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与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在低年级我们认识过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二、借助旧知,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自行车、斜拉桥、电线杆、艾菲尔铁塔、金字塔……),这是斜拉桥,桥面、绳索、竖杆围成了一个个三角形;这是法国的艾菲尔铁塔,高320米,重900吨,它的每个侧面都是三角形的;这是埃及金字塔,每个侧面也是三角形的,距今有4、5千年的历史,依然屹立不倒。

……
为什么他们都用到了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很漂亮。

生:三角形很美观。

生:三角形很稳固。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学生玩一玩手中的多边形框架,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其他图形容易变形。

师生总结并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其他多边形:易变形
师: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够利用这种特性进行发明和创造。

有信心吗?
2、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做书上第页围篱笆题
师:你能想办法让自己手中除三角形以外的多边形变得稳定吗?
学生借助材料展示自己的想法并讲清道理。

(二)学习三角形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分别用小棒围一个和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是这样的吗?
生: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是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家是怎样定义的。

(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同学们根据角的各部分名称去考虑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就容易了。

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

(四)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课件出示房顶框架图,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描述出三个三角形。

师:你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我们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生:在每个三角形里写上序号。

生:在每个三角形的边上标上字母。

生:……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请同学们再来描述出三个三角形,感觉一下。

(五)、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请同学们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谁知道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吗?你知道这条高对应的底吗?你怎么判断出来的?你能再画出一条高来吗?(如果有困难,请阅读书上关于三角形高和底的描述)。

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多少条高?为什么?他们分别对应的底是谁?为什么?
巩固练习:1、判断哪条是三角形的高,它对应的底是哪条边?
2、每个三角形中的高所对应的底对吗?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教师向学生展示坏的,不牢固的凳子,
师:请同学们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让它变得牢固。

学生演示自己的想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

每一个概念都是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较清晰表象时,通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

因而,本课最基本的学法是观测法、操作法、实验法和分析归纳法。

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研究、主动探索。

充分体现了“主体教学模式”。

教学中,老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和引路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

每一个新知的学习,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旧知,做到了借助旧知,探究新知。

如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学习、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学习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索的动机
数学教学应当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讲来源,讲用处,这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在这节课中,教学尤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课前的社会调查,从实际生活引入新课,把所学知识到生活中运用等。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自然的就会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设计了让多名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通过其中一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来制造认知冲突;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在一个四边形(梯形)中任意画出二
至四条线段,把四边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给了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不同的画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创造才能。

这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现了课改中数学教学“活动化”的要求。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

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

如:修理椅子时,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修理方案,不要局限在应用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种。

再如:角的分类时,可以直接给出角让学生分类,不要局限在按角的特点分类这一点上。

说课: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学好这节课,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和图形”领域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三角形。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课是几何知识的概念课,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要经历“感知——表象——抽象”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下进行教学的。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飞跃时期,他们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也是本课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
基础和思维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三角尺、用木条钉的三角形和其他任一多边形框架各一个,小棒三根
教师准备:三角尺、用木条钉的三角形框架、木条若干、一条不牢固的凳子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性,难点是会给三角形作高。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课堂上注重三方面的有效性来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

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作高等内容。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教师直接提出并板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顺势提出问题:在低年级我们认识过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二)、借助旧知,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特性应用”。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欣赏课件这一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已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由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轻轻地一句设问“为什么他们都要用三角形呢?”就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不能”的“愤”的心理状态,引起了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很自然的引起学生主动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都用到了三角形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木框,学生发现四边形木框容易变形,三角形木框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并通过围篱笆、想办法让自己手中除三角形以外的多边形变得稳定等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学习三角形的概念
请学生分别用小棒围一个和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用小棒围一个和画一个三角形对学生来说很容易,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这样一个直观过程,积累感性认识,为用语言概括三角形的概念做铺垫。

同时根据学生的总结,师生给予直观判断,画出其描述的图形,显现出他语言中的漏洞,从而使学生的描述不断完善。

这样把操作、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比较容易,所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

(四)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以前在一组图形中找出若干三角形是用的指一指的方法,描述起来肯定不容易,所以在这种矛盾中,学生产生了急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体验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是为了表达方便。

(五)、三角形的高和底
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的方法,画高找底仍然是学生认知的一个难点,所以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加强学生的认识。

请学生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谁知道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吗?你知道这条高对应的底吗?你怎么判断出来的?你能再画出一条高来吗?(如果有困难,请阅读书上关于三角形高和底的描述)。

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多少条高?为什么?他们分别对应的底是谁?为什么?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加强学生对高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教师向学生展示坏的,不牢固的凳子,请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让它变得牢固。

课堂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传统的几何教学比较多的突出计算几何和逻辑几何的特点,新课程提出几何教学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认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不断的通过想象、活动、反思的过程。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这节
课就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主要是: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并会在三角形内画。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中,认识和会画三角形的底和高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课的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重视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所以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非常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踊跃发言: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也使他们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方向。

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个个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

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椅子,让长方形不变形,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

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

如:修理椅子时,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修理方案,没有必要只局限在应用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种方法上。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

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与反思这篇文章共1876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