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高三11月综合能力测试(三)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综合能力测试(三)生物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马达蛋白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表面的一类蛋白质,能驱动细胞内的物质或者整个细胞的运动。

下列关于马达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含C、H、O、N元素B.由氨基酸构成
C.在核糖体上合成D.行使功能的过程中不消耗能量
【答案】D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是由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H和一个R基组成,不同的氨基酸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A、马达蛋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主要元素为C、H、O、N,A正确;
B、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再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B正确;
C、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C正确;
D、马达蛋白能驱动细胞内的物质或者整个细胞的运动,因此行使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2.荔枝采摘后易受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而导致果皮褐变,品质下降。

研究发现,低温、短时辐射处理、调整储藏环境中的气体比例、对果实表面进行涂膜处理等方式均能有效延长荔枝的储藏时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整气体比例是为抑制荔枝的无氧呼吸
B.低温能够降低荔枝及其附着微生物的酶的活性
C.辐射处理能破坏蛋白质空间结构,从而杀死微生物
D.果实表面涂膜处理可减少水分的散失和氧气的进入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干涉及的处理方式,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荔枝呼吸强度,杀死表面微生物,有利于保存,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调整气体比例是为抑制荔枝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荔枝的呼吸作用最低,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储存时间,A错误;
B、低温可使酶的活性降低,减少荔枝及其附着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B 正
确;
C、适当剂量的短时辐射处理能延长荔枝的储存时间,是因为辐射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杀死微生物,C正确;
D、荔枝果实表面涂膜,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阻止氧气进入,降低有氧呼吸强度,有利于荔枝果实的储存,D 正确。

故选A。

3.人的红细胞形态呈圆盘状,两面凹陷,中央较薄。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两条a链和两条β链)分别与含Fe2+的血红素组成,具有运输O2、CO2、H+的功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e元素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a、β肽链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两面凹陷形态有利于红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D.O2、CO2进出红细胞需要血红蛋白的协助
【答案】C
【分析】1、无机盐:(1)存在形式:绝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部分是细胞内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2)功能:①组成复杂化合物;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①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2、被动运输:①自由扩散(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有关):不需要蛋白协助和不消耗能量,如水、CO2、O2、甘油、乙醇等。

①协助扩散:需要蛋白协助,但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详解】A、Fe元素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
B、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只需要核糖体合成,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错误;
C、两面凹陷形态增大了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有利于红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O2、CO2是气体,进出红细胞以自由扩散方式进行,不需要血红蛋白的协助,D错误。

故选C。

4.为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应将各组的pH设为7
B.反应结束可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C.各组结果相同说明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35~39①
D.可适当减少各组胃蛋白酶的用量来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D
【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

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胃蛋白酶适宜的pH为2,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其它无关变量应适宜且一致,因此实验中应将各组的pH设为2,A错误;
B、胃蛋白酶是蛋白质,蛋白块也是蛋白质,无论蛋白块是否水解,胃蛋白酶都会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B错误;
C、各组结果相同,不能说明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35~39①,应比较不同温度下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时间少的说明酶活性高,温度更适宜,C错误;
D、1小时后蛋白块均消失,说明酶量充足,因此可适当减少各组胃蛋白酶的用量来达到实验目的,D正确。

故选D。

5.研究发现,外源胰岛素输入可能引发机体产生胰岛素抗体,导致血糖波动,甚至造成低血糖症(IAS)。

其机理是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该抗体抑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抗体会与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IAS属于自身免疫病
B.胰岛素受体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
C.该病患者进食后短时间内血糖较正常人高
D.该病患者进食后4小时血糖迅速下降是由胰岛素合成增加引起
【答案】D
【分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若抗体抑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则胰岛素不能发
挥作用,患者血糖升高。

【详解】A、根据题意“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该抗体抑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抗体会与胰岛素分离”可知,该抗体与自身物质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靶细胞几乎为全身的所有细胞,因此胰岛素受体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B正确;
C、该病患者进食后由于消化吸收,血糖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该抗体抑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很好的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因此该病患者进食后短时间内血糖较正常人高,C正确;
D、该病患者进食后4小时,由于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岛素分泌减少时,抗体会与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因此会导致血糖迅速下降,因此血糖迅速下降不是由胰岛素合成增加引起的,而是被抗体结合的胰岛素与抗体分离后发挥了作用,D错误。

故选D。

6.人类对遗传机制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中一些重要实验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位于不同对染色体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萨顿通过对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提出了配子产生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假说C.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沃森和克里克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揭示了其结构
【答案】C
【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详解】A、孟德尔实验中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配子产生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假说是孟德尔提出的,B错误;
C、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成为了第一个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人,C正确;
D、DNA是遗传物质并不是沃森和克里克证明的,沃森和克里克对DNA结构进行了模型建构,D错误。

7.宫颈癌是女性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发生与HP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HPV 的衣壳蛋白L1可重新自我组装成不含遗传物质的病毒样颗粒(VLP),VLP可用于制作预防HPV病毒的疫苗。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LP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
B.VLP进入人体后会被抗原呈递细胞特异性识别
C.在VLP信号和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
D.接种过疫苗的人在感染HPV时,产生的抗体来源于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
【答案】C
【分析】体液免疫: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①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①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①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①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

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①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

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VLP是病毒带有的抗原物质,能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A错误;
B、VLP进入人体后会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处理,进行非特异性识别,B错误;
C、在VLP信号作用下,即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这是B细胞活化的第一个信号,和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下(B细胞活化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C 正确;
D、接种过疫苗的人在感染HPV时,体内的记忆B细胞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故选C。

8.北京大学李毓龙团队开发了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实现了多种神经递质的体内可视化检测。

这一技术的原理是用荧光蛋白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形成融合体,当相应的神经递质与融合体结合时发出荧光。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在核糖体内合成,并转移至突触小泡内储存
B.神经递质释放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突触小体内的线粒体
C.神经递质与融合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用上述技术检测后,发出荧光的部位全为突触后神经元
【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要通过突触来传递兴奋,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绝大多数的神经递质为非蛋白类物质,所以其合成与核糖体无关,A错误;
B、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为耗能过程,主要由突触小体内的线粒体供能,B正确;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失活,或运输到其他部位,或被上一个神经元重新吸收,所以神经递质与融合体结合后,不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错误;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还有部分会运输至其他位置或被上一个神经元重吸收,故发出荧光的部位并不全为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故选B。

9.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

斯万特·帕博团队通过对尼安德特人(一种已灭绝的古人类)的线粒体DNA进行测序,绘制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草图,揭示了其与现代人类的亲缘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通过父系遗传给后代
B.基因序列的重合度可作为生物亲缘关系的判断依据
C.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是研究人类进化历程的唯一方式
D.线粒体DNA能作为进化分析的重要材料是因为其复制方式为全保留
【答案】B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①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①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通过母系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序列的重合度越高,生物亲缘关系越近,反之亦然,故基因序列的重合度可作为生物亲缘关系的判断依据,B正确;
C、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水平的证据等都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进化历程,C错误;
D、DNA的复制方式都是半保留复制,线粒体DNA也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B。

10.RNA编辑是一种对转录得到的初级mRNA进行修改的表达调控机制。

下图为哺乳动物载脂蛋白B的mRNA在成熟前进行的编辑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肝细胞和小肠细胞中载脂蛋白B基因序列不完全一致
B.肝细胞和小肠细胞中的载脂蛋白B的结构相同
C.上述RNA编辑的过程中最可能发生了单个碱基的增添或缺失
D.RNA编辑可能参与了细胞分化的调控
【答案】D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

【详解】A、由于肝细胞和小肠细胞都是有丝分裂产生、经分化后而来,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因此两者中载脂蛋白B基因序列完全一致,A错误;
B、肝细胞和小肠细胞中的载脂蛋白B的mRNA不同,因此翻译出的蛋白质结构不同,B错误;
C、上述RNA编辑的过程中最可能发生了单个碱基的替换,出现新的终止密码子,导致mRNA变短,C错误;
D、RNA编辑使得同一种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不同,使得不同的细胞出现差异,因此可能参与了细胞分化的调控,D正确。

故选D。

11.某果园里生活着多种昆虫,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蚧虫、蚜虫和食心虫等;害虫的天敌(即天敌昆虫)为草蛉、异色瓢虫、螳螂等;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有蚊、蝇、蚂蚁等。

在果园中种草,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中性昆虫在该果园生态系统中是多余的
B.卷叶蛾、蚧虫、蚜虫等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
C.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D.天敌昆虫的数量越多,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B
【分析】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详解】A、中性昆虫可以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
B、卷叶蛾、蚧虫、蚜虫以植物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正确;
C、卷叶蛾一>螳螂一黄雀,缺少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而螳螂是第三营养级,C错误;
D、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某一种生物是数量并不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B。

12.某种小鼠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 vy和a的控制,A vy为显性基因,表现为黄色体毛,a为隐性基因,表现为黑色体毛。

将纯种黄色小鼠与黑色小鼠杂交,F1却表现出不同的毛色(黄色和黑色之间的过渡类型)。

这是由A vy基因前端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发生甲基化所导致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1的表型说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B.甲基化导致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引发Ay基因突变
C.F1表型发生的变化不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D.A vy基因前端的碱基甲基化后,促进了Avy基因表达
【答案】A
【分析】甲基化,是指从活性甲基化合物上将甲基催化转移到其他化合物的过程,可形成各种甲基化合物,或是对某些蛋白质或核酸等进行化学修饰形成甲基化产物。

【详解】A、将纯种黄色小鼠(A vy A vy)与黑色小鼠(aa)杂交,F1却表现出不同的毛
色,说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A正确;
B、甲基化并未改变碱基序列,基因也未突变,甲基化只是影响基因的转录(表达),B 错误;
C、F1表型发生的变化是由甲基化引起,可以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
D、A vy基因前端的碱基甲基化后,抑制了A vy基因表达,D错误。

故选A。

13.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其中分裂间期又包括G1期、S期(DNA 合成期)和G2期,如下图所示。

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常需要将培养细胞的周期同步化。

DNA 合成阻断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做法是用DNA合成抑制剂(如TdR)特异性地抑制DNA合成,使S期的细胞分裂暂停,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去除抑制剂后S期细胞分裂恢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大部分细胞处于M期
B.培养液中各细胞的分裂是相互独立的,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
C.第一次加入TdR并培养一段时间后,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i期和S期的交界处D.至少需要使用TdR两次才能实现所有细胞的周期同步化
【答案】D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生命是从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连续过程,因此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从头开始的过程。

【详解】A、由于间期时间远长于M期,因此在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大部分细胞处于间期,A错误;
B、由于经过同步化处理,培养液中各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相同,B错误;
C、第一次加入TdR并培养一段时间后,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S期,C错误;
D、至少需要使用TdR两次才能实现所有细胞的周期同步化,使其停在G1和S期的交界点,D正确。

故选D。

14.研究人员将野生型和两种光敏色素的突变体水稻种子接种到含不同浓度PAC试剂
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测量水稻幼苗主根的长度,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光敏色素A突变体不能合成光敏色素A;光敏色素B突变体不能合成光敏色素B;野生型能合成两种光敏色素。

A.该实验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B.光敏色素B接受光信号能增强PAC对主根伸长的作用效果
C.水稻主根的生长受PAC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节
D.PAC浓度为10-7~10-5mol/L时,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答案】B
【分析】曲线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PAC浓度增加三种水稻的主根的相对长度逐渐升高,当PAC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三种水稻的主根的相对长度逐渐降低。

【详解】A、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才能影响水稻主根的生长,要探究野生型和两种光敏色素的突变体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PAC下,对水稻幼苗主根长度的影响,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A正确;
B、野生型能合成光敏色素A和光敏色素B(含有光敏色素B),光敏色素B突变体不能合成光敏色素B(没有光敏色素B),结果图显示,与光敏色素B突变体相比,相同PAC浓度下,野生型(含有光敏色素B)的主根相对长度更短,说明光敏色素B接受光信号能抑制PAC对主根伸长的作用效果,B错误;
C、曲线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PAC浓度改变三种水稻的主根的相对长度也会发生改变,相同PAC浓度下,三种水稻的主根的相对长度不同,说明水稻主根的生长受PAC 和环境因素(光信号)的共同调节,C正确
D、PAC浓度为10-7~10-5mol/L时,相对PAC浓度为0时,其主根长度都更大,在该浓度范围内,PAC浓度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B。

15.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

为研究三个湖泊的污染情况,某兴趣小组
进行了如下实验:分别在三个湖中取等量湖水,向其中加入相同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每天定时用显微镜检测草履虫的数量,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计数时需要用到血细胞计数板
B.与第9天相比,第12天对湖B草履虫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
C.由于营养物质不足或水质条件恶化,后期草履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与湖A、B相比,湖C的有机质污染情况更大
【答案】D
【分析】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湖区A中草履虫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用时最少,且种群数量最大值在三个湖区中最大,其次是湖区B、湖区C。

【详解】A、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血细胞计数板,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与第9d相比,第12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这是因为此时的草履虫数量多,不易计数,B正确;
C、据图可知,培养到16d后,A、B、C3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积累,从而导致草履虫大量死亡,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数量急剧下降,C正确;
D、根据图中数据分析,A区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故A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D错误。

故选D。

16.有人曾提出了DNA复制的三种假说,如下图所示。

现用两组实验对三种假说进行验证。

甲组:用15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两条链均被标记)后,将大肠杆菌放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提取子代细菌的DNA进行离心分析;
乙组:将甲组培养的子代大肠杆菌放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提取子代细菌的DNA进行离心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析甲组离心管中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可证明或排除假说1
B.分析乙组离心管中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可证明或排除假说3
C.若甲组和乙组离心管中条带的位置不同,可证明假说1
D.若甲组和乙组离心管中条带数目不同,可证明假说2
【答案】C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

【详解】A、将含15N的大肠杆菌(亲代DNA两条链都含有15N)转移到14N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凡是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4N。

如果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F1DNA分子是由符合假说2所示的一条15N-DNA单链、一条14N-DNA单链组成;此种情况下,将未进行热变性处理的F1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在离心管中会出现一个条带;如果若为全保留复制,则F1DNA分子中,有1/2的DNA分子是由两条15N-DNA 单链组成,有1/2的DNA分子是由两条14N-DNA单链组成,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应出现两个条带符合假说1,所以分析甲组离心管中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可证明或排除假说1,A正确;
B、若为弥散复制,则F1DNA再繁殖一代,则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只有1个条带,若全保留或半保留复制则有两条带,所以分析乙组离心管中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可证明或排除假说3,B正确;
C、据A分析,若是假说1全保留复制则甲组和乙组离心管中条带的位置相同,C错误;
D、据A分析,若是假说2进行半保留复制,则甲组离心管中有一条带,乙组离心管中有2条带,所以甲组和乙组离心管中条带数目不同,可证明假说2,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