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教育回归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文
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
单立萍
2014.12
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长成人,从蒙昧未开的自然人到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始终不能脱离社会,成长于生活之外。
杜威有一个论断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所以,幼儿最好的学习是在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轻松地进行,也就是要将幼儿园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活动内容是直接作用于幼儿的重要因素,我们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呢?
一、为幼儿创设贴近生活的环境
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选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之融合为一体,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营造出来的一个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种回归自然、充满趣味和学习元素的生态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儿童能够以游戏等方式自然、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借助教师的支持不断地超越自我,获得丰富而积极的学习体验。
如何创设一个能让幼儿融于生活、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环境,引发他们积极探索生活奥秘的行为?
(一)创设生活化的户外游戏环境
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种植高大乔木,这样既不影响幼儿进行器械活动,让幼儿尽情地玩耍和奔跑;又可遮阳,避免烈日暴晒。
同时,幼儿园种植的植被又应留意季节效果,力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让幼儿园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象,户外绿化环境应让幼儿奔跑、游戏,并探索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事实上,幼儿对环境布满了好奇,喜欢察看、探索、尝试,幼儿园户外环境绿化时应布置多样的设施,能让幼儿在树林间穿梭嬉戏,在小丘、山坡上上下攀爬,在饲养种植园地里照顾植物和动物,在草坪上察看昆虫,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自然界中获取乐趣,从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动植物生长的过程。
如我园种植了杨树、槐树、桑树、桃树、石榴树、冬青、搭建了葡萄架,通过耳濡目染,孩子们会知道每当杨树的杨絮漫天飞舞时,那就是春天来了;当所有植物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知了的叫声和在操场盘旋起舞的蜻蜓共同奏响了夏日交响乐;黄色的树叶纷纷盘旋落下,当小朋友们一起拾落叶的时候,那就是秋天来了;冬天的树枝是光秃秃的只有冬青还穿着绿衣裳,小白兔也换上了厚厚的毛毛衣……自然界的动植物在向小朋友揭示着四季的奥秘,让孩子们享受着大自然的恩典,这种效果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通过一首四季的儿歌认识季节所不能企及的。
(二)创设生活化的室内游戏环境
我们提出了室内环境创设的新思路:凸现生活背景,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引导幼儿去发现、感知、探索、学习生活的真谛。
我们应该根据小班、中班、大班的年龄特点,挖掘一些真正地让幼儿成为“生活的小主人”的资源。
首先建立以生活区为主线的生活化区域游戏环境体系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材料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对传统手工艺术活动的传承和创新:剪窗花、制作脸谱;对生活技能的习得和探索:捏面人、包饺子等;对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和再创造:可乐瓶制作笔筒、花瓶、表情娃娃、果皮果壳粘贴等;同时利用幼儿园墙式营造温馨的氛围,体现生活场景,汇集生活信息、展示
生活感悟,富有生活内涵的墙饰环境:凸现季节气息;凸现本土风情;凸现人文情感;凸现生动自然;凸现创造生活
二、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贯穿生活化教育理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是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
他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我们主张的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幼儿的需要。
因此,不管是预设主题还是生成主题我们都会首先考虑我们的孩子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主题素材,而决不是以教师的预设主题去“套”孩子。
所以我们经常观察孩子,去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与需要,然后经过适当的加工以纳入课程。
(一)从幼儿自身体验中确定活动内容
同行们有没有同感,当我们将范画的绘画布局、步骤甚至用色都告诉幼儿后,当幼儿拿起画笔时还是无从下手,坐在一旁发呆。
是他们不喜欢画还是不敢画?为了降低绘画难度,让幼儿对绘画感兴趣,我们设计了人体轮廓拓描画,整张大图画质平铺在地上,幼儿5-7人一组,一人做模特,躺在大画纸上,摆出事先设计好的造型,其他小朋友分工合作,将轮廓拓出,然后涂色。
结果发现每个孩子都兴趣盎然,不存在观望、踌躇现象,在他们看来,画还可以这样画出来啊?!这是一件很轻松有趣的活动。
从这个活动中我们看到其中渗透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动作设计)、合作精神(环节衔接)、交往能力(讨论分配),最主要的是他们体验到绘画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素材从幼儿身边的生活中选取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走向生活化,并不是要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等同起来,而是要加强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的联系。
幼儿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课程目标达成的效度也好。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每个幼儿在生活中都要经历许多节日,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
于是《妈妈的节日》、《制作小礼物》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三)从幼儿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产生活动内容
一年四季的轮换交替、动植物、气象、风俗等的变迁无不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自然是神奇的,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童话、神话色彩的世界,这给幼儿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动内容。
如:带领幼儿到室外活动,当幼儿看到操场上到处飘飞的杨絮时,提出了问题,春天哪里来的白毛毛?结果在掉落地上的杨树果实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地上一条条看起来像毛毛虫一样的东西是杨树的果实啊,白毛毛就是从这里飘出来的,它们有一个名字叫杨絮,杨絮飘飞的季节就是春天哦!
(四)让生活走进课堂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
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
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
如:秋天,石榴熟了。
幼儿园组织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师开始摘石榴。
摘下石榴后大家建议给弟弟妹妹们尝一尝。
可是问题出现了,面临石榴的数量、质量(大小、成熟程度)不一样,该怎么分配呢?怎样送给弟弟妹妹?大家都想了很多办法……。
从摘石榴到分石榴再到送石榴,蕴含了一系列教育契机,生成了一系列活动,达成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为幼儿的成长开辟了一块广阔的新天地。
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
也就是说我们注重引导幼儿探索并积累生活经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如在幼儿园“超市”购物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带5元钱购物,有的幼儿不看标价牌随意选购,结果发现什么也买不了。
孩子们经过讨论研究后,提出几个人合买某件“商品”的建议。
最终他们也懂得,购物时要看好标价牌,不能超出自己的购买能力。
这是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是口头说教所不能及的。
在“怎样找到家”的活动中,孩子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想到了随身带地图、牵上自己的狗、问警察路人、记路标、做标记……这些想法来源于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再造想象,表现出他们创新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思维。
我们带孩子到农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幼儿对各种农作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则对泥土、昆虫和鬼针草、苍耳等植物产生了兴趣,还有的幼儿对农民伯伯浇水感兴趣。
由此,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庄稼是怎么长大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可以吃的粮食的?农民伯伯如何护理农作物?”由此引发了孩子们关于农场信息收集和探索的系列活动,最终生成了有价值的主题探索活动。
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深刻含义,理解了新世纪以来教育理论界所提倡的“教育生态化”。
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正如屠美如教授在《关于生态式融合课程》一文中强调的“以儿童直接经验为基础,把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使儿童在与文化、社会、自然科学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人格不断发展。
幼儿园教育生活化,不仅能从小激发孩子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且能使幼儿园教育教学充满魅力和趣味,让我们这些教育者都来做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