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
效率,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A
【详解】
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故选A项。

4.(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

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

这种指向仪器是
A.司南B.指南鱼C.指南龟D.支撑式指北罗盘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司南,古代用于辨别方向的一种仪器,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

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指南针的始祖,A项正确;指南鱼记载于《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在北宋初年发明的。

它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一种器械,跟司南一样,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

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代,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响,以立轴式支撑法制造的罗盘成为主流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项。

5.(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

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

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说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

故选B项。

6.(2022·6浙江·高考真题)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解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西汉B.唐代C.北宋D.元代
【答案】A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出现书写用纸,A项正确;考古发掘表明,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出现在西汉时,而非唐代和北宋,排除B项、C项;目前已知在西汉时可能已产生书写用纸,不是元代,排除D项。

故选A项。

7.(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略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示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
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

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崇尚人本(民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

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

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

参考示例2: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
参考示例3:东汉史籍注重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
参考示例4: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
【解析】
本题系开放性试题,可抓住关键词“德政、选进儒良、仁及飞走、黜贪残、唯人为贵”,从儒家的德政(仁政)、“天人感应”、““以人为贵”的民本思想,亦或“反腐”(苛政猛于虎),“惩凶除恶”(除吏中之“虎”)、“吏治与生态”等角度切入。

如选择“儒家”视角,阐述可分别概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功绩,并结合南郡前太守等失败
案例,进行对比,找出现象。

接着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点出“德政”“天人感应”等关键信息,最后得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

(参考论文东汉“虎患型史事”论析)
【点睛】
本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事记载,要求学生自选角度发现问题,得出相应的推论,该题材料呈现、设问形式新颖,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性强,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1.(2022·广东·模拟预测)公元前214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

随后,为保证四季通航,灵渠上建造了36座陡门——被誉为现代船闸之父。

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诞生了守陡人群体——陡军(明代后有其确存记载,且他们主要负责官船通行)。

陡军的存在
A.加重了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B.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
C.凸显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商贸繁盛D.提升了中原王朝稳边控边的能力
【答案】D
【详解】
灵渠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在灵果设置陡门是为了防止边疆地区进攻中原,因此有助于中原王朝控制边疆,D项正确;陡门的作用是控制交通,不是收取税收,所以不会加重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排除A 项;材料中陡门显然是政治和军事作用较强,不是经济作用,排除B、C两项。

故选D项。

2.(2022·山西吕梁·二模)汉代儒学家对宗法制度进行了再解释:天子,诸侯的继统属于君统,卿大夫、士的继统属于宗统;宗法制度只是卿大夫、士的继统法,与天子、诸侯无关。

因此有“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的说法。

这反映出汉代
A.宗法制度得到严格承袭B.政治伦理逐渐弱化
C.儒家思想确立独尊地位D.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答案】D
【详解】
汉代对宗法制度的重新解释将君统和宗统区分开来,“尊尊”之义超过了“亲亲”之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君主专制程度的加深,D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政治伦理逐渐弱化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主要体现在思想的一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江苏·模拟预测)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

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

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

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中的人物舍生取义、勇于赴死、重仁义等行为,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历史,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画像砖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排除D项。

故选B项。

4.(2022·湖南·模拟预测)秦朝实行“轻罪重罚”,许多刑徒离开土地,作为强制劳动力,汇聚为行走的官奴大军。

汉初承秦制,但文景二朝奉行无为而治,不需要众多刑徒建设公共工程。

这造成汉初
A.法令要求严格而执行宽松B.儒家思想逐渐获得统治地位
C.秦制在汉朝沦为一纸空文D.众多刑徒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轻罪重罚”,强制将刑徒作为劳动力,建设政府公共工程;汉承秦制,但实行无为而治,不需要众多刑徒建设公共工程,众多刑徒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D
项正确;汉初废除了秦朝的严刑酷法,不会出现法令要求严格而执行宽松现象,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获得统治地位,排除B项;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排除C项。

故选D项。

5.(2022·辽宁沈阳·三模)汉朝主管马厩、马苑的官僚“太仆”位列九卿之中,政府明确鼓励私人养马。

《汉书》记载,通过关市贸易输入的马匹数目巨大,景帝时对马匹输出规定“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
出关。

”汉朝的马政措施旨在
A.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B.应对边疆危机巩固统治
C.密切内地边疆商业往来D.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政府在中央设立“太仆”专门管理马政,鼓励私人养马,大量购进良马,禁止良马、壮马出关等举措,旨在强化军事力量,应对边疆危机巩固统治,B项正确;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并非汉代政府重视马政的目的,排除A项;密切内地边疆商业往来与政府禁止良马出关等不符,排除C项;西汉景帝时中央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选B项。

6.(2022·河北·模拟预测)公元4世纪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着许多民族。

如图所示氐人《耕地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差异逐渐缩小B.汉族王朝鼓励西北开发
C.区域经济趋向多样D.氐人普遍重视精耕细作
【答案】A
【详解】
根据图片所示氐人以牛耕地的图像,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实为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与汉族差异缩小,A项正确;河西走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归属东晋汉人政权管辖,故不能得出汉族王朝的边疆政策,排除B项;区域经济一直就具有多样性的特征,C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当时氐人以游牧经济为主,故“普遍重视”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A项。

7.(2022·湖南·模拟预测)两汉人身依附关系最显著的是奴婢,奴婢地位几乎与物质财产相同。

魏晋时期成熟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部曲佃客制”,他们为豪强地主种地交租,服劳役杂务,战时为私兵部曲,不单独立户,世代相袭,大批释放后的奴婢多转化成部曲佃客。

这反映两汉魏晋
A.人身依附现象逐步减少B.租佃制度日益普遍化
C.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D.部曲佃客制度较成熟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部曲佃客指的是世家豪族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他们为豪强地主种地交租,服劳役杂务,战时为私兵部曲,不单独立户,世代相袭。

两汉时期,奴婢被当做财产买卖;到魏晋时期,大批释放后的奴婢多转化成部曲佃客,这反映出两汉魏晋时期部曲佃客制度逐渐成熟,D项正确;部曲佃客制体现的是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排除A项;“租佃制度日益普遍化”出现在宋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排除C项。

故选D项。

8.(2022·海南海口·二模)曹植由于出身高贵,故其少年时创作的诗赋,极富文采地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曹植成年后,曹操偶尔会带着他行军作战,故其青年时期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曹植的诗歌创作走向功利化B.曹植的社会阅历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C.曹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曹植的诗歌创作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答案】D
【详解】
“责任”意识并非“功利”,排除A项;由题干中“出生高贵,……创作的诗赋,……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行军作战,……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等信息可知,曹植的诗歌风格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植的“责任”意识和阅历的多样性,B、C两项的表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故选D项。

9.(2022·辽宁·模拟预测)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

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

这反映出当时
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
【答案】D
【详解】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职,将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辅完全由士族垄断等,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项正确;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排除B项;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先选D 项。

10.(2022·湖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

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

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

下面是对话的节选。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认识。

【答案】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

桑弘单一方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

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实质是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

贤良文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

这场争论既是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它启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对既有政策进行适时地反思与调整。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关于盐铁政策,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一方和贤良、文学之士的观点争锋相对。

谈认识时,首先写出概括性的观点,即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

然后,根据材料分别简要阐述桑弘羊一方和贤良文学之士的观点,根据“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得出桑弘羊一方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根据“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愿罢盐、铁、均输。

”得出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

然后,分别分析桑弘羊一方和贤良文学之士观点的产生原因和实质,得出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实质是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贤良文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

最后,对该场争论加以总结,指出给我们的启示即可。

11.(2022·湖北·模拟预测)中国古代的消费观念。

材料一春末社会大动乱及楚汉战争之后,天下残破,经济凋敝,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
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

西汉末年,奢侈之风愈为炽烈,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指出,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奢侈远像,务广第宅,治园池,多畜奴婢,被服绮榖,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理过制,吏民慕效,浸以成俗”。

——摘编自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材料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传统以俭朴为主的消费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嘉靖以来,在中心城市和豪门富室的影响下,奢靡风气迅猛传播;地位低下的奴仆,隶卒,以奢靡互争雄长,僭礼逾分而无所畏惮;不少普通百姓的妻子都穿戴上了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的服饰;地处北方边境地区的宁夏,虽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衣服,饮食也是大力追求华丽奢靡,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也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抑奢”思想。

【答案】(1)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

(若答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和攀比之风助长厚葬和奢靡等,可酌情给分)
(2)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

(任意回答四层含义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直至文景时代方才得以恢复,汉文帝时,已经有对‘厚葬以破业’的批评”得出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在汉武帝专政时期,国力强盛,民间殷富,一时奢风盛起”得出国家富强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吏民慕效,浸以成俗”得出统治集团的奢侈观念助长奢靡之风。

(2)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为这种风气是造成‘民财空虚’的重要原因”得出古代的“抑奢”思想,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反映出对物资匮乏的忧患;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重农抑商的关系得出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理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维护统治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结合所学“抑奢”思想与社会习俗的关系得出注重维护淳厚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根据材料“有一些士大夫认为奢靡具有刺激消费,繁荣市场的正面作用”得出对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和就业的作用认识不足。

12.(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战争的地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地理分布示意图。

——据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战争地理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示例:先秦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偏于北方,列国交战多在黄河中下游,以今日河南省为中心,环以鲁西、冀南、晋南和陕东,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密布区。

因此,图2为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已是统一王朝,中原地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和平环境,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交战的局面,所以,战事有所减少;汉代为通西域而进行的军事活动的增多,所以,西北地区的战争次数有了大量增加。

因此,图3为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和战乱之中,战争次数比任何时期都多。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方战事比南方多;南北对峙地带主要在江淮地区,所以,这一地区战争比较密集。

因此,图1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