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强迫症及强迫症患者之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强迫症及强迫症患者之伟大(一)
强迫症是大自然对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天然修正——这是“无”斑竹提出的一个假设。
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这句话:强迫症是“大自然”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文化”的。
强迫症是大自然对于偏激文化的一种“强行修正”。
这股大自然的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人类所无以抗拒的,唯能做的只有顺应天意。
而强迫症患者正是这场“大革命”中的幸运儿,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强迫症患者又是极其悲壮的,他们必须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完成大自然所赋予的这个使命。
写这样一篇文章,对于我来说是极其痛苦的。
原因在于我的知识和体验都极其有限,这句话绝不是用来表达我的谦虚的,而是要让各位理解我的痛苦和原谅我的无知。
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个人在强迫症的洗礼中,越来越感觉到,强迫症所隐藏的意义几乎是无限大的。
强迫症的治愈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而涉及到哲学、文化、教育等许多学科范畴。
而要把这种“无限大”的意义用语言巧妙的表现出来,对于刚满20岁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对于社会、文化有限的了解,是不足以支持我完善我的假说的,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如标题所言,进行一次“浅论”。
我把我的思想模式称为“症本主义”。
前面讲过,症状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它摧毁和颠覆了我们儿时所接受的教育和普通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说过,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去断定一个“大自然的现象”是错误和不合理的;进一步说,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去否定一个“大自然的现象”是合理而充满寓意的;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去认为一个“大自然的现象”会比我们儿时所接受的、人为的价值观念更加错误。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没有理由去质疑“大自然比文化更加正确”这句真理。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无需任何知识,我们都应该相信,大自然不说废话,大自然比我们的文明更加正确。
或者说:症状比人更加正确。
所以错误的是人,而不是症状,需要治疗的人,而不是症状,需要改变的是人,而不是症状……相反,症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向,所以我们这些“人”应该按照症状的提示去修正自己的错误。
所以这种思想称为“症本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症本主义不是一种疗法,它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希望大家不要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来面对我的观点。
精神分析也强调症状的意义,但是我自认为我的解释与精神分析的解释层面和角度不同,我才疏学浅,无权评论精神分析。
我希望我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的观点并行不悖。
本来,在这里,严格的说,我应该写出上万字的“说明”,来弥补我们很多认识上的匮乏,思想观念上的狭隘,和价值观念的错误,为我后面对症状的解释做出铺垫。
但由于这里是“浅谈”,所以我就省略这些铺垫,直接进入对症状的解释了。
也许边解释,边铺垫,效果更好。
强迫症状的一个最本质的特点,或说“行事规则”,就是它极其善于使用“物极必反”的绝招。
这也是它修正我们错误的“巧妙”之所在。
“物极必反”,换句话说,就是“量变产生质变”。
强迫症把“理性的行为”进行量变,使其多次重复,而质变为“非理性的行为”。
这是它的修正意义里面最重要的一点。
简单说,强迫人格的特点就在于“理智化”,过于压抑自己的“非理性”——情感,而强迫症的目的就是迫使我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以修正这种“理智”与“情感”的失衡。
以强迫洗手为例,如果我们洗一遍手,很仔细,叫做理智。
而强迫症让我们不断重复理智的洗手,从而洗上无数遍,于是理性经过量变,而变成了“非理性”。
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同样,真理说一千遍,就变成了谎言。
如果我深情的对一个女孩说一句“我爱你”,她会很感动,如果我一气说上一千遍“我爱你”,这三个字就变成了谎言,变成了“耍宝”,周星驰式的无里头幽默,成了对爱情极其不认真、不严肃。
强迫症也是这样,通过量变,把“理智”这一真理变成了谎言。
事实上,“人可以理智的面对一切”确实是一句巨大的谎言。
所以,强迫症把理性的行为进行量变,目的是为了表
达和宣泄被压抑的“非理性”。
如果我们还在说“我已经知道手洗的很干净了,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去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强迫症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手不干净”,而是要告诉你“请关注自己的情感”时,就强迫洗手而言,症状有反复交替的特点。
而反复交替,正是情感、右脑的类比思维、形象思维的一个特点。
这种思维特点与理性的逻辑思维互为补充。
为什么运动、音乐有放松身心的功能?因为运动和音乐都具有反复、交替、节奏节拍的特点,所以运动和音乐都是右脑主管的活动。
做数学题,是在运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在做完数学题时,进行运动或听音乐都会使人积极的放松和休息,人的活动从左脑转换到右脑。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理性思维崇拜的五体投地,其实右脑思维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比如,在危机时刻,本能的防范和躲避行为,都是由右脑控制的,如果这时你利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先画个图,再计算个公式,你早就一命呜呼了。
物理学认为,一切运动都可以还原为“振动”。
生命的本质就是节奏。
呼吸、心跳、脉搏都是节奏,运动、音乐可以使人身心健康,也在于它们的节奏。
春去秋来、白天黑夜,节奏无处不在。
情绪情感也有它的节奏,有起有伏,而强迫人格者不允许这种节奏出现,他们希望自己永远处在情绪激昂的状态,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伏”,所以破坏了生命的节奏特性。
这说起来是很荒谬的,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与教育有很大关系。
只想要好,拒绝坏;只想要善,拒绝恶;只想要快乐,拒绝痛苦,这就如同只允许一个人吸气,而不允许其呼气一样,可见我们所普遍认同的这种善恶价值观念是十分残忍的。
许又新在他的那篇《神经症的冲突人格特点》里说道,具有冲突人格的人由于太追求完美,而导致耻感强烈,总是在思考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从而没有道德愉快感,“没有愉快的心情背景,当然体验不到由愉快向不快和痛苦的转变,也就无从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也表明了强迫人格者破坏了情绪起伏变化的节奏。
所以强迫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重新恢复这种自然的节奏,打破强迫人格者僵化的、直线式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逼迫我们按照生命的节奏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反复。
这种修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症状是“顺”着我们进行修正的,而不是“逆”着我们进行修正的。
这样看来,强迫症状显然要比严厉的老师和家长更加慈祥和善,更加充满关爱。
何谓“顺”?如上所说,依然拿强迫洗手为例:强迫人格的特点是洗手过分认真仔细,如果症状“逆”着我们进行修正,它会说“不要这么认真洗了,粗心一点也没关系”,它会迫使我们洗手糊里糊涂。
然而症状不是这样行事的,它是“顺”着我们来的,它说“你洗手(做事)总是太认真了,过分理智了,那么我就顺从你,让你洗个痛快,认真理智到极限吧,物极必反,当你认真到极限时,也就无形中表达了非理性”。
强迫症把一个过分理智的行为量变成了一个游戏,提示我们不要过分的认真,要抱着游戏的态度面对问题。
就如同,如果我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就等于我把很严肃的三个字变成了一个游戏。
我们看到一个在水池前不停洗手的患者再也无力施展他的理智了,而是在进行着一场“物极必反”的洗手游戏。
我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强迫症的这种行事方法也是极其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的。
症状就是我们未爆发的潜能。
症状表达和再现了那些,曾经被我们(出于文化的因素)压抑和排斥的,但是却是极具价值和优势的人格素质。
这些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优点,包括“多疑”、“善于思考”、“善于批判”等等。
我这里简单说一下“多疑”。
“多疑”是我们这类人群的一个人格特点,是最天然的人格特点。
这种“多疑”事实上并不是缺点。
它具有很多优势。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天赋的优势开发利用出来,将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
让我们冷眼看一下这个世界:世界并非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生活美好,人人互敬,而是充满了欺骗和阴险。
实际上,欺骗和自欺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唯一手段。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打拼,实际上生存就变成了一场战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骗子无处不在,所以“多疑”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也是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多疑”用另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那句老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我们这类人实际上都是天生的“怀疑论者”,对任何问题都抱有质疑的态度,具有
批判和反叛精神,这些“巨大的优点”如果能够健康发展的话,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就。
然而问题就出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价值观上。
我们的教育制度,强调权威的地位,经常扼杀年轻人的反叛和质疑精神,使得我们身上的这种优点不能发展。
而我们的这种充满矛盾的人格一方面极具质疑精神,一方面又过分遵从社会权威,导致我们过分内化了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对自己本能中的优点进行了压抑。
于是这种天然的人格素质只能通过症状的方式,逃过了社会权威的和你自己的检查监督,得以表达。
也就是说,“多疑”作为一种天赋的优势,本来应得到肯定和发展,但是我们过分内化了错误而偏激的文化价值观,压抑和排斥了这种优势,导致优势不得不通过“强迫怀疑”来引起你的重新关注,迫使你承认它的价值。
可见,强迫症是对我们的一种修正和帮助,它无私、巧妙而又执着的向我们揭示我们的身上所蕴藏的力量和真理,而我们却一遍遍的对这个忠诚的伙伴进行呵斥和辱骂。
很多人问:我怎么才能摆脱多疑?我则反问:为什么你要反对多疑?为什么你看不到“多疑”的价值?为什么你不能利用它,得到进步?难道你不明白世间多少的真理,无不是在“多疑”和“批判”中产生的吗?为什么你视自己的优点为不可饶恕的罪犯?大自然已经给了你很多,为什么你仍不满足,却要背叛大自然的善意呢?
讲另一个问题。
刚才讲了强迫动作所具有的节奏性,现在抛开外在的症状,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患者的内心感受。
强迫症患者最典型的内心感受,就是内心无法消除的、没完没了的冲突与斗争。
患者感到“进退维谷,左右两难,哭笑不得,求生不能、欲死无门”,用一句话来说,患者深切的感觉到“做什么都不对”。
这句“病话”几乎揭示了症状所要表达的全部真理。
“做什么都不对”就等于“做什么都是对的”。
我想大家不难理解这么一个哲学的换算公式。
很明显,强迫症这里又玩了一个“物极必反”,即“说反话”的招数。
通过让你感觉到“做什么都不对”而让你认识到“做什么都是对的”。
这里,症状巧妙的颠覆了你过去死死忠信的“善恶观念”,削弱了你的自我批判和道德耻感——因为做什么都一样错,或一样对,所以无所谓对错、是非、善恶。
我想有些人看到这时,会惊慌失措,他要问:难道不分对错,也是强迫症的一种“修正”吗?难道“划分对错”本身,就是错误和偏激的吗?我说:完全正确。
这里症状就牵出了一个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即对我们普遍认同的“善恶”观念提出根本的质疑。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简单的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许又新教授的文章;
二、原罪观念;
三、精神分析的“压抑-转换”机制和禅宗的《戒行善》。
让我们回到许又新教授的文章,他说道:“我们可以把容易产生神经症的冲突人格的三个基本特性概括如下:①没有道德愉快,或者,相对于第二个特性来说道德愉快太薄弱;②强烈的违禁性罪感或个人耻感;……”没有道德愉快和耻感强烈,正是强迫人格“非黑即白”的人格特点的表现。
强迫人格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自我评判。
如果做出了违反道德标准的事情,就会感到十分的内疚和羞耻。
换句话说,他们坚定的排斥和压抑人格中的“邪恶”,拼命的维持自己“唯善”,他们误认为“扬善排恶”就是“完美”,在错误而偏激的路线上走的太远了,所以大自然不得不通过强迫症来予以修正。
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即“何谓善恶”?事实上,善与恶只是相对的,而绝非绝对的。
你认为是“善”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眼中就是“恶”。
你认为“生孩子是为了延续人类”,我则可能认为“避孕是因为世界上人口太多”;你认为“不朝敌人开枪是因为他们也是人”,我则可能认为“枪毙敌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你认为“施舍穷人是道德的”,我则可能认为“施舍穷人未必是帮助他们,反而养成了他们不劳而获的习惯”……所以“区分善恶”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
我想更有力的论据,是科学家对于代表了最先进的科学发展方向的基因科学的某些论述。
基因科学家说道:虽然我们知道有些基因可以引起疾病,但是我们坚定的认为,基因绝无“好坏”之分。
造成疾病是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多向因果的。
而一种致病基因,在另一种环境里,可能就是救命的基因。
比如,导致镰刀状细胞贫血的“坏”基因,在某热
带地区,就成了抵抗毒蝇和疟疾的“好”基因。
所以强迫人格者所抱持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是荒谬而没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从辩证法、老子的“有无相生”以及“原罪”概念中进一步证实我的观点。
辨证法说到“对立的两极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破坏任何一极,就等于破坏了整个统一,就等于破坏了整体”。
所以是非、对错、善恶、黑白共同组成了这个完整而和谐的世界,排斥任何一极,就等于破坏这个完美的整体,就是偏激,而强迫人格者却把这种偏激称为“完美”,实在是引人深思的。
就如同呼气与吸气、静脉与动脉共同组成了生命的新陈代谢,如果你排斥任何一极,就将破坏掉整个生命。
对立对立——成对而立,我们不能把这种“成对而立”的完整拆分为“分裂的两极”。
那些认为对立的两极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人,显然是极其荒谬的。
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善与恶,就如同呼气与吸气,各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某些人却把“善恶统一”解释为“恶”是为了衬托“善”的,“恶”的存在是为了反衬出“善”的“美丽和正确”。
这种解释让我啼笑皆非,这显然还是没有把“善”和“恶”放到平等的层面上来进行观察,还是抱着“善”比“恶”更好的态度来认识辩证法,实际上是对辩证法的一种歪曲。
难道我们能说“呼气”的存在就是为了反衬出“吸气”的“美丽和正确”吗?
老子则更是以无法比拟的精练论述了这个问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原罪观念也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在我看来,就强迫症迫使我们觉得“做什么都不对”这一点来说,它简直就是原罪概念的再现。
这一点我在《疾病的希望》一书中找到了证实,书中说:疾病是原罪的微观宇宙的表现。
原罪的故事尽人皆知:雌雄同体的亚当,在伊甸园里发现了两种树——生命之树与辨别善恶之树。
亚当有了愿望,要把他本质的一部分展露在外部,并让其在形式上独立。
走出这一步就已经意味着意识也要受到损失,在创世纪里,这一点是通过上帝让亚当沉睡来表示的。
上帝从完整的和健康的亚当身上取出身体的一侧,用它造出了独立的人。
于是完整的人被分割成为男人和女人。
起初男人和女人还不能辨别他们的不同,于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天堂之中。
但形式上的分裂是蛇唆使他们的前提,蛇对女人说: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就能辨别善恶,拥有智慧。
于是人看到了对立,拥有了能分别善恶的能力,所以人也就随之失去了统一,失去了天堂,坠入物质形式的对立世界。
在这个物质形式的对立世界中,一切都是分裂的。
人的意识是以对立、分裂为出发点的,所以罪孽是无法避免的,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罪孽。
罪孽不是做坏事,与人的具体行为本身没有关系,不能通过行善来弥补。
所谓罪孽,就是对立和分裂本身,就是区分善恶的能力。
原罪说: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罪孽。
强迫症说:我用焦虑和痛苦折磨你,让你感觉到,失去方向,做什么都不对。
让你认清和承认自己的罪孽,从而修正你“非黑即白”的对立思想,颠覆你的善恶价值观念,通过物极必反的方式削弱你的道德耻感。
症状在这里依然是“顺”着我们进行修正的:你不是耻感强烈吗?我让你对一切行为都怀有耻感,把你的焦虑泛化到一切行为中去,让你觉得,做什么都不对,从而让你明白,其实做什么都是对的。
从“做什么都不对”到“做什么都是对的”,这里面还有很多要谈。
把两极分裂成对立体,才是“真正的恶”,但这种对立之恶是通向统一的必要的弯路。
对立统一,没有对立,怎能统一?为了认识事物,我们需要对立,但我们不能停留其上,而要学会利用对立达成统一。
强迫症是国际公认的最典型的心理冲突的显现,强迫症迫使我们面对“对立”,体验对立,承受对立,目的是教会我们学会统一。
所以我说过:强迫症是我们修正强迫人格,达成进化的必要的“弯路”。
“弯路”二字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种弯路在我看来,其实是条“捷径”。
对此观点《疾病的希望》里说道:人要学会接受他的罪孽……承认自己有罪就能把人从害怕有罪的状态中解救出来……通向统一的道路绝不是逃避和无视现实,这条道路要求我们越来越自觉的在万物中看到对立,并不因此而感到害怕,要经历人的存在的冲突,这样我
们就有能力把对立统一于内心。
这里要求的不是避免,而是要通过体验求得解脱。
所以强迫症以其无法比拟的生动性再现了原罪和对立,迫使我们承认自己的罪孽,并勇敢的向统一迈进,而不是逃避。
这里,我们还需要回到许又新教授的文章中:“没有道德愉快的人,行为之正面的和积极的方面不能用自己愉快的体验加以确认和肯定,而行为之反面的和消极的方面却不断地被违禁性罪感或耻感所强化。
害怕犯错误而自我惩罚或感到可耻,冲突人格者只好对人生取回避的态度。
”行为之消极不断被耻感强化,强迫症把耻感量变到极限,从而消除了耻感,使我们可以平等的面对积极与消极——许又新说道:“道德愉快高度发展;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罪感和耻感;或者,手段之目的化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获得高度发展,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持久而痛苦的心理冲突,也就不会发生神经症。
”强迫症迫使我们面对对立,承认罪孽,并迫使我们“无处可逃”,只有“进”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疾病的希望》里提到,追求统一的人不再害怕罪孽,不再害怕犯罪,而是勇于经历对立,勇于犯罪,而达成统一。
这也是强迫症的解脱之道——从“做什么都不对”领悟到“做什么都是对的”。
这里还需要再次强调,所谓犯罪,不是指作坏事,而是指对立分裂的看问题,用善恶的判断来评断问题。
事实上,善恶判断使我们偏激而眼界狭窄。
所谓“做什么都是对的”,不是说去杀人放火,而是指在你的内心中,不会再排斥任何东西,不会再产生耻感。
而道德和法律依然是要遵守的。
禅宗教导我们《戒行善》,并指出:对善与恶最小的设想,都会使我们的精神混乱。
后面我会继续说说精神分析中的“压抑转化机制”,由压抑转化机制,我们将引出目前道德教育的虚伪和无能,并进而谈到许又新教授的观点“冲突人格的第三个特征是,手段不能或很难目的化。
换言之,童年的好奇心和游戏性未能发展,不能在想象中感到满足,也缺乏审美情趣”,并解释强迫症是如何促使我们的好奇心和游戏性得到发展的,我们会谈谈强迫蹦跳、强迫微笑以及余光强迫和强迫回忆(时间、过去)意义。
谈谈强迫症状中明显的“性含义(性交节奏和强迫窥淫)”。
强迫症中的僵化和流动。
强迫症患者之悲壮,强迫症就是战争缺乏症,从强迫人格到强迫症的进化之路。
强迫人格对自己的内省并没有使其认识自己,反而加剧了压抑。
丛中评论: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强迫症病人使用的是“归谬法”:强迫症状让人顺其发展,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一个本来追求理性的人,最终却走向了理性的反面:明知道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却控制不住要这么做。
这篇文章指出:强迫症就是把理想与非理性对立分裂,并提出了强迫症的基本哲学范式:理性的极端=非理性!
我相信这是一个强迫症患者的作品。
如果大家感到难以理解的话,说明大家还没有感受过强迫症。
如果我们要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就要努力来理解强迫症的内心世界。
更加内在的问题是他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
大家知道,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想抓一个救命稻草。
理智化、绝对化、分裂是他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
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命了,没有想到,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他自己陷得更深。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早年的时候,特别是一岁以内的时候。
可以推测,该文作者在其幼年的时候,缺乏母爱,导致没有能够很好地建立安全感。
写这样的文章,对于他来说,也是想通过理智来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可是,这条路走下去,是很难让他自己好转的。
缺乏安全感是核心,而其它的具体症状,是每个人给自己找到了不同的“救命稻草”,是不同的缓解不安全感的具体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