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政治民主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论文
题目网络对政治民主发展的影响
姓名郭旭
学号20113002
专业交通运输工程
学校大连交通大学
摘要
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网络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的大众交流和社会联系媒介。
它对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政治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民主政治这一方面来研究网络政治参与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影响。
网络使我们更快的接收一些信息,但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我们应权衡利弊,使网络对政治发展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购物娱乐都可以由网络实现,各种各样的事件也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被民众认知,小悦悦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甚至温州动车事件第一时间我是在网络上的帖子里得知的,这些事件都增强了网民的政治意识,使得网络空间中诞生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影响了当代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民主政治上有深刻的影响。
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普通民众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是公共管理的活动,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姿态,如:网络选举、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网络舆论、网络监督等。
因为其具有易实现、成本小、影响大、互动性强的特点,目前网络政治参与也越来越受到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的关注和重视。
如今,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当合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也是普通民众进行社会监督、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有效途径。
但是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些网民网上恶意发表煽动言论,使得民众恐慌,引发对政府的不满,而且网民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性、代表性、秩序性和理性各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的引导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有反应能力弱、引导不规范、体制不完善、平台技术滞后等方面的全都,所以要积极的研究网络对政治的影响,使得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能够更加规范化发展。
皮尤研究中心“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组开展了此项调查,他们称: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我们首次发现半数以上的选民为了政治目的而上网。
调查结果显示,55%的美国成年选民以及74%的网民称,他们上网获取选举新闻和信息,或者与其他人就总统选举进行交流。
奥巴马的支持者中有20%在网上分享政治消息,还有18%登记接收竞选新闻的自动更新,而麦凯恩的支持者中这个比例分别为16%和9%。
二.网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网络民主”在未来会朝着厚实的方向发展,其作用的性质和范围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势必对民主政治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实质性影响。
从影响效应来看,既有积极、正面方面的,也消极、负面方面的。
总体上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的有限性与发展空间的无限性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民主”尚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是萌芽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程度的有限性,表现为有限民主。
从主体来看,尽管进入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但从
总体上看,目前仍然占总人口的少数。
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形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可预见未来仍会占主导地位。
但是,社会的信息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其程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网络政治”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健全发展,“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的作用形式、范围、程度将越来越扩大。
且网络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网络覆盖面的持续扩大,在“网络社区”信息交流、意见表达、政治参与等方面将会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其未来发展具有很广阔的潜在空间,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作用方式的无形和作用效果愈益显著
“网络民主”的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民主”作用形式的隐形化。
它只能是通过传播有关信息、政治意见、政治观点产生联系互动、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社会舆论形成、充当舆论监督中介等,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参与中的人们的政治判断和政治选择,从而影响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与状况,但其作用是间接的、无形的、渗透的、有限的。
但是,随着电子政府建设和电子政务的迅速推进并成为政府未来发展和建设的趋势和方向,“网络民主”不仅将对现实民主政治发挥重大影响作用,而且极有可能会朝着现实民主形式方向开始实质性突破。
(三)作用效应上鲜明的“双刃性”
“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
迅速、直接、真实地掌握、了解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真实情况,大大增强行政过程的透明性、互动性,从而增加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的范围和形式。
但是,“网络民主”也有其相对性甚至是破坏性、欺骗性的一面。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有许多无效、虚假甚至恶意信息,信息失真可能会误导公众,公众为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
来自于信息形成者、传播者所带有的主观色彩,浸染着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和目的性特征无不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无论是一般公众还是政府都存在恶意误导的可能性,“网络民主”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性、欺骗性。
另外,“网络社区”中经常蔓延的“情绪式民主”又使“网络民主”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由失真、过滥的信息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
国家决策一旦为大众情绪左右,就会产生不利的后果,从而损坏国家的整体利益。
“刘涌案”、“沈阳宝马案”一方面表现了公众参与对司法过程的监督作用,但同时也说明了“情绪式民
主”对司法程序公正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破坏性。
三.“网络民主”建设进程中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推行“电子政府”建设,主导“网络民主”发展方向与进程
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网络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网络民主”所标志的直接民主形式作用的范围必然会持续扩大,作用程度也会愈益提高,这符合民主发展的方向。
而从“网络民主”的特性来看,其作用的性质和方向呈现一定程度的非正向性,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民主”建设的引导,通过“电子政府”建设去整合、主导“网络民主”发展。
首先,要加快“电子政府”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建立政府与公众制度化互动机制提供前提。
正视并满足公众参与民主和行政过程的愿望和需求,为政务公开和依法执政创造条件。
其次,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执政。
将公民参与纳入决策全过程,从决策目的、决策目标的设定、决策方案的选择到决策的执行过程、结果状况等都要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反映公众愿望和要求。
同时为公众实现民主决策和当家作主提供途径。
还可以主导舆论导向,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主流网络媒体培植,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信息发布和传播中的地位愈发不可替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增强,而且由于网络边界的无限性、模糊性,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参杂在一起,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当然也包括一些敌意的、不健康的信息和宣传,直接威胁到我国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面对这样一个趋势和状况,我们必须采取应急对策,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培养自己的主流媒体,改善宣传方式和手段,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来主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为经济建设就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三)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由于“网络社区”的无边界性、渗透性、隐匿性、失控性,“电子人”屏蔽了其社会身份后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法律规制力和道德约束力大大弱化,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控制。
因此一些恶意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在网络中肆意泛滥,网络上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屡屡发生,各种掩盖事实真相,丑化、诽谤、攻击政府的谣言也大行其道,必然损害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网络进行适度规制。
在形式、内容、观点等方面设置栅栏进行管制,管制发表言论的形式、发表言论的内容主题、发表言论的内容观点。
以维护网络正常秩序和“网络民主”的健康运行。
(四)加快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立法进程,建立网络法治秩序
言论自由是自由的基本内容,也是民主的基本前提。
而民主和自由都存在着来自于自身的悖论,民主和自由的实现不可避免地要以对自由和民主的某种限定为条件,因而民主和自由不可能无限发展,只能是有限的、相对的。
将这样一种关于自由和民主的价值理念内化为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网络社区”的道德约束和“电子人”的个人约束,强化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以防止和抑制“网络民主”的负面甚至破坏性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晖:《电子政府———廉洁、高效与民主相统一的政府组织形态》[J],《行政与法》,2000年第2期。
[2]点击民主[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8期。
[3]刘昌雄:《网络化社会中的行政决策主体:大众化?官僚化?》[J],《公共行政》2001年第2期。
[4]李永刚:《网络扩张对后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J],《政治学》,2000年第2期。
[5]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