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2020适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2020适用)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
1.如果只要求学生按书上提供的表格里的内容进行探究,学生的活动方向可能不是十分明确。

2.教师引导太多可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打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多数学生空间想象力还很薄弱。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二课时
1.学生在低年级时虽然接触过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地认识。

2.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很薄弱。

3.部分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可能出现迷茫状况,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恰当的补充。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课时
1.学生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

2.部分学生计算不过关,重复计算出某(几)个面的面积,弄不懂每个面面积的求法。

3.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个别同学不知道该求几个面的面积。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时
1.在课堂上,一个学生不可能单独操作得了11种展开图,而且课堂时间也不允许。

这种情况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外做好,课堂上只是展示不同的展开方法。

2.有些学生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要让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

3.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限制学生剪法,因此为展开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在操作完成后,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较深感悟。

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找不到窍门,将长方体(正方体)剪成了若干个单独的部分。

最好先示范教材中展开图的剪法,并说明操作要求:展开图最好是一个整体,这样便于观察与研究。

4.在教学时,重视了“体”到“面”的转化,但对于“面”到“体”的转化则力度明显不够。

导致学生在判断哪些平面图可折成正方体时,会感觉难度较大。

3 体积和容积第二课时
1.学生知道了体积的意义。

2.部分学生误以为容积单位只能用于计量容积。

3.要清楚“1升”和“1毫升”到底有多大,对于刚接触容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3 体积和容积第一课时
1.体积和容积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

然而此时,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

2.学生很难区分容积与体积。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
1.学生已经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2.学生的求知欲望较强。

3.学生还没建立底面积的概念。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
1.部分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把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大可行,而且稍不注意就容易数错。

2.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热心,总是把铺垫弄得很“厚”,学习新知识的一切准备材料恨不得滴水不漏,以便于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新知,从某种角度讲,教师这一番深情,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3.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是渴望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因为他需要以此来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5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学生首次接触进率为1000的单位。

2.强调单位的统一,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3.加强区别平方、立方,不要让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因为急于求成而出现错误。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通过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了数学解题的一种思想方法:类比归纳法。

1 分数乘整数
1.学生对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学生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感兴趣,从学生知道的知识点入手。

3.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想不到要先约分,教师应该强调这一点。

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二课时
1.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3.学生可能会分不清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一课时
1.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3.学生可能会分不清把谁看作单位“1”。

3 分数乘分数
1.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乘整数乘法的意义。

2.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

3.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要帮助学生区分。

4 分数乘法应用题
1.沟通学过的例题与新例题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

2.让学生解决自己熟悉的问题,更容易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5 倒数的认识
1.“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
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

2.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倒数不能孤立存在。

3.“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2 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一课时
1.学生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

2.学生不太明白算理,算得不清楚。

3.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较浓厚的兴趣。

2 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二课时
1.学生有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

2.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较浓厚的兴趣。

3.计算分数除法时,有些学生可能会把被除数转化为倒数,除数没有改变成倒数。

3 分数除法应用题
1.学生习惯采用算术法解题,无法很快适应用方程法解题。

2.用方程解题的思考过程很明晰,学生很感兴趣。

4 分数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1.学生已经掌握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

2.学生已经有了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3.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粗心问题,有时该约分的没有约分,或者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有时学生会很习惯地把用来进行约分的数字写下来;还有的学生会当成减法去计算。

5 比的意义
1.学生刚接触比,理解比的意义有一定难度。

2.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比的知识,学生有一些生活体验。

6 比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1.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光靠教材后面的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好巩固练习题,对于时间宝贵的课堂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2.设计往届学生作业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一组题。

让学生进一
步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同时让学生对求比值和化简比有更清晰的认识。

针对性的练习对提高课堂作业的正确性非常有利。

3.提醒学生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

7 按比分配问题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按比分配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8 整理与练习
1.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

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两个关键加强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是建立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桥梁纽带上,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的辩证关系。

3.运用比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时,要分清楚部分数量之间的份数关系,从而把比的运用转化为分数问题来解答。

树叶中的比
1.本节课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重视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比”,在教学中,借助情境讨论与思考,逐步抽象出比所表达的意义。

2.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

在这节课始终围绕测量不同树叶的长和宽并计算比值,最后得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会根据长和宽的比值确定和判断树叶的种类,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比已经理解了,达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1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2.在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2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中对策略的获得“不是由外部输入,而是在内部萌生”。

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

因此,在对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更强调的是
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去充分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在内部萌生”。

2.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利用计算中国结的问题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2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课时
1.注重把问题置入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

3.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新知,感受新知,运用新知。

2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二课时
1.部分学生不知道把哪一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利用线段图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应该多采用。

1 认识百分数
1.百分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百分数,会读百分数,有些学生知道一些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2.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就是用平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此时教师要明确指出:平分单位“1”是分数意义,今天学习的百分数要用另一种方法来理解它的意义。

3.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错,但用语言表达百分数的含义的题目,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

此时,教师需要统一说明。

2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学生学过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和百分数的意义,学习本课并不难。

2.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上,进而完成知识
的迁移。

3.练习方法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

4.部分学生把百分数与小数的互换混淆,移动小数点时出现不知向左移还是向右移的情况。

有些学生在化百分数时会漏添百分号。

3 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学生学过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区别。

2.学生对多种方法解题很感兴趣。

3.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互换百分数和分数,但部分学生计算小数的除法比较慢,导致计算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将百分数换成分数时约分约得不够彻底。

4 百分数应用题第二课时
1.学生已经具备百分数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有关百分数知识的生活经验。

2.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课堂氛围比较活跃。

3.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时间较长,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较难把握,教学时前松后紧,要注意调控好教学活动的节奏。

4 百分数应用题第一课时
1.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部分学生不明确百分数应用题应以谁为单位“1”。

3.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第一课时
1.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所以应加强对比练习。

2.学生在计算除不尽的小数除法时,花的时间可能比较长。

因此,计算数据要精选。

3.学生画线段图还是很容易的,让学生体会例6改编前后在画图中的共同点与细微区别。

4.部分学生不清楚“降低到”与“降低了”的区别。

5.部分学生找不到单位“1”,列式时困难比较大。

6 纳税
1.帮助学生理解纳税的意义和作用很重要。

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公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

2.学生对于纳税的知识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

3.在进行有关百分数计算时,学生非常容易出错。

4.学生对应纳税所得额理解较为模糊,经常找不准。

7 利息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2.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很重要,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3.要控制好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的时间,不能拖得太长,影响后面的教学环节。

8 折扣第一课时
1.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2.学生对打折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大家知道是便宜了,但是能够解释清楚的人不多。

3.成数在工农业生产中运用很广泛,但是离学生生活有点儿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9 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第二课时
解答“两个单独量之间关系”的百分数问题的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式的能力、判断单位“1”的能力,看线段图、画线段图、标对应量率的能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也就成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9 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在有层次的细化任务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很轻松地把本节课内容掌握。

互联网的普及
能有序开展调查活动,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获得统计结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确定调查内容、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一步体悟利用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这节课的启迪是:当你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时,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