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64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我没能早些重用您, 现在有紧急情况才来求您,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 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 啊!”(烛之武)答应了这 件事。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今河南兰考), 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 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 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 “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 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 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 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 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 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 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 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 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 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 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 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只身 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 精神。
自学指导一
自读三四节,解 决重点文言知识。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合作释疑
1、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2、面对困难,从郑国君臣的表现来分 析他们的形象
2、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但 深明大义,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以 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
也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 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劝,诚 肯认错。
明确: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
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 免去了一场战祸。
自学指导二
自读一二节,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课文串讲
以:因为
于:对
晋侯、秦伯围郑,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译:对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文公无礼)
于楚也。晋军函陵,
(贰:从属二主)
秦军氾南。
军:驻扎。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 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 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故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 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 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 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 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 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 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 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 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 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害怕,献上叔 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 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左 传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 作背景
2、熟练朗读全文,有感情的读出人物 语言并对全文进行概括
3、掌握第一、二两节重点实、虚词及 特殊句式,分析相关人物形象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 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 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 年)。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 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 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怎么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以为: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第一步:欲扬先抑,站在秦的立场,以 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 所害)。
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 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 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 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 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 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 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改变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译: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 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如果)没有 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 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 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 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 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 这是不明智的;以散乱 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 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 吧!”晋军也撤离了。
而:却 是:这
过:过错 然:然而 (烛之武)许之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 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 曰: “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现
在)国家危急了,如果派 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 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 伯听从了他的计策。烛之 武推辞道:“我年轻时, 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 更不能干什么了!” 郑伯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 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 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 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 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 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利用矛盾。
机 智
二、善于分析利弊。
善 辩
三、善于揣摩心理。
的 外
交
四、讲究语言艺术。 家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烛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之 武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一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听录音,读准字音
秦军氾(fàn )南
无能为(wéi )也矣
夫( fÚ )晋,何厌之有yuè ),与郑人盟
若不阙( jué)秦
微夫(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qǐ )子、逢(páng )孙戍之
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本文讲述 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课文串讲
佚之狐言于郑 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三
言
寸
之
之
辩
舌
重
强
于
于
九
百
鼎
万
之
雄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假如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结交的人。所+动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
自学指导一
1、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本文讲述 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有感情的阅读全文,读出不同人物 在不同场景中的语言特点,找学生分角 色朗读
名→动
•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 陵,秦军氾南。
• 晋文公、秦穆公联 合围攻郑国,因为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
礼,并且郑国依附
于晋国的同时又依
附于楚国。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南面 。
为什么交代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劝 说秦君提供了机会
合作释疑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 步说服秦穆公的?
第一步:欲扬先抑,站在秦的立场,以 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 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 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 之)。
• 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 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 各有所图,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 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 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 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 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 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
尝:曾经
为:给
济:渡河
夫:发语词
厌:满足
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 志
第一步:欲扬先抑,站在秦的立场,以 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 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 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 之)。
东:向东。名→状
封:使……成为疆 界 肆:。扩张。
使动
阙:侵损 焉:哪里
惟:希望 图:考虑
说:通“悦”
盟: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 郑国,郑国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被灭 因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 事)烦劳您。越过其他国家来把远方当作边 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灭郑来增 强邻国(晋国)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 于您的力量薄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让它成 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您)的主人,贵国使臣 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 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关于《左传》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 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 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 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 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 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 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3、面对困难,从郑国君臣的表现来 分析他们的形象
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心和对烛之武的理解 与信任
烛之武:“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 腹委屈与牢骚,但深明大义,顾 全大局。
郑伯: 大度,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再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课堂检测
总结第一二两节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1、掌握第三、四两节重点实、虚词及 特殊句式
有坏处.况且您曾经施恩给晋惠公,(他) 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 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您是知 道的。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疆界,又想要 在西边扩张它的领土,如果不使秦国被削减, 它将要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 来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 事。”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 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协守郑国,自己率军 回国。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今河南兰考), 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 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 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 “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 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 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 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 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 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 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 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 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 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 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 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只身 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 精神。
自学指导一
自读三四节,解 决重点文言知识。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合作释疑
1、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2、面对困难,从郑国君臣的表现来分 析他们的形象
2、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但 深明大义,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以 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
也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 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劝,诚 肯认错。
明确: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
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 免去了一场战祸。
自学指导二
自读一二节,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课文串讲
以:因为
于:对
晋侯、秦伯围郑,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译:对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文公无礼)
于楚也。晋军函陵,
(贰:从属二主)
秦军氾南。
军:驻扎。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 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 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故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 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 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 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 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 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 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 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 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 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害怕,献上叔 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 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左 传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 作背景
2、熟练朗读全文,有感情的读出人物 语言并对全文进行概括
3、掌握第一、二两节重点实、虚词及 特殊句式,分析相关人物形象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 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 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 年)。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 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 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怎么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以为: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第一步:欲扬先抑,站在秦的立场,以 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 所害)。
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 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 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 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 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 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 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改变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译: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 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如果)没有 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 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 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 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 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 这是不明智的;以散乱 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 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 吧!”晋军也撤离了。
而:却 是:这
过:过错 然:然而 (烛之武)许之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 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 曰: “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现
在)国家危急了,如果派 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 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 伯听从了他的计策。烛之 武推辞道:“我年轻时, 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 更不能干什么了!” 郑伯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 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 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 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 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 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利用矛盾。
机 智
二、善于分析利弊。
善 辩
三、善于揣摩心理。
的 外
交
四、讲究语言艺术。 家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烛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之 武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一
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语文(必修3)
听录音,读准字音
秦军氾(fàn )南
无能为(wéi )也矣
夫( fÚ )晋,何厌之有yuè ),与郑人盟
若不阙( jué)秦
微夫(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qǐ )子、逢(páng )孙戍之
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本文讲述 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课文串讲
佚之狐言于郑 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三
言
寸
之
之
辩
舌
重
强
于
于
九
百
鼎
万
之
雄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假如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结交的人。所+动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
自学指导一
1、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本文讲述 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有感情的阅读全文,读出不同人物 在不同场景中的语言特点,找学生分角 色朗读
名→动
•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 陵,秦军氾南。
• 晋文公、秦穆公联 合围攻郑国,因为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
礼,并且郑国依附
于晋国的同时又依
附于楚国。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南面 。
为什么交代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劝 说秦君提供了机会
合作释疑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 步说服秦穆公的?
第一步:欲扬先抑,站在秦的立场,以 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 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 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 之)。
• 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 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 各有所图,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 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 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 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 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 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
尝:曾经
为:给
济:渡河
夫:发语词
厌:满足
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 志
第一步:欲扬先抑,站在秦的立场,以 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 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 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 之)。
东:向东。名→状
封:使……成为疆 界 肆:。扩张。
使动
阙:侵损 焉:哪里
惟:希望 图:考虑
说:通“悦”
盟: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 郑国,郑国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被灭 因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 事)烦劳您。越过其他国家来把远方当作边 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灭郑来增 强邻国(晋国)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 于您的力量薄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让它成 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您)的主人,贵国使臣 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 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关于《左传》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 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 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 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 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 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 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3、面对困难,从郑国君臣的表现来 分析他们的形象
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心和对烛之武的理解 与信任
烛之武:“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 腹委屈与牢骚,但深明大义,顾 全大局。
郑伯: 大度,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再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课堂检测
总结第一二两节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1、掌握第三、四两节重点实、虚词及 特殊句式
有坏处.况且您曾经施恩给晋惠公,(他) 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 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您是知 道的。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疆界,又想要 在西边扩张它的领土,如果不使秦国被削减, 它将要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 来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 事。”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 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协守郑国,自己率军 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