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教案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历史教案10篇
历史(希腊语ἱστορία,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是书面文件中描写的过去及其研究。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掌控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挑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初二历史教案10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初二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控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显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县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增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发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产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显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知道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行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观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
并提出各组学习进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何会产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进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换、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体会),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形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观赏描写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
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控“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入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便谈体会,提出问题。
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初二历史教案篇2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奇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愿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少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动身,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
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爱好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沉重的民族灾害,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羞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缺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遭到大规模的军事入侵,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燃眉之急。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何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环绕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以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入侵的加重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横、大胆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动身,启示引诱学生摸索、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进程。
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现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到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示思维的目的。
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美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
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全深入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以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展现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何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大方大方?
2、战争起因。
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
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争、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争。
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情势,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每个战争的特点。
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控要点,启动思
维,深化知识。
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何战败?让学生去摸索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现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这是本课的重点。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位代表论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摸索,开辟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鉴戒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初二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控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摸索分析和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形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当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形。
通过分析、知道、归纳等方法掌控“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固执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气力对照、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知道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情势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控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羞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沉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
假定: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酷爱祖国、关心中国前程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进运动
初二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显现的情形;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易衣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进程与方法:
采取情形创设,激发学生爱好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害深潭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教学重点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显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进程
导入:
最近央视拍了一部历史剧《社会生活的变化》,该剧一经播出,观众反响烈火,收视率一路飙升,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个方面的变化,剧情是环绕着祖孙三代人的经历展开的,了解剧中人物。
人物介绍:
张人骏(1847—1927),1868年考中进士,历任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江总督等。
张制夷(1866—1940),张人骏之子,商人,从事玉石买卖。
张启燊(1892—1967),张人骏之孙,毕业于两江师范大学(现南京大学),后留校做老师。
新授:
(一)寻觅变化、初步认知
在了解了人物之后,我们一起熟悉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看书,找找当时社会上显现了的新事物、新变化,用笔把关键词圈出来。
学生自学教材,对课本做一个整体感知,找出近代中国显现的十二个新事物,新变化,并用笔圈出。
(二)感受变化、记录变化
1、交通通讯
(1)1868年秋,张人骏要去京城赶考,千里迢迢,他该如何前去呢?马车、肩舆、木船、骑驴等。
(2)到了京城,他要告知苏州的家人平安到达,又该怎么办呢?写信、信鸽。
(3)1908年,张制夷从上海到昆明去收集玉石。
他有没有比他爸爸更好的挑选呢?火车、轮船。
看视频:找找视频当中说到的中国的两条惊奇的铁路,找找铁路的名称、惊奇之处。
看剧照:找出四种新式交通工具、一种传统交通工具。
(4)到了昆明,又有哪些新的方式,跟家人报平安呢?电报、电话。
小结一:记录变化: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近代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2、文化生活
(5)1905年,张制夷前往京城做生意。
想起父亲当年的遗憾:未能把京城风景带回,与家人一起观赏。
他会有什么好方法呢?照相。
(6)在北京,制夷偶遇到了一件新鲜事——活动照相,看京剧大师在画上表演。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定军山》。
(7)1912年1月2日,70多岁的他辞官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昨天的大总统上任的事,他该怎么办?报纸。
(8)看完报纸,他随手又拿起了一本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这个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小结二:记录变化:文化生活——照片、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
(9)那天,老爷子以前官场上的朋友,现南京市长来拜望他。
在交谈之际,老爷子那激进的孙子张启燊回来了,老爷子一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
这个孙子是怎么惹恼了老爷子?
看视频,结合时期背景,猜猜孙子会做什么事情惹恼了老爷子。
剪发、易服。
(10)老爷子气的不仅是小孙子的装扮,更气的是孙子带回的女朋友与他心目中的人选相去甚远,这是为何呢?服装:剪发、易服、不裹小脚。
没有礼貌:称市长为先生、行握手或者鞠躬礼。
小结三:记录变化:剪发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
(三)探究变化、分析原因
(11)历经这么多的变化老爷子感叹道:这辈子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
你知道问“好”在哪里么?
交通通讯方便快捷;生活丰富多彩,人民民主同等。
(12)电视剧的最后老爷子陷入了寻思:为何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何会显现如此庞大的变化呢?
①相伴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13)那一年,老爷子带着儿孙回安徽老家祭祖。
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农村没有新式交通工具、习俗未改变等。
城乡差别大。
(四)泛论变化、延伸拓展
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谈谈现在跟近代又有何不同。
通过讨论学生感遭到变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也学会知道珍爱现在的生活。
(五)游戏:大家来找茬
通过历史情形剧,找毛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熟练运用。
情形: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接到的外公的电报,说要从昆明做直达火车到上海来看探亲。
于是小明一家去火车站接外公,随后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
下午,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壮的声音大加称赞。
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浏览,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艺文印书馆出的字典。
这时隔壁邻居王阿姨家吵得很厉害,开门一看,本来是王阿姨要给女儿缠足,女儿不肯,王阿姨还要挟她,如果不缠足,以后就嫁不出去了。
初二历史教案篇5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换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全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剂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终究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遭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形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爱好,对一些社会热门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存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形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肯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换,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换,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奉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辟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辟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照,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知道(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
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全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存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情势。
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取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情势。
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期,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独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量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
会学习,提高爱好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推敲的问题。
本节课通过webquest 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获得较好成效。
在此当中我特地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判、作品与交换。
如何有效的评判对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提高学习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生的自主评判,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成效的检测。
初二历史教案篇6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运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期特点,随着资产阶级气力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困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乃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掠夺暴利,他们将大批的食粮、原料出口欧洲。
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没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入的危机当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