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世情小说中“庭院”意象的审美内蕴——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世情小说中“庭院”意象的审美内蕴——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始自商周时期,在秦汉、魏晋时期得到长足发展,于明清之际发达。
“庭院”文化作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兴盛一时,同时对明清世情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对庭院生活的描写,“庭院”意象对于隐喻小说结局、推动情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明清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为例,对作品中的“庭院”意象进行多重解读,旨在分析该意象的叙事和隐喻功能,推进对其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世情小说;庭院意象;叙事功能
一、庭院文化出现的原因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繁荣,作为最早的资本萌芽地,一度成为明清时期的“聚宝盆”。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增长,为上层阶级兴办大型私人庭院积累了稳定的原动力。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也日渐繁荣,分类更精细、分工更细密,刺绣、布艺、漆艺、瓷器等手工业品在生产效率和制作工艺上都发展迅速。
此外杭州、扬州、苏州等大都市出现了大型贸易市场,这些都为上层阶级兴办大型私人庭院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明清时期经济、手工业的繁荣发展,达官显贵们开始追求奢靡享乐的生活,在日常饮食、穿着之外,不惜斥巨资兴办豪华的私人住宅庭院,因此建宅造园的风气盛行,此外这与明清时兴盛的人文思潮密不可分。
明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恢复社会生产、复苏经济,在律法上对文艺娱乐活动进行了严苛的限制措施。
至弘治年间,孝宗一反王朝前期政治清明的统治,大肆追求个人享乐,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方面,明中叶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一种反封建、反皇权的新思潮出现,对中国封建社会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正统思
想进行猛烈批判,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念提出质疑与批评,鲜明地要
求维护“人欲、”,具有启蒙色彩,为兴办庭院奠定了思想基础。
庭院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复苏发展、民众思想观
念的转变,在为兴办庭院做好准备的同时,也成为明清世情小说兴盛的温床。
明
清之际的世情小说以描摹世态人情为特点,出现的庭院类型丰富多样且笔墨集中,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世情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庭院”意象,正是两
者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明清世情小说的庭院生活
庭院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世情小说
发展的影响颇深。
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人情小说、世情书等,以“描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特点,兴起于明中叶后期,
随《金瓶梅》《红楼梦》的问世达到顶峰。
在明清世情小说中研究庭院文化需从
两方面来把握庭院文化的意义,一方面是物质层面,如庭院建筑的设计、布景等;另一方面即精神层面,如由庭院生活所反映出的世态人情等。
在明清世情小说中涉笔了大量民众在庭院中活动的描写,上至达官显贵下至
平民百姓,他们在此作诗结社、宴饮交往、寻欢作乐,既反映了明清市民丰富多
彩的家庭生活,也是明清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
(一)文人墨客的宴饮交往
在明清世情小说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庭院生活描述了大量宴饮交往的场景,
有关文人墨客在自家庭院内宴饮作乐的描述在明清世情小说中随处可见。
尤其是
一些针对节令宴会的描写,如《金瓶梅》第四十六回,描述了元宵节当日西门庆
大举操办宴会的场景,喧哗热闹、人声鼎沸,尽显奢靡之风。
《红楼梦》中有关
节令宴会的描写则更多,如第十七回元妃省亲的元宵宴会;第三十一回中王夫人
与薛家母女过端阳节;第三十八回中众姐妹在重阳节吟诗作赋,吃蟹赏菊的情景;第七十五回中秋节,作者对贾府中进行的各种游戏展开了细致入微地描绘。
(二)饮食男女的纵欲享乐
涉及情爱的作品大多伴随着庭院等意象出现。
与庭院中吟诗作赋、宴饮交往的风雅意境不同,明清世情小说中一些庭院则成为了藏污纳垢、寻欢纵欲的风月场所,其中以《金瓶梅》中的西门花园最具代表性。
西门庆将潘金莲与李瓶儿住处的两处院子打通,建造了一座供自己寻欢作乐的庭院。
在这座庭院内,人们对庭院传统印象的风雅情趣全无,而是充斥着男男女女肮脏的欲望,以潘金莲、李瓶儿为代表的妻妾争风吃醋,毫无基本的道德观念可言。
如此一座藏污纳垢的花园,不仅是西门庆财富与权势的象征,也是他纵欲享乐的“人间天堂”。
兰陵笑笑生刻意使用了大量华丽地辞藻来描绘这座富丽堂皇、包罗万象,集美色与财富于一体的花园:“刚见那娇花笼浅径,嫩柳扶雕栏;弄风杨柳纵蛾眉,带雨海棠陪嫩脸。
燕游堂前,金灯花似开不开;藏春阁后,白银杏半放不放;平野桥东,几朵粉梅开卸;卧云亭上,数株紫荆未吐。
湖山侧,才绽金钱;宝槛边,初生石笋。
翩翩紫燕穿帘幕,历历黄莺度翠阴。
也有那月窗雪洞,也有那水阁风亭。
木香棚与荼蘼架相连,千叶桃与三春柳作对。
”这样一座看似花团锦簇地花园与它本质的肮脏破败、丑陋不堪形成了强烈地对比,颇具反讽意味。
在这座花园里,大多描写的是西门庆的妻妾争风吃醋的场景,但联系花园修建前后的背景以及西门庆和众妻妾的结局不难发现,这座表面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西门花园是作者刻意搭建的“戏台”,从中透出的社会信息是多方面的:黑暗的官场、货币权力与封建权力相互勾结、拜金主义价值观念、夫妻之义的沦丧等等。
西门花园衰败的背后蕴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
三、“庭院”意象的价值
“庭院”意象在明清世情小说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方面为小说人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和活动舞台;另一方面“庭院”意象具有极强的叙事功能,在场景的变化和叙事视角的跳跃转换中,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作品主旨。
(一)隐喻功能
“庭院”的隐喻功能在《金瓶梅》中表现显著,既暗示人物的命运又与家族兴衰紧密联系。
《金瓶梅》第十九回中,西门花园首次映入读者眼帘,此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这座花园的外观与其肮脏污浊的内里格格不入,到处充斥着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气息。
在第九十六回中,作者通
过庞春梅的视角,描述了昔日花团锦簇、热闹喧嚣的西门花园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一派萧条景象:“垣墙欹损,台榭歪斜。
”、“山前怪石,遭塌毁不显嵯峨;亭
内凉床,被渗漏已无框档。
石洞中蛛丝结网,鱼池内虾蟆成群。
这既是西门花园
衰颓的景象,也是昔日宏大家业败落的象征。
“庭院”意象显然是作者刻意设置的,跟随花园的主人从兴盛走向消逝,具有强烈地隐喻作用。
(二)叙事功能
《金瓶梅》与《红楼梦》作为明清世情小说中的代表作品,以庭院叙事著称。
《红楼梦》显然承袭了《金瓶梅》中“以家事写国事”的特点,细致讲述了贾家
如何从一个钟鸣鼎食、烈火烹油的大家族走向衰颓的全过程,从而折射出封建社
会崩溃前夕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小说描写的大部分人物活动均发生在大观园内,作者根据人物、情节的主次对叙事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庭院”意象在此就具
备了很强的叙事功能。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就在甄家庭院中上演了一段看似“才子佳人”偶遇
互生情愫的庭院叙事,实则是曹雪芹反对才子佳人小说、反对公式化的大胆尝试。
在开篇第一回中,贾雨村受邀到甄士隐书房作客,正赶上甄士隐家中其他客人拜访,贾雨村在书房中等待甄士隐的时候对甄家庭院中的丫鬟一见钟情,看似是模
仿了才子佳人的模式:才子佳人后花园一见钟情,才子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后与
佳人洞房花烛,最后取得大团圆的结局。
但耐人寻味的是这里的“佳人”不是
“佳人”,不是贵族小姐,只是一个丫鬟,而且最终是以妾的身份嫁给贾雨村,
作者对此作了总结:“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将丫鬟的名字定为“娇杏”,谐音便是“侥幸”。
在故事开篇就写出了一个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对此进行讽刺,
正面展开的却是女性普遍的一种不幸: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在第一回的庭院叙
事中就奠定了整体的叙事基调。
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元妃下御旨让家中众姐妹搬进大观园,考虑到宝
玉的不同,也让宝玉搬去同住。
至此《红楼梦》进入了庭院叙事的重头戏——大
观园叙事,其间产生了许多经典情节,涉及大大小小的庭院叙事场景,将《红楼梦》的庭院叙事推向极致。
四、小结
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安身栖息之所,也是诗酒耕读的理想寄托。
庭院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于明清之际蔚为大观,与当时特殊地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并对明清之际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描摹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影响深远。
因此,从“庭院”意象来把握明清世情小说的文化内涵,对于探微《金瓶梅》、《红楼梦》等以庭院叙事为主流的世情小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 (清)李渔.瘦吟山石校点:《十二楼》[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5]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王毅著.《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