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一 .端午日》研讨课教案_1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教案
文学院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2.通过课文,体会传统节日中体现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端午节的诗:“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请大家猜一猜,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明确:端午节。

2.提问:谁知道端午节的由来?
明确:纪念屈原。

3.没错,正如这首诗所说的,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渐渐演变为端午节。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
明确:端午习俗有吃咸鸭蛋、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挂艾蒲,系香袋、吃粽子等。

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

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的文章——《端午日》。

(板书:端午日沈从文)
5.首先请同学们读一遍的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3.体会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二)简介作者
过渡: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一,了解一些关于作者沈从文的基本情况。

谁来说说你从注释上了解的信息(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教师补充:
我眼中的沈从文
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所以,仅有小学文化、连新式标点也不会使用的他,用一篇篇具有独立风格的文章表现了士兵、船夫和少数民族的生活。

他创作丰富,作品集结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跻身于著名作家、大学教授的行列仍不够,他钻研历史文物和工艺美术图案,成为一名历史文物研究家。

(三)检查预习,注意多音字、形似字
蘸.zhàn酒茶峒.dòng 伶俐
..línglì规律.lǜ桨.jiǎng手
擂.léi鼓调.tiáo理呐.nà喊老鹳.guàn河嘭铛
..pēng dāng 泅.qiú水凫.fú水干燥.zào 急躁.zào
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
(四)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风俗,用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捉鸭子;时间顺序(上午11点左右、赛船过后、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五)深入学习: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
1.刚才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的内容,请问:在这么多的端午习俗中,作者重点写了哪些习俗?
明确:赛龙舟、捉鸭子
再问:在赛龙舟和捉鸭子这两个场面描写中,哪一个写得最详细、最精彩?
明确:赛龙舟的场面。

朗读、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赛龙舟场面的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赛龙舟的文段,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
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在活动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

(学生朗读、讨论并上台介绍)
2.在描写赛龙舟的盛况时,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动作?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赛手们的什么精神?
明确:动词有持、划、坐、拿、挥动、敲打、调理等。

作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活化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赛船时的紧张、激烈气氛;(学生齐读这一语段,强调刚才划出的动词须重读)体现精神:赛手们的合作精神和奋力争先的精神。

补充:不仅赛龙舟的时候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在生活中、学习中,同学们也要发扬这种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参赛选手,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赛龙舟的紧张、激烈?
明确:“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联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的种种情形。


追问:;梁红玉在黄天荡老灌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

这与赛龙舟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联想。

两者的相似点在于:
鼓声如雷声和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有擂鼓声,激战时有喊杀声。

作用:突出赛龙舟的紧张、激烈和热闹。

再问:梁红玉水战与赛龙舟无关,作者通过联想来突出赛龙舟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4.教师边出示投影边小结:赛龙舟从比赛选手们的动作入手,这是场面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写观众的呐喊助威,这是场面描写的侧面描写。

“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是作者的联想,是虚写。

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赛龙舟的场面才显得特别精彩。

(六)质疑探究:感受湘西的民风
其实,赛龙舟在其他地方的端午节上也能见到。

从民俗的新奇有趣、独到少
见的角度出发,倒是应该详细描写抓鸭子才是,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赛龙舟,简略描写抓鸭子?请大家浏览课文,找一找在文中人们“争”的是什么,“不争”的是什么?
明确:
“争”:
(1)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这是争着看赛龙舟。

文中有三个“莫不”的句子,表现了人山人海的场面。


(2)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这是争着做准备。


(3)桨手……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为桨手调理下桨节拍。

(这是争着合作、向前,以赢得比赛。


(4)……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是争着呐喊助威。


(5)……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这是争着赶鸭子。

)总结:这许多的“争”,“争”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反而体现了湘西人民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赛龙舟中选手的互相合作、奋力拼搏的精神,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等。

“不争”:
(1)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这是不争身份地位。


(2)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通力合作的光荣。

(这是不争个人名誉得失。


(3)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这是不争个人喜恶,一视同仁。


(4)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不争时间的流逝、悠然快乐。


总结:这些“不争”把湘西人民的不讲等级、地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崇尚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友爱、人与自然的紧密融合等原始人类美德渲染的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当我们把这些“争”与“不争”的文字寻找出来之后,就发现,这些文字主要体现在赛龙舟这些民俗中,进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详写赛龙舟、略写抓鸭子了。

因为赛龙舟更能体现湘西人民纯朴的民风和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

(七)抒发感受:同学们,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和你的生活经历当中,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你的家乡有那些习俗,在这些习俗当中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其实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作业:参考《端午日》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学校拔河比赛的片段。

注意从运动员的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入手,同时要描写观众的呐喊助威,最后展开联想和想象。

设计教案过程中的思考: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与日常教学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我以前上课特别喜欢播放视频素材,很少去思考这个素材跟文本是否紧密结合,效果好不好。

这学期的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中,我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学会停下来思考,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用另一种方法会不会更好,逻辑是否清晰等等。

所以这篇文章我的教案和以往的教案比起来,变化很大。

第一个变化是在介绍端午节的节日习俗时,我放弃了“播放动画片,了解端午习俗”的环节,改为让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端午习俗,既加深了学生对于端午节习俗的印象,也节省了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以前,我会展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讨论怎么样对待“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这也是很多同行会使用的设计。

但是,韩国申请的是“江陵端午祭”,指的是江陵地区在端午节举行的祭祀、歌舞、游戏等无形文化遗产。

简单说端午节是节日,端午祭是活动,这是两种不同的形态,这不行成抢与被抢的关系。

并且,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文本没有太大的关联性。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文本所传达的精神和内涵,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审视自身,锻炼思维。

所以,我把原来的设计改成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本中湘西人民的“争”与“不争”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沈从文先生作品中传达的纯朴、善良、热情、正直的人性美,这样,学生阅读《边城》时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在对待“洋节”和我国传统节日的态度上,我之前的引导方向不大恰当,和大多数的老师一样,我展示了一系列国人过洋节的相关负面新闻,让学生讨论应该怎么对待“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这样会暗示学生“过‘洋节’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过中国传统的节日”。

这种方式也不恰当。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持续传承并发扬光大,在于“博大精深”,在于包容并蓄,而非固己排外。

要让学生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不是在课堂上“和尚念经”似的说教。

就语文课堂来说,应该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我国传统节日的美,进而欣赏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学生才会自觉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所以,我摒弃了之前的做法,不提“洋节”,不提“韩国江陵端午祭”,设计了第七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中
国传统节日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