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知识归纳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189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他从小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的信念。
1921年,他开始创作写诗,1929年,发表《山岗》并获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因发表反战文章和散发反战小册子等行为,同年9月在马赛被捕。
经纪德等作家的营救,不久被释放。
他再次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继续写作。
195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屋顶上的轻骑兵》发表。
1953年,获摩纳哥文学大奖。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成电影。
二、相关背景
这篇小说的原文题目为《这植树的人,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
据绘本最后一页的作者简介,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子。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
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有人还在好奇故事的真实性。
让·乔诺回信说,写的是故事,布菲是虚构的。
三、基础知识
慷慨无私帐篷废墟干涸坍塌缝隙刨根问底酬劳沉默寡言山毛榉敬佩琢磨微薄不毛之地呼啸富饶溜达戳
四、理清故事情节,划分结构层次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明确: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按时间顺序写的。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就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
战争结束了……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
2.理清故事情节,划分结构层次。
五、课文精析
1.第1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的“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总共三十多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
从1910年到1945年。
2.“我”初遇牧羊人的部分。
(1)找出描写高原的语句。
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属于环境描写。
作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作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
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作者远远望见牧羊人时用什么来形容他?牧羊人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安静,忠厚,不张扬”。
(3)第4至7段。
思考:这四段写了什么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描写了牧羊人给我打水喝,石房子的室内的环境及挑选橡子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将牧羊人的生活描述出来。
这四段是从正面直接地刻画牧羊人的形象,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细心认真、有耐心、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坚韧执着、勤劳的人。
3.“我”再见牧羊人的部分。
(1)作者再次来到高原,看到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
”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2)牧羊人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不再放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他除了种橡树,还种山毛榉、白桦树。
原因:因为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谷底比较湿润,适合种白桦树。
(3)“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明确:“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4.最后三段。
(1)1945年,作者再次来到高原,看到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这里变得富饶,建起了干净的农舍,流淌着不断的泉水,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2)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与第1段前后呼应。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明确:本文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以“我”作为见证人,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概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荒原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启示人们:只要有梦想,并坚定不移地实践,就能够获得成功。
六、问题探究
1.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材料的详略的?
明确:关于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时所看到的巨大变化和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的内容,作者写得很详细。
而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几句,写得简略之极。
文章材料的详略,是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的。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对他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滋润和富饶。
3.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明确:第20段。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作者赞美牧羊人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无比敬佩之情。
七、品析语言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gài)坍.塌(tān)缝.隙(fèng)
B.涌.出(yǒng)微薄.(bó)白桦.(huá)
C.水渠.(qú)戳.破(chuō)流淌.(tǎng)
D.沃.土(wò)干涸.(gù)滚烫.(tà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苍桑琢磨硬朗爆发
B.张扬呼啸流倘添置
C.滚烫干躁酬劳地毯
D.荒地废弃飘荡水渠
3.对句中横线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
B.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与“迷惘”是同义词。
B.“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延伸”和“延长”、“散步”和“信步”是两对同义词。
D.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
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迷人的春天慷慨
..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
....,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不断
..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
....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读准多音字。
(1)长:①长.期②长.辈
(2)难:①难.得②罹难.
(3)奇:①好奇.②奇.数
(4)埋:①埋.没②埋.怨
(5)种:①种.树②种.子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7.保罗•柯艾略的经典寓言式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讲述了(人物)追寻宝藏的奇幻冒险故事;乔斯坦•贾德的哲学启蒙读物《》讲述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女孩学习哲学知识的经过。
这两部经典将打开你从未想像过的世界。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8.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2)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3)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五.默写(共1小题)
9.默读课文填空。
(1)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又点明了故事的。
题目的作用是。
(2)课文按照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你说说“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时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课外文言文阅读——县令捕蝗。
钱勰①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dài)郡将云:“县界无蝗。
”已而蝗大起。
郡将②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②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
穆甫得檄⑤,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
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
(选自《避暑录话》)【注释】①钱勰(xié):宋朝人,字穆甫。
②郡将:知府。
③诘:责问。
④如皋(gāo):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
⑤檄:公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会.岁旱蝗发
②已而
..蝗大起
③令辞穷.
④即非县令不才
..
(2)联系上下文,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将诘之,令辞穷。
②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
(3)泰兴县令所说的谎言分别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4)文中两个县令各有什么特点?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1.阅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回答问题。
第2自然段作者细致描写阿尔卑斯山地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的一个废弃村庄的环境,在这篇小说中能起什么作用?
12.阅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回答问题。
从第一天的接触观察,“我”了解到牧羊人是怎样的人?
八.作文(共1小题)
13.以“开考一刻”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