3. 第四课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节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4.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遗课程设计详细介绍

非遗课程设计详细介绍

非遗课程设计详细介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定义、分类、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等;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在技能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识别、评价和保护。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能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导论》2.参考书: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报告》等3.多媒体资料: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料和进行相关实验以上就是本次示范课的课程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占总评的30%。

作业主要包括课后阅读报告和案例分析,占总评的20%。

考试为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评的50%。

评估方式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1 课程说明 1.1 课程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文理基础指导选修课,是伴随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课程,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06 年度教改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重要实验内容和支撑。

它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了具备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与学科前沿探索、田野实践、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向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课程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和保基础理论; 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重庆文理学院校训“进德修业,博文达理”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

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

《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理论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基础主要是历史学、旅游学和建筑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原理分析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知晓其目前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保存状况,以及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内涵,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客观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主要对不同遗产类别的代表作做以介绍,讲授文化遗产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

具体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内容。

(四)教学时数周4课时,共72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参观、讨论、课外辅导等方式。

二、本文第一章“世界遗产”的诞生和发展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了解《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世界遗产提名和确定,以及世界遗产。

重点是《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2课时)1.《世界遗产公约》;2.世界遗产组织。

第二节《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义务和权利(2课时)缔约国需承担和承认的义务和原则;缔约国享有的权。

第三节“世界遗产”的提名和确定(2课时)第四节“世界遗产”的现状(2课时)1.“世界遗产”项目的分布;2.“世界遗产”的主要类。

第二章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和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重点是中国的遗产政策。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2课时)第二节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2课时)第三节中国加入世界遗产组织(2课时)1.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2.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总体特征;3.中国近期世界遗产项目的预测。

第三章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上)---宫殿、坛庙、宗教建筑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概况、文化遗产中的宫殿、坛庙和宗教建筑,重点是故宫、天坛和布达拉宫。

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方案是针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一项教育项目。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等各种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非遗文化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开展非遗研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非遗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研学课程,以及实施计划和未来展望。

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体验和实践的方式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非遗传承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如下内容: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对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的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非遗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针对非遗文化的研学课程设计方案。

具体包括内容如何选取、如何编排课程内容以及如何设计实践环节。

结论部分将对整个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总结,评估课程效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研学课程中的应用和设计方案,通过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技艺和文化,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知、体验并传承非遗,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同时,通过对非遗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2.正文2.1 非遗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传承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之中,并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

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

【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二、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四、先修课程:无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1、使用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同时,课程侧重于与美术学专业相结合的民间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使本课程更为生动的呈现于同学面前。

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

编制人签字:学院主管院长签字:编制时间:2016.04.07《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编码:[由研究生院统一编号]学时: 32 学分:2学分上课时间:秋季或春季大纲编写人:职称:主讲人及职称:对象: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一、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限500字以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

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

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

同时,课程侧重于与美术学专业相结合的民间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使本课程更为生动的呈现于同学面前。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5学时)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概念的出现为基础,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并对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主要问题进行阐释,并通过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程及现状的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规律进行整体把握,最后对本课程的基本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分类讲授,使学生掌握学科框架和研究方式。

教学重点: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界定与科学原则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知(5学时)教学内容:本章首先从国际上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个概念的提出出发,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提出与深化进行人类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历程的分析。

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外其他国家及国内相关法规条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科学界定。

在完成概念的认知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文化遗产,如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遗产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特点及相关性质进行阐释,并通过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状态进行时间分析使学生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的认识。

作业布置:按照课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定义,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

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及特质认识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科学界定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4学时)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包含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资源、科学资源、伦理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等自身资源入手,从而探讨其所具有的价值丰富性与体系性。

并宏观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整体分为历时性基本价值、共时性基本价值与现实价值三点,进而通过对这三点的精细分类,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价值具有宏观与微观的双重理解。

作业布置:根据自己熟悉的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分析其历时性、共时性及现实价值教学重点:历时性基本价值、共时性基本价值与现实价值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系性认知第四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4学时)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入手,从中简要分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一级和国家一级两个层面的主要意义,并从微观上对不同地区、社区、团体和个人的不同意义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进行表述,使学生加深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的了解,进一步深化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国际及国家两个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教学难点:国家一级的具体保护意义第五章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3学时)教学内容:本章从我国古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着手讲授,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其次通过20世纪及建国后以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学科为主的民俗采风、民俗调查工作的保护成绩,着重学习新时期即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在中国的开展及其显著成就,使学生在此学习我国目前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态。

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教学难点: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第六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3学时)教学内容:本章节在歉意章节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国外的保护历史与现状进行讲授,由于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有较为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并形成了较为体系的保护方法,其对于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丰富发借鉴作用。

本章节分别从古希腊古印度的远古时期的史诗保护入手,后分别对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东西方国家的不同保护现状分析其保护方式的利弊与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更为深入更具国际化的视野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知。

教学重点:国外各国家不同保护情况教学难点:国外各国家保护的有益经验及借鉴方式第七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4学时)教学内容: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观念,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为一定的类别,本章节通过在学术研究中常用的“分类法”介绍入手,从不同学科、不同思维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分类方式进行概述,并探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意义。

再从国际文件及我国相关制度方面阐述科学的分类方法,使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和系统化。

作业布置:按照联合国及我国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式,分别举出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例。

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分类方式教学难点:联合国及我国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式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问题(4学时)教学内容:本章节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几个基本概念及问题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点基本原则,即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对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概念认识进行了界定,在学习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保护方式如生产性保护、立法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及抢救式保护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与科学评定。

教学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正确的保护理念与保护方式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划分以及我国现行保护方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三、课程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一)理论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力.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二)课堂讨论讨论要有专题,紧扣议题(三)作业、答题和质疑采用查阅资料、翻译文献及实作等方式进行(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考查作业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与传统文化、民间美术学等课程关系密切,应在修习上述相关课程后开课.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二)必读书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三)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7.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8.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