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生态下“社会性死亡”现象探究——以“清华学姐”事件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与社会
网络舆情生态下“社会性死亡”现象探究—以“清华学姐”事件为例
◎王广烨秀梅
[摘要】网络舆情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萌发期、发展期、爆发期、衰退期扣沉淀期,“清华学姐”事件引起社会对“社会性死亡”一词的关注,本文将从社会性死亡的概述、网络中的社会性死亡、社会性死亡引发的问題三方面着手探究这一现象[关键词]网络舆情社会性死亡清华学姐
一、 “社会性死亡”的概念
何谓“社会性死亡”,难以界定。
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下,“社会性死亡”已逐渐从最初的网友丨1嘲流行语,慢慢演变为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闲境的一种代名词。
2020年,“清华学姐事件”、“成都确诊新冠肺炎女孩事件”等一系列的舆论事件引发了关于“社会性死亡”现象的 谈论,在当下,“社会性死亡”现象就是一种网络暴力,它打 破了道德底线,甚至伴随着违法行为,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这将为遏制“社会性死亡”提供 坚实的法律支撑。
二、 “社会性死亡”与网络舆情
(一)“清华学姐”的闹剧
2020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2019级美院学姐“控 诉”2020级某学弟在食堂对她“咸猪手”,并将该学弟的个人信息曝光,声称要学弟在朋友圈“社会性死亡”。
事件曝光后,舆论一边倒谴责该学弟。
然而,在该学弟査看监控替自己澄清真相后,舆情乂发生反转,监控记录显示男生并无任何性骚扰女生的意图和行为。
其后,清华学姐避重就轻的道歉乂引来网友反感,令舆情发生反转,不少网友开始批判该清华学姐过度网络维权。
“清华学姐”事件引起了媒体对“社会性死亡”的关注,更令此前的“罗冠军事件”也被重新提起,“社会性死亡”将 事件暴露在公众面前,网民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的谴责、道德 审判等正是所谓的“社会性死亡”。
(二)影响因素
1.网络主体的多元化
网络时代人人掌握麦克风,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用户在网上可以A由公开地发表意见和看法,社会性事件的发起者可以是处于事件中心的用户,也可以 是围观者、媒介组织,事件的舆论发展过程是用户参与的全民化过程,及时的反馈和网民众声喧哗催生了社会性死亡现象的产生。
2. 后真相时代的道德审判
牛津词典在2016年收录了“后真相”一词,后真相时代 传播主体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 符合受众主观认知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
网民对待 清华学姐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一种转变,对清华学姐的受害者身份是感性作祟的刻板印象,性骚扰事件中一般女性是弱者形象,网友以自身判断标准对学弟进行道德审判,之后 监控视频的公开澄清,又将舆论风向偏向学弟,对清华学姐 进行舆论谴责,这种自以为是的道德审判会造成社会性死亡性问题。
3. 群体极化
网络平台中网民极易被煽动,群体感染与匿名作用下就容易导致群体极化、道德失范。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 道: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 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
“清华学姐”事件在舆论后期反转阶段,网民态度和思想保持一致,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对清华学姐进行批判,甚 至采取网络暴力,当舆情高涨就会导致群体极化,也容易出 现社会性死亡。
(三)形成过程
1.掀起舆论
“清华学姐”事件能快速引起关注在于其具有话题性。
“清华”是我闺知名高校,清华学姐是一个女性角色,“咸猪 手”“性骚扰”是敏感话题,并且,该事件中清华学姐本人还提到了“社死”一词。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性死亡首先要有话题度,能引发舆论,话题度要符合一般用户的价值判断,这 是社会向死亡形成的基本条件。
2. 引导舆论
用户处于群体中的时候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群体判 断会影响个人的价值判断。
清华学姐自身引导了舆论发展方向,将自己的弱者角色展现给别人,从而影响了网民的价值判断。
学弟的视频澄清又发生舆论反转,网民在感受到欺 骗后对清华学姐的批判更激烈,加剧了社会性死亡的产生。
3. 舆论泛化
当批评性意见占多数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时,社 会性死亡现象就会发生。
“清华学姐”事件中对学弟的批评
126新闻前哨2021年第3期
传媒与社会
以价值引领和技术创新驱动媒体融合再深入◎冯伟鹏
[摘要]当今,传统媒体探索突围,新型媒体全面兴起,我国的网络技术迅速迭代,各类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使得媒
体显现全方位、立体化发展趋势。
媒体内容的价值体现以及创新技术的应用,是当下媒体发展融合的两大关键性因素,价
值引领深化了媒体的内涵,技术的创新实现了多元化的媒体发展与升级根据媒体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新
闻媒体集团的采、编、发整体构架正在从“相加”转向了“相融”,更好地发挥中心平台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立体化全媒
体系,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关键词]价值引领媒体融合技术创新
目前,数字化大潮澎湃,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而 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全面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 也让媒体面临更加广阔的空间。
技术的应用对于媒体的融合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传统媒体由于受到介质的限制,导致发展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当下的媒体,受 到了信息时代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高速化的全新媒体结构,通过与最新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扩展了发展的空间。
-、从“相加”到“相融”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
信息化时代,媒体的发展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重新 组建了发展结构,从传统“相加”模式,转变成了“相融”的发 展模式,通过融合各大主流元素,来加大媒体的发展范围,
是学姐想要达到的一种社会性死亡效果,舆论反转后,网民 对学姐的批评是舆论泛化形成的社会性死亡。
当舆论发展 一定高度,批评性意见一边倒时,舆论的泛化会引发社会性死亡。
舆论批评的泛化,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放大 舆论的负面效应,进而撕裂社会。
三、“社会性死亡”引发的问题
(一)引发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即借助网络进行的围观行为。
网民对于热点 事件的关注度通常很高,网络热点事件呈现碎片化、实时性 等特点,用户实时参与互动,跟进事情的发展过程,发表自 己的意见和看法,社会性死亡是网民意见集中且具有明显的批判性的结果,从而引发了网络围观。
(二)产生网络暴力
“清华学姐”事件中学姐对学弟个人信息的暴露,采取 的“人肉手段”对学弟来说是一种网络暴力,之后网民对学姐的批判而导致的社死也何尝不是一种网络暴力。
社会性 死亡是舆论审判的结果,网民站在道德角度对事件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当这种审判成为一种集合性的力量就会变成一种网络暴力,影响事件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个人信息被暴露,甚至遭遇“人肉”,产生网络暴力,“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社会性死亡一种极端的解释就是网络暴力。
(三)扰乱网络秩序
遭受社会性死亡的受害者正常生活会受到影响,例如 “高铁霸座事件”中高铁占座男受到网络围观之后又遭到网使其占据主流市场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媒体更加注重于传统的运营模式,主要在报纸、
期刊、论坛、图书、客户端等地方进行一定的内容推广[11。
随
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推广平台逐渐被时代所淘
汰,让传统媒体发展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
面对这样的情
况,新型媒体也就顺应而生,以一种高规格、全面化的形式,
与主流市场进行高度的融合,迅速聚拢受众。
报业媒体记者的采写过程发生了变化,从先写传统媒
体稿件,再改短些成为新媒体稿件,变为先采写短小精悍的
新媒体稿件尽快发出,再深入采写传统媒体稿件之后刊
发—
—这都属于“相加”模式范畴。
现在逐渐形成记者一次
采集大量视频、图片、数据、文字,由“中央厨房”采编中心统
络暴力,清华学姐在澄清事实后也遭遇了网络暴力。
勒庞在
《乌合之众》中描述了群体情感的非理性,当个体进人到一
个群体时,理性就会消失。
自我个体的不道德行为,会因为
在群体中不用担负责任而模糊了价值观念,他将公众视为
“群氓”或“挣脱了锁链的民众”。
网民对违反社会道德的事
情会进行强烈的情感批判,群体行为不受控制时就会扰乱
网络秩序。
结语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舆情可以促进网民与媒
体、政府的互动,及时反映民意,同时舆情的发展可以推动
某些问题的快速解决。
但是由于网络监管的不完善,舆情的
发展会引发“网络狂欢”。
社会性死亡背后实际上是网络狂
欢,狂欢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低俗、暴力、谣言话语以及其
他失范行为的滋生泛滥。
网络给予我们更大的空间和便利
的生活,作为网络一员,要共同构建理性、和谐的互联网舆
论氛围。
参考文献:
⑴黄駿:《谁都无权让他人“社会性死亡”》,《中国青年
报》2020年11月27日
[2] 申竹月:《“社会性死亡”背后有一把锋利的刀》,《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27曰
[3] 勒庞:《乌合之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
(塔里木大学}
新闻前哨2021年第3期127。