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校本教研的三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行校本教研的三种形式
沙雅二中教研室郑成红
通过参加自治区第二期高中课改研修班的学习培训和与其他各学校的同仁们交流后,对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有些借鉴性的想法:作为针对一线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当从课堂教学入手,做细做实。具体说来,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一、同在共行,搞“同一主题”式课堂教研
所谓“同在共行”,它包含着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一是“同在”,即“我”不是校本教研的局外人,而是与其他参与者一样,是整个校本教研活动的身体力行者;二是“共行”,即把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让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共同进步。
怎样才能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同在共行”?
我认为,搞“同一主题”式课堂教研最合适。当前的一些校本教研之所以不能让大家“同在共行”,问题有三:一、活动缺乏计划性,或者是无计划、无目的,敷衍了事,或者是活动主题频繁调换,让参与者无所适从。二、参与对象的兴趣爱好或研究方向不一致,不能“志同道合”,又如何能“同在共行”?三、活动无固定参与对象,往往是拉郎配,根本无法“同在共行”。
而“同一主题”式课堂教研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大家的实际需求确定一个统一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宏观上
的,也可以是课堂细节上的。有了统一主题,就可以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系列教研活动。
这种校本教研活动既确保了活动主题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又确保所有参与者都是固定的“志同道合”者,大家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所以“同在共行”就有了基础,校本教研就会扎实有效。
二、比较扬弃,搞“同课异构”式课堂教研
当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参与者之间各自为阵、闷头游水的居多。他们不去比较,也没法比较——每次教研活动中展示给大家看的内容不一样,不好比较。没比较,就显不出好坏;没有好坏,就不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所以,这种没有问题的校本教研也就成了无效校本教研。
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在校本教研中提出“比较扬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校本教研中一旦有了“货”与“货”的比较,我们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提高自我。
要使校本教研中真正产生“货”与“货”的比较,效果最明显的莫过于搞“同课异构”式课堂教研。一节课就是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思考,更是他多年教学智慧的展示。而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就能反映出他们各自对同一教学内容理解和处理的差异,就能看出不同理解和处理之间的优劣。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只有这些通过“同课异构”显现出来的差异和优劣才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们能使我们每一个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有机会看清问题在哪儿,改进的方向在哪儿。这种校本教研活动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
三、跟踪改进,搞“一课两上”式课堂教研
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课都有这样一个流程: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根据确定的教案上课→评课(而这种评课多是可有可无的)。
这个流程对上课前的教案进行了充分研讨,却忽视了对这一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因此,这种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提高参与者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搞一些跟踪式教研活动,通过跟踪帮助并促进被跟踪者不断改进,进而提高所有活动参与者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落实到具体的方式上,“一课两上”式课堂教研就是不错的选择。
所谓“一课两上”,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两次备课、两次上课。具体操作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根据确定的教案上课→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其实,这些典型现象就是一个个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讨评析→个人根据大家的研讨评析再次备课→再次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再次上课→再次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当然,如有必要,这种“一课两上”模式还可以演变成“一课三上”、“一课四上”……
应该说,这种“一课两上”的教研活动形式,就真正地把校本教研落到了实处——它把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研究,指导了参与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教研活动起到了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