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

(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宋体,小四号,

1.5倍行间距】

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

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

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二、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

美术学学术型硕士

四、先修课程: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

1、使用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

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同时,课程侧重于与美术学专业相结合的民间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使本课程更为生动的呈现于同学面前。

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

编制人签字:学院主管院长签字:

编制时间:2016.04.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编码:[由研究生院统一编号]

学时: 32 学分:2学分

上课时间:秋季或春季

大纲编写人:职称:

主讲人及职称:

对象: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限500字以内)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同时,课程侧重于与美术学专业相结合的民间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使本课程更为生动的呈现于同学面前。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概念的出现为基础,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并对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主要问题进行阐释,并通过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程及现状的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规律进行整体把握,最后对本课程的基本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分类讲授,使学生掌握学科框架和研究方式。教学重点:

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界定与科学原则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知

(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首先从国际上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个概念的提出出发,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提出与深化进行人类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历程的分析。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外其他国家及国内相关法规条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科学界定。在完成概念的认知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文化遗产,如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遗产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

性与地域性等特点及相关性质进行阐释,并通过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状态进行时间分析使学生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的认识。

作业布置:按照课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定义,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及特质认识

教学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科学界定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4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包含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资源、科学资源、伦理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等自身资源入手,从而探讨其所具有的价值丰富性与体系性。并宏观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整体分为历时性基本价值、共时性基本价值与现实价值三点,进而通过对这三点的精细分类,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价值具有宏观与微观的双重理解。

作业布置:根据自己熟悉的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分析其历时性、共时性及现实价值

教学重点:

历时性基本价值、共时性基本价值与现实价值

教学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系性认知

第四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4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入手,从中简要分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一级和国家一级两个层面的主要意义,并从微观上对不同地区、社区、团体和个人的不同意义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进行表述,使学生加深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的了解,进一步深化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国际及国家两个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

国家一级的具体保护意义

第五章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

(3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从我国古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着手讲授,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其次通过20世纪及建国后以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学科为主的民俗采风、民俗调查工作的保护成绩,着重学习新时期即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在中国的开展及其显著成就,使学生在此学习我国目前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态。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

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第六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