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的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对道家的认识
吴奇
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
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
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
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
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
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
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
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
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
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
所以说:道即是无。
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
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
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自慰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
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
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了我这一看法。
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
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就很有现实意义了。
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
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
在另一方面,这又正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
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
所以,当个中国人其实挺幸福的。
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我的搜狗输入法完全没有哲学气味,很多哲学上的名词都找不到,短短的一篇文章打了半天,不过终于还是写完了。
)篇二: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
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
道生一(气),—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
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
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品格,为人要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
水总是往低处流,故绝无倾覆之患;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显得那仁慈;水,表里如一,所以它诚信;水,公平如镜,一视同仁,所以它善治;水能荡涤污垢,载舟覆舟,降洒甘露,攻坚克强,功能无量,所以它善能;水,可因循四季,变为雨雪冰霜,保护万物生灵,所以它善时。
“七善”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阐述。
“不争”“处下”是老子的生存之道。
的确,以水为镜,可鉴人生:
如水之静,淡定从容静若水;
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
如水之谦,轻看名利淡如水;
如水之化,随机应变柔若水;
如水之韧,百折不挠韧若水。
二、如何做事:从“不救救人”到“扬长育人”
道家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是说差异性和多样性乃是世界的自然而应然的状态。
物固然如此,人也不能例外。
此所谓“以不救救人”。
《论语》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教育中保持和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体现的不仅是对于教育对象之个体性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利于每一个个体去充分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倡导的“以不救救人”的理念启示我们: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应当“因长施教”,实施扬长教育。
三、如何从政:从“无为而治”到“无为而为”
老子讲“人法地”。
“地”何以值得效法?是因为地性喜静,无为自化。
《易经》坤卦六二爻辞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是地的形状,地的品格则是无为无不为(不
习无不利)。
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即法地之无为而治,守静贵柔。
又曰“道法自然”,是说道常无为,应顺自然以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是清静无为,却又是无所不为的。
清静无为正是道家的核心主张。
但如果我们把“无为”望文生义理解为“无所作为”就大错而特错了。
李约瑟在他的《道家与道家思想》中指出,对于老庄这样的“原始科学家”来说,“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
可见,“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有为”不同的另一种“为”。
按道家的思想,“有为”即是强为,是造作,是自寻烦恼。
道家认为,我们总是背着与天地万物相对立的自我在这个世上行走,所到之处总是要干与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相违背的许多事情。
殊不知人的本性与天道是相通的(天人合一),违背天道也即是违背人的本性。
为政者若陷于“有为”不知自拔,就不免暗于一隅,囿于一事。
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的规律性出发,做事为政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教育),我好静而民自正(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也指出“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
道家的“无为而治”对后世为官治国者无疑会产生影响。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以老子的“无为”思想治理国家。
到文景时代,国家空前繁荣昌盛,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更是把老子供奉为自己的祖先,规定道教为众教之首,确立了唐朝尊崇道教的国策。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他崇尚道家思想,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当年,美国的里根总统在第二次的就职演说中就引用过《老子》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看来他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有所理解的。
当然,西方人也存在“无为”理念。
法国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请教一个自然法则决定论者,“我要做什么才能让我的国家繁荣?”“laissez faire,laissez passer。
”“自由放任。
”有人这样翻译,作家柴静把它叫做“仁慈的忽视”,我以为,用老子的“无为”二字当是最为恰切的翻译。
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
胡海龙
前言
《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一书是我多年读书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本书以道家“无为”和“专一”的思想为主线,结合前代圣贤和当代学者的治学经验,试图多角度地、深入浅出地阐发英语学习方法。
内容除涉及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训练,对流行学习法、精读教材以及教学改革等也有论述。
由于我本人工作性质的关系,书中某些章节是直接针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
本书的深层宗旨,在于以谈英语学习方法为引子,呼唤公众对传统人文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我以为学好英语当然有方法可讲,却无捷径可循,那些急功近利、希求速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学英语进入稍深层次,就不单是个学习语言的问题,也是个学习文化的问题。
不仅要学习英美文化、西方文化,更要学习我们本国深邃厚重的传统文化。
老子、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语言的学习方法,但他们超凡的智慧能给今人学英语或其他外语以全方位的启发。
在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上,我国古人留下了高明而系统的见解和经验,完全可以借用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外语学习。
相形之下,近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流行英语学习法,大多以“首创”、“独家”为标榜,而实质上并没有任何超越前人或当代学者的见地。
有的学习法的创始人为了炫人耳目,每每故作诡激之语,肆意鼓吹简易速成,甚至提出诸如“听说就是一切”这样的奇谈怪论,对广大学习者形成严重误导。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学好英语本来并非难事,能否抛弃功利思维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不求速成而终臻于大成,那就看学习者各人的选择了。
最早在1992年,我关于英语学习方法的基本思路已经成形。
近年来不断有朋友建议我将心得写成文章发表,但我自忖才疏学浅,见识未充,唯恐误己误人,迟迟没有动笔。
南怀瑾先生说:“徒手杀人,罪不过抵死而已,如果以学问误人,便是戕人慧命,万死不足以辞其咎。
此所以在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学者有毕生不愿著书,或者穷一生学力,只肯极其严谨地写几篇足以传世的文章而已。
这就是中国文化人的精诚,当然不如我们现代一样,著作等身、妄自称尊的作风。
”(《孟子旁通·前言》)2000年8月,在两位大学时代的好友的鼓励和敦促下,我开始了《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一文的写作。
经过五次以上的修改,于是年10月定稿。
此文曾在朋友和学生间广泛传阅。
2002年冬至2003年夏,我又撰写了八组《问答》,作为对这篇文章具体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正待封笔,恰逢忘年交何足道老先生差人送来他的近作——幽默杂文《流行英语学习法面面观》。
捧读之际,莞尔者再。
先生的写作风格与我不同,而其文中所论正好点出了我的一些意犹未尽之处。
今蒙何先生俞允,将此文与我的两样稿子结集成书,而弁先生之文于卷首;书名就定为《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
这是一本很小的册子,我断断续续写了三年才定稿,因而对书中定然存在的诸多阙漏,我不便以“时间仓促”为说辞,实是因为水平有限所致。
而今英语学习市场的蛋糕,人皆思得而切之,我于此时代大匠执斧,写这样一本吃力不讨好的小书,并非是忘记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不为天下先”的古训,而是如韩愈所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英语学习方法也好,人文教育也好,即便是小文章也须要大手笔来做。
我这本小书倘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诚恳地希忚英语界的权威专家们,能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面向大众的传统人文教育,更多地关心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以及社会上自学英语者的状况。
对那些挂羊头卖狗肉、惑乱人心的流行英语学习法,专家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师长、朋友和大学同窗的热情指导和关注,同事于立瓯先生审阅了部分章节,并就文字的通俗性和幽默语言的运用提出了宝贵意见。
这里一并表示深挚的谢意。
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
主要讲“无为”和“专一”两个方面。
“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贯穿着《道德经》全书。
“无为”,是不是什么事也不干呢?当然不是,否则人活着做什么。
其实,老子在书中处处教人做事。
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各个时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向老子学到了做事的本领。
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大有作为、大有成功,他这个“无为”的“为”是谁也比不上的大为。
比如《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似乎无所作为,却生养了万物;地球上欣欣向荣的生命现象,似乎并没有任何力量专门为它们运筹、布置,可是它们亘古以来就生生不息地存在着。
再比如我们的身体,结构何其复杂、精密,我们主观上并没有去操什么心,其生理机能却能有条不紊地工作,使我们保持健康。
这些都是“无为”。
只有这种“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道德经》一书将“无为”的命旨阐述得相当透彻。
如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以上引文的涵义,大家一时不太明白可以找注解来看。
从这些引文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天理而为,不刻意而为,随其自然而为,不当为不必为时不妄为,这样往往能达到最佳效果。
道家的另外一种重要著作《阴符经》开篇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也是此意。
“无为”用之于生活例子很多。
比如有失眠经历的人知道,我们很着急,想尽了办法,
数数,深呼吸,听音乐,结果却是越想睡着越睡不着。
最终能入睡,多半是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我要睡着”的意念的时候。
练习静坐的人都有体验,一坐下来往往脑子里开运动会,妄念纷飞,越想静越静不下来。
放松了,把“我要入静”的念头抛开,什么也不去管它,也许就渐渐进入状态了。
再比如医生告诫我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养病的时候应平心静气,顺其自然,把想尽快痊愈的心思放下来,不着急倒有可能好了。
越着急往往越好不了病。
东非的肯尼亚出了不少优秀的长跑选手,开奥运会拿了金牌。
肯尼亚,去过的一位朋友说“穷得一塌胡涂”,照理说先进的体育学校他们办不起。
那他们的运动员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据说是在打猎时练出来的。
野羊什么的跑得多快,腿脚功夫不好就撵不上,打不着猎物就没有饭吃。
这些“乡下人”打猎是为了糊口,并没有想着练长跑参加奥运,却无意间成为田径高手。
再讲个笑话,前不久有个小姑娘到外地探忚她姐姐,在小铺里买东西,店主零钱不够,顺手找她一张彩票。
结果拿去兑奖,一下子中了500万。
这位小姐的运气人人羡慕,但她绝不是指忚兑大奖才让人家把彩票找给她的。
这些都是“无为”的道理。
无为,其为者大也矣!
大家都想学好英语,为什么中学学六年,大学学两年乃至四年,许多人怎么也学不好呢?症结之一在于他们太“有为”,急功近利,希求“速成”,没有以从容的心态和理智的头脑来学习。
这样学习是短视的,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全面的提高,同时这样学习也缺乏乐趣。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报考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专业分数相当可观,但没有被录取,原因是英语差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