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的救赎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曲》的救赎主题
摘要《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具有浓重的基督教神秘色彩和人文主义精神。

作品中以作家自身这样一位朝圣者形象,叙述其从地狱到天堂的所见所闻。

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人文学科的多方领域:伦理、神学、玄学和宗教体系,它们构成了《神曲》的基本架构。

《神曲》中对地狱图景的描写来自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政治隐喻,展示出《神曲》的创作就是一个救赎的过程。

关键词但丁《神曲》基督教救赎
The Theme of Redemption in The Divine Comedy
Abstract The Divine Comedy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created by Dante, an Italian poet. It has a strong Christian mystique and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works, the writer himself is a pilgrim, describing what he saw and heard from hell to heaven. It covers many fields of Humanities: ethics, theology, metaphysics and religious system,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ivine Comedy. The depiction of hell in The Divine Comedy comes from the poet's concern for reality, which has profound religious connotation and political metaphor. It shows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Divine Comedy is a process of redemption.
Key words Dante The Divine Comedy Christian salvation
目录
引言 (1)
一、自我救赎 (2)
(一)个人经历 (2)
(二)但丁的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的方法 (2)
二、社会救赎 (3)
(一)《神曲》中的地狱图景 (3)
(二)《神曲》的现实隐喻及炼狱山的设置的用意 (5)
三、人的救赎 (6)
(一)《神曲》中对理性的讨论 (6)
(二)《神曲》中对爱的讨论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引言
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1307-1321)在他的时代具有进步性和对社会现实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神曲》围绕着人展开,进行人的终极目标的探索,《神曲》让更多的人关注其救赎的主题,对《神曲》的创作过程、创作内容、现实隐喻进行深入探讨。

《神曲》全篇共分为三个部分:《地狱》、《炼狱》、《天堂》,加上序曲,统共100歌。

随着篇幅的进行,但丁得到自我精神危机的解决,从地狱到天堂的过程,既展现了但丁思想的升华,也包含着诗人对世人的启示。

但丁的《神曲》充斥着他对爱与人性的歌颂,他将自己的生平、思想和期望都投射到了作品中,又通过《神曲》这部名篇让我们感受到人文主义的光辉,他对自我的救赎、社会的救赎、人的终极救赎进行了展示和解读。

自我救赎主要表现在但丁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过程上,但丁的个人经历对他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丁在政治斗争的失败,让但丁看到了教廷以及社会的黑暗,也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这让他开始思考起如何将自己从过去的罪孽中解救出来进而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的问题。

李雪如在其《透过<神曲>看基督教文化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提到“但丁表现出对基督教教义之外的真理的追求与渴望。

”[1]
社会救赎主要体现在但丁的作品内容中,但丁将现实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写进了《神曲》之中。

马家骏在《但丁<神曲>的现实性和局限性》中提到“他清楚地看到了教会的腐朽,以及教会统治者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2]简而言之,当时社会想要进步,就要实现社会救赎进而形成一个充满爱与善的社会。

但丁将丑恶的行径与惩罚通过地狱的图景进行了描述,同时这种图景也让我们体会到《神曲》中所蕴含的现实隐喻。

人的救赎主要表现在《神曲》中的“人性”,它是人性的一种解放,是与基督教所提倡的“神性”相对立的,但它却又没有完全摆脱上帝。

但丁提倡人性至上,推崇人的理智和感情,通过靠近上帝进入天堂来追求一种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田惠刚在《神曲》与基督教关系上的研究指出:“但丁并不认为哲学能够追求到真理,仍要依靠信仰神的至善。

”[3]虽然《神曲》并未彻底基督教的影响而具有先进的无神思想,但是但丁通过对基督文化的深刻解读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救赎道路。

在《神曲》在救赎主题上的研究可以对作品进行细读和研究来发掘但丁独特的救赎之道。

[1]李如雪:《透过<神曲>看基督教文化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版第4期,第66页。

[2]马家骏:但丁《神曲》的现实性和局限性,宝鸡师院学报,1979年版第1期,第45页。

一、自我救赎
但丁的自我救赎的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分为:一是个人经历,二是诗人的精神危机及自救的方法。

二者相互关联,但丁的个人经历影响了他后续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又反映出一些他自己的经历。

但丁的经历是痛苦的,他最后的人生几乎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但他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但丁在自己的苦难中觉醒,开始探索自己的救赎之路。

(一)个人经历
1265年,我们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败落的贵族家里。

按照但丁自己的说法,他“生在双子座下”。

但丁为意大利语言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位伟大的诗人也成为了后来欧洲的文艺复习的先驱力量。

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幼时的但丁是不幸的,他的母亲在五岁时去世,父亲再娶并与但丁的继母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所以在个人情感上但丁存在着母爱的缺失。

长大后的但丁有一段难忘的爱情,在但丁的少年时代,他在参加了父亲朋友的聚会时遇到了一位令他心动的少女,名叫俾德丽采。

这名少女的美丽、端淑和优雅的气质让但丁沦陷了,这位青春靓丽的女子让但丁不能忘怀,她牢牢地占据了但丁的内心。

我们年轻的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

遗憾的是,俾德丽采奉父亲的命令与别人结婚,结婚几年后便因病去世了。

但丁对此心痛不已并为她写下作品《新生》。

但丁的学习生涯极为丰富,但丁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丁尼,早年的他系统地研究了拉丁语、诗学、修辞学和古典文学,在学习期间,但丁对罗马诗人维吉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位诗人成了他思想的导师。

但丁其他领域的造诣也颇深。

在但丁了解和研究神学和哲学的过程中,古代教父圣奥斯定这位早期神学家、哲学家的思想对他有很强的影响。

但丁的这些经历都为他后面的作品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其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神曲》的写作与但丁的政治生涯有着密切联系。

青年时代的但丁以激昂的热情投入了佛罗伦萨的政治斗争之中,作为一个新兴贵族阶级的代表,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反对守旧派的战斗之中。

当时但丁加入的贵尔夫党粉碎了基伯林党的统治。

在贵尔夫党掌握佛罗伦萨之后,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的行政长官。

但好景不长,贵尔夫党出现了派系内部的分裂,党内被划分为黑白两党。

黑党在教皇和法国封建主的帮助下清洗了党内的白党成员。

作为白党代表的但丁不幸被没收了全部的财产,同时他也被判处终身流放。

从此,但丁开始了他流浪的生涯。

(二)但丁的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的方法
在流浪的过程中,诗人陷入了他的精神危机,正如但丁在《神曲》的开头写道:“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1]早期政治生活给但丁带来的虚幻的光环让他迷失了方向,就像“失去了缰绳束缚的马匹”[2]。

在流浪生活的早期,但丁以他锐利的眼光直击意大利社会现实并用他深厚的智慧创作了《飨宴》和《论俗语》,他在这两部作品中指出了意大利当时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滞后性。

但丁试图以理性和道德消除各城邦之间的矛盾。

随着流浪的继续,但丁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他已经偏离自己人生的航道。

但丁的思想开始跳脱出当时所有狭隘的党派纷争,把目光投向了如何振兴民族未来的层面,但丁对于民族未来的担忧显示了他的理性思维以及他对意大利本土语言文化的重视,这对后来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但丁在政治激流中的遭遇也为之后《神曲》的创作提供了基础。

长期的流放生活令但丁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人和故乡,为了尽快恢复自己的声誉和实力来达到回归故土的心愿,也为了探求自己的救赎之路,但丁停止了《飨宴》和《论俗语》两部著作的写作,开始创作《神曲》。

在流放的过程中,但丁游历了几乎全部的说意大利语的国家。

这世间美丽的山河和纷繁的人情世故为但丁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也激发了但丁对这人间的一片热忱。

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唤醒民众和这个世界的责任。

但丁将一腔的激情和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相融合,在《神曲》中架构了一个反应现实的奇异维度。

这个幻想的世界又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梦幻而又真实,令读者无法忘怀。

在但丁看来,任何人都有权利接近上帝,在这过程中必须洗涤自己的灵魂,这便是救赎的过程。

但丁把自己的信仰、故事、愿望都写入了《神曲》这部中世纪文艺巅峰的作品,他试图通过这部血肉饱满的作品来展现这个世界的善与恶。

这也是但丁的自我救赎的过程,他想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世间的人们醒悟,以此求得一个美好世界的产生。

那个是世界是充满“爱”与“理性”的。

周施延道:唯有只有久经沧桑、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进行如此伟大的精神转换。

但丁所经历的磨难让但丁看清了社会现实,也看清了自己今后该继续探索的道路,他朝着光明的大门一步一步前行。

在解决自身精神危机的同时,我们伟大的诗人也肩负起了他的责任,他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于是但丁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如何救赎整个黑暗社会。

二、社会救赎
《神曲》作为一部抨击封建统治、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它有力地反应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环[1]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境,把丑恶的现象尽书其中。

《神曲》中的地狱图景所呈现的就是社会中那些丑恶的行径,但丁想通过这些图景来告诫人们:我们必须弃恶扬善来救赎我们的社会。

(一)《神曲》中的地狱图景
关于《神曲》对地狱的描写,是通过诗人的经历来进行展开的。

他在一片幽暗森林中醒来后,被狮子、豹子和豺狼挡住了去路,在诗人维吉尔的帮助下顺利脱困,引领他穿越了整个地狱的过程。

在但丁的描述中,地狱是一个呈漏斗状的恐怖九层深渊,它自上而下逐渐缩小,地狱越往下所关押的犯人罪孽也越深重。

最后直到琉西斐所处的地球中心。

地狱被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位于地狱首府的提斯城外,共有五层:第一层是“林菩层”,作为林菩层一份子的维吉尔无奈地对诗人说:“他们没有犯过罪,虽然他们有优点,这还不够: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洗礼。

[1]”但丁将基督出现前的圣贤以及未受洗礼就夭亡的新生儿安置在这层等待上帝对他们进行审判;第二层充斥着凄厉的声音,好色之徒在这里遭受冰雹的击打。

在这里,“悲惨的声音”使得光都是失色的;第三层犯饕餮罪,他们在泥坑里遭受风吹雨打,诗人看到“大块的冰雹,污浊的水和雪从那昏暗的天空乡下倾倒而下。

[2]”狂暴的风雨声中夹杂着他们如狗一般的吠叫声;第四层里是一群互相扭打在一起的吝啬、挥霍者,争个你死我活,作者这样写道:“他们沿着那昏暗的圈从两边各自回到相反的方向。

[3]”两种相反的罪恶在这里互相撞击。

在第五层中是一片恶臭的污浊泥水,愤怒者在这里像疯狗一样互相撕咬,个个都血肉模糊。

地狱的第二部分就在狄斯城之中,提斯城被分为三层,世间的恶灵都被收容于此。

它的第一层中,烈焰燃烧着邪教徒,天国的使者把他们称作“卑贱的种族”;第二层中,暴力者在这里受到地火之苦;第三层中收有那些欺诈者,阴险、卑鄙的灵魂都在这儿接受残酷的刑罚。

地狱的第三部分是一个深井,在深井的底部是一个冰湖,凡是在生前犯弑亲罪或背叛罪的灵魂都被冻结在湖底。

地狱之主——琉西斐在这里啃食着这些罪大恶极之人。

从被但丁置于恐怖地狱的人物来看,但丁最痛恨的是那些不敬畏上帝,假借神职来谋求私利和那些为了达到自己欲望不择手段的人。

即使是伊壁鸠鲁这样的著名的希腊著名哲学家也因为否认灵魂的永恒而被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对于亵渎圣职的神使们,为了金钱和权力而买卖圣职的教皇,诗人痛批道:“魔法师西门啊!你们这班他的邪恶的门徒和盗贼啊!你们为了金银奸污了那些应该与正道联姻的上帝的事物。

”[4]但丁认为信仰上帝应该是神圣的,一切人都不可以亵渎上帝的恩典,如有违背就会遭受到惩罚。

与上帝的联系也必须是纯粹的,不能被凡物和私心玷污。

地狱中的图景是一种对世人的警示。

[1]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2]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3]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二)《神曲》的现实隐喻及炼狱山的设置的用意
《神曲》的《地狱篇》是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但丁将许多社会现实生活写入了作品之中。

虽然《神曲》的神魔鬼怪有很多,但在它荒诞的外衣下仍然具有深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但丁的作品是在伦理、神学、玄学和宗教体系的框架下对意大利现实生活的一个整合,它有力的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在《神曲》中,《地狱篇》中的罪恶的灵魂承受着生前的报应,这是一种“抽象”的善恶报应,而这种善恶报应可以说是但丁的观念的产物。

而但丁的观念是在时代的推动下,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

但丁在《神曲》开头提及的黑暗森林,不光是他一个人迷失在了其中,他通过地狱中的图景展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尖锐地揭开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但丁这种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他发出的同民众呼声相共鸣的呐喊,当时的社会渴望一个和平统一的意大利,但丁在《地狱篇》中通过对教皇处刑的理想主义化的方法来表达当时人民的愿望。

但丁把意大利的灾难与不幸的根源都归结到了那些卑鄙、狡诈的统治者及那些披着虚伪外衣的诵经者身上,在这里但丁不是单纯地批判教会,他所想做的是对黑暗社会的拨乱反正,把那种丑恶的、违背上帝意志的行为从人们的身上剔除,他尊重人所具有的自然的权利,认为人具有天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利,有通过自己的力量前往天堂的权利。

但是,在中世纪,一切的权利被认为是神赋予的,帝王贵族是通过代表神的罗马教皇和大主教加冕后才得以获得统治权的,封建君主的权利来源于上帝,教皇俨然成了联系上帝与人间的代言人,而这些代言人的腐败导致了神的意志被歪曲,人生而拥有的权利被剥夺。

恩格斯说过:“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的外衣。

”但丁的《神曲》就直接批判了黑暗基督教会的虚伪和腐朽,在但丁的《神曲》中,但丁对于教会、虚伪的教皇的处置明显地表露了这一点:但丁痛恨教会上层的腐败以及他们残酷的统治所筑造的黑暗社会。

所以在《神曲》中,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那群虚伪、腐朽的假神使。

诗人将买卖圣职、罪孽深重的教皇处以“压条法”刑。

在地狱中对这类人的惩罚就是人们想加之于其身上的刑罚,被压迫许久的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推翻教会统治进而真正地摆脱那“永恒的枷锁”,不再让虚伪的教廷掌握自己的生死,意大利的人民希望人间的“是与非”得到真正的解读。

但丁在《神曲》中创作的内容或许没有真正地惩罚到那些罪大恶极的人身上,但这是一种宣战,一种意大利民众对黑暗社会的挑战,他们希望拯救这个肮脏的社会。

如何救赎社会,但丁在《地狱篇》的圈层中例举恶的内容,但丁是想通过这种善恶报应来告诫人们勿行恶事,来倡导人们不向肮脏的社会低头,应该去追求光明与善。

通过《神曲》但丁巧妙地传达了当时自己的思想、人民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

《神曲》的现实隐喻迎合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教会的
腐朽以及封建专制而导致的黑暗现实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神曲》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实,严厉地批判和揭露了披着神学外衣企图控制人民谋取自身利益的丑恶行为和腐败统治。

别林斯基评价《神曲》时说过:《神曲》反映了“自己时代精神生活的全部深度”。

《神曲》的《炼狱篇》是承上启下的一篇。

诗人在那里不禁地歌唱,因为在那里“人类的心里的罪得以洗净”。

[1]炼狱山的设置使得那些生前犯有轻罪的灵魂能够通过承受惩罚来得到救赎。

诗人头上的象征罪过的烙印也在一层一层上山的过程中剥落。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但丁的精妙之笔。

在基督教观念的影响下,但丁虽然无法完全摆脱宗教因素的束缚,但他通过自我承受责罚来赎罪的方法向世人传达一种救赎的方法,这种救赎的办法就是一种对传统教会统治的挑战,但丁想自己把握住通往幸福天国的门票。

这进一步削弱了教会的“使者”地位。

也为社会上那些犯有轻罪的人们提供救赎的方法进而达到涤净黑暗社会的目的。

但丁写作《神曲》的目的也是为了对这万恶的黑暗社会有所裨益。

《神曲》通过对地狱世界的描述,劝导人们弃恶扬善。

它不光是写现实的黑暗社会,它也把未来的世界进行了描绘。

这样的作品让人们憧憬未来,对社会起着指导和教育作用,它使得积极、理性的思想深入人心。

《神曲》指引着当时社会朝着自由、理性的方向发展,它作为一部先进的时代巨作,但丁更是在《神曲》中提出了人的终极目标。

但丁不仅是在对社会进行拨乱反正,他还为世人阐释了何为真正的幸福与正义。

二、人的救赎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在思想内涵上,但丁的《神曲》的核心在于向苦难中的人们阐述何为真正的正义。

这种对正义的追求即是人通往美好世界的过程,也是人进行救赎的过程。

(一)《神曲》中对理性的讨论
《神曲》中对于理性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人文主义和但丁宗教观出发。

人文主义的聚焦点始终在人的身上,它对于人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视。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不是供那些封建君主和教皇驱使的躯壳,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灵魂,一个有灵魂的人,他必然有着自己的感情和理性。

这与当时教会给人们灌输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对人的理性,虚伪腐朽的教会对《圣经》的解读加以神秘化和虚幻化,甚至随意解读来蒙蔽人们。

他们宣称人们只需一心一意地追随上帝就可以获得指引令
人摆脱困境,对于周遭的一切,人们都不必去思考,因为那都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

在“神权”至上的教会所宣传的理念中,神是“万能”,上帝是所有人的权威领导,作为上帝的信徒,他们不得对上帝提出质疑,因为那是绝对的信仰,是不容质疑和辩驳的。

“人”的地位被一步步打压。

而作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当时的有识之士高举崇尚理性、拒绝蒙昧的旗帜。

从古代先哲那儿探索理性的道路,人们的思想开始对上帝的盲目追随转变为对理性的追逐。

我们的诗人把异教世纪的先贤放在静谧安逸的“林菩层”,就充分表现了但丁对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伟大先哲的肯定,这也是他尊重人类理性的表现。

但丁对于理性的追求不仅如此,但丁把维吉尔设置成一个领路人的角色,就是希望理性能成为他的向导,指引他走向光明。

《神曲》的内容虽是一个“梦”,但它所反映的却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但丁在这里其实也是表现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关心,这样的设定显示了但丁反堆蒙昧,追求自由与理性的思想。

然而,但丁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替时存在的人物,他的思想不可能完全摆脱旧时代的烙印,对于理性,他仍是将其置于信仰和神学之下的。

他认为理性是用来帮助迷途中的人们判断是非对错的,但要成功地变为至善至美的人仍需要依靠信仰和神学。

但丁对于理性的追求,正如《神曲》的写法,是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互相交织与碰撞。

虽然但丁认为理性的重要性还是信仰和神学之下,但是但丁认可了理性在人追求幸福与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神曲》中对爱的讨论
在对于爱的讨论上,但丁将自己所爱的女子和自己所知的恋爱男女写入《神曲》之中,意在向我们展示一个理想的感情世界,一个真正属于“人”的“爱”的世界。

当时基督教大肆宣传禁欲,主张人们应该放弃现实的欢愉,忍受现实的痛苦,来寻求后世的光明。

但是,人类有七情六欲,有爱憎之情。

人的各种感情不会被神学教条所压制。

例如,亲情,友情,爱情,乡愁等。

在封建社会,爱情被束缚,人类一旦打破这个束缚,妄图追求爱情的自由,主张个人的人性,就将受到惩罚。

在圣约翰考试但丁关于爱的问题时,但丁表示“善和爱是密不可分的,人所认识的善越多,爱的意志越强烈。

”[1]对于人之爱,但丁始终都是肯定的。

但丁在他的《神曲》中,不巧塑造了执着于爱的女性弗兰采斯佳,对于她的遭遇,但丁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但丁摄取了现实中的真实材料,在第五歌中塑造了弗兰采斯佳,弗兰采斯佳原本是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她不得不与残疾人贵族公子结婚,后来她为了追求人的生存权利和对恋人的爱而惨遭“黑暗社会”的杀害。

诗人强烈抗议这个被黑暗现实所伤害的人物的命运,他对两位因爱而死的幽灵表示深切的同情。

但丁在《地狱篇》中写道“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