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9.8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等。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概念和定律。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相互作用的概念:物体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力,称为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力的物体不断改变其位置和形状,轻盈的物体则很难改变其位置和形状。
2.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物体内部会产生恢复变形的力,称为弹性力。
弹性力的大小是与变形量成正比的,并且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力的关系:F = kx,其中F为弹性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变形量。
3. 弹簧的形变:弹簧的形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增加,压缩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缩短。
4. 弹簧系数:弹簧系数是一个描述弹簧性质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弹簧系数越大,弹簧的劲度越大,反之弹簧的劲度越小。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6.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在自由悬空状态下所处的平衡位置。
对称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对称轴上,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形状对称的位置。
7. 压强:物体受到的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称为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大小,A为受力作用面积。
8. 压强的应用:应用压强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应用,如大海能够支撑船只、用小钉子穿墙等。
9. 连续介质的流动: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行为的学科,其中连续介质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连续介质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层流和湍流。
10. 流体的压强:流体受到的压强是由其自身重力和外部施加的压力造成的。
流体的压强还与流体密度和流体的高度有关,按照势能变化原理,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所处高度。
高考必看物理知识点全总结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三章相互作用一力1.力2.力的描述(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准确地表示出来,大小用带着标度的线段的长短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作用点用起点或终点表示,(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选定标度(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少牛的力)②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刻度,③在线段的一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注意:①不能用不同标度画同一物体所受的不同的力,②选择标度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段,不宜太多,太多了图不清晰;也不可太少,不能少于2段(3)力的示意图:不需要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图3.关于力的分类(1)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能相同(3)按性质命名的力强调的是力产生的特性,即由名称可知力的产生原因;按效果命名的力强调的是力产生的效果,即由名称可知力可能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怎样的形变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重力三弹力1.形变(1)形变: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2)弹性形变:按照能否恢复原状分类,形变可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撤去外力后,可以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塑性形变(塑性形变又称范性形变).(3)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在去掉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4)弹性限度: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达到某一限度时,即使撤去外力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2.弹力(1)弹力(2)弹力的方向①接触面间的弹力②轻绳、轻杆、轻弹簧的弹力(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量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形变量越小,产生的弹力越小,(1)一般情况下,弹力的大小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出来;对于弹簧的弹力,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2)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其形变量(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F=kx,式中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F为弹力.胡克定律的图像如图所示.①式中形变量是指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量x是弹费在原长基础上的改变量,即弹赞伸缩后的长度与原长的差: x=lL-1o1,不能将x当做弹簧的长度,②胡克定律中劲度系数k的单位是N/m,由弹簧自身的条件(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弹簧做好后,劲度系数是确定的,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一般不同③劲度系数k的两种求法A.由胡克定律F=kx知: k=F/xB.由F-x图像知k=F2-F1/x2-x1=ΔF/Δx四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2.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3.最大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即将发生相对运动而又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是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成正比,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是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一一个临界值,是判定接触面间是否出现相对滑动的重要依据.五力的合成和分解1.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2.合力与分力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①合力与分力是针对同一受力物体而言的.②一个力之所以是其他几个力的合力,或者其他几个力之所以是这个力的分力,是因为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当,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③合力可能大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介于两个分力之间.④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不变,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夹角越小,合力就越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重要知识点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缘由.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留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旁边,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离地面高h处,其中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肯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肯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缘由: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复原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干脆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状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状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到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肯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状况下应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行.(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推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依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依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推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依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μF N进行计算,其中是物体的正压力,不肯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之间变更,一般应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探讨的物体,分析四周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探讨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依次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依次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假如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探讨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意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 12|≤F≤F1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便利某些问题的探讨,在许多问题中都采纳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0,若采纳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 =0,∑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像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相互作用第三章相互作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力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位:牛顿,简称牛(N)。
力的图示定义: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重力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公式:G=mg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重心定义: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点。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常称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弹力弹性形变和弹力形变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弹性限度: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内部所产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过某一极限值时,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变可全部消失而恢复原状,这个极限值称为“弹性限度”。
产生弹力的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几种弹力压力和支持力拉力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之消失。
公式:F=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N/m)。
摩擦力摩擦力:连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方向: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个限度,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只要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间没有产生相对于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这个力保持大小。
必修一第三章物体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三章物体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必修一第三章物体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点。
一、重力和万有引力
- 重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而产
生的力。
-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物体的中心。
- 万有引力是质点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是一种长程相
互作用力。
-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质点的质量有关,与质点的质量成正比。
-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质点间的距离有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万有引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两个物体的连线上。
二、弹力
- 弹力是弹簧等弹性物体产生的力,是物体形变时产生的相互
作用力。
-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 弹力的方向始终指向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
三、摩擦力
- 摩擦力是物体间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形状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四、浮力
-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上升力,是一种浮力相互作用。
- 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 浮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上方。
五、牛顿第三定律
-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彼此不同的物体上。
- 牛顿第三定律保证了物体间力的平衡。
以上是必修一第三章物体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
第三章 《相互作用》一、三种性质力1、 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重力的大小:G=mg ,重力加速度:从赤道到两极g 值,在极地G 最大,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着高度的变化g 值。
在有限范围内,在同一问题中重力认为是恒力,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即使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不变;(3)重力的方向永远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而不是与支持面垂直);(4)物体的重心:确定重心的方法:悬吊法,支持法。
2、 弹力、胡克定律:(1)弹力是物体接触伴随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有挤压或拉伸作用。
常见的弹力:拉力,绳子的张力,压力,支持力;(2)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相关。
形变程度越重,弹力越大。
(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是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结论:两物体接触发生形变,弹力方向:面面接触: 点面接触:点点接触:(4)胡克定律: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F=kx (x 长度改变量:'='-x x x x x 现长原长00,)3、 摩擦力(1)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
※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存在。
(含盖了产生弹力的条件)(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从而找到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
(3)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f N =μ·,N 为正压力静摩擦力是一组值,其中有一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使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静摩擦力)。
不能用f N =μ·来计算,只能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平衡条件或牛顿二定律求解。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三种力1.重力(1)G=mg.在题目中不注明的情况下,g取9.80 m/s2.方向竖直向下(或与当地水平面垂直).(2)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重力实际上是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物体绕地球旋转所需要的向心力).重力是非接触力.非特别说明,凡地球上的物体均受到重力.2.弹力(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上.(2)几种典型弹力的方向注意:可绕端点自由转动的轻杆的弹力方向一定沿杆,而端点固定的轻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可由其他受力并结合物体的状态确定.(3)弹力的大小①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x表示弹簧的形变量.②除弹簧外,其他一般物体所受弹力大小,通常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3.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另一个物体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3)摩擦力的方向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4)摩擦力的大小①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 f ≤F fm ,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f =μF N .③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F fm =μ0F N ;最大静摩擦力与物体运动趋势无关,只跟μ0F N 有关,它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些,在许多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往往认为其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二、力的计算方法1.力的合成方法(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的合力,可以把F 1、F 2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如图1所示,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共点的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 的大小,与它们的夹角θ有关,θ越大,合力越小;θ越小,合力越大.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F 1与F 2同向时合力最大,F 1与F 2反向时合力最小,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 F 1-F 2|≤F ≤| F 1+F 2|.(2)三角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 1、F 2的合力,可以把F 1、F 2首尾相接地画出来,把F 1、F 2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如图2所示,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注意:①矢量三角形定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化,在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共点力动态平衡问题时,非常简捷而有效.②二力合成的三角形法则可以推广到多边形定则求n (n >2)个力的合力,如图3所示,把所有的分力F 1、F 2、F 3…依次首尾相连,从第一个分力F 1的始端指向最后一个分力F n的末端的图1有向线段F,就表示这n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③利用矢量三角形作图法分析最小力是最简单、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以下两种典型情况: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最小的条件是两个分力互相垂直,如图4所示,最小的F2=F sinα.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另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最小的条件是F2与合力F垂直,如图5所示,最小的是F2=F1sin α.2.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分力的合力是唯一确定的,而一个已知力可以分解为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即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按力产生的效果进行分解;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正交分解.(1)常见的重力的作用效果图6 图7 图8 图9①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相当于分力F2的作用;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相当于分力F1的作用.F1=mg cosα,F2=mg sinα.②如图7所示,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被竖直挡板挡住静止于斜面上时,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挡板,相当于分力F 1的作用;二是使球压紧斜面,相当于分力F 2的作用.F 1=mg tan α,F 2=mg cos α. ③如图8所示,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被悬挂靠在竖直墙壁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竖直墙壁,相当于分力F 1的作用;二是使球拉紧悬线,相当于分力F 2的作用.F 1=mg tan α,F 2=mg cos α. ④如图9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被细绳AO 和轻杆OC (可绕C 自由转动)作用而静止,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拉紧绳AO ,相当于分力F 1的作用;二是挤压杆OC ,相当于分力F 2的作用.F 1=mg tan α,F 2=mg cos α. (2)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求其合力时,可将各个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正交分解,然后再分别沿这两个方向求出合力,正交分解法是处理多个力作用问题的基本方法,解题步骤如下: ①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水平方向或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为x 轴,使尽量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②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分别求出坐标轴上各力投影的合力.F x =F 1x +F 2x +…+F nx ,F y =F 1y +F 2y +…+F ny .③共点力合力的大小F =F 2x +F 2y ,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θ=arctan ⎝⎛⎭⎫F y F x. 三、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a =0的状态.(2)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F 合=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是F x 合=0,F y 合=0.注意: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不为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2.共点力平衡的常用推论3.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复习: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同时产生一对力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和力的图示5、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1)、大小G=mg (2)、方向:竖直向下(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二、弹力1、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 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3、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4、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 a、k 劲度系数 N/m ;b、x 伸长量三、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2、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3、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4、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a、接触面粗糙;b、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静摩擦力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 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 1、接触时粗糙 2、相对滑动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 F=F1+F2最小值 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分析顺序:①场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 1.求 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六、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时,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B.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一定接触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D.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铅球也发生了形变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D.铅球对地面的压力即为铅球的重力4.有关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叫矢量B.矢量的大小可直接相加,矢量的方向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C.速度是矢量,但速度不能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速度,因为物体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D.只用大小就可以完整描述的物理量是标量5.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③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④所有物体弹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成正比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B.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7.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值越大B.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及形变无关C.与弹簧发生的形变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大D.与弹簧本身的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无关二、实验: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
必修一第三章浮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三章浮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1. 浮力的概念
-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
- 浮力的大小等于液体(或气体)排开的重量。
2. 浮力的原理
- 浮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液体(或气体)而产生的压力差。
-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成正比。
3.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
-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会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自身的重力,物体浮起来。
-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会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自身的重力,物体沉下去。
- 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会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物体悬浮在液体表面。
4. 计算浮力的公式
- 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 = ρ * g * V
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V表示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总结: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浮力由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液体(或气体)而产生的压力差。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成正比。
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或气体)的密度不同,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可能浮起、沉下或悬浮在液体表面。
浮力可以通过公式F = ρ * g * V计算,其中ρ表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V表示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第三章相互作用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力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假设的点)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讲的是相互作用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一、三种常见的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弹力(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3)、拉力、支持力、压力。
(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③、大小:f=uN。
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三、力的分解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
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
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
必修一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力的相互作用 第1讲 力 重力和弹力 摩擦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力是相互的 (2) 力是矢量(什么叫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5)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提问:效果相同,性质一定相同吗?性质相同效果一定相同吗?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效果一定相同吗?)(6) 力的效果:1、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 2、形变(7) 力的拓展:1、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产生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三定律二、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1)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 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3) 大小:G=mg ,可用弹簧秤测量两极 引力 = 重力 (向心力为零)赤道 引力 = 重力 + 向心力 (方向相同)由两极到赤道重力加速度减小,由地面到高空重力加速度减小(4) 作用点:重力作用点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测量方法: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1)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 (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1、 K 是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2、 X 是相对于原长的形变量3、 力与形变量成正比(5) 作用点:接触面或重心3、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点回顾1.力和力的图示2.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运动状态、发生形变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G=mg 竖直向下重心5.四种基本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6.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7.弹力产生条件:挤压、发生弹性形变8.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9.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大小:f=μN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10.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1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12.受力分析二、习题 选择题1.如图所示,物块在力F 作用下向右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与拉力F 的合力方向应该是( ) A .水平向右 B .竖直向上 C .向右偏上 D .向左偏上2.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F1=4N ,F2=8N ,保持F1不变,将F2由8N 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它们的合力大小变化是(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 ≠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A .在F1的反方向上受到Ff1=μmg 的摩擦力B .在F2的反方向上受到Ff2=μmg 的摩擦力C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合=2μmgD .在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 =μmg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 .L +μk m1gB .L +μk (m1+m2)gC .L +μkm2gD .L +μ(m1m2g)k(m1+m2)6.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在质量为m2的长木板上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2,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一定为( )A .μ1(m1+m2)gB .μ2m1gC .μ1m1gD .μ1m1g +μ2m2g7.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滑块A 、B ,按如图所示叠放,设A 、B 接触的斜面光滑,A 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在B 上作用一水平推力F ,恰好使A 、B 一起在桌面上匀速运动,且A 、B 保持相对静止,则动摩擦因数μ跟斜面倾角θ的关系为( )A .μ=tan θB .μ=12tan θC .μ=2tan θD .μ与θ无关8.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两个球A 、B 固定在杆的两端,将其放入光滑的半圆形碗中,杆的长度等于碗的半径,当杆与碗的竖直半径垂直时,两球刚好能平衡,则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 )A.33mgB.233mg C.32mgD .2mg9.如图所示,一条细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物体A 、B ,A 悬挂起来,B 穿在一根竖直杆上,两物体均保持静止,不计绳与滑轮、B 与竖直杆间的摩擦,已知绳与竖直杆间的夹角θ,则物体A 、B 的质量之比mA:mB 等于( )A .cos θ:1B .1:cos θC .tan θ:1D .1:sin θ10.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 、B 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 端位置不变,将B 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 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B .B 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C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D .B 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11.如图,重力大小为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 ,若F 总小于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12.如图,a 、b 为两根相连的轻质弹簧,它们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 ,200N/m 。
原长分别为 6cm,4cm 。
在下端挂一重物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平衡时A.弹簧a下端受的拉力为4N,b下端受的拉力为6NB.弹簧a下端受的拉力为10N,b下端受的拉力为10NC.弹簧a的长度变为7cm,b的长度变为4.5cmD.弹簧a的长度变为6.4cm,b的长度变为4.3cm13.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质量为1kg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右滑行的同时还受到一个向左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已知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1 。
在木块停止运动之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B.地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1N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为10ND.木块受到的合力为1N14.重力大小为G的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匀速攀上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1 ,匀速滑下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 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5.如图,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桌面的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10N,F2=2N,方向如图所示。
现撤去力F1,则A木块受摩擦力为8N,方向向左B 木块受摩擦力为6N,方向向左C木块受摩擦力为2N,方向向右D木块所受合力为2N,方向向右16.如图所示,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的力是A.重力,B对A的支持力B.重力,B对A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D.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17.如图所示,A 、B 、C 三个物体的质量相等,有F =1N 的两个水平力作用于A 、B 两个物体上,A 、B 、C 都静止,则地面对A 物体、A 物体对B 物体、B 物体对C 物体的摩擦力分别为: A .1N 、2N 、1N B .1N 、0、1NC .0、1N 、0D .1N 、1N 、0N18.关于弹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 .物质互相接触,就有弹力的相互作用。
B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必然对别的物体产生力作用。
C .由胡克定律可得:k=F/x ,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成正比,与形变量成反比。
D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绳的拉力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19.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重为G 的物体保持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A .μFB .μ(F+G)C .μ(F -G)D .G20.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力拉木箱匀速前进,则 A .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 .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21.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我们可以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B .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它们可能成为一对平衡力22.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跳起, 这是由于A 、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等于运动员受的重力B 、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C 、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的重力D 、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23.如图2所示,A 、B 两物体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共同以加速度a 向右移动,则在A 、B 两物体间的作用力FA .1对B .2对C .3对D .4对填空题1.已知一个力F=100N ,把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其中一个分力F1与F 的夹角 为30°,则另一个分力F2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2.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当它们的夹角为90°时,合力为F ,则当它们的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_3.三个共点力F1 、 F2 、F3的大小分别是2N 、4N 、8N ,这三个力的合力的范围是___________4.上图为一轻质弹簧的长度L 和弹力f 大小的关系,试由图线确定: (1)弹簧的原长 __________ ; (2)弹簧的劲度系数 _____________ ; (3)弹簧长为0.20m 时,弹力的大小 ___________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置于桌面上的木板上滑行,木板静止,它的质量为M=3m ,已知木块与木板间,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则木板所受桌面给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
6.如图所示,两根弹簧原长都是100cm ,劲度系数都是k=10N/m ,小球A 和B 的质量都是100g ,若不计弹簧质量,而且两个小球都可看做质点,则悬点O 到B 之间的弹簧总长度是________(g=10N/kg)7.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得出如图所示的图(F 与AO 共线),图中______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______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果是否变化_______。
计算题1.如图所示,物体A 重40N ,物体B 重20N ,A 与B 、B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B用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 32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稳态速度。
已知球形物体速度不大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正比于速度v,且正比于球半径r,即阻力f=krv,k是比例系数。
对于常温下的空气,比例系数k=3.4×10-4Ns/m2。
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kg/m3,重力加速度为g=10m/s2。
求半径r=0.10mm的球形雨滴在无风情况下的稳态速度。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在光滑的斜面上有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当沿斜面向上和沿水平方向向右各加一个大小都等于F=12G的力作用于这个物体时,物体正好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求斜面的倾角θ及斜面所受的压力.4.如图所示,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的斜面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斜面体斜面是光滑的,倾角为30°.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静止时轻绳与斜面的夹角是30°.(1)求当斜面体静止时绳的拉力大小;(2)若地面对斜面体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地面对斜面体支持力的k倍,为了使整个系统始终处于静止状态,k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5.如图所示,长为L=5m的轻绳,两端分别系在AB和CD两杆的顶端A、C处,两杆竖直立在地面上,已知两杆水平间距为d=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