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 哲学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论:对认识及其 发展规律的研究
经验论 唯理论
· · · · · ·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1、哲学的产生及三大哲学传统。
① 西方哲学 ② 中国哲学 ③ 印度哲学
① 西方哲学
• 古希腊:“世界本源问题” • 中世纪:宗教哲学 • 近代: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经验论与 唯理论的争斗。 • 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 义;语言学转向。
• 人性论。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人的情感。 他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去谈论人,这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 他把人的理性、情感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 力,用抽象的人性去解释社会问题。主张建立 “爱的宗教” 他自己概括自己的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帝---理性---自然和人”。
第三,旧唯物主义的特点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观点: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 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b、表现
• 古希腊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 唯物主义 。 • 中国的“五行”。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 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但这种 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因 而具有朴素的性质。
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一是,把人(“我”)的感觉说成是世界的本 原。 二是,把人们认识事物时对感觉的依赖说成是 事物存在对感觉的依赖。 三是,必然导致“唯我论。”
B、客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 认为世界是由某种存在于人世 之外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都不过是这种精神的产物,是这种精神的存 在形式,或者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b,表现:
专题一
哲学概述
一、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源。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3 、哲学基本问题有一个发展过程,人们对它 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源
A、人作为主体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统一体。 B、人的活动是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运动过程。 C、哲学研究世界的着眼点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 内容和普遍形式。
朱熹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 现之前,不依赖人,也不依赖自然界, 客观的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黑 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 念”。这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它 是整个宇宙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源 泉。 • 黑格尔通过极端抬高人的理性,来抬 高人的地位,反对宗教封建思想。通 过夸大人的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来把人 的“自我意识”、“理性”说成是客 观存在的宇宙万物的真实存在。 • “依照思想、建筑现实”。他认为世 界上的一切都是思想、理念的产物。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全部哲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 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恩格斯
(1)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 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 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 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 存在
?
3、哲学基本问题有一个发展过程,人们 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1)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 知识的总汇——科学之科学——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的把世界观、方法论,即 把统一整体的世界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作为哲 学的研究对象。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本体论:对存在及 其本质的研究
• 一是,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无神论; • 二是,不了解实践在认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三是,不懂得辩证法; • 四是,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在哲学史上,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同时,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唯心主义
第一,基本观点:
关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 “时间先在性”是指事物的存在在时间上先于意识。这是形成唯 物主义观念的认识论基础。 •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它所说的不是 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逻辑在认识事物时的优 先地位。 • “逻辑先在性”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 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 二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经验”、“知识”、 “思想”等对客体认识有一种先入为主地起作用的状态。 • 唯心主义者歪曲地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把主体 的感觉(如贝克莱)、思维(如黑格尔)、意志(如叔本华)看 作是本原性的存在,把客观世界视为派生性的存在。此外,唯心 主义片面夸大了精神的能动作用,直至把精神说成是世界的万物 的本源。
第一,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 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 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 属性。
第二,表现
培根
霍布斯
洛克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拉美特里
狄德罗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本体论: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第一性的, 人和人的思想是第二性的,是自然 的产物。他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 任何精神实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 质世界。 他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人是哲学研究和关注的中心, 因此他的学说称为人本主义。 强调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的原则。涉及到社会历史领域,费 尔巴哈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绝对精神
自然阶段
物理性 有机性 主观精神
(外化为自然界)
精神阶段
艺术 宗教 哲学 (外化为人类社会)
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
再次:中国哲学成就举例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庄子 人与天一也 无以人灭天
孟子
张载 太虚即气 天人合一
王夫之 天人之蕴 一气而已
不违农时 谷不胜食
第二:军事辩证法思想
春秋时期,孙武在“不可 取于鬼神”与“知己知彼”的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基础上形成 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 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 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 孙武与《孙子兵法》
b、阶级根源: 进步的、上升的阶级总要坚持唯物主义或辩 证法的世界观。 统治阶级则夸大自己精神的作用,用唯心主 义和形而上学来欺骗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c、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主观与 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得出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正确结论;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分离、割裂、脱节, 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其次:轨迹 第一:先秦时期,以原始“五行”、“八卦”和 “阴阳”说为起点,以“天人合一”到“天人 相分”论。 第二:汉唐时期,以荀、韩哲学起点,中经董的 “天人合一”到刘、柳“人定胜天”。(王充、 王弼) 第三:宋元明清时期,以刘、柳哲学起点,中经 宋明道学(心学)到王夫子的唯物论。天人关 系天理人欲关系。
B、分裂
大乘佛教----尊释迦牟尼为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 人格神。
创造了“菩萨”(“观音”、“文殊”、“普 贤”),主张“普度众生”。其中,又分为:大乘有宗 和大乘空宗
大乘有宗:有---空(唯识有宗) 大乘空宗:空 小乘佛教-----主张个人解脱
C、佛教之传入 时间:东汉 派别: 智顗(yi)与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 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 也称法华宗。 玄奘与法相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 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法藏与华严宗 。《华严经》 慧能与禅宗
范缜的唯物主义无神论
• 形神相即。他认为“神 即形也,形即神也,是 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 神灭”,“形者神之质, 神者形之用。„„神之 于质,犹利之于刃,形 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 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 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 利存,岂容形亡而神 在?”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黑格尔
• 提问: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本原, 这种观点的主要错误何在?如何理解一 种对历史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理念与现实 的关系? • ——黑格尔无视理论来自实践,理论靠 实践发生对现实的作用。
•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 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存在
逻辑阶段
本质 概念 机械性 (纯粹自身的演化与发展)
第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
表现形态,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万物是依赖于人的主 观感觉、观念而存在的,或者主张世界是“我”的精 神的产物。
b,表现如下: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
• 他坚持的是一种“心外无 理”“心外无物”的主观 唯心主义。 • 他主张“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 、“心外无 物”。
②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和轨迹
首先:特点
第一、社会伦理学说是中国哲学最关注的研究课题和中心 内容。 第二,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和连续性。 第三,辩证思维十分注重对立面的统一,而西方更重视对 立。 第四,有自己一系列独特概念、范畴。如:道、气、理、 神、实、虚、体、用、太极、阴、阳等,十分适合表达 中国哲学的思想。
朱熹的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
• 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地万物三纲五常,“盖皆此理之流 行”,就是说,“理”是唯一的最高 存在。 • “理在事先”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 基本命题。程朱学派的“理”是指一 般性的概念、观念、原则。 • “理”是怎样化生万物的呢?太极 (理)------阴阳(气)------万物。 • 提问:朱熹提出作为“永恒原则”和 “万物本原”的“理”是一切事物的 最终根据,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 ——朱熹割裂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 系,把理论说成是第一性的。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 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第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的根源。 a、历史根源:
唯物主义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生产、科学、阶级 斗争的需要产生唯物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则与生产力、科学发展的不够发达有关, 由于人们不能解释那些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 量,就幻想、设想某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来说明 这些现象。
第三:人生哲学思想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态度。 “乐而忘忧”的乐观主义人 生态度。
孔子的人生哲学思想
第四:我们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必须既要抛弃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 认真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智慧,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但也 不能过分夸大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要批判其 糟粕。 当前发展我国哲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 主体,中西哲学为两翼,这是正确的态度。
2、哲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哲学形态。
哲 学 形 态 唯 物 主 义 唯 心 主 义
(1)唯物主义
第一,基本观点: 认
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 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 现。
第二,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③ 印度哲学-----佛教哲学
第一:创始人,悉达多(BC563---480年)-----族姓为乔 达摩,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名;牟尼, “圣者”。佛----“佛陀”(浮屠)----对最高真理的觉 悟 第二:观点 人生是苦海 人的精神是永恒不变的真实
业报轮回
第三:学派 A、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分裂,进入封建社会时产生了 大乘佛教,(乘-----运载)。十三世纪在印度消失。
王守仁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学说合称陆王 心学,与程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并立。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 贝克莱哲学的出发点是: 否认物体的客观存在,只 承认感觉。 • 物就是一些“观念的集 合”,或“感觉的组合。” • 贝克莱得出结论说:“存 在就是被感知。”“不可 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 思维的东西以外有任何存 在。” • 最后导致唯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